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六安观音寺塔
  六安观音寺塔位于六安市黄大街观音寺内,俗称南门锥子,与多宝庵塔南北相峙,有“双塔摩青”之喻。《六安州志》载:为唐武德年间(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重修,改现名。塔身九级,高27米,平面六角形阁式造型,砖石结构,实心,基层每边宽3.9米,高4.3米,塔顶有铜质塔刹,40年代坠落。塔身正面向南,基部有高1.5米、宽0.85米圆拱塔门,门旁嵌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修补塔门碑一块。塔身各级装饰斗拱、假门和花窗等砖雕,分别嵌有清嘉庆年间捐修纪年瓷碑,三级以上嵌有彩瓷佛像或图案。塔体局部破损,大部完整。保护范围:塔本体建筑及边缘外东、南、西、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5米,南50米,西10米,北18米。……[详细]
宋山古墓
  宋山古墓是1998年5月4日公布的安徽省省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三国·吴,位于马鞍山市雨山乡。1987年省考古听对此墓进行了发掘、该墓由甬道.前室、两个耳室、横室、通道和一个单后室组成,结构复杂。墓全长近18米,墓砖侧面印有模印阳纹吉语“富贵万世”、“富宜贵至万室”和五铢钱纹。墓内出土青瓷器30余件,其中青瓷鸡首壶是六朝瓷器中的精品。此墓规模大.对研究三国时期东吴文化风俗有重要意义。东吴时期,凡葬在今马鞍山采石周围地区的上层贵族大墓一种专用特有的铭文砖。这里是东吴贵族墓葬地。宋山墓出土有两件鸡首罐,一件虎首罐,都是精美的越窑瓷器。由墓葬的形制、陪葬品及其特有内容的铭文砖,可以认定该墓比较可靠的时间是在东吴的中晚期。宋山墓与同时代的朱然墓相比较,时间上不过略晚十余年,却大一倍以上。宋山墓当属超大……[详细]
太平军攻城图壁画
  太平军攻城图壁画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旺川。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旺川太平天国壁画的一个支祠内,这座名“九思堂”的曹氏支祠内曹立恒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据有关资料分析,“九思堂”竣工不久,就成为太平天国将士的宿营地。“九思堂”内的壁画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将士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写照。这组壁画,其中主要的是“攻城图”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和有关资料表明,“攻城图”是太平天国将士攻克旌德的真实记录。是太平军战士宿营九思堂时的真实笔迹。除攻城图外,其他几壁绘画,也从不同侧面讴歌了太平天国这场伟大的农民战争,高高擎起、迎风飘扬的旗帜,声势浩大,威震天下的炮队等,无不强烈地再现出革命战争的正义和战斗力。旺川太平天国壁画,发现于1951年2月。196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缮保护。现馆内存有太平天国……[详细]
宁国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位于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堂本体外,东南边外扩2米至水田交接处,西南边外扩35米至祠堂前小河处,东北、西北边至屋檐滴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边75米至……[详细]
许氏宗祠及听泉楼
  许氏宗祠及听泉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绩溪县家朋乡石勘头村中央。许氏宗祠面积为335平方米。该祠坐东南朝西北,面临涧溪。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封火墙。方砖墁地。棱柱,丁头拱,垂莲柱,荷花驼峰,卷云叉手,月梁下肚饰以雕刻。该祠系明中叶以前所建。是传统徽州至今仍保存的明代祠堂建筑的上品,实为罕见。听泉楼与许氏宗祠相隔十米许,占地面积30平方米,听泉楼分上下二层,基脚呈长方形,面临涧溪,设美人靠,并悬挂匾曰“听泉”,歇山式屋顶,中部有腰檐,可登楼凭眺。其雀替、斜撑、驼峰饰以雕刻。面临涧溪的两大戗角上悬挂风铎。为古村落石勘头的“画龙点睛”之笔。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皖政【1998】16号。保护范围:宗祠及听泉楼本体建筑外东、南、西、北各10米建控地带:西北向……[详细]
琴溪古窑址
  琴溪古窑址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陶窑村。村西有凤凰山,北为虎容山,南有龙山,东有白云山,东北有青龙山,西南有窑笔山,均为不太高的丘陵。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陶窑村及村南的径县陶瓷厂,至今还在用龙窑烧造缸瓦陶器。村内及四周到处散落着陶片,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一大片陶器堆积尤为瞩目,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厚度达6米以上,村北的虎容山南坡山脚,也有面积很大、堆积很厚的陶窑址堆积,较村西的时代要早。从这些窑堆积往上到虎容山坡腰部,遍地分布着古代青瓷片。从虎容山向东,也有一片范围很大的青瓷窑址堆积,主要分布在青龙山的西南坡及山脚下,当地称之为碗冲。虎容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山嘴下,有一方名为长塘的古水塘,可能是当时窑工为烧窑和制瓷用水开挖的。青龙山东侧与窑笔山东南侧,有瓷土矿,至今……[详细]
