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位于会昌县西江镇许家祠(西江圩东南边)。为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坐落于江西会昌西江镇圩上的南面,位于323国道与赣龙铁路之间,始建于清乾丙寅年(1746),系砖木结构,硬山顶,坐西朝东,进深28米,宽39米,一进二厅,主厅面积近400平米。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西江圩许家祠,梁汇川、马德民、杨志春先后任县委书记。同年10月,西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西江县委隶属粤赣省委,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庄埠、洛口、城市、南门、小密、高陂、梅坑、黄安、赤鹅、黄龙、宽田、沙心等12个区委。同月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全县各项工作,西江县委召开了县、区、乡干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录。中共西江县……[详细]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位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绕二镇重溪村,是一幢二进三间二偏房四天井的砖木结构城堡式两层楼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525平方米。于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为一幢二进三间二偏房四天井的砖木结构城堡式两层楼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525平方米。199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前辈都曾在此工作、生活过。该旧址为德兴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全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日晒雨淋,年久失修,这幢深宅大院损毁较重。德兴市博物馆本着对文物、对历史负责的工作原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维修资金30万元,立即实施维修,工程经过招投标,安徽省黄山大明古建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据该市博物馆副馆长吴雨……[详细]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事情发生年代:1930年-1933年旧址位于琴江镇梅福村,俗称“红麻条屋”。该旧址中间是黄姓香火堂,两边为厢房,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48平方米。1930年6月22日,根据毛泽东“红军要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的指示,红十二军在代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领下,从长汀来到石城。6月25日,抵达石城龙岗,接着向石城县城挺进。27日凌晨,进占石城县城,军部驻于该旧址内。6月28日,红十二军与石城地方革命武装在县城西门庙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谢学明任主席。7月6日,红十二军离开石城后……[详细]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地址:石城县屏山镇屏山村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屏山镇屏山村镜面排组。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天井式客家民居建筑。座西朝东,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69.4米,进深22米,占地面积1526.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34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红三军团受命驻守中央苏区北部石城,与进犯中央苏区的敌军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战斗,史称“石城阻击战”。为迟滞敌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战略转移,赢得时间,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在石城以北约五十华里的纵深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防线,展开了石城阻击战。整个战斗十分惨烈,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国民党军伤亡惨重,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阻击战于10月7日胜利结束。红三军团为……[详细]
京台“曦庐”民宅
  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简介:京台“曦庐”民宅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1785)年,完工于道光三(1823)年,跨越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由二代三人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创建而成。屋主人刘章达字显廷,例授州同,诰赠奉直大夫(州同是知州的佐官)。刘章达之长子刘华松例授布政司理加二级,其次子刘华杰例授儒林郎为从六品文散官阶。刘章达于清乾隆年间在吴城办官宝炉,到嘉庆年间时其长子刘华松协助办官宝炉,刘章达父子靠经营官宝炉发了财,在家乡建置了这些房产。京台“曦庐”占地面积6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远近闻名的富商豪宅,共由三十幢分工明确,布局合理,错落别致的房屋组合而成。房中有房,庭院深深,是清代江南乡村建筑的荟萃……[详细]
祖武克绳门楼与张氏宗祠
  祖武克绳门楼及张氏宗祠位于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下新屋组。祖武克绳门楼于清嘉庆年间由张蕴典所建。该门楼坐北朝南,红色条石砌成,6柱5门5楼,通高7米,面阔6.4米,进深2.9米。门楼上石浮雕精美,门额阳刻有“祖武克绳”四个行楷大字。整个门楼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确年代的清代门楼,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参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厉害!会昌新增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你家乡吗?张氏宗祠由张镇公祠和张铉公祠组成,两祠并排而建。张镇公祠于明嘉靖年间由张镇所建,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砖铺地。分上下两厅,中开天井,中厅悬挂毛伯温题赠的“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张铉公祠由张镇的弟弟张铉所建,根据《张氏合修族谱》记载,张铉在壮年时私自创立祠宇,取名“诒经堂”,后世为纪念五世……[详细]
时氏宗祠和时文师川堂屋
