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东流双塔
  东流双塔位于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对峙着两座宝塔,一曰天然塔,一曰秀峰塔,合称东流双塔。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载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门开六扇,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登塔俯瞰,大江东去,孤帆远影,长江落日尽收眼底。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矗立在东流镇南牛头山上,与陶公祠相毗邻,建于清乾隆二十……[详细]
大城墩遗址
  大城墩遗址位于含山县城西北约15公里仙踪镇境内,遗址为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9—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50平方米。大城墩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还是古代的兵工场,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含有相当于仰韶、龙山、二里头时期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及隋唐等若干时期的文化。遗址文化共分五期:第一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第二期文化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第三期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第四期文化相当于商代;第五期文化相当于西周时期。出土文物主要有:陶鼎、豆、碗、杯、石斧、卜骨、玉玦、炭化稻谷、冶炼钳锅,特别是炼铁铸铜的“甘锅”是全国唯一最完整的一个,该遗址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它的发现,为研究江淮地区古文化、中原古代……[详细]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
  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录。陵园内有彭雪……[详细]
芍陂遗址
  芍陂,今名安丰塘,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戈家店。芍陂的创建,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制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楚国徙都寿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芍陂的创建人是叔敖。孙叔敖,期思人,楚庄王时(前613-591年)任令尹。芍陂始建时面积甚大。汉以来,淠、淝两水源逐渐堙塞,或失道,陂地由外向内逐渐改为田亩,陂面日益减小。今陂北岸孙公(孙敖)祠内,有石刻《古塘图》。据图测其界址,与郦道元《水经注》陂周百二十里之说相仿。楚建芍陂,不但解决了农业生产需要,还有政治上的意义。当时正是楚国势力向东发展,达到淮南境内,芍陂的建成,对于楚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影响很大,并为后来摇摇欲坠的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安居十多年之久奠下了经济基础。芍陂是我国古……[详细]
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程文炳宅院位于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是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所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院进落,清题建筑为两层楼房,门窗雕几何图案,变化丰富。左右回廊贯通前后院落,整个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点缀得体,错落有致,技法精湛。程文炳宅院原有房屋100多间,解放后被收归公有后一部分被改造成粮站,一部分改办幼儿园,0期间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现保存完好的还有50余间。根据“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2004年4月颍东区人民政府将程文炳宅院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部分资金,将幼儿园搬迁出程宅。堂楼现存的北宅为传统的四合院,正房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东西两面的厢房为平房,南面是门庭,由此门经南宅直通程家大院的跑马门楼,北宅及东西厢房的……[详细]
86、管鲍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鲍祠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解放北路,管仲公园院内。管鲍祠建于明朝。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当时县令、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屠隆在颍知县时见有管鲍史实,而无管鲍之祠时感慨,“由管仲至今,数千年邑无祠”。于是广泛征求乡民、诸生意见,而做出修建管鲍祠的决定。并“捐俸掊金”,建管鲍祠。管鲍祠修建之后,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庆年间毁于火灾。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张鼎家募资复建。由此可知,管鲍祠历遭多次劫难,经历三毁三修之后,祠内当时还存正殿三间,堂内供管鲍两人的牌位。南临大寺塘,东有“九合桥”,奠念管仲“九合诸侯”之功;祠西有“四维桥”,昭……[详细]
87、紫阳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桥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位于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故有现名。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人们见一位身穿麻布衣的买灰人也赶来凑热闹,便讽刺他:“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出钱造桥吗?”岂知买灰人慨然允诺:“我个人单造一孔。”后来,他说到做到,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它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现在看去,紫阳桥仍然是东高西低,真有点古怪。为了适应练江洪水的浪高流急,桥墩……[详细]
