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大同开化寺
      开化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区师校街8号开化寺坐北朝南,寺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7.11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据清道光版《大同府志》记载,该寺院毁于姜瓖兵变,后又在遗址上重建,寺院原有布局不明,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凸”字型,前檐设抱厦,抱厦面阔三间,卷棚歇山筒板布瓦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椽,五架梁通达前后通檐用两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大雄宝殿用材较大,梁架保存完好。大雄宝殿前置抱厦,,属于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建筑。开化寺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大雄宝殿的梁架保存完好。后檐柱头卷刹明显,荷叶角背及丁华抹颏拱雕刻精美。2016年,大同开化寺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堆遗址
      高堆遗址高堆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西北约150米处遗址东临汾河,西靠吕梁山,属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坡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层断面较多。50年代调查时发现。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2001年春,为了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了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精致的房子、陶窑和规模较大的窑穴,说明这里在上述两个阶段是当时的中心区域和重要聚落,对解读临汾盆地史前时期的兴盛情况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高堆遗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红褐色筒状罐与庙底沟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类型早期特征,而单把鬲则属陶寺类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堆遗存的发现为解决临汾盆地陶寺文化的来源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详细]
    抗日三周年纪念塔
      抗日三周年纪念塔抗日三周年纪念塔(第一批省保)时代:1940年地址:黎城县程北35公里西井镇后寨村该塔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于1940年9月建。因其地基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塔基,于1986年6月迁于本镇下寨村边的小山岗上,距原址3公里,紧临黎左公路。纪念塔为五面直体尖顶式,高6.3米,呈长方形,长13.3米,宽11.3米,高1.5米。塔身底部五面以石碑镶砌。纪念塔碑文记载和歌颂了0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处境最艰苦的短短三年中,英勇奋战,抗击敌寇,战绩辉煌,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扭转了战局,建立了晋冀豫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确立了在0领导下,自力更生的八路军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坚定信念。……[详细]
    保宁寺塔
      保宁寺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宋地址:运城市闻喜县东镇北街村保宁寺初名唐兴寺,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宋代砖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砖砌塔基,宽6.27米,高6.20米,占地面积39.3平方米。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20米,一层檐口仿木构建筑砖雕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抄,转角铺作出45度斜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刹已毁。塔内中空,直达顶层,一层门额保存有“永固大宋治平二年建立,大清雍正三年重修”题记。一层下方嵌有重修保宁寺蟠龙碑额一方,篆书题额。保宁寺塔作为闻喜县留存珍贵的宋代砖石建筑,历史研究价值突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创建时期的原貌,真实性较好。……[详细]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2年地址:吕梁市兴县蔡崖乡蔡家崖村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政府及军区所在地,军区司令部驻扎在蔡家崖牛家大院。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驻扎蔡家崖,军区主要所属机关及附属机关在此办公。该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48平方米,建筑面积835平方米。现存为清代遗构,共有三院,均为砖砌。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政府及军区所在地,是抗战相持阶段领导边区人民进行艰难抗战、开展大生产、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重要的实物见证。晋绥边区党政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蔡家崖-和战斗时间最长的将近十个春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晋西北地区的民主建政工作及生产-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详细]
    汾阴古城址及墓地
