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雅溪围屋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佼佼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约在公元1885年),现存有石围和土围两种,总占地面积为1010平方米。雅溪围屋其中,土围高3层,每层有17间房,围长29.8米,宽20.2米,高10.4米,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设两层,有防火设备。石围呈正方形,围高12米,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统良好,具有四水归堂的特点,大门用排石条砌成,3层门固如碉堡,4层围屋均用砖木结构,外墙采用三合土与卵石夯筑而成,围墙及碉楼上设有-眼和瞭望孔,屋内有一口冬暖夏凉而甘甜的水井,围屋可攻能守,大门左侧原刻有“例授进士陈学士造”字样。……[详细]
蓝科进公祠
  金竹拥有很多的古祠,最有名的是流舍畲族村的蓝科进公祠,也是江西省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畲族古建筑之一。蓝科进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现已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展示馆。蓝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所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绚丽精美,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蓝公祠前厅有一天井,天井中央放置一张畲族人所特有的祭天时所用石案桌,高1.28米,采用麻条石制作而成。蓝公祠后堂为祭堂。祭堂中的祭案桌非常具有畲族的民族特色,它的桌面比汉族多加一层带角的板,案桌两边翘起,形似动物犄角,含有动物图腾崇拜之意。此外,后堂主墙上还绘有八幅彩绘壁画,为八仙图;后堂门……[详细]
103、惠政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政桥
  新干县城南门外的金川河上,有座二墩三孔的石拱桥。它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据《新淦县志·卷一》载,“桥高四十一七尺,阔二十八尺,长二十一丈,起三拱,上履以长亭,卫以栏循。”这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命名并书题的惠政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度遭受贬滴。宋绍圣元年(1094年),复贬滴惠洲(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返京,由梅岭入赣,顺赣江北归,行抵庐陵,有吉州司法参军谢举廉(新干人),与其有深交。来到他下榻的驿站拜访,谈话间,请求他为新干县兴建的大石桥写篇桥记,他没有应允。当船抵新干县城时,迎接他的知县竟是同窗好友张好古(江西南康县人),-相逢,情重意深,相邀叙旧。当船由赣江驶入金川河时,县城百姓千……[详细]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位于茨坪店上村,它的前身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于1927年12月在原宁冈县砻市的龙江书院内创办的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当时由吕赤任队长。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两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成立中国红军第四军,不久,原军官教导队改名为“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并从宁冈迁来井冈山茨坪的店上村办公,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周子昆任副队长,陈伯钧、陈士榘、张令彬等同志分别担任过区队长兼教官;同年冬,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后,根据中共井冈山前委的决定,在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式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校址设在井冈山茨坪的黄竹坳,彭德怀同志任校长,刘之至、王展程等任教官。教导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训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员,教……[详细]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少共粤赣省委旧址、文武坝毛泽东旧居、苏区防空洞、粤赣军区红军医院旧址、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暨粤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等组成,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区域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南线对敌斗争的领导,更有利开发南方,发展商品贸易等,1933年4月,中革军委决定将江西第三、第五作战分区合并,在筠门岭设立粤赣军区,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会昌、寻乌、安远、武平等县的军事指挥;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粤赣省,9月组建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和少共粤赣省委。统辖于都、会昌、西江、筠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由刘晓同志任省委书记,钟世斌同志任省苏主席。自1933年9月陆续搬迁至文武坝邹屋办公,到193……[详细]
