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旅游

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1、本溪水洞 A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辽宁省本溪市东郊,距市中心26公里。本溪水洞是目前发现的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于1983年对外开放;199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接纳为亚洲首批会员;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名胜风景区,并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本溪水洞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800余万人次,其中包括4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被誉为“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是以水洞为中心,包括温泉、庙后山、关门山、汤沟和铁刹山在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集山、水、洞、泉、湖、林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人类遗址等人文景观于一体,同大连海滨、千山风光、长白……[详细]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关向应纪念馆位于关向应同志故居——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关家村。始建于1986年,由当时的金县人民政府兴建。1989年7月,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2年在关向应诞辰100周年之际重建新馆,2006年进一步改扩建,2007年9月10日重新开馆。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关向应故居遗址(两间草房、农家小院)、纪念馆、广场、绿地等。纪念馆中陈列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关向应同志光辉的一生。关向应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早期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关致祥,1902年9月10日出生在一个普通满族民农民家庭。1924年在大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苏联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先后在中国河南省委和共青团……[详细]
3、阜新瑞应寺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阜新瑞应寺
  瑞应寺风景区位于阜蒙县佛寺镇,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康熙亲题匾额,并封一世-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道光赐四世-行政印章,寺庙属民800多户,僧人3000多名,是东北地区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权的寺庙,是清代八大国庙之一。瑞应寺三面环山,卧谷十里,大雄宝殿、大召寺、长寿塔、祈愿殿、-宫、哲学院等藏式佛教建筑群与佛寺水库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天成,是蒙古族东部地区著名的朝拜圣地,素有“小布达拉宫”美誉,民间称“东藏”。目前,在瑞应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仅有的六位-之一,每年来这里进香、请-摩顶祈求家庭合睦、事业腾达、亲人平安的信众络绎不绝。出市区向西25公里,便来到了一个300多年的古镇——阜蒙县佛寺镇。古镇最显眼的建筑群,就是古刹瑞应寺(蒙古人称“葛根苏木”),这……[详细]
医巫闾山——大观音阁景区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简称闾山,是阴山山脉余脉。屹立于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山势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纵长四十五公里,横宽十四公里,面积六百三十平方公里,名峰五十余座,最高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医巫闾山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全国“五岳五镇”十大名山之一。《全辽志》载:“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医巫闾山从历史上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玉泉寺、大阁等十几个相连的景区,每个景区都占据着一个或数个有名的山峰和古刹;又都有碑刻记述着它周围的山峦形势和庙宇的历史。每个景区都以各自的特点标新立异。诸景区中尤以核心区大观音阁景区最负盛名。这里有辽、元、明、清四代建筑的书堂、寺庙、亭阁景观,这里有从辽至明、清以来……[详细]
铁岭龙首山
