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高虎脑战斗遗址群
  高虎脑战斗遗址群(含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戏台下厅堂红军宿营地、万年亭红三军团战斗司令部遗址及标志牌、大岭隔红军战场遗址战壕、蜡烛形红军战场遗址、红军将领陈阿金烈士墓)第五次反“围剿”第三阶段期间,以彭德怀军团长和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的红三军团(下辖四、五、六师),在广昌为保卫中央苏区,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长达一个多月的高虎脑战役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史称“长征前夕的激战”。1934年7、8月间,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红军实行“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红三军团,红34师、红15师奉命在广昌县南部20至40公里境内的大寨脑、高虎脑及万年亭设防,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搏斗。一个……[详细]
162、纱笼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纱笼桥
  纱笼村位于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纱笼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民风纯朴,纱笼桥闻名遐迩。纱笼桥,这座坐落于江西省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的古桥,横跨五里港,呈现东西走向。它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拥有宽4米、长24米、高8米的尺寸,总面积达到130平方米。该桥巧妙地运用了青石桥墩,共计3个(东、西引桥各1个,水中1个),并在桥墩上安置了木梁,上面铺就了宽阔的木板,形成了桥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桥面上还搭建了一座小青瓦顶的9节桥廊,由木柱稳固支撑,两侧则配备了精致的木栅栏和简易木凳。砖砌的东、西桥门门楣上,清晰地题写着桥名,以示纪念。如今,这座古桥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古代,纱笼桥是修水通往湖北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其独特的建造形制在修水境内难得一见。因此,它对于我们了解清代以来……[详细]
杨赓笙故居
  杨赓笙故居,始建于1933年(中华民国22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西南角,距离湖口县老县委党校不远,相传叫“面城居”。“面城居”做为历史遗迹已修葺一新,由于以前没有对外开放,只能透过院墙,隐约看见它大致的模样。2018年江西省公布的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口县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杨赓笙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湖口县为大力弘扬杨赓笙先生、杨叔子院士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奉献精神,2018年起正式启动了对杨赓笙故居的保护修缮工作,历时一年多,2019年4月29日,杨赓笙故居暨杨叔子院士事迹展正式建成开放。杨赓笙故居暨杨叔子院士事迹展建成开放,将成为湖口县当地党员干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性锤炼的重要场所,人民群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重要阵地,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陶冶道……[详细]
迪畲敦彝堂
  迪畲敦彝堂(又名“何杰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洪下乡迪畲村新屋何家自然村。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先后建造达14年之久。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官厅、寿堂、客堂、文昌阁等。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共有厢房36间,大小天井18口。现仅存建筑前部,面阔23.7米、进深24.45米。整座故居,台石房基,青砖砌墙,灰瓦盖顶,硬山式屋檐,五岳朝天式封火墙,内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槛窗式门窗,正梁一架,呈弧形,上刻麒麟,侯鸟、山水花草。屋内两侧砖墙上镶嵌有红砂石的戏剧人物典故及青石浮雕八幅。该建筑结合了瑞昌地方民居与宗祠的建筑技艺,内部装饰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对研究当地能工巧匠的装饰技艺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价值。而……[详细]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是萍乡红色旅游重要景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今安源广场东侧。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胜利后,工人俱乐部部员增至12000余人。为切实保护工人的利益,发展经济事业,1923年2月7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并设门市营业,易礼容任总经理,后由毛泽民接任总经理之职。消费合作社资金来源,由俱乐部拨出专项基金和在俱乐部部员中招股,给每位认股者发放石印股票作为凭证,定期进行分红。消费合作社主要经营兑换银钱和贩卖日常生活物品业务。由于货物价格较便宜,凡是持有购物证者可到合作社购物,因此很受工人欢迎。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事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的股票是我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为0开展……[详细]
166、永镇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镇塔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详细]
新余孔庙
   新余孔庙  孔庙,东吻魁星阁,南拥袁河之水,位于新余市二中校园内。 唐大历间(766-779年),知县杜臻创建,有大成殿五间,中虚八楹。此后屡有兴废,为崇学尊孔,宋至清共十九次维修,李大有、谢谔、章颖等十二人先后有记。孔庙包括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廨舍、明伦堂等建筑,环以宫墙。基信体建筑大成殿,前置牌匾,中揭“大成殿”三字,殿中楣高悬康熙至同治七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七匾。 宫墙两门,分挂“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二匾。清末以来,孔庙日趋朽败,1982年文物普查时,除大成殿、大成门及两庑残存外,附属建筑及文物毁灭殆尽!为使孔庙免于泯灭,1987年4月,开始维修孔庙。修复后的孔庙通面阔……[详细]