187、黄山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塔
  黄山塔位于当涂县城北五里的黄山之巅,始建于南朝刘宋,现为赵宋遗物,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塔西为陡壁,南为山顶、树林,北为树林,山上林木葱葱,松柏苍翠。2004年4月,该塔根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的“恢复原状”的维修方案进行了维修,2005年5月,维修竣工。黄山塔为楼阁式佛塔,砖木结构,平面为八边形,外五层,内九层,高27余米,外一层一檐一平座,檐下设斗拱。该塔从西北面劵门上塔,内部架梯而上,每层设一劵门及壁龛,层与层间楼板相隔,以正方形交错至顶,墙体多为一顺一丁,外用石灰浆砌筑。黄山塔四周松竹苍翠,景色优美,远远望去,黄山塔直指云天。东眺横望、藏云,川谷奔赴;西瞰天门、牛渚,蛟龙奔放,南望青林、九井岚浮翠拂。与金柱、凌云两塔,鼎峙三垣,颇为壮观。唐代……[详细]
黟县韩氏宗祠
  黟县韩氏宗祠位于黟县宏村镇万村,建于明万历年间。进深39米,宽22米,占地约8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祠堂分三进,上厅为三层楼享堂,中厅为把堂,下厅为敞厅,前低后高,两个天井,石板铺地。东西两侧山柱不靠壁,祠前有小塘,俗称“绣球”,整幢祠堂成“扑地狮滚绣球”状。内部斗拱为二跳五踩式,曲梁硕大,呈梭形,脊瓜柱两侧叉手楼有卷心花饰,平盘斗为仰花莲瓣,雕楼精美。天井四周下斗拱,层叠相承,嵯峨多姿,气势壮观。全祠共有99根柱,柱梁为白果、株树制作,历400余年无蜘蛛网,堪称奇异。横枋上挂有“盛世人龙”、“宿德重恩”、“黍山硕望”、“名重一乡”、“寿考维棋”、“内阁中书”等功名匾额,显得富丽堂皇,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详细]
司空山古建筑群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禅刹、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枋木结构,花岗石建造。现仅存二楼,面阔9米,残高6.5米,进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见方的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支柱上端刻锦纹图案,地层夹住宝瓶状。牌坊顶部构建在文革中毁坏,但被寺庙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宝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许多二祖弘法的遗迹,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禅刹,有北齐天宝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传衣钵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传衣台,还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这些都是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司空山的历史见证,都是司空山作为中华禅宗第一山的实物见证。遗址上有石刻100多处,保存完好的有明代朝阳石石刻、太白仙踪石刻、极顶石刻三处。保护范围:司空山每个古建筑本体外四周20米……[详细]
石门太尉庙及古戏台
  石门太尉庙及古戏台坐落在扬溪镇大石门村,太尉庙总面积239.5平方米,古戏台总面积124平方米,为清代建筑。太尉庙为殿式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小青瓦,硬山式屋顶,外墙粉以红色,木构架上有众多的雕饰构件,其中后檐的额枋上的“百鹿图”雕工精细。保存基本完整。太尉庙东侧有一古戏台,翼角腾飞,下部以短柱撑起台面。该戏台建于清代,面阔12米,进深9.2米,歇山屋顶,戏台后步设“出将”、“入相”二门,左台口设“文武场”,整座戏台由几十根矮柱支撑,前额枋雕刻非常精美,石门古戏台保存完整,且艺术性较高,在绩溪独一无二,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9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绩政【1997】35号;2016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宣政秘【2016】219号。2019年,被安徽省……[详细]
