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谢林大宅院
  谢林大宅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谢林大宅院为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筑,位于文成县西坑镇双田村。周氏族人周铭褀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面环山,为防范山匪、佣兵的袭击,四周筑两米高的块石围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谢林大宅院整体坐东朝西,沿中轴线依次为晒谷场、门坊、前楼、正楼、后院,在前院南北分布绣楼,中院南北为厢楼,后院北侧为后厢楼,正立面的绣楼置拼花美人靠。大宅院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32平方米。台门为三山牌楼式,用青石和磨砖砌筑,前厅、正厅、厢房等各建筑多为重檐悬山建筑,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结构颇具地方特色,用材粗大,阑额、牛腿、雀替、门窗等雕刻精美,建筑室内多用制作考究的三合土,前后天井均用青石铺墁,出檐较为深远,两山出……[详细]
142、源洪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源洪桥
  源洪桥位于东林镇青联村新桥头村的一条溪沟中。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清至现在,依然保存较好且发挥着交通作用。南宋嘉泰《吴兴志》中的菁山“山源桥”很有可能为此桥。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西南走向。桥长16米,桥宽2.9米,面积约46平方米。整桥用武康石砌筑,桥拱分节并列砌置,拱券整体呈弧形,无券睑石。其上置压劵石与仰天石,压券石两端设系梁,系梁端首为浮雕团花纹;仰天石与桥面平,两侧置桥栏。桥面由三大块条石并列铺成,总体呈弧形。两坡无踏步,但设有马道。金刚墙用长方形块石错缝叠砌,其中置天盘石作横向牵拉结构。源洪桥的雕刻艺术繁缛,栏板做成须弥座式样,压劵石浮雕出乳钉纹、两端为如意纹装饰,天盘石两端用减地浮雕法雕刻有花卉图案,桥名“源洪”,自右而左双钩颜体阴刻楷书。村民称该桥为“卖鱼桥”。此桥工艺精湛,……[详细]
江心屿东、西塔
  江心屿东、西塔位于江心屿东西两屿山巅。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重建。塔身巍峨,高30余米,六面七层,砖木结构,每层塔面有一莲花形佛龛,-走廊,飞檐重叠,高阁流丹,可由扶梯直上塔巅。登高远眺,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清光绪二年(1876)温州辟为商埠后,英国在东塔山下建领事馆和巡捕房。光绪二十年(1894)强令拆除塔檐、回廊。今塔中空无顶,但顶端杂树枝繁叶茂,为古塔平添景色。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969),明洪武、万历,清乾隆间曾多次重修。塔高32米,底径7米。塔身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中空,六面七层,原有楼梯盘旋至塔巅。现塔外观完整,雄伟挺拔,每层各面有佛龛,留有石雕佛像16尊,佛像刻工精细,神态自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1……[详细]
名山后遗址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名山后村村南名山北麓斜坡上,2003年被公布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2007年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分布范围为东自名山后村加工厂往南沿水渠至小和山北坡,南自小和山沿山坡至方井头(包括小和山岙),西自方井头沿秧田垅至笆下四庙,北自笆下四庙沿六角山北麓至名山村新区的北侧(以水池为界)。该遗址曾先后经过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20平方米,出土文物约300余件,陶片1万余片年。确定年代上下限距今6000年至3500年左右。文化堆积丰厚,内涵十分丰富。堆积主体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堆积。该遗址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较河姆渡遗址更为丰富,良渚文化遗存内涵丰富,还有人工夯筑的方形覆斗状土台和墓葬等。良渚文化人工营建土台在宁绍平原发现还是首例,是目前……[详细]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周围环境优美,山、水、梯田、村庄-地融为一体,在晴朗的条件下,阳光的反衬还会呈现出美丽……[详细]
嘉兴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河道嘉兴段)
