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1941年1月初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这里当时监狱四周架设起铁丝网,负责管理的是军统康泽系特务。第三战区特务团调遣一个加强排担任看守,监狱门外有荷枪实弹的卫兵日夜站岗。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以上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这些爱国志士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为了缅怀在集中营牺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继承先烈遗志,党和人民政府于1955年在茅家岭建立革命烈士陵……[详细]
    丰城桂林书院
      桂林书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正式落成,由致仕学者夏子哲创建,院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同田乡镇坊村东镇坊小学内,属一处杰出的古建筑文化遗产,1994年辟为市古文化遗迹遗址,1996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龙光书院及龙山书院号称丰城三大书院,当年的藏书量一直为丰城各大书院之冠。书院为古0-宫院建筑风格。主楼重檐歇式宫顶,共两层,上层为0-,下层是正堂,全木质构成。外披檐回廊,前廊和左、右廊有28根石楹柱斗而上,建筑面积374.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院外竖石牌坊门楼和砌围墙,周围圣树芳桂,花翠四时,飘香秋日,大门上横刻阳文“桂林书院”,两侧直行楷书对联:桂蕊飘香书,声吟破山中月;林峦耸翠,诗思敲残槛外花。大门两侧的古樟树尤为壮观。桂林书院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详细]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含登科第、日升川至宅、儒林第、州司马第、外翰第、花六庄民居)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荣山乡新街村,古建筑,年代为明末清初。含当地吴姓家族兴建的二十余幢砖木石结构的住宅而组成的纵横交叉约千米长的明清古建筑群,故称“十字街”。古十字街有近三里长,街两边是老宅,砖木结构,墙高门阔,雕梁画栋。街面1.5米宽,显得狭窄、幽深。每幢建筑前都用青石雕刻兽面图腾及书法四字横匾,建筑大多为两厅一堂,两边附厢房形式。村中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结构规整而富有变化。尤其是雕刻品类丰富,门窗格扇十分精美,花卉、祥禽瑞兽、人物故事在古建筑上栩栩如生,不失为明清民居雕刻的杰出珍宝。古宅“基接武陵”为三进三回,分别设有“登科第”和“天地君新师位”的门楣和牌位。屋内天井开阔,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镂花烫……[详细]
    塘边毛泽东旧居
      塘边毛泽东旧居(含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部旧址)位于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它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民居,属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它是井冈山革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在塘边成功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并在边界迅速得到推广,加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步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塘边土地革命的经验为制定我党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奠定了基础。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永新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28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从井冈山先后三次来到永新县西乡塘边,进行革命实践和社会调查。在大屋村召开了永新县委和塘边党员会议,亲自建立塘边党支部。《井冈山土地法》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法就是毛泽东同志根……[详细]
    新余昼锦堂
      昼锦堂座落在今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镇汉泉村。系明兵部主事张均海私宅,又称“张均海官厅”。张鼎(1344-1413)字均海,新余市观巢镇汉泉人,进士,学问渊博,擅长词章,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人才荐授兵部驾部主事,推贤让能,廉干有声。《明胡兵部主事张公均海墓志》云“……张主事之为政也,上不负于国,下不病于民,在职六年,举无过事。”昼锦堂,为明国兵部驾部部主事张均海兴建,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官厅建筑。据《汉泉张氏家谱》载:“汉泉在县西北长乐乡,地名汉下,山隅巨大屹立,中虚如屋,乡人呼为‘石屋’,其下水泉与汉泉通,虽大旱流溉不竭,张均海主事居此也……。”载二:“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学士解缙先生亲笔书‘昼锦’二字以赠行,故后名其祠曰‘昼锦堂’。至今子孙世世相传,于勿替云”。昼锦堂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详细]
