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旅游

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1945年4月中旬,日军侵入龙潭,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打响了。在龙潭弓形山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夺战芷江机场的军事目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乡民捐款,由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陵园。它是我国最早修建的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地纪念设施。“文革”时期大部建筑被毁。1991年溆浦县首届中学生“学革命先辈、爱祖国文物”夏令营到龙潭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向社会发起复修陵园的倡议。秉着恢复原状的原则,一期复修工程于1992年4月17日奠基动工,次年4月竣工,现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不含主体建筑以外保护范围面积)。陵园依山而建。以宽敞的林荫石级路为主轴,依次将陵园大门、……[详细]
石泉村古建筑群
  石泉村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号石泉”,故村以其号名之。现在村内的大部分古建筑建于清末,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村落以清代建筑为主,民国“欧式建筑”自成一派,建筑形式保存完好,村落内部特色较强,功能布局精巧,外部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可观性较高;聚落式的格局使得村落自成一派。古民居内部朴素无华,十分内敛。附属在建筑上的装饰物则是石泉古民居的精髓,门坊、石额、墙裙、梁柱、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山水花卉妍秀多姿。村口最打眼的六幢民国时期欧式风格的建筑,恰好围成一个院落,这里曾是“湘南王”胡凤璋的住所。胡凤璋曾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一游击中将司令、汝桂警备团团长,是湘粤赣边界武装力量最强的土匪。传说中他“有六个老婆”,所以在1933年修建住宅时,6幢规模相差无几,……[详细]
慈利渔浦书院
  渔浦书院位于慈利阳和乡渔浦村,北倚太华山,南临茹溪,占地8000平方米。清光绪十一年(1885),慈利一代名儒田金楠首倡,议建书院,乡绅李德灼、王堂信等附而议之,并竞相解囊、慷慨捐资,八都九都(今宜冲桥、甘堰、阳和、许家坊、溪口诸乡镇)士人群起而效之。至半,因所募资金告磬,役用不敷,几临半途之废。时有乡富李长青,置酒集客,待酒至半酣之际,起而谓宾客曰:“天道恶盈我里,高赀率不逾三传破败,相踵吾辈,凭藉前荫,损智益过,群谤所的。即何苦更私货力诒子孙以不令?且乡校之兴,适届今日,前之富者,已不及待,兹不可以省乎!”遂慨然出资百万钱。李长青旧有啬名,人皆闻之并耻之,今日慷慨如斯,人尽愕其所为,由是,尽奋勇而前,争输缗钱。光绪十三年(1887)春,书院始成。书院建筑主体为木结构,伴有风火隔墙,分正殿……[详细]
丝茅岭遗址
  丝茅岭遗址所在地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友谊村。遗址地势平坦,紧靠资水,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在遗址附近发现有同时期的或稍晚的古文化遗址数十处,构成了古文化遗址聚落群。遗址现距资水约1.5公里,东西距沙头镇2公里。遗址自发现至今,保存完南北向水整。上世纪50年代至八十年代时期当地村民在遗址的中心部位处开了一条约4米宽,2.5米深的东西向水渠和一条约3米宽,1.5米深的渠。遗址上面的房屋尚未伤及到古遗址。遗址上面的公路、农田、蔬菜距遗址文化层有0.8-1.5米,没有对遗址造成破坏。该遗址以夹砂夹碳陶为主,胎质多呈乌黑色,陶质较硬,表皮几乎全为酱褐色,陶器胎质厚簿不匀。有夹细砂白陶和泥质白陶。纹饰主要为戳印纹和刻划纹,夹细砂白陶阴文、阳文配合协调,具有立体感。其器形以鼎、罐、釜、豆形器为大宗。从该遗址的……[详细]
王元帅宫
  王元帅宫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漳潭村,距县城37公里。 王元帅宫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八年(1848)重修,此系王氏后人为纪念其先祖名将王以权元帅而建。 宫由三进正房和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坐东朝西,长方形,占地2226.1平方米。依山而建,自大门、戏楼、观戏坪、正殿(王元帅殿)至后殿(神主堂),依次按“一、三、二、五、十五级台阶”逐级上升。木构牌楼,面阔3间,呈八字形廊柱。匾曰“王元帅宫”。大门内有戏楼,重檐翘角,瓷宝瓶收刹,通高15.8米,正檐中有“三星”、“八仙”造像,翘角上有鹤翥鱼翔,皆栩栩如生。二进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廊前设复廊,单檐歇山顶,封火墙,主体纯木结构,抬梁、廊坊及柁墩支撑,木雕细致,工艺精湛。殿内设王以权……[详细]
浪石古建筑群
  浪石古民居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省道S219从东侧经过。距武冈市区60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浪石村现存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总面积10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民国三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所有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封火墙,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即使大雨,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堪称一绝。而浪石村最具有特色之处,还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有石刻对联41幅,有好几幅似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笔。这些对联的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据省内外诗词楹联专业人士鉴定,像浪……[详细]
寨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