斗魁公祠
  “斗魁公祠”位于安福县洲湖镇葱塘村,距安福县城28公里,系当地秀才周斗魁、周为秀父子二人于清光绪8年(1882)合建的集宗祠、祭祀、民居、书舍、侧屋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建筑。不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且文化氛围浓郁、保存完整,实为不可多见的民间“府第”,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斗魁公祠”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磨缝,设前后院,大门面墙高达8米,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内分三直两进共12个房间。厅门额嵌两层石碑刻,上层竖镌“覃恩诰命”,左右浮雕人物,下层横镌“斗魁公祠”大门对面照壁-有“寿”、“文治光华”描金大字,至今依旧光彩照人。前厅两侧有骑楼,中间设天井,厅堂正中为双层神龛,每龛设门。梁柱间的撑拱饰圆雕麒麟、龙凤、狮、鹿等瑞兽。隔扇装饰花卉、福寿纹、纹饰繁缛,栩栩如生。内厅二楼的扶栏……[详细]
陈联民居
  陈联围屋位于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该围屋为当地一温氏富户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该围屋独具特色,结合了方围、天井式民居、府弟式民居、苏杭园林风格四大特色,共99间半房间,为砖木结构,一楼通道为鹅卵石式青石板铺设,二楼为木质走马楼,回廊曲经通幽。布局设置极为合理,整个屋宇呈回字型格局。墙壁用石灰涮面,并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类彩画。所有屋檐为观音斗拱状,木质结构上有许多极为精致的彩绘和雕刻图案。内墙窗户有十余种不同图案的花格窗,窗棂雕刻精细,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最外墙为土墙,将内墙围在里面,外观上形成一栋方围。陈联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温姓大户人家所建。整个建筑占地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只有三道门进……[详细]
西山万寿宫(玉隆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是为纪念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真君而修建的一座宫殿。坐落于距南昌市西南三十公里的西山逍遥山下,道教认为除了凡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的处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许真君栖身-的西山则为第四十福地。因他在此仙逝,故又称飞升福地。西山万寿宫,始建于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初名许仙洞,南北朝改游帷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升观为宫,皇帝亲书“玉隆万寿宫”赐额。万寿宫文化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是许真君诞辰,为每年小朝;八月仙逝日为朝颧热潮,各地信民薰沐斋戒纷纷前来进香,成千上万的进香者比肩接踵、张袂成荫。他们进入宫后一步一跪拜,到殿前陈敬贡品,晋谒仙颜,祈祷自己的心愿。焚香炉前,鞭炮声不绝于耳,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一派仙家气氛。万寿宫结构公元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详细]
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邓小平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邓小平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国民党“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详细]
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
  “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位于南昌县莲塘镇岗前村(高坊岭解放军94981部队营房内)。纪念碑面向东北,由圆形基台、底座和碑体三部分组成,通高9.9米,占地面积近100平方米。1962年9月9日上午,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由平潭岛进入大陆,窜入到鄱阳湖上空后突然掉转回头,朝向塘机场直冲过来,意欲从高空拍摄我军事基地资料。空军雷达部队某团接敌情通报后,立即组织有关雷达站进入一等战斗准备,高坊雷达站于7时45分发现目标后为地空-部队指示目标。8时32分,“U—2”飞机进入了在高坊岭设伏的我地空-部队二营的火力范围。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三枚苏制萨姆-直冲“U—2”飞去,刹那间连中两弹的“U—2”飞机一头栽进南昌市东南约15公里的罗家集水田里。这是中国击落的第一架“U—2” 高空侦察机,也是……[详细]