    黎川商会旧址
      黎川商会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年)。明清以来,黎川属于闽赣边境重镇。东面和南面与福建光泽、邵武等五县与武夷山相连,西面和北面与南丰、南城、资溪三县相接,有“闽赣八县通衢”之称。源于武夷山脉的黎滩河,成为黎川交通的黄金水道。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黎川的商业繁盛。明清老街的南津码头,成为闽赣两省重要的货物转运站。这里的河埠,船帆星点,商旅如云,白日人头攒动,至晚笙歌达旦。清道光年间,南津码头五里长街,经商人士2500余人,大小商号750多铺,“恒春”“万泰和”“全昌”等百年老字号已逾百家。汉口、南昌、抚州等地物资沿长江,逆抚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码头卸货,再由商贩的独轮车或担挑越过武夷山转到光泽、邵武、南平直至福州、泉州一带;而武夷山一带的香菇、木耳、笋干、竹荪等山珍及福州沿海的燕窝、海参、鱼翅……[详细]
    本觉寺塔
      本觉寺塔位江西省吉安县永和乡窑岭曾家南西端,唐开元年间建,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传说,本觉寺塔是一座“飞来塔”,很久以前从西昌飞抵。古时庐陵县治设今泰和县西昌。本觉寺塔原是西昌的一座宝塔。后因县治迁今吉安,西昌日趋冷清,此塔闲来无事便参禅--,吸纳了天地灵气之后,竟然长出一对隐形巨翅,每当雷雨交加之夜就能腾空起飞。有天夜里,它趁雷雨大作腾空飞落赣江之畔的永和白沙村二王庙旁。当得知此非庐陵县治新址后,便伺机飞离此地。又一个雷雨之夜,宝塔再次振翅飞到数里远的永和吉州窑本觉寺旁,以为到了新县治。次日一早,本觉寺僧……[详细]
    石邮傩神庙
      石邮村距南丰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有近2000人的以吴姓家族为主的自然村,村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代傩神庙。据考证,这也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的傩神庙。石邮村傩神庙位于村西南口,是一幢三开间的清代建筑,为青砖砌成。傩神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元代建筑风格。据村谱记载,傩神庙始修于明代,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从村北的塖头山移至现在的位置。1985年春节,傩神庙不慎失火,傩神神像、面具俱毁,仅存石刻庙门,后来村人集资照原样修复。现在看到的傩神庙,朱红大门八字朝外开,上方刻红底黑字“傩神庙”三字,两侧有一对武将砖雕,一人执斧,一人握锤,脚踏狮形瑞兽,背插翎旗。檐口线角有一对形制较小的文官砖雕,各手执“平安吉庆”、“天官赐福”竖联。檐口外侧下方亦有两对人物……[详细]
    萍乡孔庙
      萍乡孔庙(含大成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月台、大成殿、明伦堂)萍乡孔庙,是在中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兴建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孔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乡市南正街的宝积寺后,北宋时兵毁。自南宋后经过八次迁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孔庙,1987年就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81年时,萍乡孔庙就被辟为萍乡市博物馆,在大成殿西侧的训导斋和明伦堂内,还有萍乡古代文明陈列馆。有着“世界罕见、亚洲第一”之称的巨型千年灵芝,以及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都曾在这里展出。2010年,萍乡市博物馆迁出了孔庙,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庙则变成了博物馆的一个分馆,时常举办一些关于孔庙文化的展览。大成殿前……[详细]
    赣州蒋经国旧居
      1939年蒋经国到赣南后,在此建立官邸,从1940年至1945年,他和妻子--都住在这里。来过这里的还有白崇禧以及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官邸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是按照西方建筑的特色建造的一个小别墅,院内白玉兰是1941年蒋经国先生亲手种的。旧居内有一块“有功文教”的木匾,是蒋经国先生书赠给江西安远县欧阳振先生的,欧阳振因为捐款一万元,修建了安远中学,蒋经国觉得他慷慨可风,所以就题写出了这块匾赠给他。《新赣南家训》,是蒋经国先生当年在赣州的时候根据《朱子家训》的格律和韵文写的,要求男女老幼都会读,都能背诵。赣州很多老人至今还能背出这首《新赣南家训》。蒋经国先生的卧室,这一张办公桌是他用过的原物,是他的司机在1997年捐赠出来的。在他子女的卧室里,主要陈列的是和蒋经国先生有关的文史资料和一些照片……[详细]
    黄龙寺摩岩石刻
