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位于东山县西埔镇石坛村后的石坛埔,距县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1953年7月16日,--民党当局为了策应美国的侵朝战争,为实现“--大陆”的美梦,拼凑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和两个伞兵中队,约13000人,在军舰、飞机和水陆两栖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窜犯东山岛。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东山岛军民英勇奋战,最后在我援军的强大攻势下,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多人,敌军仓皇从海上逃走。历时36小时的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为了纪念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就在我军民曾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过的石坛埔,兴建了方圆一公里的“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东山战斗烈士陵园建筑雄伟壮观。……[详细]
六鳌城墙
  六鳌古城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之端六鳌镇西侧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滩中,背连大陆,面向大海,侧临浮头湾、旧镇港,四周极其空阔。六鳌古城始建于元代,六鳌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全城平面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周长1815米。六鳌古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绕山腰一周,周长1815米、高6米许、厚2米至2.5米,花岗岩条石砌成,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城外以海为濠。城开西南、南、北3城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今可见东、西面共5个,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还筑有墩台、观察台。城中山上之巨石,有“海天一览”、“嵯峨一片石,独视水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等石刻,乃明代守将所题。城东北隅……[详细]
鼓浪屿番婆楼
  鼓浪屿番婆楼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年代为民国。简介:建于1927年,原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经商致富后,为孝敬母亲而建的西洋建筑。建筑面积1552平方米,占地面积1429平方米,由院门、门楼、庭院、一座西式楼房组成。西式拱券院门为大铁门,两侧装饰仿古希腊科林斯式水泥柱,拱券顶饰卷草、缠枝花和飞鸟衔铜钱等形象;大门边有平时出入的小铁门。院内走道台阶顺着向上坡势,采用分段曲折连通至主楼入口处,两侧依地形设置有中国园林式假山、竹窗造景和小型戏台等。主楼为两层砖石结构(设半地下防潮层)建筑,殖民地外廊样式。大楼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约呈正方形,面宽20米,进深21米,背部连建“一”字形二层楼,两侧横凸于主楼两侧外墙,屋顶为带有护栏的长廊式露台。保护范围:东至围墙外10米,西至鼓山路7号建筑边界,南至……[详细]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陈天章、吴梦泽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农村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澳柄村发展了陈蒲川、陈游、陈燕、王祥、陈顺德等参加中共组织,同年10月,在澳柄村兴隆法坛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由陈蒲川任书记,陈游任组织委员,陈燕任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各村广大农民在党支部和乡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为后来建立澳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为兴隆法坛,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张公圣君,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平方米,内有书写革命标语的石柱。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被列入澳柄宫革命旧址的一部分,于1981年10月……[详细]
五店建筑群
  五店建筑群位于晋江市五店街,年代为明—民国。简介:由庄氏家庙、蔡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几经维修。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925平方米,面阔七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几经维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庑廊、顶落等组成,建筑面积537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庄用宾故居始建于明代中叶,几经维修,砖石木结构,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为三落带左护厝的“皇宫起”闽南红砖大厝。三角内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榉头、上落、梳妆楼、后轩、西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512平方米,面阔五间。建筑群为泉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也是重要的涉台、涉侨文物。2……[详细]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陵园坐落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街罗汉岭,占地面积17510平方米。面临长汀县城大街,背靠罗汉岭山麓,广场宽大,花木锦绣,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2年,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1985年6月18日,为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举行了新建纪念碑揭碑仪式,碑通高30.59米,砖混结构,贴金碑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大理石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撰写。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陵园内建有瞿秋白纪念馆和瞿秋白就义处。景点位置福建省龙岩市……[详细]
圆瑛法师故居