      汾阴古城址及墓地汾阴古城址及墓地(第二批省保)时代:春秋战国地址: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500米位于30米高的丘南面,地势北高南低。仅存东墙的北段(约0.75公里)和东北角两处。城东北角不明显,东墙残存部分保存尚好。高1.5—4.2米,宽7—9米不等。夯层厚8厘米。夯窝直径5.5厘米。城址约保留三至四千平方米。地面多沟洼不平,断面上随处可见灰层和灰坑。厚度约3—5米。灰土内包含遗物丰富,有大量的灰色、灰褐色泥质陶片和夹砂陶片,器型有罐、盆、钵、盘、甑、壶等,纹饰主要是绳纹、弦纹,少数有暗纹和压纹。还有板瓦、筒瓦、瓦当、残砖以及铜箭头等。有两块回字纹、几何形纹的砖瓦,完整的一板瓦长0.47米,宽0.92米。附近墓地系春秋战国墓群,出土有铜鼎、甑、编钟。……[详细]
    黎城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
      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5年8月-10月地址:长治黎城县县城正街天主教堂北侧上党战役时,邓小平曾在这里作战前部署。指挥部旧址,坐西朝东,并列两个单元,皆为两进院落,北院后为二层出厦楼房七间,南北两侧也为二层楼房各三间,中有过厅七间,前有南北厢房各三间,邻街房包括门楼七间,俗称开裹三。南院布局形制相同,规模比北院略小,门楼已改建,正房、过厅、邻街都为五间,称五裹三。两院皆保持清末民初地方民居建筑风格,总计房屋54间,占地面积1652平方米,正楼位于最西端地势最高处,突出了重要地位。两侧由南、北厢房等建筑组成。院落整体排列有序,房屋错落有致。民居建筑做法朴实、简约,保持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征,真切的表现了时代风格。……[详细]
    白燕遗址
      白燕遗址白燕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太谷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白燕村西北的河滨阶地上遗址南临乌马河。东西长约830米,南北长约43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现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可达5米之多。遗存丰富,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钵、壶、鼎、釜灶、瓮、尊等。夏商时代有鬲、瓮、簋、鼎、敛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另外还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延续时间较长,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周晚期。是一处系统了解晋中地区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比较完整、连贯的文化遗产序列遗址。……[详细]
    团城唐王圣帝庙
      团城唐王圣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长治市长子县南陈乡团城村村北山丘之上据庙内现存《文皇庙重修碑记》、《唐太宗庙重修碑记》、《重修唐王圣帝庙碑》等清碑5通记载,庙内大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且明清时期寺庙多有增修。唐王圣帝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布置倒座戏台(已坍塌)、石经幢、大殿。大殿两侧设左右朵殿,殿前东西两侧为五开间厢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屋面,梁架为厅堂造,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杪,栱身作昂状,明间柱头铺作出斜栱。大殿的斗栱、梁架等大木作部分基本为原构,其墙体、门窗、屋面等经后代修葺改换。大殿月台前现残存形制古朴的石经幢一座,字迹残损,未见纪年。……[详细]
    逢善天齐庙
      逢善天齐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逢善村逢善天齐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全庙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占地面积为122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两厢有东西妆楼、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以及东耳殿等。正殿石砌台基,高60厘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橼,平面呈近方形。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重昂斜出栱,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梁架用材粗犷,梁架上结点施驼峰,殿内为砌上露明造。通檐用三柱。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正殿主体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遗构。庙内保存着清道光十九年(1839)“天齐庙铸钟记”碑1通。……[详细]
    鹅毛口遗址
      鹅毛口遗址是中国迄今最早农具的发现地,在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鹅毛口镇鹅毛口村西1公里处鹅毛口遗址的瓜地沟内。瓜地沟又分为大瓜地沟和小瓜地沟,是桑干河的支流——鹅毛河的两条小冲沟。遗址就在两条冲沟的源头一带和源头周围几个相连的小山包上。该遗址是一个石器制造场,范围约两万平方米,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1963年7月在山西北部考察时发现。制作石器的原料以凝灰岩为主,次为煌斑岩,极少数是石英岩制作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龟背状斧形器、石斧、石锄、石锤、石镰等。鹅毛口遗址的石器绝大多数是打制的,其中一些类型很原始,而某些类型如石斧、石镰、石锤等又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因此属新石器早期。鹅毛口遗址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鹅毛口遗址是华北地区发现的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1963年发现,遗址范围约2……[详细]
    抗日五专署及刘伯承兵工厂旧址
      抗日五专署及刘伯承兵工厂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8-1946年地址:长治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南石槽村抗日五专署旧址,原称山西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一九三八年十月至一九三九年七月,领导组织长治地区抗日斗争的政权机构“山西省第五专区行政主任公署”后改称“山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简称“抗日五专署”),正式成立以专员戎子和、主任秘书杨献珍为核心的专署,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一九四五年底,长治解放后,平顺兴安里兵工厂(前身是黎城县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迁往此地,成立刘伯承兵工厂。抗日五专署旧址逐成为刘伯承兵工厂办公所在地。旧址为一进院落布局,坐北朝南,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六间,南房七间。……[详细]