  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含朱氏宗祠、扶氏宗祠)地址:桂东县寨前乡时代:清-现代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红军不顾酷暑炎热、饥饿疲劳,昼夜兼程,突破敌人几道-线,8月11日中午抵达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当晚摧毁寨前圩至沙田间由当地民团把守的20余座碉堡。至此,红六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成功。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对全军下一步行动作了战斗动员。寨前圩誓师大会,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西征必胜的信念和决心。红六军团的胜利突围,……[详细]
高椅民居群
  高椅民居群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会同县东北48公里了处的雪峰山脉南麓,巫水河西岸的台地上,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庄犹如坐落在高背围椅之中,并因此而得名。 村落里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洪武十三年(1380)到光绪七年(1881)间修建的尚有铭文的各时期的建筑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平方米。这些古代民居群以“五通庙”为中心,形成花状,分为五个自然村落。西面俗称“老居街”,主要为明代早期建筑。北面俗称“坎脚”,主要为明晚期建筑。东面俗称“大屋基”,主要为清前期建筑。南面俗称“田段”、“上下寨”,主要为清中晚期建筑。 上述民居的建筑形式均为用四面的砖筑封火墙,构筑成一座座封闭的庭院,院内为木质穿斗式两层楼房。庭院两侧的封火墙多问哦双头至四头部等的马头山墙,墙头多饰以彩绘图案。院内楼房其门……[详细]
曹炎烈士墓
  曹炎烈士墓位于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老巡司村五组。曹炎,1920年出生于今祁东县步云桥老巡司村一贫苦乡村教师家庭。1943年秋考入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后来,在中共上海交大地下组织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反内战的各项爱国政治运动,从此曹炎炽爱革命活动。1946年6月,他倡导成立学生的进步组织“知行社”,被推选为社长。12月,他召集同学签名,并组织举行--,抗议美军0北大女学生的暴行。1947年5月,交大开展护校反内战斗争,全校3000多学生上南京-,他是组织者之一,被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共产党嫌疑犯列入重点缉捕对象。后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脱险潜回家乡。1949年5月17日,曹炎组织教师、学生30余人赴四明山参加祁邵衡游击纵队,并在纵队任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3日凌晨,在黄陂桥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不幸被俘就义。19……[详细]
韶山学校门楼
  韶山学校坐落在毛泽东故居西侧的张家山,前临韶河,背倚青山,校舍隐现于绿树丛中。校门门楼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校园四季花香,常年鸟语,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青少年读书求知的好场所。学校前身是1921年在毛氏宗祠创办的毛氏族校,由毛麓钟、毛简臣两位先生创建。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张家山兴建了新校舍。同年冬,毛泽东的堂兄兼私塾老师毛宇居受韶山人民委托上北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得知家乡兴建了学校,甚为高兴。铺纸提笔,当即便准备题写。“写什么名好呢?”毛泽东旋又放下笔来问毛宇居。“请写湘潭县韶山小学吧!”毛宇居回答。毛泽东正要下笔,想了想说:“写小学不好,现在是小学,将来还要办中学,办大学,那不是又要写吗?”说完,便挥笔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次年6月,学校从毛氏宗祠迁……[详细]
潘市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坐落在潘市镇侧树坪村,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宗教祭祀建筑,历史悠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宗祠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杨氏宗祠自清代起就承担着兴办教育的重任,反映出当地民众渴望知识、崇尚文化的美好品德。它不仅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演变的丰富信息,也支撑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对保持文化传统的信念和希望,并见证了废除科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清末到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变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杨氏宗祠在办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考取北大、清华及留学国外者甚多,其中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就是其中的翘楚。杨氏宗祠在建筑艺术上也体现了高超的营造之巧与审美之趣:高低起伏的翘尾式马头墙不但有防风火之功,更寓族人马到成功之意。青砖山……[详细]
白沙古井(白沙井)
  白沙井,江南名泉之一。位于市区贺龙体育场附近的白沙街东,天心阁下。是长沙第一泉,也是江南名泉之一。其井口用大理石砌成,长约67厘米,宽仅33厘米,井口东侧竖有“白沙古井”石碑。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白沙井位于天心阁下,在白沙街的东面。白沙井被称为“长沙第一泉”,此井虽小,却名贯古今。白沙井原来只有一眼出水,到明末时水分成二眼,经过多次修整后扩为四眼,井口0.6米见方,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白沙井又称白沙古井,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南,贺龙体育文化中心西测,天心阁东南,临白沙路。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井周绕以浅沟导水,靠山坳一面横立一石,上镌白沙泉水四字,高处有石栏围,汲水方便。公园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详细]
蓝泽烈士墓
