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黄宾虹故居
      黄宾虹生于1864年,于1955年去世,名质,字朴存,号宾虹,祖籍歙县,是与齐白石齐名、享有“南黄北齐”之誉的国画大师。先生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光绪二年(1876年)回家乡参加童子试后,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这幢砖木结构的民宅,建于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系黄宾虹祖上所建,现存有铸园、卧室和画室三部分。故居在歙县西潭渡村。林木葱郁,景致优美。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前有庑廊和天井。正屋宾虹题名为“宾虹草堂”和“虹庐”,庑廊前有小院,庭院西侧台阶边有一块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斋”。人称之为“石芝室”或“石芝阁”。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故居的“铸园”就是因为1907年,黄宾虹是秘密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在此为……[详细]
    太和章氏宗祠
      太和章氏宗祠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太和章自然村。该祠坐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而建,三进,为台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大修,进深长43米、面阔12.6米、高9.12米,占地面积541平方米。宗祠整体格局为门厅、露天小院、中厅、天井、祭祖祠。门厅两侧为厢房,后进祭祖祠为一、二层结构。一楼两侧设单梯直上,二层供放历代先祖排位。该祠内部木质结构较为完整。大额枋、小额枋、斗拱、平盘拱、格扇等均雕有图案。基础石为青石质,圆形鼓腹,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方形等。屋面为硬山式,天井两侧为单坡,顶部盖有青灰小瓦,四周立砌不荷重墙。地面为黄土和白灰掺糯米汁夯筑。贵池章氏第一祖视唐代闽地琅琊王章仔钧之孙章文炎为鼻祖,元代初迁居贵池,到清朝中期章氏人丁兴旺,成为贵池“杜、姜、李、……[详细]
    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
      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汪胡氏宗祠,位于河图镇凉亭坳。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平面布局为一轴两进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砖木结构,硬山式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清水墙,抬梁架,三合土地面。通共房屋57间,建筑占地面积824平方米。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35年2月3日,高敬亭根据鄂豫皖省委留下的指示信,在此祠召开大会,将82师及手枪团与方永乐率领的鄂--团合编为红二十八军,全军1000余人,由高敬亭任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工作。这是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从此揭开了大别山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序幕。文物遗存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群包括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和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暨岳西谈判旧址群。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为汪胡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详细]
    104、华阳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阳洞
      褒禅山华阳洞位于含山县城东北环峰镇华阳行政村境内,山高481米。古称华山,当地人叫褒山。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峰林地貌,其中最著名有灵芝山、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有史记载,褒禅山的开发始于唐贞观年间,主要是祭祀活动。最早慧褒和尚结庐,死后弟子宋高僧中会建褒禅寺。南宋哲学家叶适任沿江制置史,曾来寺求雨如愿。宋庆元六年,和州州守祈雨后筑喜雨亭。北宋元和元年,舒州通判王安石回乡探亲,率其弟、友四人游览考察褒禅山,写出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此文被国内和港、澳、台地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褒禅山分古寺、双塔、溶洞、矿泉四个景区。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风景区,2002年为含山县旅游先进单位,列入巢湖重点开发景区。褒禅山交通便捷,景区对外有公路通往诸多城市。褒禅山宾馆于2002年建成,住宿、……[详细]
    武壮公祠
      武壮公祠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通体结构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祠内集徽派木、砖、石雕和江南苏式浮雕彩绘之大成,以木雕最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由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宏。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专祠内,前堂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中进大厅是祭殿,正中是武壮公画像,两则有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后厅摆设有明清宫庭器具,以及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均具有极高的文史和艺术欣赏价值。因其较为全面地……[详细]
    濉溪老街古建筑群