  嘉兴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既为嘉兴提供了重要的水上贸易运输,又为嘉兴城增添了一道风景,沿河而建的江南特色房屋、规划建设的沿河城市公园、古街、石桥等,为人们的休闲、晨练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初期(605-610),元世祖时,又开凿了会通河与通惠河,这样就形成了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的开凿比此还要早,约在春秋晚期(公元前5世纪),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嘉兴城市格局就是根据运河而展开,古城内外许多河道纵横交错,这些河流及其两岸古居民构成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江南运河嘉兴段北起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长虹桥,南到桐乡崇福镇,流经秀洲区,秀城区桐乡市境内,全长81.22公里,“隋大业中开运河至嘉兴府城,分支夹城左右”。河流在经过杉青闸端平桥后分流,现在北面为大……[详细]
嘉兴千佛阁
  千佛阁为天宁永祚禅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千佛阁亲书阁额,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誉为“浙江第一阁”。千佛阁系明代砖木建筑结构,分上下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式,单翘双昂七踩斗拱,面阔27.5米,进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两层,总面积1000平方米。四周为侧脚方形石柱结构,内为圆形川柏侧脚木柱,直径50厘米。从地面直通屋顶,柱基为石甏珙,上下饰有精美图案。楠木正梁彩绘“双龙抢珠”,副间彩绘“云鹤”。圆椽、盖筒形青瓦,屋角起翘,悬挂有风铃。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实心造,全额共有斗136朵,在枫拱、堂轩、廊攀、雀替、隔架等构件上有木雕300余幅,大多为花卉、鸟兽和少量亭台楼阁等图案例。台基为太湖石须弥座,长34米,宽23米,高1.3米。上有双龙戏珠、凤穿……[详细]
青云孙氏宗祠(含藏书楼、议事厅)
  青云孙氏宗祠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中,在原后堂前(诒燕堂)基础上扩建而成。诒燕堂,建于清晚期,民国庚午年(1930)孙鹤皋筹资在其南面和两侧分别添建门厅和两厢,形成四合院式建筑。占地644平方米,硬山造。正殿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门厅三开间,东西厢房各五开间,均为单檐二层。藏书楼及议事厅位于孙氏宗祠大门外东西两侧,为孙鹤皋筹资扩建孙氏宗祠时所建,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造,属祠产。藏书楼位于祠堂左首,坐东朝西,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面阔三开间,藏书当时向天一阁购买,抗战期间多散失。议事厅位于祠堂右首,坐西朝东,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观音兜山墙,面阔三间一弄,二幢房子风格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为了藏书的透气性能,藏书楼地基设有架空层,故高于议事厅,其……[详细]
安澜园遗址
  安澜园遗址位于海宁盐官镇西北隅的盐官村立新组陈园里,西、北靠城墙,南原为安国寺。安澜园俗称陈园,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四年(1130)安化郡王王沆赐第盐官,营造此园。元初开始,该园逐渐废毁。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戏曲家、太常寺少卿陈与郊在王氏故园遗址上理水叠山,修建园林。清雍正十一年(1733)大学士陈元龙得之,更名“遂初园”。遂初园时期,园占地六十余亩,其中池水面积占去一半,继承了隅园来以水为主的布局风格。园中主要建筑有环碧堂、静观斋、天香坞、漾月轩、赐闲堂、九曲梁、十二楼等,堪称浙西园林之冠。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驻跸遂初园,赐名安澜园。回到北京,将圆明园福海北的四宜书屋也改名为安澜园,景区略加改造,悉仿陈氏安澜园中的主要景点,安澜园名闻天下。此后乾隆三度南巡,均驻……[详细]
长安镇画像石墓
  长安镇画像石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东汉末—三国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长安镇青年路49号。1973年清理。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平面布局为前后二室加甬道,前室二侧各有一耳室。墓壁下段用长条形石灰石迭砌,条石上用砖起券。在前室及耳室,甬道的石砌部位布满画像,内容有车马出行、疱厨、宴饮、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等,雕刻技法为减地和阴线相结合。出土随葬品有陶俑、瓷器、钱币等。这是浙江发现较为罕见的画像石墓。……[详细]
包玉刚故居