    梵王寺墓群
      介绍: 梵王寺墓群位于朔州市朔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梵王寺乡梵王寺村附近3公里以内范围。亦即汉初楼烦县放城的近郊。这里紧靠阳方口,与宁武关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巅,东到恢河西岸,西汉至北朝时代的墓葬封土星罗棋布。后因村民整地平田,原有封土大部铲平,成为良田耕种。现存明显封土21处,分布于梵王寺、水泉梁、趄坡、梨元头四村之间,封土均呈圆锥体,残高2—7米,底边周长20—100米。   这批墓葬与楼烦故城紧密相关,生活在这里的汉代先民一定给我们留下许多难以估计的宝贵资料,有待于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市……[详细]
    良户古建筑群
      良户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晋城市高平市园村乡良户村良户村古建筑群位于高平市西部距县城17公里原村乡良户村。东距原村乡4公里,村落三面环山,是一座规模宏大、极具特色的古村落,真实地体现了明清时期丹河流域太行古村落农耕商贾的-场景。现存文物建筑众多,有27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2处庙宇。这些建筑大多数保持了明、清时期风格,历史文脉清晰,传统风格独特。民居集中分布于良户村的新村北侧旧村内的正街、东街、西街、太平街、报厦底街,庙宇分布于村东。民居平面类型主要为四合院,组合方式有穿堂院、二进院、三进院等。房屋多数为二层、耳房或有三层,房屋之间有胡同、甬道相连接。庙宇的主体建筑尚存,附属建筑有部分坍塌或后人改建。……[详细]
    闻喜文庙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县城内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电话:0359-7028752地址:闻喜县城党政街……[详细]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诗鼓吹》十卷、《诗文自警》十卷、《续夷坚志》四卷、《新乐府》四卷。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表乱诗……[详细]
    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
      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第四批省保)时代:1937——1946年地址:长治市郊区黄碾镇故县村1937年11月8日,-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总司令部挺进上党后,办事处就驻扎在故县村二仙庙内。先后有电话局、抗大一分校等机关在此进行办公和抗日活动。1946年,八路军前方总部在此创建了太行根据地第一个军工铁厂——-铁厂(现长治钢铁厂前身),当时日出铁200吨,造炮弹100多发,为解放战争作出过较大贡献。铁厂迁走后,中国人民解放军7016厂又将二仙庙作为建厂筹备场地多年使用。二仙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分上下两进院落,现存正殿、耳殿等殿宇40余间,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详细]
    东段景遗址
      东段景遗址东段景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战国地址:代县聂营镇东段景村东南100米处遗址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未调查发掘。据遗址断层观察,第一层为耕土层,厚二十厘米,第二层灰黄土层,是文化层,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层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层厚度达2.5米。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质有夹沙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遗址东段发现四处灰坑,宽两米,深一米五。遗址中的遗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还有少量动物骨骸、牙齿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三角棱纹等。……[详细]
    辛村大禹庙
      辛村大禹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辛村辛村大禹庙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为79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建有新建山门、献殿、正殿,两侧为耳殿,西配楼,东配殿。正殿石砌台基,高1.4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前檐被改建。单檐歇山顶。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材粗犷,梁架上结点施驼峰,为彻上露明造。通檐用三柱,前檐柱头斗栱为三铺作单抄单下昂出斜栱,普拍枋较薄。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做工精致,殿内金柱也为不规则方形石柱,梁架用材粗狂,梁架构件稍加砍做。斗栱肥硕,具有典型的元代遗风。正殿主体结构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元代风格。……[详细]
    “四八”烈士殉难处
      “四八”烈士殉难处“四八”烈士殉难处(第一批省保)时代:1946年地址:兴县城东南东会乡寨上村北黑茶山山侧1946年4月8日,0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军长叶挺、0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十八集团军参谋李少华和随行人员魏万合、赵登俊、黄晓宏、高琼等16人,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天气恶变,迷失航向,于下午二时左右,在此山失事,不幸遇难。为了纪念诸烈士和教育后代,山上立有“殉难处”石刻一处,山下立有石质保护标志。当地政府在殉难处专门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四面有硬山顶大厅5间,东西有配房6间,南有大门,简单的斗栱结构和绘画装饰。室内陈列有烈士灵位、记事碑、简历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