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21、临黄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黄塔
  临黄塔,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也叫阿育王塔,坐落于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东。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三年,在宋仁宗庆历五年、大元元统元年、明崇祯九年和清雍正十年均进行过大的维修。现存塔为清代重建之遗存。塔因年久失修,塔壁裂缝,塔身倾斜。2004年孝义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着“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该塔进行了维修加固。临黄塔,高18米,坐北向南,平面八角,为八级实体楼阁式砖塔。经维修后,塔抬高了3米,底部重修了须弥座。首层塔身直径原为5.72米,是由于后代维修时为加固塔基而修筑了支护性构架,破坏了塔原先风貌,予以清除之后,现为2.7米。二层直径2.21米,以上逐层收缩以至封顶。首层塔身正面设一假拱券门,其左右雕有楹联:“万道慈光吞日月,……[详细]
北城门楼
  北城门楼,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坐北向南,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面积1800平方米。创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乾隆18年(1753),同治七年(1868)维修,1959年重新彩绘,1978年至1986年数次维修。现存建筑主体结构为明代,砖石基座高12米,中辟门洞,基本楼身为木构,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高17米,系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围廊,每屋施廊柱22根,楼内无柱。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评梅祖居
  石评梅祖居(第五批省保)时代:清至民国地址: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石评梅祖居所在的小河村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作家、诗人石评梅女士的祖籍故里,石评梅女士短暂的生命光彩照人,她与我党革命先驱高君宇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小河村石家祖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石评梅祖居初为石显玉家所建,坐落在小河村南口的西山坡上,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院落布局呈阶梯状分布,从下而上是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要是“含清堂”的院落;第二层,主要是“三元堂”的院落;第三层,也是最上边的一层,主要是“明远堂”的院落。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院中有窑洞65眼,房屋112间。院落北侧建一座玲珑剔透的小花园,透着江南园林的灵气。石评梅祖居是由二十一个小院组成的一个大院,大院有六座……[详细]
九原冈墓群
  九原冈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朝地址: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约600米九原岗墓群近年来有被盗现象,2013年6月抢救性发掘其中被盗最为严重的一座北朝砖室壁画墓,共清理壁画二百余平方米。壁画主要分布于墓道东、西、北三壁,甬道及墓室仅残存较少。墓道东、西两壁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第一层主体绘仙人、畏兽、神鸟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其中有《山海经》中记载的“駁”(一种食虎豹的马)和“疆良”(一种食蛇的怪兽)。东西两壁第二层北段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场景,所绘人物、动物形象生动,狩猎内容丰富。南段均为幕僚和侍者。在西壁的狩猎场景中,有一头戴将军帽者骑在马背上正准备弯弓射箭,其前方为奔跑的鹿群,其身后一人手拿令旗,似在指挥整个狩猎队伍。东西两壁第三层均为出行队列,所绘人物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详细]
于成龙墓
  于成龙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是清朝廉吏于成龙的墓。于成龙墓的墓园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大约2200平方米。周围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正西面有一座花岗岩质地的牌坊。坟茔在墓园东部正中央,占地面积大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立有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康熙帝御书“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螭首御碑,左右两侧立有12通青石碑。墓园四周有100余株古松、古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世。《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聚哭,家绘像祀之。”于成龙逝世第二年,在家乡永宁州北(即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南)被康熙帝赐葬并亲撰碑文。朝廷追授于成……[详细]
26、圆照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照寺
  圆照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朝门,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寺前有一对石狮,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塔院、藏经阁、后院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东边是药师佛,当中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三世佛的两侧是十八罗汉,文革中,这些塑像多数被毁。圆照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记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大圆照寺是一座700年的古寺,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台怀镇,灵鹫中峰。圆照寺现为山西省省重点保护寺院,因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格外开朗。此寺北仰菩萨顶、广宗寺,南瞰显通寺、塔院寺,东眺黛螺顶、善财……[详细]
永康东岳庙