  包氏故居位于镇海区西南庄市镇钟包新村的后新屋。这里是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出生地。包玉刚先生还曾是香港的金融和高界巨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顾问。后新屋墙高院深,五间两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座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以蓄水,故其地古称横河堰(今钟包村)。据宁波“天一阁”藏《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包氏昆仲是北宋包拯的29代孙。北宋末,其先辈随高宗南渡到临安,后几代孙又从临安分支迁来镇海(当时称定海),横河堰是包氏家族来镇海后的世居地。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母亲陈赛琴,育有三子四女。包氏昆仲及姊妹皆生于后新屋,长于后新屋。包玉刚与黄秀英结婚时的新房也是做在后新屋……[详细]
杭州碑林
  杭州碑林位于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汇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杭州孔庙(碑林)原为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始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此后府学除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外,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后,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建筑格局规整大气,风格的古朴典雅。其内收藏着唐至清代各类碑刻500多石,有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画像、天文星图、水利图刻等,其中以宋高宗的……[详细]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573-1722),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8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7.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大部分保存望砖。歇山式门楼,门厅有戏台,明间抬梁式结构带后双步前单步,柱头置有斗拱,次间为穿斗式。中厅明间为抬梁式前双步后单步结构,次间为穿斗式。后厅明间为抬梁式带前双步后单步。两天井连接前、中、后厅。徐氏大宗祠用材讲究,雕花简洁,建筑虽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明代宗祠建筑风格。余氏宗祠建造于清末时期(1821-1911),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83.6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后厅,正门牌坊式结构,做工精细,大门两边开小拱门,现……[详细]
玉架山遗址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遗址首次发现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第一次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六个环壕应该代表了六个相关的氏族。而且从6个环壕的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和墓葬等级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地位。玉架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经济开发区,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南面是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是发现高等级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2008年10月—2012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8万平方米。经过3年多的……[详细]
王守仁讲学处
  在余姚城内的龙泉山上,有王阳明先生的讲学处--中天阁。中天阁初建于五代,取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登龙泉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均”之句,名之为中天阁。这里环境幽静,绿树参差掩映,光影斑驳。春月桃花似笑,夏日榴花似火,秋月桂香浮动,冬月腊梅怒放。遥对南天,一览无余,确实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佳境。明正德年间,由大儒钱德洪开辟为讲堂。正德末年,王阳明归余姚祭扫祖茔,被钱德洪、夏淳、范引年、诸阳、柴凤等七十四人迎请到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嘉靖初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定会期开讲于中天阁,规定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日为王阳明先生亲自开讲之日。每遇开讲之日,听讲者多达300余人。其他日子仍由钱德洪主讲,讲授王学,学生们称钱德洪为教授师。王阳明还为学生订立学规《中天阁勉诸生》,亲自书……[详细]