  圆瑛法师故居位于古田县平湖镇端上村,年代为清、民国。简介:由故居、私塾、学堂组成。故居为圆瑛法师出生和少年-的地方,私塾是法师幼年求学的地方,学堂则是法师为家乡募捐兴办。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现存为清代建筑,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私塾为二进院落,占地360平方米,由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及两侧双层披屋、后厝组成,建筑均为二层,主厝面阔三间,双层,两侧做跌落式山墙。学堂是圆瑛于1940年代为家乡募捐兴办,为上下二层土木结构,夯土墙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三角桁架结构,四坡屋面。圆瑛法师是民国时期及新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领导人。2018年,圆瑛法师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详细]
宝林寺法堂
  宝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点:连江县丹阳镇坂顶宝林村简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历经兴废。原有13座殿堂,现尚存唐代大殿须弥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师率弟子募缘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尽毁于火。宣统三年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须弥座、石柱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宝殿等建筑。宝林寺是连江县有史记载的一座千年名刹,《三山志》誉之为福建四大丛林之一。连江县第一位进士唐代礼部尚书张莹曾在寺中就读,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在此讲学。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书的“敕赐大中宝林禅寺”碑。来保护范围:东至唐代张氏墓,约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题刻,约150米;南至机耕水泥路;北至观音堂后山。2009年,宝林寺法堂被福建省……[详细]
209、存耕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存耕堂
  存耕堂“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公元1716-1781年间(清代乾隆后期)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是中都镇现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与“三立堂’(已纪)、“百二间”(后缩建为天德堂)齐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厅十人井”之称,遐迩闻名。公社化时期,曾住下整个生产队的33户130多人,且谷场、仓库,全设于内,正中大厅,既是食堂,又是会场,“鼎食钟鸣”,颇具气派。该堂坐落罗溪村头(按水流方向),背山面水,坐东南朝西北,属土木结构,砌石为基,夯土为墙,后楼基墙厚1.5米,逐层递减。全堂五进四横,逐进增高,遥看栉比鳞次,甚是壮观。第一进为围墙门楼,门坪可广容车马;第二进为下堂,石门框,左右配以固定对联,联日:“存心淡泊为君子,耕稼畔歌效古人。”第三进为中堂,正面……[详细]
叶炎煌故居——联芳堂
  叶炎煌故居——联芳堂位于大田县华兴乡京口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为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由北至南依次为门庭、内雨坪、下堂、天井、正堂及两侧护厝。叶炎煌1909年11月,出生于联芳堂,1919年,举家迁到厦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厦门市委书记,是厦门市区委机关重要工作人员。1929年初,受中共厦门区委委派,叶炎煌返回家乡开展建党工作,并迅速发展了三名党员,成立了中共大田特支。1934年8月,厦门中心市委机关遭国民党破坏,叶炎煌因身份暴露被捕,同年十月在福州保安处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保护范围:东至墙体外20米,南至墙体外20米,西至墙体外20米,北至围墙外10米。2018年,叶……[详细]
枫亭麟山宫
  枫亭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俗称大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2.4米,通进深26.6米,总面积861.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及左右报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结构。大门前有辉绿岩石雕一对龙柱和一对石狮。龙柱高2.73米,围长1.75米;石狮与-高1.32米,宽1.73米。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赠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于宣统元年绘制巨幅壁画,计19幅。殿堂内的四块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均为清代莆田进士书法名家张琴所书。保和堂是当地宫庙的典型代表,……[详细]
罗从彦墓与特祠
  罗从彦墓与特祠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上地村、罗源村,年代为宋、清。简介:墓坐南向北,平面呈“风”字,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61平方米。封土前尚余两件梯形石碑座,明代碑刻《告罗豫章先生墓文》现藏于特祠内。特祠主祭罗从彦,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72.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墙、过雨亭、御书阁、大堂。御书阁上下两层,大堂单层,屋面均作重檐歇山顶。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著名理学家,与杨时、李侗、朱熹并称“延平四贤”,著述颇丰,是闽学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保护范围:墓体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共宽16米,前至路,往后共深33米;特祠以围墙为界,左右总宽16米,前后总长33米。2018年,罗从彦墓与特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详细]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位于宁化县淮土乡上街镇凤山村,年代为1934年。简介:由红军街(凤山村24-30号、31-33号、23、34、39、3、17号等7处古民居)和五通庙、王宅、红军井、红军看病所等四处建筑构成。1931年至1934年期间,红十二军、红三军团第四师等多支部队驻扎在凤凰山今凤山村等地,不少红军伤病员在红军看病所疗伤。凤凰山红军街,明末清初始建,沿街两侧现存59栋土木结构传统建筑,建筑临街一面均设有店铺、作坊等,街面以卵石铺设,设排水沟。1929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化,路经凤凰山并在此处安营扎寨。1934年中央红三军团第四师及驻宁化各部队1.4万多红军在此集结待命,10月初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凤凰山红军长……[详细]