天下清规石刻
  唐怀海禅师从马祖道一受业,后居奉新百丈寺,传授禅宗寺院共守的规则《丛林清规》,叫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规定。设置十务,分司各事;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百丈清规》至宋初就已失传。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到1338年,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即今传的《百丈清规》,八卷。全书共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主持、六两序、七大众、八书腊、九法器。各章对寺院僧团的上下组织体制、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等有较详细的规定。《百丈清规》的意义在于,一是确定了禅林的共修体制和共修规范,二是解决了僧团共修所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如今,寺后柳书“天下清规”……[详细]
文廷式墓
  文廷式墓座落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的杨岐普通寺后山,墓碑中行书“诰授中宪大夫日讲起居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显考文公讳廷式府君之墓”,墓碑两旁是当时南昌知府沈曾植撰书的对联:“青简尚新,宿草将列;鸱鸮东徒,松槚成行。”文廷式,字芸阁,又字道希,江西萍乡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四日。光绪已丑钦取内阁中书第一名,庚寅恩科进士,复试一等第一名,殿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旋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江南乡试副主考官。甲午御试一等第一名,升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署大理寺正卿。文廷式赞助光绪皇帝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为慈禧太后所嫉视,被革职。“百日维新”后-日本,后归国病逝于家。文廷式是晚清著名学者,著述丰富,著作有《……[详细]
曾家古建筑群
  曾家古建筑群(含曾在公祠、曾云公祠、中将堂、会友堂、赏月台)一、地理位置务义港曾家清代建筑群,位于贵溪市耳口乡耳口村曾家村小组,泸溪河的中游,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龙虎山和上清天师府接壤。交通便捷,铁路有鹰厦线,设有圳上火车站;公路有鹰潭至冷水至资溪公路且路面均已水泥硬化;水路有泸溪河直通天师府和龙虎山。建筑群依山傍水而建,树木苍翠,设计别致,环境优美,用料考究。二、范围面积“务义港”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至五十年间(公元1765-1785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整个建筑布局呈“品”字形,分为“曾氏公祠”、“鱼塘花园”、“经学书院”、“住宅”四大部分,占地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当年有84户,428人。三、历史沿革务义港曾氏发脉于山东省、济南府嘉祥县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元寨,在战国时南迁到湖……[详细]
恭乾禅师塔
  恭乾禅师塔位于庐山牯岭西南的金竹坪,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为恭乾禅师的墓塔。据《庐山志·续志》记载,恭乾禅师在万历七年创建九齐寺,后九齐寺香火日盛。历史上恭乾禅师塔曾多次出现坍塌,1986年经全面维修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定期对它进行维护。重修后的禅师塔分为三级,由八块花岗岩组成,高3.5米,基座直径1.3米,静卧在万绿丛中,庄严肃穆占地200余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栏板与花饰望柱组成的围栏,高雅清新。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圆鼓石,石上刻有“圆寂禅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轮上,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0-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在相轮与仰覆盆之间饰以仰覆莲座。祭合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 书-“卧碑”二字。卧碑上方有巨石为船,船头有一座三级六面石塔,古朴优……[详细]
第一次反“围剿”指挥所旧址
  黄竹岭反第一次大“围剿”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君埠小别村黄竹岭山上。君埠黄竹岭是通往龙冈的必经之地,现在的黄竹岭虽然看不到“红烂漫”的场景,原因是建国后经植树造林改种杉树,当年龙冈、君埠一带有很多枫树。930年12月24日和26日,红军主力军两次在宁都小布设伏歼灭谭道源师,谭道源部按兵不动,于是,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目标西移,准备先消灭张辉瓒师。12月29日,红一方面军随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从宁都小布转移到永丰君埠一带。1930年12月30日早晨,毛泽东由君埠街摸黑走小路登上距龙冈20华里、海拔430米的黄竹岭,随后朱德也来到黄竹岭,将当年山上的一个茶馆用作总部反“围剿”指挥所,由于红军总前委、总司令也同时到达黄竹岭,故又称反“围剿”指挥部。在震惊中外的龙冈战役中,红军共歼灭了敌十八师9000余……[详细]
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黄静源烈士牺牲地方——安源半边街广场。黄静源是湖南郴县人、安源工人运动领袖。1925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逮捕,随即被押往萍乡监狱。在狱中二十多天,他始终不为敌人的利诱和酷刑所动摇。10月16日,黄静源被敌人枪杀在半边街广场。黄静源牺牲后,安源工人不畏--,在这里举行了追悼会。并于次日将烈士遗体秘密抬至醴陵,隆重装殓,再用火车将灵柩运往长沙。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安源,恢复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改名为萍矿总工会,萍矿总工会领导工人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动。10月16日,召开二万多群众参加的大会,纪念黄静源等烈士牺牲一周年,并在此建立了“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碑文由株萍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朱少连撰写。纪念碑座北朝南,高2.4米,宽1.56米,长2.6米,占地面积40平方米,1984年10月,……[详细]
灵源摩崖石刻
