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五担岗遗址
  五担岗遗址位于安徽马鞍山霍里镇丰收村,是当地文物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的。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文化遗址。该遗址紧邻著名的濮塘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地貌多样,古遗址有明显的“湖熟”文化风格,有典型南方气质,与当时的中原、江淮文化不同。五担岗遗址总面积10万平方米,村落里有多个功能区,发现了40多件商朝和西周时期的器物和一处墓葬,其中墓葬区约7000平方米。200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抢救性发掘其中的生活区250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三大类近400件石器、陶器、铜器、原始瓷器和骨制品文物。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500年前,这里的手工业、农业、捕鱼业就十分发达,是中国大地上的中心城市之一。 五担岗遗址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水井。水井开口直径约在13米至14……[详细]
金寨红25军、红28军军部旧址
  金寨县红25军、红28军军部旧址于2009年5月6日“立夏节、六霍起义”胜利8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全面展示红25军的辉煌历程。红28军旧址是以红28军建立、重建、再建为主线,突出红28军重建及其战斗过程。红25、28军合编旧址:位于金寨县汤汇乡豹迹岩村胡氏祠。胡氏祠1934年4月红25军和红28军顺利会师后,在这里完成了整编。后红军由徐海东等指挥,于1935年9月16日胜利到达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会师,成为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旧址现有房屋12间,至今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红军标语。其中一侧墙上写着“活捉匪首刘镇华”的标语,署名是“红28军政治部”。在胡氏祠的另一侧墙壁上,还有这样的红军标语:“坚决恢复皖西……[详细]
捻军会盟旧址
  捻军会盟旧址位于涡阳县西关“山西会馆”院内。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等各路捻军聚集在山西会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进行武装抗清起义。捻军会盟旧址之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集资所建,整体建筑雄伟。大门面向南,前后3排房屋,两进院落。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门上石质匾额横刻“山西会馆”四字。二道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穿中堂可达后院;后殿5间,砖木结构,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铜香炉,捻军结盟时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旧房屋在清军剿捻时多次遭到破坏。1938年又遭日军轰炸,解放初期,仅剩有石刻匾额和石碑各一块,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在旧址重建房屋5间,作为捻军会盟起义纪念建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
  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位于金寨县花石乡白水河村汪家老屋。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原为当地汪姓老屋建于清晚期,坐西向东,青砖小瓦结构,四进五十余间。现存门楼,厅堂共九间。1938年6月,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由桃岭随新四军兵站迁此,书记彭康,组织委员先后有郑维孝,黄岩,刘顺元,喻平等,领导六安,寿县,太湖三个中心县委和舒芜特委工作。1939年2月,中共安徽省工委会撤销,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书记郑位三,委员彭康、张劲夫、何伟、方毅、张体学,李丰平、桂蓬、黄岩、郑维孝、程坦等,区党委机关驻此,隶属中原局。1939年至1940年期间,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抗日运动。1939年7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张云逸来立煌巡视工作也曾驻此。……[详细]
亳州义门清真寺
  义门清真寺位于涡阳县义门镇,大门朝东,是阿訇为回民讲经和主持教义的场所。占地3600平方米,创建于元朝初年,曾一度毁于战火,后又重修。现存礼拜大殿5间(正殿),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门窗,立于80公分高的崇台上,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南北讲堂各5间,北讲堂东端前有古皂夹树一株,树下有无字石碑一块,碑长2.5米,宽90厘米。前有大门两重,前大门两间,清代建筑,砖瓦结构,上覆灰色小瓦,龙纹脊饰。二道大门为新建,楼房式2间2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后大殿后墙向西5米,前山门向前2米至光明街,院墙外向南3米,院墙外向北3米至居民住房。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前延伸15米至光明街路东,后延伸至哑巴坑东岸,南北各延伸10米。……[详细]
黄山古观景亭
  黄山古观景亭,初始于汉末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阁数量渐多。亭阁集揽胜、休憩、避雨诸多功能于一体,更兼点缀景观效应,是景区观光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据黄山旧志记载,黄山曾有历代亭阁40余处。以此推算,平均约1.5公里山路即建有一处亭阁。然时至今日,古亭阁多已湮没。现存完好年久之古亭多建于民国时期,尤以排云亭、立马亭、松谷亭及翼然亭最具代表性。其材质或施以花岗岩料石,或配以砖木,彰显出黄山地域建筑之特色。其选址或踞峰倚崖,或盘岩临水,独出心裁,适得其所,各具形制,斐然成章。不仅如此,名人游踪或题额,还为一些古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使之成为“黄山文化”重要的实物。……[详细]
小孙岗遗址