  龙首山位于铁岭城东二里。因它从东南奔驰而来,到了柴河岸边突然昂起,象巨龙的头,故名龙首山,是铁岭著名的风景区。每年五月,山岗上、山谷里开满色彩艳丽的蔷薇,醉人的花香随风飘荡。这里的春光美,秋景更为雅致。凉爽的秋风吹红了漫山枫叶,在层层密密的树丛中,游人不断。“龙首寻秋”是柴河八景之一。古老的慈清寺坐落在龙首山北峰之巅,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称三清观。寺院为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落式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藏经阁、醉翁楼。院落前还有半墙、宿云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下有廊,横枋有鲜艳的彩绘。殿内供释迦牟尼等三尊佛像,并立有八大金刚泥塑。醉翁楼原为山门,1921年重建时改为木结构硬山式二层小楼,一楼为进出寺院的通道,二楼原为文人墨客品茗赋诗之处,现改为贵客休息室,藏有多幅名人题咏龙首山的书……[详细]
沈阳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此庙始建于大清康熙二年(1663年),最初叫“三教堂”,创始人郭守真。三教堂时期的规模只有大殿、玉皇阁、关帝庙、究堂、丹堂等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经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和改建,始有今日的宏阔规模,这次扩建延续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完成,同时改名“太清宫”并成为道教“十方丛林”。此后在嘉庆、光绪等朝又对它作过大规模修缮。太清宫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前院有灵官殿(山门)、两侧有十方堂、云水堂、北为关帝庙;二进院落,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堂、经堂,北侧正殿是老君殿;三进院落,东侧有斋堂、吕祖楼,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正殿为玉皇阁。顾名思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中最高的神明,总管所谓……[详细]
张老道家宅
  张老道家宅位于台安达牛镇岳家村,是典型的晚清“硬三室”建筑。整座房屋均为“磨砖对缝”,屋内巨株擎梁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工艺的朴实厚重,它保存完整,历经八十年风雨而岿然不动,在东三省范围内已不多见。2004年经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共同出资20万对张老道家宅的古街进行了部分修复,但它所经受近八十年风雨的痕迹依稀可见。张老道并非真正须发道人,他当过长工,后转为马帮,继而在日俄战争中打劫俄-队的粮饷,并以此为其发迹的起点,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乡野豪绅。后来其于道观修行,之后他为村上办过几件积善修德的益事,经过乡民代代演绎,使之有些神秘色彩。张老道作古后,百姓不忘其德,以至于用“张老道”取代他张国文的本名。出于对老宅的保护,岳家村村委会就设在“张老道家宅”。门前一方上马石经不起岁月历练,深陷地下将与地面平……[详细]
石棚峪石棚
  位于大石桥市官屯镇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的石棚,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的一种墓葬(或祭祀建筑)。石棚,由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东西向,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东壁石残,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盖石方正,长4.30米,宽4.00米,厚0.44米,延出壁石,形成棚檐。该石棚呈东西向,它的上盖、侧壁及后壁均为花岗岩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盖石下,曾发现有红色划线,东壁外檐盖石下亦有南北向划线,可见当时在建造石棚的时候,就已经有建筑设计的行为了。数千年来,石棚岿然不动,远古人类的修建水平可见一斑,非常了得。该石棚占地面积大约54平方米,东麓为乡间公路,北麓为采石场,西侧500米处为水库,南侧为丘陵。石棚呈东西方向,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角。上盖及侧壁、后壁均为花岗岩大石板,经过加工磨制。上盖及侧壁……[详细]
广济寺塔
  大广济寺又名大佛寺,在古塔区旧城内北街,寺内明碑谓建于辽代,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后多次重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又遭火焚,清道光六年(1826)开始重修,道光九年(1829)竣工。全寺建筑布局紧凑,平面呈长方形,有佛殿、天王殿及碑亭、配殿等。主要建筑是佛殿(今佛已不存),为大木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檐柱及额枋上都有精美雕饰。寺东有昭忠祠,于光绪二十四年为缅怀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寺西有天后宫,建于雍正王年。现在的大殿约于同治年间。正殿7间,硬山式额枋上有彩绘木刻,二十四孝图,雕刻生动细腻。前院有东、西廊房14间,山门左右是碑亭。解放后,都已修饰一新,现为锦州市博物馆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锦州辽塔座落在大广济寺前。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详细]
10、惠宁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宁寺