下符桥宋代窑址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窑宝山,滨淠河西岸这座窑址断面处观察,上下层器物,没有造型的变更,当是同一时期连续烧造堆积而成,推断此窑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窑座傍在窑宝山南部,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处都有窑废品堆积层,如陶残片,红烧土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洞已破坏,仅发现一条保存尚好的窑道,长约28米,黑釉陶器残品裸露。采集的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格一致。器物均素面无饰,仅个别的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样。器物外表古朴粗犷,别有风格,黑釉色褐光润,因技术水平差,多变形和走釉。采集的品种中,以瓶和碗盏较多,占烧造量的80%以上,可能为适应北宋“斗茶”所需。瓶的造型与“韩瓶”类型相同,六安、霍山墓葬中多有发现该窑产品。经省考古研究所古陶研究专家鉴……[详细]
建德文庙大成殿
  建德文庙是清代安徽建德县的县学文庙,在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东北的白象山下、梅城河畔。文庙有独特的“水泥大成殿”,1995年毁于洪水。据《建德县志》载,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在城东来苏坊。宋嘉定年间知县吴渊,移建于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41年(1631年)知县杨锡璜改建于梅城西北,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高寅再复建于城西北隅。光绪31年(1905年)按察使邑人周馥独揖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按旧址大小规式重建,民国初年周馥四子周学熙以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形式改建,故称“水泥大成殿”。现有面积372平方米。座北朝南,东、南、西开有双扇大门三,外为回廊,高约10米。雕梁画栋,斗拱重檐飞翘,中嵌大成殿额,绿色琉璃瓦面,脊塑二龙戏珠。水泥大成殿宏伟壮观,为文庙建筑史上之创举,1989年……[详细]
怀远禹王宫
  禹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详细]
沫河口关卡
  沫河口关卡,俗称为沫河口盐卡,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北淝河自涡阳、蒙城、淮北蜿蜒而来,至怀远、蚌埠汇入淮河,至此已是其流之末,故初名“末河口”。因其地处河口,久而久之,“末”字逐渐演化为“沫”,沫河口之名由此流传至今。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沿淮唯沫河沟周围数十里地势洼下,每遇淮水泛涨,禾谷减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网鱼为业,仅可养生。关下划船出入所装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土杂粮,别无他货。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 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关卡……[详细]
赵集二级扬水站
  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徐庄行政村大徐家南600米。1976年,赵集人民公社学习大寨经验,决定建设扬水站,引扒河水解决长山以东大片农田灌溉问题。工程于1976年开工,1977年初秋基本完工。建成后曾为安徽省水利工程先进典型,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前来视察调研。扬水站为东西走向,由雕凿的石块和水泥砌筑的二级调水渡槽上下石拱排成一排,绵延500余米,十分壮观。主体建筑由一级提水渡槽、蓄水池、二级提水渡槽、过山渡槽、二级提水机房等部分构成,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过山渡槽),相对地面高度最高处达15米,宽1.4米。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在一级提水高架渡槽的向阳面,镌刻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详细]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刘氏支祠集成堂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岳西县中关乡沙村。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安徽岳西县中关乡秋千村杨口组。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坐西南朝东北,共房屋64间,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一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左右带跨院(实为包屋),中、后厅七架抬梁,前轩后单步,单檐双坡面、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檐口粉白灰,饰人物花草图案。为典型皖西南古建筑,其建筑风格和手法个性鲜明,环境优美,疏朗有致,高大雄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祠建成初期只开展刘氏族务活动,1938年6月初,岳西县委会派王榕率第31抗日工作团进驻,成立动委会、沙村特支。解放战争时期,此地也是红色根据地。馆内,布置有二十多间展室,分别挂上了人物图像简介、图片、文史资料等,展柜内摆放文物,设立抗日工作团史迹和沙村革命事迹两部……[详细]
