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玉蟹泉摩崖石刻
  玉蟹泉摩崖石刻位于凤阳县殷涧镇,时代为唐、宋、清。摩崖石刻镌于玉蟹泉附近的岩石上,据考察,共有17处,其中唐刻4处、宋刻7处、清刻4处。这些石刻多为游记之作,或为诗刻、题咏、题名等,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行、魏碑等皆有,堪称书法艺术宝库。蟹泉摩崖石刻为唐至清代游人题刻。位于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玉蟹泉周围壁上。石刻共27处。有的在高达5米之处,有的在清泓水际之旁;有的直接镌于岩表,有的稍修整岩面刊刻;小者长、宽数寸,大者数尺见方。这些石刻中有7处因风雨剥蚀或人为毁坏,字迹已湮没无存;尚有20处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识。其中唐代5处,宋代7处,清代3处,未署年代的5处。石刻均为阴刻,少者两字,多者百字,或题诗,或题记,或题名。书体真、草、隶、篆、行、魏碑齐备,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最早……[详细]
上水关·下水关·广惠桥
  上水关下水关广惠桥安徽省滁州市滁州西桥原名广惠桥,建于唐永徽年间,高寿近一千五百年了,为三孔连体石拱桥,由一色青石板和青石条砌成,老态龙钟地坐在老城西南角,戴着三块镜片的老花眼镜,望着清流河水终年义无返顾地向南流去。它是我们这座小城现仍健在的几个历史见证人之一,若按月份排,年龄最长。上水关桥,《滁州志》记载,始建于宋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重修。居永丰门和观德门之间。桥长35米,宽13.5米,高9.5米,系块石基础、砖砌三孔拱形桥,跨径5米。今存完整。桥南端被滁一中围墙堵死,桥面被居民建房,或种蔬菜,不能通行。广慧桥,滁人称西桥,古称泓(宏)济桥、赤阑桥。位于鼓楼街和四牌楼街交接处,西涧水上。相传此桥,初建东晋,因岁久而塌。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详细]
袁大化故居
  袁大化故居,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青町镇。占地4000平方米,存有房屋40余间。现为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里,静静伫立着一座颓败的故居,祠堂旁边松林响起的阵阵松涛声,向路过的人讲述着它的百年沧桑,讲述着从这里走出的一段传奇:在这个叫大袁庄的地方,曾经出来一位叫袁大化的清廷要员,做了很多要事、好事,也有受人诟病的瑕疵。  袁大化故居在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日前,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大门是新修的,开门进去,一种古朴和衰败之感扑面而来。院内晒着一些农作物,原西花园里种点蔬菜,杂草丛生,一些房间看上去已成危房。这三进三出的大院,已看不出原貌,屋内也没任何旧时摆设。涡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书平说,袁大化故居曾被严重毁坏,尤其文革时,房屋、什物、石雕、大门、院墙等大多被毁,也作过粮站、小……[详细]
大洪岭古道
  大洪岭古道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年代为明。祁门地处万山之中,古代交通十分不便,历代祁门人为了大洪岭通道,多次修建,捐输很多。这条通道开拓始于何时,今已难考。明万历(1573)前,南坡上岭以今大坦老岭之月形为起点,万历后以燕窝里为起点。关于这次改路,祁门民间有湘源郑寡妇捐金辟新路的故事,颇有趣味。大洪岭最后一次重修为清道光元年(1821),从明万历年间开辟修建到道光年间,历经2百多年苍桑,水冲石剥,道路损坏严重,于是来往大洪岭的商人、官宦及祁黟的商号纷纷捐款,耗资数万金,历时6载,终使危途成坦道。整条道路以青石板铺就,阔达3、4米,这在处于崇山峻岭古徽州来说,是很难得的大路了。当年在岭头修建了一个碑亭,风格独特,是以巨大的青石碑为墙。碑亭宽约2米,由8块石碑砌成;两头深约3米,各由4块石碑组成,上……[详细]
涡阳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涡阳天静宫之东,为一独立庙宇。东岳庙又称天齐庙,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庙”的殿宇,也是唯一称“庙”的殿宇,也是涡阳太清宫庞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有“天静之基”之称。它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此庙始建于宋代,经元代重新修整。道光十八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见的宋代砖木结构殿宇。现已按原貌修复加固,暂时在殿内陈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装修太清宫的石碑二十余块,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元代翰林张起严的兴造碑和明代大儒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园》石匾额、“敕撰”、“混元降(诞)”残片、蟠龙碑帽、大型石桥拱圈、大批汉砖等。东岳庙紧邻天静宫宋代遗址的右侧,又处在一个基线上。东岳庙房脊装饰具有元代特征,但在内部构造上却仍保留着宋代的原状。从建筑格局上看,处于天静宫遗址的……[详细]
赛金花故居
  赛金花故居清黟县2003年在赛金花故园遗址上恢复、修缮的徽派园林归园,故又称归园景区。地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修缮过程中运用了徽州传统的造园手法,其叠山、理水、建筑、植物与苏州、扬州等江南园林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2004年5月正式对游人开放。景区内有赛氏旧居、赛金花书斋、用过的水井、海棠花梨花伴月、双桥截春、静寄弄鱼、远风耸逸、环碧秀色等,从人物、历史、文化、旅游角度来看,是一笔宝贵财富。。赛金花故居资料陈列馆展示了从国内外收购的大量历史资料、赛金花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刘半农、鲁迅、夏衍等名人对赛金花的评价,充分展示了赛金花扑朔迷离的一生。赛金花,原名郑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黟县上轴村。10岁时随父亲迁居徽州,因家道衰败,年少的赛金花一就沦为清信人,也就是卖艺不卖身的……[详细]