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我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该桥基本为东西走向,横跨于广德湖旧址湖沟的湖泊河上。全长53.31米,宽2.2米,桥墩高近6米,由十三个桥洞组成,故称十三洞桥。于2017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洞桥的桥面用长石铺砌而成,桥面中心微微拱起,桥身两端原有步阶石各三级,现被水泥路面覆。桥栏石两侧各一孔一石,中孔各刻“十三洞桥”四个大字,上落款已于文革期间被凿去。桥墩则用圆角条石叠成。桥梁材质全为鄞江小溪石。 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广德湖旧址河流上的许多桥随着历史而不断消失,但十三洞桥依旧巍然屹立。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聪明才智,文物价值较高。 据说于民国时期,曾有一头水牛过桥至西首第二孔时,中间一块的……[详细]
程让平祖居
  程让平祖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平山村。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二进合院式建筑。门台为砖砌仿木构门台,单开间,悬山顶。屋面铺小筒瓦,带勾头滴水,脊上灰塑卷草纹。立面抹灰。围墙与门台相连,呈内“八”字型,下部为块石垒砌,上部为砖砌抹灰。前院南侧厢房为三间两层木构楼房,板瓦灰脊,二层重檐。底层带前后廊,二层立面为板壁。北侧厢房改建为两间三层砖房。前屋面阔七间,单层,木构建筑。悬山顶,板瓦灰脊,脊上翘,灰塑卷草纹。明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混合梁架,中柱落地分心,前后带廊,前廊上为船篷轩,后廊上为平板吊顶。屏门后设内0-,梁架遮盖。明间前门后有挑斡做法。后院南厢房为两间单层木构建筑,立面板壁,局部重建。第二进正屋为七间带两披屋,硬山顶木构建筑。板瓦灰脊,脊上有脊饰。明间进深七……[详细]
华岗故居
  龙游庙下乡庙下村村前的村庄叫靖岭寺,村尾的村庄叫村上殿,寺和殿都和寺庙有关,夹在中间的村庄因而取名庙下。抬头可望山,低头俯见水,庙下是个山水相连的村庄,西山岭和山枣坪两山合拢而成的山谷,小开、中央开(开是当地的方言即小溪的别名)、拓溪三条大小不一的小溪如川字形穿乡而过。漫山遍野的婷婷修竹一望无际、接天翠碧,绵延铺展于蓝天之下,宛如绿色的海洋,微风过处,竹梢摇曳,碧波荡漾,竹浪翻滚,满眼苍翠,如此的山清水秀也造就不少名人,华岗就是其一。在龙游庙下乡庙下村,弯弯曲曲的弄堂里有座不起眼的旧式民居,下街49号,这里是华岗的故居,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岗,谱名华延年,又名华少峰、华西园,1903年6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庙下乡严村,为就读小学,其父亲在今庙下村购房,即现存故居。他是中共早期职业革……[详细]
杉青闸遗址(落帆亭)
  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位于嘉兴市区杉青闸堰上。西、北面与原嘉兴中丝一厂(后改为嘉丝联厂)相接,东距京杭运河25米。落帆亭始建年不详,据地方志记载,宋神宗熙宁初重建。亭附近有杉青闸,杉青闸是嘉兴古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水利设施,《宋史•河渠志》载:“神宗熙宁元年(1063)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街,常同所属今佐,巡视修固,以时启闭’”,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建有官舍。落帆亭是官舍旁的一处名胜,为官吏和客商游憩之所。其时由苏州进嘉兴的帆船,过此必落帆,故称“落帆亭”。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增筑太白亭,旁有花神及闸神像。1921年嘉兴酒业公所出资再修。园内假山玲珑,亭轩幽雅,池塘遍植荷花,清香四溢,风光优美。园林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详细]
王钫故居门楼及中堂
  王钫故居大门,位于奉化市西南30公里大堰镇的大堰村,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钫故居大门坐西朝东,通面宽7.17米,进深6.80米,高6.60米。中门门用石雕成花瓶荷花。门槛高0.56米,地面用鹅卵石铺墁。门楼柱子由几楸树、粘柴树做成,圆周1.10米。梁架采用穿斗和抬梁混合结构,梁架间檩、枋和斗拱均髹有设色浓艳的彩绘。明间平身科两朵,拱壁镂空雕花。中门前檐柱左右有石狮子一对,各高1.40米,基座高0.40米,昂首相向而蹲,煞是显赫、威严。上中门月台置垂带踏跺三级,左右各有一座拴马石,颇有气势。这个门楼虽也称尚书阊门,其实,早在王钫作尚书前已经有了。那是替王钫的祖上王文琳建造的。王文琳在明正统六年(1441年)曾捐粟2600石,赈济灾民,朝廷因此授他宣议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