  永康东岳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永康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由村民胡福等建,清光绪元年(1875)曾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与倒座戏台连构)、正殿,山门两侧为东西耳房、东西掖门、钟鼓楼,院内两侧为东西厢房,厢房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座,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殿。山门与倒座戏台屋面呈勾连搭,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后出单檐卷棚歇山抱厦形成戏台。戏台两侧设砖砌八字影壁各一,壁心为方砖砌筑,其上篆书文字。戏台建于高台基之上,基下中部设券门,前台及两侧三面开敞,面宽一间,进深五椽,檐下斗栱五踩双下昂,斗栱上承四架梁,梁上置驼峰、瓜柱隔承;斗栱、梁架构件均施彩画。正殿建……[详细]
28、法安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安寺
  法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民国地址:晋中市太谷县水秀乡北郭村据清乾隆、光绪及民国版《太谷县志》记载,北郭村法安寺法安寺创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据庙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及民国8年(1919)曾予重修。坐北朝南,二进院带禅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文革时期被毁)、过殿及正殿,一进院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文革时期被毁),二进院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禅院现存禅堂一座。现存过殿为明代建筑,耳殿为民国建筑,其余建筑均为清代建筑。过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出廊式构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梁栿间施驼峰式垫墩。三架梁上施瓜柱、丁华抹颏拱、叉手承脊檩,瓜柱底部角背稳固;山面施用抹角梁。外檐斗栱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形制相同,均……[详细]
河津真武庙
  真武庙又称“九龙庙”,因其原来有九个山峰并列而得名。九个山峰由西向东分别建有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玄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其它八座庙宇因种种原来塌毁,只有玄武庙幸存。但世人所称呼的九龙庙一直流传至今。真武庙后重建于1980年。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遭毁,明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它建筑面积为2500余平方米,殿宇楼台共30余处,共有朝殿坡、真武香厅、真武献殿、真武神龛、娘娘庙、三皇洞、玉帝阁、南天门、朝天宫、纯阳院、麟岛等景观。真武庙(亦即玄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九龙头。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详细]
古韩镇古建筑群
  古韩镇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长治市襄垣县城内襄垣县城隍庙是长治地区府、县奉诏创立城隍庙的唯一遗存,城隍庙现存各建筑皆明代遗构。城隍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748平方米,现存中轴线建筑有山门及两侧钟鼓楼、戏台(乐亭)和寝宫,其余均在抗日战争和文革中被毁。东西两侧为新建襄垣县第二小学的教学楼及民居。崇福寺,又名净福寺、靖福寺,别名上寺楼。据清乾隆四十三年《襄垣县志》载:寺庙创建于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寺前有楼,乾隆三年(1738)重修”。全庙坐南朝北,依次为上寺楼、东西配殿,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现存上寺楼为明代建筑,三重檐歇山式楼阁,底层四周廻廊环列石柱18根,二层檐上设平座廻廊一周。一层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二层施三踩单翘斗栱,三层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详细]
31、隆岗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岗寺
  隆岗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忻州市偏关县寺庙街据清雍正八年(1730)《偏关志》记载:“隆岗寺在城东南,旧名隆岗禅院,代远,碑碣为风雨磨灭,仅存‘唐总管绛州龙门郡薛皋’题寺十字而已,建于唐时,金皇统元年重修,有石塔存记,明宣德三年,释定远重修,曲廊峻殿,楼阁凌空。”隆岗寺创建于唐,金皇统元年(1141)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纪50年代初期,隆岗寺被偏关县粮食局占用至今,正殿、钟鼓楼为粮食库房,天王殿为办公室。隆岗寺坐北向南,现仅存一进院落,南北长95m,东西宽70m,占地面积6650㎡,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天王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五檩悬山筒板布瓦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昂嘴琴面形,昂下施假华头子,蚂……[详细]
明代移民遗址
  明代移民遗址明代移民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洪洞县城北郊贾村西侧的古大槐树公园内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长时间广泛移民历史的一组纪念性建筑。碑亭位于原古汉槐处,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亭内碑一通,高3.5米,宽0.8米,厚0.3米,碑首作盘龙雕饰,中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宇,碑阴所刻碑文概述明初迁民始末。碑亭后窑顶上立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石经幢,为广济寺仅存的遗物。……[详细]
交城永福寺
  永福寺永福寺(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交城县城东阳渠村中心 永福寺位于城东1.5公里阳渠村。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250余平方米,均为明清遗构。是我县平川创建较早、规制较大的佛教寺院。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乐台一座。乐台迎面正对山门(天王殿),左右又设边门,成三门之数。两角为钟、鼓楼。山门前月台两端石座上原有铁狮一对。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板门将天王殿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塑二尊密迹金刚,门内左右又有四大天王彩塑,现俱无存。山门于明万历间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东西钟、鼓楼深广各一间,上下两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四周有砖雕围栏。  前院正面为大雄宝殿……[详细]