  时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时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为2220平方米。砖木瓦面宽60米进深22米穿斗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地面用材地砖,前、中、后三进,四口天井,14开间,梁柱门窗系各种花鸟人物木雕图案,整个建筑呈皇宫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分义路、礼门、中大门,前殿琼楼仙罗盖,中殿高悬各朝皇赐褒典,两根蟠龙石柱是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全长4.3米,围径1.63米,一对栩栩如生的苍龙游戏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和整体建筑,为铜鼓古城建筑工艺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该宗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客家文化及古建筑研究价值。时文师川堂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会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期建筑……[详细]
万安崇文塔
  万安崇文塔,位于百加乡塘上地赣江之畔。崇文塔,塔身结构紧密,坚如磐石,造型美观,宏伟雄壮。塔为九级八面,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高32米,底坐直径10.2米。塔门有如意斗拱,内设旋梯,可达五层。塔面每层交错有空心斗窗,墙壁内砌有螺旋式阶梯,塔山朝南有如意斗窗,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在第九级下面墙壁上还镶有一块碑石,文曰:“崇文塔明成化年建。”整座塔由青砖糯米浆浇粘砌成,结构严密,经500多年风雪侵蚀和遭多次雷击,依然巍然屹立。古塔为白壁九层建筑,雄伟巍峨,气势磅礴。塔身坐北朝南,底层直径10.02米,顶层直径6.88米,塔围长34.4米,占地面积344.69平方米。为砖木楼阁式,九级八面,通高33米。塔身全部用素面青砖砌筑,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塔内原有螺旋阶梯,木梁,木枋,每层塔面砌有一小神龛,……[详细]
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
  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位于横江镇秋溪村背屋,2006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由赖氏家庙明烟堂和孔良公祠秩序堂两座赖氏祠堂组成。明烟堂由赖氏源重公建于宋至和年间,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5.36平方米,由前后两进厅组成。孔良公祠(秩序堂)建于明中期,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6.5平方米,两座建筑物前后相连,左右为邻,中间有11.5米宽空地分开。两座建筑物均为硬山顶,因为赖氏祠堂族人多次募资修缮,目前保存尚好,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我党的正确引导和该军将领赵博生(中共党员)、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的率领下,成功地举行了宁都起义。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和部署,起义部队于12月17日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详细]
余江血防纪念馆(送瘟神纪念馆)
  余江血防纪念馆是1978年10月由余江县委、县政府兴建,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国血防的一面旗帜——余江血防纪念馆。据《余江县血防志》记载:“血吸虫病在余江流行时间可能有三、四百年,而严重危害也有一、二百年,仅解放前30年间,全疫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的达29000人,毁灭村庄42个”。新中国诞生后,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螺运动,历经10余年的艰苦奋斗,1958年取得了抗击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余江县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提诗《送瘟神二首》,写下了……[详细]
尚睦邓家围垅屋
  尚睦邓家围垅屋是赣西仅存的客家围屋,气势宏伟、固若金汤,宛如一座城堡。坐落在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围屋,又称三立堂、邓纯雅公祠、邓家大屋、邓家老屋,是一处融合了客家土楼与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客家聚族围屋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尚睦邓家围垅屋的起源要从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兴盛说起。据《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邓氏先人邓廷焕携子邓勋从广东嘉庆州(今梅州)迁居于分宜白田村,并在袁河两岸做油生意发家致富。邓廷焕过世后,邓勋携三子邓成章、邓锦皋、邓锦彪从白田迁居尚睦,继续做油生意。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邓勋第三子邓锦彪以三兄弟的名义建造邓家大屋,因邓锦皋早年去世,邓成章此时也已56岁,三兄弟又未分家,因此一切事务都由老三邓锦彪操持。起初只建了三进房屋,取名三立堂,寓意三兄……[详细]
132、烟水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水亭
  烟水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唐代诗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称“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烟水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亭皆毁。至明末,重建烟水亭于浸月亭旧址。甘棠湖中,楼台远距世俗红尘。走过九曲小桥,进入洞门,即到四周环水的烟水亭。在粉墙环抱、楼台高耸、绿树浓郁、湖平如镜的环境中。犹如到达世外桃源。亭为水榭式建筑,有船厅、翠照轩、境波楼、纯阳殿等。纯阳殿左壁嵌石碑一方,上刻大草书“寿”字,由“九转炼丹”四字组成,传为吕洞宾手迹。殿内陈列文物,以有东林寺标记的砂钵最引人注目。亭前方丈地,石雕围栏贴水而起,垂柳翠柏点缀其间。两边有石凿“藏剑匣”,相传因为庐山北……[详细]
黄坳毛泽东同志旧居
  黄坳毛泽东同志旧居坐落在茨坪南面17公里处的黄坳乡黄坳村。旧居原为一座庙宇,名“地母宫”。旧居座北朝南,为土木结构的泥土屋,面积410平方米。毛泽东同志途经黄坳时常在这房屋吊楼上的左间居住。1928年2月,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革命军战士来到黄坳,深入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在此期间,毛泽东出席了黄坳区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会上,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打土豪就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打倒了土豪,穷人就有饭吃有衣穿。”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拿起枪杆,开展打土豪筹款子的游击暴-动。 1928年初,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中共遂川县委、县赤卫大队也曾从县城迁来此屋办公。 1928年5月,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一部在黄坳歼敌一个营。同年9月12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在吊楼中厅主持召开了红军大队……[详细]