      濉溪老街古建筑群位于安徽淮北市濉溪县淮海路西段北侧濉溪老街古建筑位于安徽淮北市濉溪县淮海路西段北侧。群该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总长650米,宽5—7米不等,全青石板平铺错缝,规格不一,东西长0.8米,宽0.4至0.5米,厚0.25至0.3米,路石拱度为3%,路两侧砌有人行路肩石,以排放面积水。东端接老濉河西堤。建国后,该桥移至北侧,通后大街。其两侧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青砖灰瓦,重梁起架,除少数房屋用现代材料修葺外,大部分仍保持原貌,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濉溪老城石板街是濉溪历史的缩影,是口子酒文化发祥地见证,对于研究和考证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保护范围: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旧址,濉溪前大街52、56号店铺及宅院,前大街58号店铺及宅院,裕和商号,前大街71号……[详细]
    107、程氏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氏宅
      程氏宅东邻赵仁丰住宅,西连程松林住宅,南接祖贤明住宅,北临泮临街横巷。程氏宅建于明代万历十八年(1600年),占地面积156平方米,是一座前后3间2楼结构,并以前后厅天井为中心的内向方形合院式建筑。这种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合院,充分地利用了天井的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并且在天井处还可以设置盆景鱼池,以增加变化,在宅内体现自然之美。程氏宅大门设在左侧,建有木栅栏,2楼门亭与厨房相连,隔以砖墙,设拱券耳门进出,厨房有后门小巷。大门门洞用花岗石做为门坊,大门用方砖贴面,钉成斜方格状,均以铁皮压缝为边,砖中央用圆头铁钉钉牢,气势轩宏庄重。后进左侧的厨房门,亦用方砖贴面,压以铁皮。天井的水平墙高9米,两侧山墙高13米,天井地面铺青石,前天井设置了花岗石花台,为明代遗物,楼下厅堂宏丽宽敞。檐柱月梁梭形,……[详细]
    正阳关城门
      正阳关城门位于六安市寿县,年代为清。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淮上古镇正阳关,虽在历史上屡遭兵燹和洪水的侵害,但至今仍保存有三座建于大清同治年间的古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已毁于解放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均镌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非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而且还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详细]
    海阳四塔
      海阳四塔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年代为明。海阳四塔,是指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南的巽峰、丁峰、富琅、万峰四塔。巽峰塔位于休宁县海阳镇下汶溪村旁的玉几山东。建设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楼阁式建筑结构砖塔,塔形六角七层,全高约35米,每层四个拱门,内有168级螺旋形梯道直通顶层。塔顶有宝葫芦状塔刹。塔内有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虽年代久远,线条仍清晰可辨。丁峰塔,又名停凤塔。位于休宁县海阳下汶溪村的玉几山西,与巽峰塔遥遥相对。建设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六角五层,全高约30米。富琅塔,又名“水口审皋”。位于休宁县海阳镇南面富琅村(有称为万安镇富琅村),与巽峰塔隔溪相望。建设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现存四层,外形完整,残高约17米。砖砌突伸的重……[详细]
    广德云门寺
      德云门寺,位于安徽省广德县新杭镇横岗村,有1500多年历史,庙已被毁,庙原约1000米左右山坡上有和尚坟三座,现存寺碑一座,为“重建云门寺碑记”此碑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时所立。为开发旅游资源,重建云门寺,现已建观音殿一座。云门寺原名正觉寺,位于新杭镇横岗村板桥组云门山麓,后以山得名。现云门山地名已被遗忘,当地群众称之为“东卡”、“西卡”。云门寺旧址中有块,旧址四面环山,南边两山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溪,修有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从坳口的小桥边顺山逶迤而西直达村内。2007年,云门寺还存有三间青砖、木架、小瓦的平房,里面堆放着杂物,前几年已经倒塌。旧址上破碎砖瓦、残碑、石建筑构件遍地都是。三棵高大的古银杏悬挂着县政府制发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应该是寺院的遗存。。古碑就竖立在云门寺旧址中。碑高2……[详细]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详细]
    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遗址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1.5公里处凤阳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岗上。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为春秋钟离子国故城遗址,后为吴、楚兵争之地。该城南接丘陵、北凭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园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县、晋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称濠州,即今临淮关,该城废圮。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钟离为楚属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钟离边邑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互有死伤,吴王发兵攻楚,钟离城又被吴王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秦汉时均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至城西今临淮镇,故城遂废。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详细]
    狮山中学玉玺楼