  灵源摩崖石刻包含“灵源”、“黄龙山”、“三关”、“法窟”石刻、观音井与明代石亭等。黄庭坚在黄龙寺周围所刻的摩崖石刻“黄龙山”、“灵源”、“法窟”等字,保存完好无损,可谓“海枯石不烂”,更是使此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黄龙山”三字刻于寺前下马石前石壁上,字径达85厘米、字体方圆浑厚,,有力透石背之感。“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灵源拱桥头左侧巨石上;寺右侧有崖凿石梯多级,其石壁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其侧另有一处僧人焚化之地,其石壁上刻有“三关”和“法窟”二字,均为黄庭坚真迹。寺右侧有石刻“翠云洞”三字,洞内有宋人摩崖石刻“张颜几、黄叔豹、叔熬、茂来谒长老清公,时堂中有众五百人。建乙酉二月甲子”字迹,其侧有江西派诗人韩驹题刻“韩驹丕驰来游”。黄龙寺众多的石刻,已被列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前些……[详细]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位于新界埠镇桐山村陈氏祠堂。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祠堂正门口一侧,矗立着一块刻着“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的石碑。石碑背面几行文字记载了一段历史:“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为支援攻打长沙,开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局面,向万载方向挺进。红军途经上高,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驻扎在新界埠镇桐山村宗祠,指挥了对上高县城的进攻,并且在此扩充了红军数量。”祠堂正门墙壁上,“红军布告”四个黑体字特别醒目。据《上高县志》记载:红军布告系1930年红一军团政治部墨书,高1.4米,宽5.6米。内容共四条:“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反对保甲制度”“工农不打工农”“打倒--的国民党”。这座指挥部旧址,见证了红军的革命活动和党制定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珍贵的……[详细]
京台“刘氏宗祠”
  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简介:刘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6平方米。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二重半进深,面阔12.45米,进深33.35米,祠堂大门为八字门,一块巨大的木质阴地阳文匾额悬挂在大门的正上方,匾文为“京台刘氏祠”五个鎏金色大字。祠内有顶梁柱121根,且粗细一致、排列有序,正堂悬挂的的圆雕阳刻楷书“惇本堂”,匾额赫然醒目,金光闪烁,正堂的正立柱上有一幅长楹联,为清乾隆进士出身的浙江道监察史、朝议大夫(从四品官阶)刘氏后裔刘芬所题写,曰:尧舜之道忠恕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刘氏宗祠是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的代表,保存十分完整,其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室内木质雕刻图案丰富,栩……[详细]
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
  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位于余江区画桥镇画桥村藤林杨家村,建于清中期,为当地杨姓祠堂。旧址占地面积494.6平方米,建筑面积459.2平方米,旧址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宗祠共两进,中间为一大天井,天井东侧为高架吊脚戏台,天井西侧为祖堂,天井左右两侧为高架吊脚厢房,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梁架。土地革命时期,画桥藤林杨家祠堂是红色苏区召开重要会议和大规模军民--的重要场所。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真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1933年农历5月7日(公历5月30日),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在杨家祠堂举行欢送红军新兵入伍文艺晚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传队演出方志敏编剧的文明戏《年关的斗争》。深夜,叛徒带领敌军发动突然袭击,7人壮烈牺牲,2人受重伤,苏区干部和红军战……[详细]
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1200平方米。1956年5月,调查征集19件完整的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1956年,安志敏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另外还发现泥质橙红素陶片和粗绳纹素陶片,为辛店文化遗物。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0厘米,长约35厘米;灰坑1处,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和炭屑。在遗址表面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施有红色陶衣,……[详细]
179、高云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云塔
   高云塔位于资溪县高阜镇高阜村以北1000米处,左临泸溪河,右依狮子山。  据县志记载:此塔修建于明天启甲子年(1624),重修于清朝乾隆九年(1744),距今有400百多年的历史。此塔为七层八角砖石塔,塔高30米,底层面积27.3平方米。每层有两扇拱门第一、第二、第三层西门刻字。第一层正门-“高云塔”三字。第二层西门刻“罗金”二字,二层北面有“悒贵”二字。第三层西门有“斗拱”二字。三层东门有字看不清。塔内第二层立了一块重修时的青石碑刻有文字,每层原有木梯已毁。原塔顶荡然无存。  2008年在省文化厅及县人民0的支持下,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筹资得以重新修缮,现塔原貌得以恢复,现塔高31.5米,塔内木梯可循环而上至7层。该塔造型雄伟,气势壮观,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为我们研究明代技术建……[详细]
中共赣北特委旧址
  中共赣北特委(赣北分区委)旧址位于位于修水县渣津镇渣津村。1930年12月,湖南省委为加强对赣北各县党的工作的领导,决定调张警吾组建赣北特委。1931年1月,赣北特委正式成立,机关先后驻修水上衫宫选大屋和渣津匡上庚大屋,书记张警吾;同时撤销修水中心县委,成立修水县委。赣北特委隶属湖南省委办事处,下辖修水、铜鼓、武宁等县委和宜丰临时县委(同年3月后为县委)以及湖北通城县委。同年3月,中共湘鄂赣特区委成立时,赣北特委改为赣北分区委,隶属湘鄂赣特区委,下辖江西修水、宜丰、铜鼓和湖北通城等4个县委。同年8月,赣北分区委撤销,又恢复修水中心县委。中共赣北特委(赣北分区委)旧址原为匡上庚大屋,民国初年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外墙上仍保存有“实行工农--”、“铲除地主阶级残余势力”等红军标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