陶靖节祠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原坐落在县南25公里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际,九江县投资30多万元对纪念馆按照原貌进行了再次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馆藏情况该馆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与陶祠风韵相仿。馆内辟有《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收藏和展出有关陶渊明行踪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最早为清康熙……[详细]
洽湾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立于洽湾村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外到内,建造装修共计16年,耗资数千金。横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750余平方米,共256柱落地。全祠砖木结构,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为“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灵位。中厅宽大雄伟,为议事大厅,上面右边安有五块进士匾,左边挂有男女寿匾八块,其中百岁匾两块,东西两边有“忠孝廉节”四个醒目大字,东边中心刻有胡氏家训十二条,西边中心标有胡氏传代字派。左右房为藏祭器、书籍之用。每个柱头都有名人名家书写的对联。下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各栽一株丹桂,树龄四百余年,至今枝叶茂盛,每年两次花开,附近十里能闻其香。宗祠右有仁寿宫、关帝殿相连,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前有沧浪河为镜照,后有毛公山为依靠。其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无愧于“江南第一祠”的赞誉。洽湾胡氏宗祠……[详细]
台庄会议旧址
  台庄会议旧址——修水台庄张氏宗祠位于东港乡台庄村。1928年10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党代表滕代远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在修水台庄张氏宗祠主持召开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县委和红五军党委领导人联席会议,正式恢复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滕代远、彭德怀、李宗白、邱训民、王首道5人为特委常委,滕代远任书记。会上认真总结了平江起义以来的工作,提出反对盲动主义是当前党和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议决定从各县抽调一批干部和赤卫队员编入红军。将红五军和修平铜浏赤卫队混合编成10个大队和一个军部直属大队,由彭德怀、滕代远、邓萍、李灿、贺国中5人组成的红五军军委,率领5个大队撤离边区,相机南下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其余5个大队1000余人,由副军长黄公略率领,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斗争。台庄会议后,修水县委、县苏……[详细]
临川文昌桥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文昌桥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至十八年(1813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对文昌桥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2002年,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属相,并重新加固大桥。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抚州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文昌桥头绿地改……[详细]
卢家洲卢氏宗祠
  卢家洲村坐落在泸水、禾水交汇冲击而成的绿洲上,村中有明清建设遗存63栋,其中祠堂5座、书院4座、庙宇4座、古民居50栋。卢氏宗祠占地一亩,门框、门槛、台阶都用汉白玉砌筑。宗祠正厅中间的一级阶基,用一块5米长的汉白玉铺就,这在全国都属罕见。氏宗祠大门汉白玉的门楣上雕有传说中的八仙和太白金星像,人物小巧神态各异,却栩栩如生,为祠堂添加了不少庄严的气势。大门下面的汉白玉门槛和门蹲上,雕有龙、蝙蝠、麒麟和喜鹊等祈福消灾的吉祥动物,门槛正中雕有“钱斗”,里面装有不少“花边”,希冀进出玉吃词卢氏族人,都能日进斗金。玉石浮雕图案之精美,寓意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卢氏宗祠有大门、腰门、后堂门共8座,其门楣、门槛、门、卢家洲村蹲、条柱、门臼、墙角石、祠内16尊柱础以及面阔三间的明厅阶石均用整块汉白玉制成,其中……[详细]
银坑炼银遗址
  银坑炼银遗址(含炼银渣堆积,鹅形岽矿洞、阴山面矿洞、3号矿洞、路墈脑矿洞、上屋坑子矿洞、下屋洪石发屋后矿洞)银坑炼银遗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柳木坑组鹅形岽。《赣州府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开设银场炼银。“银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宋时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银矿溢出,因置银矿。”宋宝庆(1225-1227年)中废。遗址主要由1处炼渣堆积与6个古矿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炼渣堆积于鹅形岽东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积,长120米,宽30米,厚度1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古矿洞分布于鹅形岽山腰处,1号在陈正生住宅后,2号在阴山面,3号共3个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号距2号东北40米(坝子上路墈脑),5号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号在下屋壁背。……[详细]
石塘纸号建筑群
  相传在南唐建县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谐音石塘。其南为武夷山镇,北接稼轩乡。元时手工造纸业在石塘兴起,及明代发展成临近诸县手工业造纸中心和集散地,亦是县内最大的农村圩集之一。石塘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靠河一侧建有城墙,墙外为宽而深的护城沟。其城墙建于1932年,周长3。5华里,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楼大小约15平方米。现在保存下来的城墙余100米左右。镇内秀水环绕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远.桐江水及三条人工渠蜿蜒流过小镇,大家或傍水小筑或跨水而建,绵延成街.整个小镇的建筑呈纺锤形南北走向.石塘街全长1200多米,宽4-5米,全部铺以青石板,令人惊讶不已.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相邻店屋共用一墙,温馨之极。店铺建筑为木构架砖墙,前店后堂。靠石,拱棂,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