      在进入黄龙寺前两公里下马石处公路旁一块巨石上“黄龙山”三字映入眼帘,震憾人心。苍劲端庄灵秀的“黄龙山”三字相传为黄庭坚所书。楷体,从右至左阴刻于石上,字直径为85厘米。其中“黄”字与“龙山”两字有一条石缝。雄壮飘逸“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黄龙寺前灵源桥头左侧三角形巨石上,“灵”于左,下部分掩没土中,“源”于右,比“灵”字稍小。黄庭坚晚年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作长句呈道纯诗句中有灵源两字。踏上灵源桥,目睹“灵源”两字,黄庭坚不禁怆然泪下,思绪万千,赋诗云:“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灵源大士人--,双塔老师诸佛机。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山谷老人赋诗表达了对授法恩师祖心和师祖慧南的尊敬钦佩,对已谢世……[详细]
    青原山净居寺
      青原山位于老县城(今吉安市)东南9公里,赣江之东。属嵩华山脉,海拔116米。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峡共35处。有游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在进净居寺山门之首。山门镶有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亲笔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后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宝殿二侧。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游青原山记》也分刻在四十二通石碑上,嵌于净居寺的老斋堂壁间。以上名人墨迹……[详细]
    丰城雷氏宗祠
      蕉坑乡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隐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宗祠为坊祠相连结构,面阔13.8米,进深32.8米,占地面积约453平方米,采用砖、石、木结构建成,略偏西南方向。前坊为砖石结构,八字门楼,三檐,高约8米,顶部为雕花彩绘砖瓦斗拱,楼式防雨顶。坊正中上部刻“恩荣”二字,中横刻“物华天宝”四字,下横刻“双龙世家”四字牌额。坊门两侧为弧形八字门墙。坊背门上墙面绘水墨魁星点斗画,高约1米,现仍依稀可辨。坊与祠之间庭院两旁各对称置两抱鼓石及两旗杆石,祠门上 书-“雷氏宗祠”四个大字,四周为砖石围墙。祠内为二进一天井,中厅柱为砖砌,梁为抬梁式,两侧为穿斗式。祠内厅墙两侧有斗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体刚劲挺拔,令人敬畏和震撼,墙中嵌镶对联一幅,上联为“剑水跃双龙发祥在昔猗欤天宝物华千寻……[详细]
    芦溪兴文塔
      兴文塔,位于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茶垣村庙下组袁河东岸。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系八角七级砖石结构楼阁式高塔,塔高三十五米,占地面积三十一点四平方米,底层内空二十平方米多,塔底层麻石砌墙厚一米。塔西向开拱门,门楣上刻“兴文塔”三个大字。二层以上每层交错开有对称四个门洞,每层均雕凿石块拼成八角形塔檐,每只角上都砌有往上挑的鹤冠石垛,石垛上系有铜铃,白砖麻石结构。《昭萍志略》载:清道光癸卯年由萍乡县知县集资兴建,进士敖星煌监修。寓人文鼎盛之意,名兴文塔。塔于1984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补充资料:兴文塔,位于芦溪县宣风镇庙下村袁河岸边,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有150余年历史。由萍乡知县集资兴建,进士敖星煌监修,有诗云:“塔势凌云点碧天,文……[详细]
    康都会议旧址
      康都会议旧址(含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电台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康都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宁家大屋))位于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含毛泽东同志旧居、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近现代史迹。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都村,距县城30公里,北靠黎川,南通广昌,东偎武夷,翻过山隘即是福建省建宁县。康都村是红军反“围剿”时南丰县的巩固苏区之一。第一次反“围剿”后,红军到康都打土豪,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第二次反“围剿”红军攻占建宁时,进驻康都村。1931年6月初,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从福建建宁县移驻南丰康都圩下街“宁家大屋”。6月21日至2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和总前委第九次会议,讨论时局和行动方针,即著名的“康都会议”……[详细]