  惠宁寺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自治乡政府东侧。清初,土默特右翼署建于此,故名下府。清末蒙古族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尹湛纳希就出生在下府林的东邻——中信府。惠宁寺北据官山,南映大凌河,左临牤牛河,右环凉水河,环境优美,实为佳境胜地。据寺内蒙文碑记载:清初,成吉思汗的后代温布朝和日从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移居此地当贝子时,就创建了一座琉璃顶庙。他的四代重孙哈穆嘎白斯古郎图贝子为了发展佛教,从各方请来了-教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五年、二十二年先后三次修建及扩建了藏经阁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山门、讲经堂,东西配殿等,还砌筑了红院墙,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赐名惠宁寺。嗣后,各代执政贝子继承祖业,增其旧制,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六十年、嘉庆五年、八年、道光元年先后……[详细]
丹东九连城
  九连城位于距离市中心东北12公里处的振安区九连城镇。北依镇东山,地势险要,是古代贡道的必由之处。 九连城始建于金代,元朝时是婆娑府巡检司治所。明朝始称九联城,后改称九连城,并增建镇江城。九连城位于美丽江城丹东市东北二十五里的鸭绿江畔,因为当地有相连的九座古代城址,所以从明代开始,就叫它为“九连城”了。九连城的历史很久,与它隔叆河相望中江岛上叆河上尖村汉“西安平县”故城,不到五里,这里很早就被开发起来了。到了金代,九连城有了行政建置,成为婆娑府路的治所;元代,是婆娑府路巡检司的驻地;明代,于此地增筑镇江城,并将长奠堡游击移来这里,是辽东东南部边境上的军事要地,也是明、清两代中国与朝鲜通商的要道,同时,还是两国使节往来的必经之地。 九连城古城址,在九连城村北与村西,大小九城相连,东面……[详细]
营口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位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惠安社区,东与公园毗邻,得名楞严寺公园。是我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一万平方米,有佛殿九十九间。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落成开光。是禅定和尚多方募化费用,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的。据传,当时浙江宁波观宗寺禅定法师来营口宣讲佛经,产生在本地建庙的构想,即与众人商讨,经测风水,认为佛教宣讲堂所在地乃龙头所在,建庙于此,会大吉大利,经当时营口县署批定修建禅寺。楞严禅寺历时十年才建造成功,山门悬巨匾一块,上 书四个大字“楞严禅寺”,此为浦仪小朝廷“国务大臣”郑孝胥手笔。全寺有佛殿九十九间,院落规整。全部建筑物分布在正南正北走向的一条中轴线上。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详细]
望儿山塔
  望儿山塔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望儿山村的望儿山顶,是一座藏式砖塔。使用青砖砌造,底基直径4米。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顶和沙杆六部分组成,高约11米。塔基八角形,直径4米,高0.35至0.5米,高低不整由岩石凹凸不平所造成,使用素面青砖砌筑。塔座下部亦八角形,高2米,由座盘、束腰、上眉及莲花组成。塔身建在莲花座上,枣核形,接近上部有一亚腰,正南面下鼓腹部位设一券顶式小佛龛。龛内原供有神像一尊。塔上为八柱形,上部出檐,极似古冠。塔顶由正倒而置的双铁釜构成。沙杆为一铁矛状装饰,立在塔顶的铁釜内正中。建塔所用青砖长为33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白灰抹口厚约一厘米。综合塔的形制及所用建筑材料分析,此塔应为辽金时期所建的藏式塔。据《盖平县志》卷一,礼册,七十四页古迹,名胜篇记载:“望儿山高,山……[详细]
关山辽代古墓
  关山辽代古墓,位于关山种畜场附近的王坟沟、马掌洼、三道沟等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山辽墓群已发掘九座,均为辽太祖淳钦皇后宗室先茔之地。其规模、大小、繁简不同,均为砖筑,平面作八角形,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耳室、主室组成。在辽墓内发掘的文物、壁画是研究辽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萧德温墓:位于关山东南山麓。萧德温是辽代丞相陈王萧知足(阿刺)之子,辽道宗宣懿皇后之侄,辽道宗的“左金吾卫上将军” ,是辽国祚兴之功臣。辽大康元年三月十九日,逝于辽水西之行帐。卒45岁。据1926年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其兄弟五人,分别以“温、良、恭、俭、让”顺序为名。其高祖萧阿古只为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后)之弟,是辅佐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大辽国的开国元勋,曾任北府宰相。曾祖父萧和,祖父萧穆。其家庭自高祖以下各代,先后……[详细]
千山无量观
  千山无量观为道教著名宫观,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北沟,亦名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创建,后屡有修缮。观内外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门、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等;老君殿创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嘉庆、道光及同治年间均有修葺,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三官殿系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7)创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名;慈航殿,原名慈航阁,中供慈航道人圣像。观前山腰间有一石台,台上置石桌石墩,四周环以短石垣栏柱及石板,相传昔日常有仙人羽客栖集于此,故人称“聚仙台”;台东有八仙、祖师、葛公三塔。沿山门拾级而上至西峰,峰顶石台,名振衣岗,岗北山峰,古称拜斗台,昔为观内道士朝拜北斗之处。观之周围峰峦叠嶂,松海环绕,有南天门、钟楼、万年松……[详细]