旌阳三桥
  旌阳三桥位于宣城市旌德县城旌阳镇徽水河上。旌阳三桥包括淳源桥、架虹桥、黄济桥,均横跨徽水河,东西走向。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淳源桥上市桥:始建于北宋丰任戌年(公元1082元)九月,落成于癸亥年(公元1083年)四月,为知县马譓所昌建,僧惟静募化,民输材、捐谷、服役、献金者,十分踊跃。故轻而易举建成。初名:“平政桥”。南宋开禧丁卯年(公元1207年),知县李延忠修葺,易名:“淳源桥”。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知县方俌重修,改名:“跨云桥。”宝祐初年(公元1253年),知县赵崇涉再修,称为:“瑞虹桥。”元代至元庚辰年(公元1280年),达鲁花赤(知县)阿秃重修,名为:“永安桥。”元代元贞乙未年(约公元1295年),县尹王祯修缮,仍名:“淳源桥。”明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知县谭青将桥移……[详细]
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年代为民国。938年12月,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由南陵沙滩角移驻本县中分村。司令部设于村南徐家淦宅,副司令员谭震林住在司令部对门徐崇道家。建国后,徐家淦、徐崇道两户房屋已改建,三支队练兵的操场尚存。1938年11月26日,日军占领了铜陵县城及大通、顺安等地,后又占领了大半个铜陵县。国民党守军撤退后,国民党第三战区将皖江抗日的前线铜陵、繁昌、南陵四区划归新四军防区。12月,第三支队奉命从南芜宣地区逐步移防到铜南繁地区,支队司令部驻在南陵的沙滩脚,政治部驻铜陵的燕子牧,第五团团部驻凤凰山。后因对日军作战需要,军部又先后调一支队一团、二支队三团来铜繁前线,这样在铜繁前线统归三支队指挥的新四军共有2000余人。1939年4月,为便于领导和指挥三支队在铜繁地区的活……[详细]
砀山天主教堂
  砀山天主教堂,位于砀山县城关,由加拿大和法国传教士联合建于1914年,1917年竣工。整个教堂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79平方米,由钟楼、圣堂、更衣室三部分组成,钟楼尖顶,与圣堂十字建筑浑然一体。圣堂外观青砖小瓦,朴实无华,厅内结构复杂,金碧辉煌。1998年5月4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82年德国圣言会的传教士开始在砀山县侯家庄传播福音,1892年法国神甫艾莱沃在侯家庄建立了教堂和学校,开始了天主教在砀山乃至宿州的传播的历史。1929年天主教在皖北成立了蚌埠教区,宿县、灵璧、泗县的教务归其管辖,而砀山的教务则归徐州教区管辖(砀山县于1955年划归安徽省)。教会在各地开办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其中有宿县崇真中学、砀山晨光中学和泗县崇正小学(1949年停办),信徒达到……[详细]
湖村古民居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境内,湖村古民居素以砖雕门罩著称面世,尤以余社旺、章祖旺、章祖强、章秀珍等四户者为代表。这些砖雕门罩的风格内容各不相同,就工艺水平而言,可谓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为传统徽派所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皖政【1998】16号。章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伏岭镇湖村,总面积867.5平方米,为清代建筑。该祠堂为前、中、后三进,坐西朝东,前进门楼为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砌封火墙,仪门彩绘秦叔宝、尉迟恭,其后是庭院、廊庑,廊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设拱轩,庭院条石铺筑。中设甬道,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步设人字轩。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其后庭院,南北端设台阶登上寝楼,寝楼面阔五……[详细]
瀛洲章氏宗祠
  坐落在瀛洲村的章氏宗祠,距绩溪县城9公里。历史上,该祠曾有多次修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此后未有大的修缮。据有关资料记载:瀛洲章氏宗祠是根据龙川胡氏宗祠的建筑技艺重建的,因此,它的建筑风貌与龙川胡氏宗祠基本相同。该祠占地面积1295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宗祠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组成。门楼前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庭院,庭院的南向有一座四柱三门牌楼式院门。门楼为重檐五凤楼,前檐的东西两边列用水磨青砖砌筑八字形券门,其上方饰以书卷式砖雕匾额;仪门两旁一对高大抱鼓石对峙,抱鼓石的须弥座镌以精美浮雕纹样,堪称石雕艺术之精品。门楼上的额枋和博风板上雕刻有叱诧风云、扬鞭沙场、农耕稼穑等图案,栩栩如生。中进有14根围粗1.63米的银杏圆柱,梁驼上精雕细镂,有象征着多子多孙的葡萄、松鼠纹饰等……[详细]
周诒春故居
  周诒春故居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年代为清末。周诒春,字寄梅,汉族,祖籍安徽休宁,1883年12月生于湖北汉口。190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入威斯康辛、耶鲁等校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1909年得硕士学位后回国。1911年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相当于科举时代的会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曾参与颜惠庆主编我国第一部《英汉大字典》工作。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9日起,学堂宣布停课。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清华学堂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学堂”改称“学……[详细]