红墩寺遗址
  红墩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淮河之南。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不同时期的堆积。尽管地表散落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遗物,但我们选择的采样点却未见西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根据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陶片观察,其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夹蚌和夹炭陶,火侯不一,应有早晚的差别。该遗址曾进行过试掘,发掘者认为第一期文化比侯家寨上层阶段略早,相当于侯家寨遗址早晚之间的阶段,距今约6000年,如若是,则红墩寺第一期与濉溪石山子遗址大体相当,第二期文化相当于侯家寨上层,是属于侯家寨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红墩寺的土块和红烧土中,共发现了11个样品,12个稻壳的印痕,其中可以判断其粒型的有8个,全部为粳稻。另有4个标本因残缺较甚无法判断其粒型。198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霍邱红墩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布方……[详细]
严氏孤堆
  严氏孤堆是一处战国时代的古墓葬。严氏孤堆,又名“颜氏孤堆”、“袁术孤堆”。当地人习惯将“严氏孤堆”称为“大孤堆”,而将“孤堆乡”称为“小孤堆”。说是严氏,可当地地名又不是这个“严”,而是“阎”,匪夷所思。最吸引人的,当然是“袁术孤堆”这一名称,不知从何时开始传为袁术墓,或是本来就是袁术墓,后将“袁术”讹传为了“严氏”。严氏孤堆面积为南北52×53米=2756平米,高7.5米。严氏孤堆的南面,立着新、老两块省级文保碑,两碑前后紧挨着,新碑在前,老碑在后。墓冢封土脚下一周,分布着众多私坟,以西南至东南方向较多,一个挨着一个,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又如太阳的光环,围绕大冢,景象颇为壮观。冢的西北侧,私坟相对较少。而在东北侧,新用水泥砌了2排共20个穴位,当时只有一穴安葬,其余19穴尚虚席以待。当地居民……[详细]
萧县孔庙
  孔庙又称圣庙、文庙、学宫,俗称黉学。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顺治《萧县志》对其建筑布局作了如下描述:“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厢。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宦、西为乡贤二神祠。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前为屏墙,棂星门西为儒学大门,由大门直北,东向为仪门。先师庙后为明伦堂,堂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东北为启圣祠,堂西北敬一箴亭。”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当时殿址在今之城北的旧城,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年重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化、嘉靖年间相继重修。万历五年(1577年)因旧城毁于洪水,迁至新城今址重建。清雍正、乾隆间也有修葺。文庙曾有石坊、棂星门、教育署、训导署、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建筑。石坊上 书---“太和元气”,现四字尚存。棂星门和二署在民国……[详细]
雄村五石坊
  雄村五石坊包括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鲍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余庆堂门坊。五座牌坊在布局、建筑结构、石料选择等方面各有不同,都能体现出它们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但很有历史价值,而且显示出雄村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中丞坊:立在遗址“崇功报德祠”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坊高13米,宽8.5米,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四世一品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牌坊,高11米,宽8米,灰凝石构建,两侧二只雄狮相蹬。鲍氏墓坊:二柱一楼青石墓坊,坊高3米,宽3米,单层墓坊,坊前地面用大块青石板铺设。宗二公墓道坊:二柱二楼青石墓道坊,高7.5米,宽3.5米。余庆堂门坊:坐落在雄村南隅,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坊高13米,宽8.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