111、如愿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愿塔
  如愿塔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城区西西南的龙山岭(俗称“宝塔岭”)上,为萍乡名胜。据《萍乡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唐代(南唐),后圮,清道光年间(约1821—1830)重建。该塔为七级六面,高26.97米,底部直径8.8米,底层占地面积60平方米。底层和顶层系麻石结构,其余各层均由砖砌成,尖俏玲珑,建造精良,气势恢宏。原有扶梯通向顶层,如今不复。塔内嵌有石碑,碑文记载建塔经过。碑以浮雕石龙框边,上有浮雕丹凤朝阳。塔底层为麻石砌成,以上为青砖砌筑,每层以青石条叠伸成檐,各棱为石制马首形挑檐,每层设有4个窗孔。如愿塔是当地一道景观,是祖先留下的较为完善的古建筑。据《萍乡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唐代(南唐),唐朝年间,当地村民建造此塔以镇凶龙,保百姓平安。后该塔曾因久失修坍倒,清道光年间在原塔基上(约1821……[详细]
兰田古瓷窑址
  兰田古瓷窑址(含万窑坞、朱氏岭、小金坞古瓷窑遗址)兰田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地处丘陵山区,东北山势较高,铜钱尖海拨746米,属黄山余脉。山脉向西南腹地延伸,地势多在300~500之间。腹地南北两翼分别为历水、南河谷地。村庄南距南河约1公里,东侧约200米处有一条小溪连通南河,西南4公里处是湘湖窑址,稍远处为盈田窑址。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盛,为古代烧造瓷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这里地下瓷石蕴藏量大,西面不远处的进坑便盛产优质的瓷石,它为“一元配方”时代景德镇制瓷业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原料。这里溪河交错,水量充沛,水路交通便利,历水和南河成为了古代瓷器输出的主要通道。因此,兰田具有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自古便“水土宜陶”。兰田古瓷窑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景德镇浮梁地区烧造……[详细]
红十六军军部旧址
  红十六军军部旧址(红十六军军部旧址、团部旧址)红16军驻地旧址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修水县渣津镇西堰村军部旧址,一处是位于渣津镇东堰村更尾垅的部队驻地旧址。1931年11月,国民党军独立第32旅刘夷部两个团和江西省保安团,在探得修水马坳、渣津地区均无红军后,长驱直入,妄图占领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修水上衫。为粉碎敌人的图谋,红16军军部偕一个团急回修水,与红军独立第3师、修水赤色警卫1、2营和区游击队一道,利用渣津黄坊三面环山的地形地貌,设下“口袋”,并以小股力量且战且退,诱敌深人;另在马坳至渣津一线设下埋伏,在渣津黄坊塅待机伏击。11月16日,敌分三路向黄坊塅搜索前进,红16军伏兵四起,经激烈战斗,俘敌团长1人,连长4人,排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437支,-4万余发。残敌向县……[详细]
大余兴教寺
  赣州兴教寺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的梅关镇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为唐初尉迟恭监建。《大庾县志》载:南唐保大年间兴建庙宇,宋政和间(1111—1118年),徽宗赵佶皇帝赐额为兴教寺。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灾,寺院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铜质接引佛(俗称田螺菩萨)无处存身,遭受风雨侵蚀。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杨谆率乡绅捐资重建殿宇,修葺后栋。民国时香火兴旺,尤受农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种秋收都来朝敬田螺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文革”期间“破四旧”致使接引铜佛和殿宇全毁,仅存后栋。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僧徒捐资陆续重建,香客才日渐增多。兴教寺现占地面积约五亩。主殿仍为土墙平房,三开间,殿内木柱栅架,边墙高五米,顶高七米,殿前廊柱上 书“兴旗悟帝……[详细]
115、罗坝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坝塔