西台神台骀庙
  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北约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上,庙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造型独特、布局别致的城堡状。据史书记载,台骀是黄帝的五世孙,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赐姓张,他是上古时期比大禹还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他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受后人的尊崇和敬仰,被誉为汾神。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纪念台骀治理汾河、造福百姓的历史功绩,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台骀庙。侯马的台骀庙最早建于晋平公时期,据《左传》记载:晋平公有病,派人问病,回答说:“晋平公的病是因为很久没有祭祀台骀,台骀作祟。”晋平公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子产:“台骀是什么神仙?”子产回答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后代叫昧,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因为台骀治理汾、洮二河有功而封于汾河流域。由此看来……[详细]
平舒崇福寺
  平舒崇福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地址:元、清平舒村崇福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八年(1882)《寿阳县志》记载,唐神功元年(697)崇福寺已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过殿,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殿。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过殿东侧建有关帝殿一座。现存建筑中过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寺之山门原存于过殿南侧,现已毁。过殿为元代建筑,石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梁架结构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前后檐均施斗拱,斗拱七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昂为琴面昂,补间出斜昂,用材硕大,斗拱高1.3米,占柱高的近三分之一。殿--栱后尾穿插于垂莲柱间,柱子后尾撑襻……[详细]
段王村罗汉寺
  段王村罗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段王村中段王村罗汉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八年(1882)版《寿阳县志》记载“罗汉寺,在县西五十里段王镇”。据庙碑记载,清雍正八年至十一年(1730~1733)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过殿和正殿,两侧仅存一进院东侧钟楼、东西厢房,二进院东配殿,其余建筑均已不存。现存建筑中正殿、过殿为元代建筑,山门为明代建筑,余为清代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坡度平缓。殿内梁架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四椽上设驼峰承平梁,平梁之上设叉手、合沓、侏儒柱承脊榑,叉手下端插于平梁与下平榑、襻间枋相交,整个梁架结构简洁,构架稳定,梁栿均为自然原木稍加砍削而成。檐下柱间设阑额、……[详细]
西册田遗址
  西册田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云州区许堡乡西册田村西北约2500米处西册田遗址,地处大同县东部,许堡乡中南部,桑干河段之册田水库南岸,遗址正南10000米处为六棱山脉,正北百米处即大同县册田水库。该遗址处在一个位置稍高的平坦缓坡上,遗址内及周边地貌以植被为主。本地村民称“法门寺”遗址,该遗址东西约287米,南北约229米,分布面积约6.5万平方米,应是一个北魏时以烧制砖瓦为主,兼有大量房屋建筑群的综合体北魏遗址。遗址范围内的田埂多由残瓦碎砖集成,堆积多者形成堆丘,此种状态当是耕作者多年耕种挑拣所致。断崖处发现两处文化层,长约10米,厚约0.7米,由砖、瓦、罐残片和木炭灰烬组成。地面和断崖沟底收集的遗物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兽面纹灰陶半瓦当残片;含有“代”“岁”“万”字的灰陶圆瓦当……[详细]
水神山烈女祠
  水神山也称烈女山,位于盂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海拔1200米,三山环抱,山势迤逦,松柏叠翠,在山腰处,建有一庙宇———烈女祠,亦名“圣母祠”,当地人称“奶奶庙”。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后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为避战乱,携宫女潜入此山,面对国破家亡,回天无力,悲愤之极,自缢于山上的一棵枣树之下,后人为纪念其忠贞节烈,立庙祀之。关于这段传说,光绪七年版《盂县志》中艺文志《水神辨疑》记载:“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旧志言之谓贞烈,为神似也”。烈女祠始建年代难考,但从文献记载有金代盂州知州《游烈女祠诗》可以推断,该庙至迟建于金代,以后元、明、清三代历加修缮,才有今天的规模。水神山灌木丛生,一到春夏,山花争艳,碧草如茵;而到了秋天,则是漫山红叶,层……[详细]
东街村秦氏民宅
  东街村秦氏民宅(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东街村秦氏民宅创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约4050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长75米,东西宽54米,由4座院落及偏院组成。1号院,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倒座、正房,两侧有一、二、三进院南北厢房均三间,院门位于东北角。正房砖砌台明高0.8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坡硬山顶,六檩无廊式,明间施卷棚顶抱厦,柱间有雀替,斗栱五踩双昂。一进院北厢房山墙上有砖雕影壁。2号院,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倒座、过厅、正房,两侧有一进院南北厢房各三间、二进院南北厢房各五间,院门位于东北角。正房砖砌台明高0.6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坡硬山顶,六檩无廊式,明间施卷棚顶抱厦,柱间有雀替,斗栱五踩双昂。过厅砖砌台明高0.75米,面宽五间,中设二进院门……[详细]
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位于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中,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