淮北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年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  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详细]
74、兴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详细]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是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时期的一组较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所用木材粗大厚重,显得古朴大方。祠内原有建房60多间,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砖红墙筒子瓦,雕梁画栋,清一色苏式油彩绘画。其建筑布局特点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院落,分为门楼、藏书楼、祠堂、两侧厢房。藏书楼为全木结构,高约30米,上下两层各三间,其造型与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相似,雄伟壮观。该祠堂为整个合肥地区难得一见的具有浑厚北方风味的建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可惜因年代久远和战火破坏,风光一时的大孔祠堂先后被人当作储藏室、粮站和办公场所……[详细]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镇油坊村大桥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孙徐有章之子国学士徐缘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为砖木结构,屋檐前后出厦,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该建筑砖、石、木雕刻颇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胜收。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规则的正方形,进深为明三暗五,面阔七开间,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大门向进深方向缩进半个开间,呈“凹”字型平面。用门枕石支撑门框,左右侧辅以箱形石墩,门额上有4个门簪,簪头分别雕以“兰、荷、菊、梅”花纹。老屋按八卦和风水定向,正房坐北……[详细]
汪氏住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瀛洲乡汪村,总面积326平方米。该建筑在布局上别具一格,具有园林味。大门有砖雕门罩装饰,经条石巷到圆门,入圆门为一院落,设影壁,饰书卷式砖雕。进一小门进入水厅兼书斋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建筑面积为238平方米。上下对堂,二楼通转,硬山式屋顶,-封火墙。建筑内之木鬲扇、斜撑、雀替、驼峰均饰以技艺精湛的雕刻。是晚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皖政【1998】16号。宅建筑布局别具一格,具有园林风格。首进大门为砖雕门罩,经石条弄到圆门,入圆门为一院落,设影壁。经一小门进入水厅兼书斋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7间,建筑面积238平方米。上、下对堂,二楼通转,硬山式屋顶,-风火墙。该宅雕刻细致,风格独特。南观……[详细]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独山暴-动-,又称六霍起义,1929年11月7日发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继黄麻起义、商南起义之后的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七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环,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暴-动-。八日拂晓,独山周围十五个乡的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两名哨兵并夺下-支,……[详细]
赵朴初墓园
  赵朴初墓园,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2000年5月,赵朴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赵朴初先生的夫人陈邦织先生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亲自将朴老灵骨归送故里树葬。该墓园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顷,位于赵朴初旧居“状元府”东侧约250米处,墓园依山势而筑,一条中轴线为神道转折层层而上,沿中轴线序列配置有广场、石门牌坊、月塘、碑亭、瞻仰台、赵朴初先生铜像、赵朴初生平石雕长廊、祭扫平台、灵骨树葬地等。赵朴初旧居(当地俗称状元府),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历经三年建成,是赵朴初太曾祖父赵畇为纪念父亲(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而修建。历史上曾四次维修或扩建,建国后为寺前区公所办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凉亭水库时遭水灾破坏……[详细]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