  小孙岗遗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老胡村小孙岗村民组遗址为一不规则形台地,高出地表约有4米,东高西低,南侧因早年取土呈陡坡状,北呈缓坡状,面积达10000平方米。遗址上现为农田距淮河水道约有1000米。遗址地表散布有夹砂红陶锥状鼎足、夹砂红陶罐残片、泥质红陶器口沿等北辛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残片及螺壳、蚌壳、少量的兽骨等。南侧剖面上距地表30厘米处,可见一处长约4米,厚20—40厘米的红烧土层。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上限不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下限可至商周,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层堆积较厚。从南侧被破坏的剖面观察,各文化层包含的遗物均较为丰富,为沿淮地区时代较早、面积较大的一处遗址,对研究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详细]
248、金柱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柱塔
  金柱塔位于当涂县姑孰镇宝塔行政村,姑溪河入长江口的南岸,距县城2.5公里,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该塔根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的“修旧如旧,恢复明代古塔原貌”的维修方案进行了维修,2008年元月,维修竣工。金柱塔砖石构成,通体高37米,底径9米,八角七层,各层檐口以砖仿斗拱,塔基由青石叠砌。塔体双筒结构,外筒为梯道,内筒为各层塔心室,各室均为穹隆顶,顶沿下口镶佛像砖,内设佛龛,各层各面均开塔门,门两侧筑灯龛。清康熙六年(1677)重修,并建一堂一亭于塔下,周围植花竹,现堂亭俱废。金柱塔制作精细,气势磅礴,集宗教、风水、航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但不繁杂,体态稳重大方,塔的倚柱、佛龛建造精美,双杪华拱、鸳鸯交手……[详细]
249、长春社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社
  长春社是古徽州仅存的社屋类公共建筑,该建筑是宋中兴年间迁建于此,明中期由罗震孙等人首创捐资,清代时修葺。长春社由门坦、五凤楼、大堂、祭殿四个部分组成,总面积1100平方米,时为古徽州之最,门首县挂着蓝底金字“长春大社”四个大字,原系苏东坡所书,可惜那匾在文革期间被毁,大门“五凤楼”上六只凤凰造型不一,翘首眺望,加之整体结构的别致活泼,观之令人耳目一新,欲不能;走进祭殿远观一片红梁、柱等均为红色,为古代建筑所罕见,梁架之上满布彩绘,精美绝伦,色彩清晰。靠墙的基座上供有土地神及五谷神,还有孙权之子孙和的坐像,逢节祭日进贡烧香之人络绎不绝。中进庄重古相,全为黑色、黑柱、黑当选与末进反差极大,显示村民祭拜的气氛非常严肃。……[详细]
安庆谯楼
  安庆谯楼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4次修葺。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庆就建有谯楼,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被毁;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并将其作为知府衙署的望楼;乾隆年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至安庆,谯楼又进行大规模修葺扩建,此后一直作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双檐楼阁谯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修建的。到今年已经历139年的风雨。 谯楼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建省的标志性建筑.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5米,南约28米至龙门口街,西5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建筑东侧约16—45米,南侧约237米(至玉琳路),西侧约35米,北侧50米为界。……[详细]
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安徽寿县寿春镇红星社区照壁巷1号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顶,简瓦屋面,是目前安徽省省发现最早的砖混建筑。1924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出资兴建,是基督教徒聚集场所。1928年,皖北特派员来寿,在此召开了反对蒋介石叛变的革命大会。该建筑佐证了中共寿县一大会议的历程,传递了寿县党组织发展的历史信息。该建筑结构独特,是抬梁式建筑向豪式建筑过渡的标志物。为安徽省近现代建筑的最佳之作。为我们研究江淮之间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围墙外侧,西、北至旧址墙基外。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详细]
华家湖遗址
  华家湖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化家湖行政村化楼村西约1000米。遗址位于湖心略偏东南,呈馒头状地势,分布面积约33000平方米。遗址中间有几座现代坟茔和一明代石碑。遗址表面随处可见陶片,鼎足,鬲足,石器残片及红烧土等。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扁凿形鼎足较常见,石锛、石斧也有发现。该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层较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为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这对研究本地区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三面环山,位于华家湖中心偏东南。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为化楼西山。西北为洗脸盆山。周围山上山草茂盛,树木稀少。……[详细]
常氏三王墓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墓区内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群众捐资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等捐赠文物、历史文献资料,陈列于常遇春纪念馆,将真实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给观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详细]
南湖章氏宗祠