熊岳古城
  熊岳古城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长,东西稍窄,设南北两座城门,北城门名“绥德”,南城门名“迎熏”。城门外原均有翁圈。城墙为大条石基础,上砌筑青砖,为内外青砖中间夯土的标准明代砌法。城墙宽约8.5米,残存最高处约2.5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2厘米。青砖的规格为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城南北长566米、东西宽440米,分布面积约249040平方米。北城门于2001年重新维修,现在保存较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门在文革时期被毁,仅能见残石条遗迹。城整体虽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内收。西城墙北端残存城墙长约8米,残高约2米,被当地居民砌于房墙内;东城墙残存约有100米,可见青砖构筑……[详细]
三江会馆
  三江会馆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坐落于钟鼓楼东的鼓楼办事处院内,与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因其建有天后宫,又称海神庙。三江会馆是江浙客商组成的商业团体聚会议事的馆舍。 三江会馆现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复式建筑,东西长11.9米,南北宽15.9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正房结构为大木架式结构前有劵棚厅堂,檐栏设装饰性斗拱,厅堂檐栏间无隔断。建筑内的砖雕精美绝伦,梁脊上的彩绘五彩斑斓、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这种敞口厅不用门窗装修的作法应是南方作法。正房与厅堂建筑精美,木雕纤细,是南方建筑在北方的再现与结合,该建筑的风格与盖州财神庙极为相似。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以来,三江人士便乘船渡海来到辽东经商贸易。当时的盖平(盖州)是辽南地区主要的……[详细]
赫甸城城址
  赫甸城城址位于宽甸县青椅山乡赫甸村。赫甸城为宽甸六堡之一,六堡又被称为六奠。明朝中后期,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于万历元年,开始修筑宽甸六堡。经略辽东的熊廷弼称之为“八百里新疆”。一堡经管一段辽东长城,迫近女真根据地,扼守了女真拓展的出口。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建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帮助。赫甸城城址是宽甸六堡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位于青椅山镇赫甸城村的平坦台地上。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300余米,占地9万多平方米。城墙为砖石结构,底部为经过加工的大型块石……[详细]
米仓沟将军墓
  将军墓位于桓仁雅河乡米仓沟村北约500米的山岗上,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将军墓是一座大型的封土石室墓,原呈截尖方锥形,像一只覆扣的斗,天长日久,雨冲水涮,楞角圆钝了,形状渐渐近似了圆丘,封土高8米,周长150米,直径45米,由甬道、耳室、墓室构成,方向西偏北15度。甬道两侧分别筑有南耳室和北耳室,甬道东端是墓门,上有门楣、下有门槛,两扇石雕的门扉,早已倒地,进门后便是宽敞的墓室。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5米,举高亦为3.5米,藻井为四层平形叠涩以上覆斗状。地面平平整整的铺着巨石。南北平例两具石棺床,是整块花岗岩。墓室四壁、平行叠涩梁、藻井及耳室内全部绘有壁画。壁画绘在墓壁一层薄薄的白灰面上。墓室四壁绘有莲花图案,每朵莲花都为侧视,为9个花瓣,有5瓣用红色线条勾勒而成,另4瓣用墨线在每两……[详细]
盖州古城
  盖州古城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境内,为明洪武年间指挥吴玉创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载:“盖平县县城,《全辽志》:盖州卫城,辽辰州旧址。洪武五年,指挥吴玉创建。九年靖边侯开广南面,砌砖。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周围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门三:东顺清,南广恩,西宁海,俱有楼。嘉靖甲子,管屯指挥卢沛,筑敌台于城垣之四角。《盛京通志》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盖平县志》载:“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开三门,东城门名“顺清”,西城门名“宁海”,南城门名“广恩”,阙北门。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楼、门楼、马道、瓮城皆已不存。城墙为大条石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