  罗坝塔位于距龙南县城25公里的汶龙镇罗坝村境内罗坝岽顶,故名,是由汶龙镇罗坝村蔡氏家族集资建造的风水塔。罗坝村地处发源于岿美山的罗溪冲积而成的小盆地里,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罗坝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数人为蔡氏裔孙。罗坝蔡氏始祖蔡七郎原迁居福建长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孙蔡斌、蔡兴随母刘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迁安远徙寻乌又徙龙南罗坝定居,至今传20余代。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先祖斌、兴二公相阴阳,观流泉,于罗坝建蔡氏宗祠一座,门朝罗溪水口。为补全风水,蔡氏裔孙逊清等倡议于水口建塔以补蔡氏宗祠大门朝向之缺憾。众人纷纷解囊捐资,不数月而大功告成,罗坝塔像一支尖峰雄踞罗溪水口,塔形峥嵘拱护、祠宇势欲摩空,使罗坝地形风水0-。罗坝塔……[详细]
116、南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塔
  站在永新县东华岭山顶向北眺望,只见禾水河蜿蜒蛇行,杨柳岸边,一座巍峨耸立的茅塔映人眼帘,岁月的风雨吹打磨损不了它的雄姿。这座位于城南中学校园内的茅塔,就是江西现存最早的宋塔——南塔。南塔属密檐式青砖宝塔,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塔高16.5米,9级,每级的西南面均有弓形门状。级与级之间叠有腰檐,塔内第二级以下为空心,以上为实心。第一级的西面开有一门,高2米,宽1.3米,其他三面各设一假门。第二至第三级两面设一壁龛,龛内原放置佛像。第九级为圆筒形,上置铁刹,铁刹底部有一覆钵,钵上置有一个莲花座,座上为一圆筒形铁柱,有三重相轮。铁刹和相轮上铸有栩栩如生的金刚佛像和绘制精美的花纹图案。在佛像和图案中间空端处及相轮的外部,均铸有浮雕及技艺精湛的铭文。铭文共686字,分成4……[详细]
港口铺摩崖石刻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谩志云耳”。3行直排揩书,字5厘米见方,南宋(1201年)镌刻。“丙寅嘉泰定三年五月初六日刘监公”。2行直排楷书,字5厘米见方。元代(1326年)镌刻。“玉卓岩崖几暑寒,因营石室涉江干。山川千载谁为主,笔记今留万古传”。4行直排楷书,字10厘米见方。“……[详细]
大石门摩崖石刻
  大石门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门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犹至双溪以公路,北临双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石边石壁较窄,字略显小,有一指大,左边字形渐大,有的达三指宽。字体属正楷,工整绢秀;雕法为阴刻,刚健、有力度。文字内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天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与胜地,於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虎书。以上字面分析,这是一首赞美山河、抒发文人情感的诗篇,可能出自当时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鉴于当时国事混乱、战争频繁,文人难以施展才华,流露发泄心头不满;面对眼前秀丽山川,他希望有文人出来描绘,写出好的文章传于后世,也希望有一个重视文人、文化兴旺的……[详细]
崇仁三川桥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395处,其中新发现3790处,复查605处。而入选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的仅为6处文物,廊桥类一处,为崇仁县许坊乡的三川桥。三川桥因不仅保持了完整的廊桥风貌,且又因是“单拱廊桥”,在江西省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为绝无仅有。6月12日,记者来到许坊乡的三川桥村采访,村民领记者来到三川桥拍摄。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廊桥,由于村民的保护,历尽260多年风雨的三川桥风采依旧。三川桥集中体现了抚州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以造型精美,结构别致,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省文物专家的青睐。从村中沿新建的水泥路北行数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黛瓦红壁的廊桥,步入廊桥,记者发现廊桥竟有亭、台、楼、阁的多种功效,远看像似一栋汉瓦盖顶的房屋,廊桥的中间是上下坡面的台阶……[详细]
瑞金云龙桥
  云龙桥位于瑞金市象湖镇解放路居委会,瑞金城区南面沿江路旁,南北横跨绵江河。云龙桥宋代为浮桥,名“绵福”;明嘉靖十九年(1540)改作石墩木梁桥,因“桥界青云坊而跨龙池”,故更名“云龙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改成十二墩十一孔的红条石拱桥,全长117.52米,宽5米、高9.3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云龙桥是红都瑞金通往福建各苏区县的枢纽通道、毛泽东、周思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共和国开国元勋都曾频繁往返该桥。1960年,董必武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慰问瑞金,重游云龙桥,写下了“绕廓绵江自在流,云龙桥上好凝眸……”的著名诗句。1988年瑞金市文物主管部门与部分离退休干部,发起修复坍塌多年的云龙桥的倡议,并按原貌修复,历时三载,耗资60余万元,于1991年竣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对修复云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