大口窑址
  大口窑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水北街镇黄碧村,有上、下二村,上村即为大口窑自然村。窑址在村后山坡之上,山呈长条形,由于距村子甚近,解放初期小数民房建于废窑堆积层之上,使窑址南部边缘遭受破坏,其余保存良好,内涵丰富,为茅草杂树覆盖。瓷片堆积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50米。从断面看堆积层最厚处1—6米,包含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历史上流传有三十六座窑,村以窑名,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生产的产品以青白釉器为主,兼烧青釉器。此窑产品品种多样,从日用饮食器皿碗、盘、碟、壶、罐到妇女梳妆用品粉盒,生活用灯盏、香炉,从雕塑玩具、文化用品小水注到专用明器盖瓶,生产范围广泛,适应民间的各方面需求,这在我省古代瓷窑中是比较罕见的。瓷器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次之。烧窑工具包含支圈、托座、匣钵等,烧法上采用了支圈覆烧、托座……[详细]
云阳方氏宗祠
  云阳方氏宗祠位于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年代为清。简介:由方氏家庙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爱堂三组建筑组成。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厅、主堂和昭德将军祠等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和昭德将军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8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其中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咸正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厅、主堂和西侧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2013年,云阳方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详细]
花桥慈济宫
  花桥慈济宫始建於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军)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以弘扬吴真人业医济世、扶危济困之精神。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桥宫施棺舍药、恤孤扶贫,做了大量救死扶伤、济困赈灾公益善举。是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施药局隶属善举公所下辖单位,以赠药施医为主,兼办施棺、度岁(年关救济)、平粜赈灾等慈善事业。百余年来深获社会各界善信、热心家和海内外侨……[详细]
217、龙滩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滩桥
  龙滩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杨源乡楼下村龙滩自然村的翠溪峡谷中,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景区仅2公里。该桥于1962年底动工建造,1965年建成,历时3年多,共使用百年以上树龄杉木800余根,其中有一部分是楼下村村民献出的建房木料。龙滩桥是政和县解放后建造的首座木拱廊桥,桥长31米,宽5米,净跨23米。桥面廊屋高4.2米,共12开间,64根立柱,抬梁穿斗式结构,悬山顶覆以青瓦,桥两侧覆盖杉木风雨板。该桥主墨系年轻木匠师傅杨显华(澄源乡叶甘地村人),石匠为浙江泰顺师傅董金钵。该桥建造于政治风云变幻不断的上世纪60年代,桥梁上至今留下许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内容的标语联文,诸如“常思过去苦,更觉今日甜”、“总路线指引前程,-乘风破浪”、“切断三河架天桥,削平五岭铺大道”等等,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详细]
莆田三会寺
  位于仙游县城西5公里龙山下,相传古时有三龙相会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创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遭火劫荒废,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虽几经损坏,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现存寺院为明末清袜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僧舍等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风格。寺内现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铸的大钟1口。寺内尚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国)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诗集。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写的重建三会寺碑文等。福建莆田市……[详细]
邵武中书第
  邵武中书第:中书第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昭阳街道华光社区居委会道家巷三号,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中书第由西向东依次分布有明代民居、花园、清代民居建筑。明代建筑本体为三进合院式建筑。总面阔15.9米,总进深80.3米,面积为1276.77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天井、正厅、太师壁、天井、后厅。大门前以照壁合围成一庭院,大门为砖石结构,门楣上阳刻“中书第”三个字,门楣四周嵌有砖雕,纹饰有花卉;门厅硬山顶,抬梁式结构,前廊为卷棚顶,天井两侧带厢房,厢房为单坡顶。前厅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带前后廊,面阔八间,进深五柱,天井两侧带厢房,厢房为单坡顶,太师壁设神龛。正厅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八间,进深五柱,天井两侧带厢房,厢房为单坡顶。后厅硬山顶,抬梁……[详细]
台屿陈氏宗祠
  台屿陈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间曾进行扩建;1989年又对宗祠进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进,依次为墙门、石埕、思亲楼、仪门、丛桂堂、高士堂、魁星楼(书隐楼)、台山阁,纵深125米,横宽19米,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四面风火墙,前围墙面街,后护墙倚山,左右墙各延伸八米。祠内存有明天顺年间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额刻“圣旨”二字,西侧浮雕双龙纹。碑身刻“旌表义民陈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筑内部丛桂堂为横撑减柱式,高士堂为杠梁减柱式,结构严整。1995年4月经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