      狮山中学(今名上土市中学)创建于民国14年(1925),是霍山县最早创办的一所正规中学,原名霍山县立西镇初级中学,位于上土市狮山南麓,故习惯称之为狮山中学。学校背倚巍峨耸秀的狮山,东临源远流长的漫水河,水秀山青,环境幽美,是个理想的教育园地。老校舍建于民国11年(1922),楼房系砖木结构,共38间,造型古朴宏伟,转楼拥抱主楼,池台亭榭相映,堪称山区的大建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复校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占地面积约百亩,分教学区与-区,两区间隔着千余平方米的体育广场,有“一、二、九”路相连接。道路两旁的风景树,行列有序,荫翳蔽日,给人以静谧之感。出校门是霍山边陲山区商品经济和文化活跃的集镇——上土市,沟通安徽、湖北的干线——霍英公路贯穿其境。教学区两幢新建的教……[详细]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荫山巷金家大院。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于1938年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军部移驻南昌。随后,主要领导人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做好部队集中改编工作。把由各红军游击队改名的“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组建新四军的四个支队。从1938年1月中旬起,项英、曾山、陈毅、黄道、张云逸、赖传珠等先后到湘赣边、赣粤边、闽浙边向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并就国共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问题作了动员。当时,有些游击队干部、战士对改编不理解,认为改编是向国民党“投降”,尤其是对“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意见最大。面对这些思想问题,项英等领导人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国共合作、下山改编是……[详细]
    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观”、“登亥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东门渡窑址,为五代-宋窑址,位于花桥镇东门渡行政村,1985年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窑址分布范围包括-地、康王山、营盘山、小山、窑头……[详细]
    金寨县列宁小学
      金寨县列宁小学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基村境内。民国19年(1930年)春,苏维埃政权创办。校匾为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学校由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共青团支部受委托领导学习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吴尚慈、周百莲均在宣传活动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大别山,列宁小学停办,大部分学生参加红军长征,校舍被焚,仅存前幢瓦房6间。农民程德燊(音:shen)和周百龙机智地保存了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校匾。1957年,瓦屋基小学与四道河小学合并,迁入列宁小学旧址,复名为列宁小学。1961年,该……[详细]
    多宝庵塔
      多宝庵塔,时代为北宋。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级,第八、九级早年已毁,现存7级,残高21.6米,底层边宽4.4米,高3.9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高3.3米。室内地平面随塔壁转折同为六角形,其每边和角的上方都有仿木作斗拱,承托着叠砌穹窿顶。室内原设置有佛龛、佛像,于“文革-”期间毁去。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砌梯道,沿梯可盘旋登上塔顶。《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载:“多宝庵……[详细]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详细]
    林散之墓
      林散之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牛渚社区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采石风景区大门右侧约80米处。1989年林散之先生辞世后,与其妻合葬于马鞍山市采石镇的小九华山。1996年马鞍山市政府投资将林散之夫妇合葬墓迁入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中间是林散之先生和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体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墓形为印章样式,正面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墓记。墓园最高处用花岗岩砌成半弧形照壁,赵朴初先生在上面题写了挽词“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墓园在建造时保存了原有的名木古树,依地就势,阶梯布局,显得十分自然而不失庄重。现该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详细]
    120、共姬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姬墓
      【共姬墓(皇姑墓)】位于淮北发电厂内的王姬山南坡。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面积10余亩,其坟下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碑。“0”初期被砸坏,今无存。墓室的外廓南墙、西墙和部分东墙曾被挖开取石,在距墓室南34米的土层中发现一道东西方向12米长的1米见方的大石砌。在该墓已出土的墓石上发现有带字的墓石数十块,书体均系隶书。从墓葬结构及墓字石的书体考证此墓为汉代大型墓葬,并非共姬墓,但也可能为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1966年发现带有“吕朱笔”、“看皿宋石”、“山阳玉敬”等墓字石5块。1968年2月14~16日发现有“国王季”、“山阳”、“梧李高”、“山阳文小”、“鱼目”等墓字石8块。1975年7月4日相山公社文化站在西城大队农民家中发现“山阳荫伯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