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是一座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充分展示了绩溪的自然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之沉淀。馆址坐落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原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还是老县衙遗址。建筑面积达10003平方米,占地面积952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4200平方米。绩溪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李兴钢主持设计,其设计基于对绩溪地理环境的理解、名称的由来及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特征与周边山形水系相融合之理念。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典雅大方的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庭院天井,晶莹透彻的玻璃幕墙,将悠远深厚的徽州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在绩溪博物馆这个完全当代的城市博物馆中,大家仍然可以看到庭院、街巷、天井、游廊、假山、水岸,体验与以前……[详细]
龙潭寨古建筑群
  龙潭寨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村龙潭组。居民以“胡”姓,90余户,500多人口,房屋600余间,建筑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村寨总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该建筑群依势分布在龙潭河的两岸,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部分。五福桥:顺治元年,由胡尚多率族捐资兴建,取名五福桥。其含义为:一福“长寿”、二福“富贵”、三福“康宁”、四福“好德”、五福“善终”。桥长10米,宽3米,桥两头建于石壁之上,全部由方石修砌而成。花屋堂厅:五开间,一进两重,坐西北朝东南向,建筑面积约315平方米,马头墙。上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教衍苏湖”扁额;下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文定治徽”扁额。普通民居建筑为石基础的小灰瓦砖木结构、砖墙维护,民居之间均有窄窄的过廊、弄道相连,村落与村落之间青石铺路架桥相通。堂心、祠……[详细]
淮北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马桥街东南1公里处青龙山南麓,依山而建,座北朝南。此山为徐州山峰余脉,东与虎山对峙,山有九峰,状若莲花,又名九朵莲花山。遥看青龙寺,雨雾缭绕如龙腾空吞云吐雾,虎山状似猛虎,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天然形成龙腾虎跃之势。脊沟河环绕于东,闸河蜿蜒于西,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山环水绕巧妙融合,风光无限令人陶醉,尤让人流连忘返。整个寺院以大雄宝殿为轴线呈阶梯式,结构严谨,错落有序,高低对称,搭配得体,不愧是古建筑中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素有“佛教圣地、人间仙境”之美誉。青龙寺历史悠久。传说初为三国时期蒋干后裔祠堂。现寺后平地上有十余座坟丘叫蒋家林,至今尚有痕迹。现存碑文记载,青龙寺建于前明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青龙寺有地150亩、房舍29间、神像35尊、经卷5部、法器8件,……[详细]
墩集霸王城遗址
  墩集霸王城遗址位于宿州市泗县,年代为新石器—商周、秦汉。霸王城坐落在县墩集镇境内。据《泗县志》载:“县城东南20余华里,石梁河东岸。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驻兵于此,垒土成城,故名。今已无迹可寻。”2006年,经央视“走遍中国·走进宿州”现场考察,霸王城并不是“今已无迹可寻”,经实地丈量,该城周长1200米,面积约7600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自然风蚀和人为取土等诸多原因,虽造成城墙高低不均,但城址清晰可辨。残存城墙最高约6米,最低约1米。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的东、南、西部,距平地约有六、七米高的城墙保存完好,城墙上长满了杂树、蒿草,中间还有有一条人行小道。护城河尚断续有水,踪迹依稀可辨。城墙处处可见陶器碎片和秦砖汉瓦。据2006年8月,央视4套走遍中国走进宿州栏目组带员考证,这座霸王城……[详细]
石家村古建筑群
  石家村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绩溪县上庄镇境内。石家村传统规划意识浓厚,构律规整,街巷纵横笔直,有如棋盘,故有“棋盘村”之称。石家村的建筑格局在皖南古村落中独一无二,具有特别的保护价值。石家村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后裔石荣禄于元末迁此建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村庄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则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肃祖先。村呈棋盘形,整齐方正,巷路纵横,街巷用条石铺成,其一侧设有露明水圳。村庄西首有石氏宗祠;村前桃花溪清澈见底,拱桥横跨溪上,街巷两端皆设巷门,晨启暮闭,宛若城堡。各户庭院栽石榴树,象征姓氏。村落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一株,名为“抱祖松”。祠前方塘半亩,中筑石坛,上植古柏翠竹。是为石守信帅印之象征。石家村现存古民居五十多幢,以魁星阁、成德堂、石家村1……[详细]
张曙故居
  张曙故居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48平方米。张曙,是近代著名音乐家,积极投身革命音乐活动。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曙故居外观由四面墙(风火墙)包裹,内部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进大门为一小院,前厅三楹,楼上左右两部房,中为厅。临小院为敞廊,后进三间三楼,左侧通厨房。目前张曙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近年来多次修缮,特别是2009年进行了重点修缮,并开辟了张曙事迹陈列展览。张曙故居取名“亦政堂”,建于明末清初,前二楼、后三楼、二天井,相同格式的两栋房紧密相连,张曙卧室在右边二楼,1934年6月,田汉跟随张曙来到故居,同床共叙一周,1924年衢州一中送来的官报至今还完整地贴在板壁上。为了纪念这位抗日猛将,2013年张曙后人在故居内创办了张曙纪念馆,至今已免费……[详细]
新安碑园