    日峰张恨水旧居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著名报人、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1905年,年仅10岁的张恨水随父母在江西黎川生活了一年。张恨水旧居坐落于黎川县城老街的南津码头、新丰桥脚下。当年黎川是闽赣两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老街依河而建,水运繁忙,码头众多,官府在南津码头设置了厘金卡征收木竹税、盐税。张恨水的父亲就是调到新城任盐税官的,那个时候征税都在码头上现场办理,因而张恨水一家便住在了这南津渡口的小木楼里。这幢带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步入小楼的大门,是一座宽敞但有些幽暗的大厅,大厅可以摆下酒席八桌,地面是麻石板铺就,大厅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采光和排水。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房屋的窗下就是南津渡口,开窗能清晰……[详细]
    真如禅寺
      云居山真如禅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三大样板丛林,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座落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南部,云居山山巅的“莲花城”。总面积12平方公里,距省城南昌76公里,昌北国际机场58公里。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及105、316国道均至永修县。是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中著名的佛教文化、唐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810年),初名“云居禅院”,唐禧宗中和三年(883年),世称“南宗伟人”的道膺禅师主持禅院,僧众1500人,朝廷赐额“龙昌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亲书“真如禅寺”的匾额,诏赐云居契怀禅师。之后百余年间,香火鼎盛,规模庞大,有庄庵48所,僧众近2千人。从此,真如禅寺之名延袭至今。之后千余年间,几经兴衰,屡建屡毁。19……[详细]
    黄秋园居室
      黄秋园居室位于南昌市小桃花巷21号,是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黄秋园故居”(即黄秋园纪念馆)中的一部分。居室共两间,保存完整,现处于三层民居中的底层中部,面积37.78平方米。黄秋园居室是著名已故画家黄秋园先生生前居住和作画的地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黄秋园先生即租住在此,1953年购得此房,当时只有一层。1988年黄秋园先生之子黄良楷自筹资金20余万元,在保留居室的基础上,将此处翻建成三层的仿民国建筑,并数次修葺。现黄秋园纪念馆占地2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一层除保留黄秋园居室外,还辟有黄秋园先生遗作陈列室,二层的陈列室展出黄秋园先生遗作和国内、外众多著名书画家的墨宝,三层系黄良楷家人使用。黄秋园居室是国内外研究黄秋园先生及其画作的主要场所。画界对黄秋园定评是:善于把握中国画的某些……[详细]
    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
      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东街11号,年代为1930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军部旧址(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晚期宋贞年间(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县令张琯倡议重建,历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赣州府军州洪迈在《赣州会昌重建学记》一文中记述:重建县学之事,由县令张琯深倡其始;继任县令沈玲臣实终之。重建后,其规模还旧贯今、百楹翼如、魁伉阔阔。直到元代至正中(约1353年),县学被大火烧毁。知县常方壶重建,改为州学,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复县,复称县学。明洪武戊申,知县张桂徒于东北隅,壬申火。永乐癸未,知县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县梁潜购千户白琼故宅,易城隍庙地、扩而新之。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知县冒梦……[详细]
    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
      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广昌县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范围包括赤水镇以南驿前镇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激烈战斗,即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因三次战斗均在高虎脑境内、合称“高虎脑战役”,共歼敌500余人,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至今这一带仍保留有许多红军所挖堑壕、掩体工事遗迹及弹坑、红军标语。大寨脑位于赤水、贯桥交汇处,向南延伸,连接高虎脑山脉,是通往驿前、石城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为阻止国民党军南进驿前、石城,保证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顺利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7……[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