  南湖章氏宗祠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南湖村大章自然村。章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分为主祠和副祠,砖木结构。主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副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主祠为三进三开间,面阔约16米,进深约32米。硬山式顶,马头墙。八字门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抱鼓石。内分门厅、敦睦堂和享堂,有前、后天井。副祠略向内缩进,面阔约16.5米,进深约31米。前进为门庑,中进分开,两边为厢房、回廊,后进为享堂。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绘画精美。章氏宗祠整个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又带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201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墙外10米,南至南墙外10米,西至西墙外10米,北至黄泥塘。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255、半山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阁
  半山阁,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详细]
沟汀遗址
  沟汀遗址位于安徽生池州市石台县矶滩乡沟汀村。该遗址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3-0.5米。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有陶片和石器,有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磨制的石网坠、锛、凿、刀、斧、镞、铲等以及时期的半成品,陶器仅见夹砂红陶鼎足。在石器数量组成上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多于陶片;在种类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陶器共存,刮削器所占比例最高。该遗址是皖南地区首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保护范围:南至机耕路,西、北各50米,东至S211省道。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详细]
隐仙洞摩崖石刻
  隐仙洞摩崖石刻位于泾县榔桥镇马渡村倪家村名组的紫山上。为石灰岩溶洞,山脚下距徽河水面60-70㎝处有古栈道遗迹,该栈道即为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的古道。隐仙洞中央从洞顶倒悬下来一根直径约一米长三米多的石柱,离地不足半米,顶上根部有一块隆起,梢部渐细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故当地人又称它为马石胯。相传不孕之人只要喝了石柱上滴下来的泉水,便可得子。洞外石壁上另有一处石穴,称为“女阴壁”,也是当地人生殖信仰的神物。至今仍有邻近百姓到此祭拜和祈福还愿。据传隐仙洞附近有20多方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的有12方。因其洞内形似阳物的钟乳石、溶洞内外多处摩崖石刻以及古栈道、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它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范围:紫山庵遗址至隐仙洞沿线所有石刻、溶洞、河面和自然景观,东至石板古道,南至徽水河南岸,……[详细]
黄泥孤堆(黄歇墓)
  黄泥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黄泥孤堆,又名黄歇墓,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考烈王元年黄歇任楚令尹。《史记·春申君列传》:赐封春申君淮北12县,后改吴墟。黄歇为相25年,富有学识,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史称战国四公子。黄泥孤堆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保护范围:封土边缘外,东5米,南10米,西10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0米(局部至镇政府围墙),西、北各50米,南至春申路。……[详细]
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称虎头崖,坐落在天柱山镇茶庄村林庄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记事,或造像为主。运用单线阴刻、减地平刻、浅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字体包括篆、隶、楷等,书法严谨浑厚,疏密适宜。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释子信士的题刻多达六处,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元阳的题刻占多。如“铁笛龛”,以及清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间原有鲁道人人庵,现已废,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镶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现已剥落难辩。 白云崖石刻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2001年这两处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家堰遗址
  黄家堰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位于望江县新桥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墓葬区和居住区。省考古所1997年发掘1200平方米,发现了 50多座墓葬,皆为东北—西南向。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陶器有鼎、豆、壶;石器有斧、铲、锛、凿;玉器有璜、玦、镯等。尤其是玉器质地精良、晶莹剔透。从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等风格看,该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5000年左右。保护范围:基点至东南200米,至东北500米到码头河河坝,至西南270米到寨山西南角,至西北120米(基点坐标:N:30°017442,E:116°31368)。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5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