  新安碑园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城西练江对岸,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给游人以幽深之感,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随着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伴,栏、柱上工致的雕刻,均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的刀笔,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三是“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著名的两部碑帖——《余清斋帖》和《请鉴堂帖》——而得。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使它成为歙县一大名胜。新安碑园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和名帖刻石200余块。其中《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两套法帖,汇集了从晋到明各大家的珍品名件,一直为后代书法界……[详细]
德锦汪氏宗祠
  德锦汪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德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进行了重修,2014年10月开始动工维修,现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庑廊,由北山墙中设门进入,门楼上 书-有“越国世家”字样,披廊与偏屋间设内院,由披廊前檐墙设大门通往,此大门为主入口,此门楼上 书-有“汪氏宗祠”字样,门前是通德锦村村道。偏屋为前后二进,前进为廊,后进为厅,厅为二层,从照壁后上楼,廊厅间设有一小天井。偏屋前进东山墙中设有侧耳门通东边屋,现门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毁,现为杂院,由邻居管辖。汪氏宗祠结构基本完整,宗祠内的狮撑、驼峰、平盘斗雕刻精美,正厅的大梁上 书-有“大清宣统辛亥年,孟秋月重……[详细]
叶集江西会馆
  叶集江西会馆位于安徽六安市叶集试验区北街。叶集是皖豫边界重要的商贸中心,有600多年历史。自明清以来,商业贸易尤为繁荣,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六省在此建有会馆,现存的明代晚期建造的江西会馆就是其中之一。江西会馆位于叶集百货公司仓库院内,原建筑有前进戏楼,中有大殿一栋,后殿两旁各有厢房1幢。现存后殿1栋,面阔3间,进深3间,五架梁,抬梁式建筑,硬山、青砖、灰瓦、木结构建筑。正殿为明万历年间建造,清代重修;厢房为清代中后期仿明代建造。占地75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目前也是皖西地区建造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在叶集,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江西会馆”耸立在老街北首,系明朝末期江西客商在叶集进行商务办公及交流之所,也是叶集商贸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其挑角画梁、精美木雕中可见当时叶……[详细]
臧家公馆
  臧家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路北,南距沙河100米,东距教门街20米,西距健康路口20米,北距至公街40米。臧家公馆为清末民初爱国将领臧致平故居。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贫,成年后因-所迫,投身清军,后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中,凭借其过人的胆识,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被选送到吉林讲武堂学习,肄业返部后,从一名普通军官先后晋升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长、漳汀镇守使、福建建-第三军军长等职,最终成为左右闽局的重要人物,在臧致平近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拥护民主,积极响应孙中山的进步主张,为北伐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关键作用。臧家公馆是臧致平百忙中,责专人建造,是为家人建一安居乐业之处,也有光宗耀祖之意。另外,该公馆解放初期曾为界首市政府初创地,所以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现……[详细]
郎溪明代城墙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代城墙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城周长780丈(近6华里),城基宽2丈2尺,上广1丈,筑东、西、南、北四门和城楼。历经多年沧桑,古城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明朝虽历有修葺,然史载多语焉不详。有清一代,于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卅七年(1689年),雍正六年(1728年)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现仅保持建平镇原东门至南门渡口约800米一段。1982年,明代城墙由县政府拨款进行局部修复。作为宣城市境内绝无仅有的明代城墙,其原始建墙碑记至今清晰可辨,碑刻长2.6尺,宽1.6尺,记载……[详细]
吴樾故居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自幼治学严谨,勤奋自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学堂,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两江公学,协办《直隶白话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二十八岁。时哀世凯督保定,……[详细]
霞间窑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绩溪县华阳镇霞间村南,已发现五处:姑嫂塘、对面窑、栗树下、陈家湾和黄金坦,为古代窑群。霞间窑开创于五代,面积8000平方米,均竖向修建在土丘上,属龙窑系。文化堆积层1—2米不等。其产品种类繁多,以瓷器为主,也有少量的陶器。瓷釉分青瓷和黑瓷两种,施釉均匀,色泽晶润,有细碎开片。胎色深灰,胎质坚密。器型有碗、盘、盏、钵、执壶、油壶、花瓶等。花纹装饰以素面为主,一些碗、盘口沿刻成葵花式,壶身大多做成瓜棱形。执壶的手上模印出带状花纹,造型和谐优美。陶器主要有青釉陶、红陶和灰陶。器型有碗、钵、盆、罐等。该窑烧造方法绝大多数器物用窑柱支烧,部分碗、盘等用匣钵装烧。碗与碗之间用5~9个长条支钉托起,痕迹明显。自霞间窑发现后,该县又相继发现了十亩园、巷口、湖里、梅树坦、孔灵等窑址。这些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