  位于岳阳县城东34公里处的杨林乡蓝泽村山上雷后山。蓝泽,女,生于1912年5月13日(民国元年壬子3月27日),乳名蓝书莲,化名蓝赤,现汨罗市八景乡高华村坝湾里组人(原湘阴县长乐区智峰公社兰家洞村八脚底生产队)。蓝泽从小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7年开始参加革命。1928年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任通讯员,1929年任湘阴县第一区第九乡苏维埃政府宣传委员兼妇女会主任,曾多次率领革命武装队伍打土豪、惩恶霸,反击挨匪团-武装。1930年六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湘北特委宣传委员、湘阴县妇女会主任,参加湘阴县革命同志大营救,立下了汗马功劳。1930年冬,湘北特委(红五军第十六团,又叫湘北独立团)转移至岳阳县张谷英镇竹坪村(原渭洞乡柘港洞),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任岳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会主任、东乡总……[详细]
宝镜村古建筑群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名录》记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年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见该地风俗淳厚,土肥水美;遂挈家人于此建宅定居,繁衍生息,距今353年。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整座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字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树龄在四、五百年间者,达百余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翠”、“螺岫浮岗”、“响泉逸韵”、“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宝镜八景,堪称人间仙境。近年,到古村观……[详细]
新田李氏宗祠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明万历十九年(1592),李一本带领族人修缮了宗祠的残破部分;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开宅组织族人再一次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现在李氏宗祠的规模和建制保留的就是这次大修以后的模样。古人建祠选址蕴含丰富的风水学,李氏宗祠也不例外。宗祠坐南朝北,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垟,后面围绕着潺潺溪流,寄托了先人……[详细]
阳山村古建筑群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何氏族人自庐江郡迁徙而来,崇文尚武,重论理,求和……[详细]
237、神坡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坡庵
  神坡庵 时代为明-清。位于湖南省绥宁县河口苗族瑶族乡,神坡庵古建筑既有宗教文化色彩又富有浓厚的苗文化内涵。 神坡庵原名灵宝寺,始建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由长安人自称“大秦穆护袄”之后裔先党法师所建。明永乐三年(1405),在洞外建圣母庙,是年重建灵宝寺,增建侯王殿,改灵宝寺为神坡庵。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扩建山门、过廊及两侧厢房。庵坐西南朝东北,系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由山门、过廊、大雄宝殿、侯王殿、两侧厢房组成,占地1620平方米。山门为牌楼式结构。山门内为过廊,宽40米,进深2.6米。大雄宝殿与侯王殿并列。大雄宝殿面阔5间,明间、次间和梢间各宽3.8米,改变了历代建筑明、次、梢3间从大到小的先例,成为本地特色的古建筑。大雄宝殿进深3间,宽10.03米。抬梁式木构架,中部筑0,……[详细]
白果广公家庙
  白果广公家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街上。为黄周氏族的一个宗祠,历史悠久,为皇封之家庙。根据《衡山白果黄周氏七修族谱之创修家庙纪略》记载,广公家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纪念黄周一代祖元朝鉴国大夫周惟瑕(广公)所建。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历经维修。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广公家庙高大雄伟,规模之大,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及古宗祠建筑风格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建筑以官式建筑(如:大木结构、斗拱等的造型)结构为主体,又结合了当地民间的风俗特点。门厅上方为戏台,正殿为宗本堂,中厅为和议堂,前厅大门门额、门框及22根石柱高高耸立,盁联工整并雕刻二龙戏珠及元、明、清历代文官塑像。中后厅内顶棚间装有圆斗如意澡井,檐枋下有十字牌科斗、如意斗拱等,形式与手法均别致多样;……[详细]
玉竹包遗址
  玉竹包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并于1990年5月被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沅江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益阳市沅江市茶盘洲镇玉竹包村一组的西南一块不规则的岗地上,建国初期围垦成茶盘洲农场,遗址在洞庭湖冲积平原之上,周围为1至数米深的淤积层,遗址高出周围1-2米,为一含有较多细黄沙的不规则岗地。遗址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呈不规则椭圆形。文化堆积层厚薄不一,不同部位保存状况也不一致,在周围约5-6公里范围内还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该遗址构成了一个遗址聚落群。遗址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台地系河沙淤积而成。文化堆积层保存尚好,但厚薄不均。厚0.3-1米,经过1989年的调查试掘,出土石器有:斧、锛、镞等;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黑陶、夹碳黑陶,其纹饰有戳……[详细]
木孔土塔
  木孔土塔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县大福镇大尧村,此为省内惟一保存完好的土筑塔。 光绪年间,大尧村文风大盛,当时文人墨客视书稿为神圣之物,废稿不敢乱弃,而取之置塔中焚烧,故有“惜字塔”之称。土塔三面临溪,旁有农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塔坐北朝南,四级六方,中空,通高16.5米,底层边长1.7米,塔基由青条石垒砌,高1.3米。塔身为三合土夯筑,石灰抹面。一层高6米,径3.4米;二层高2.5米,径3米;三层高两米,径2.6米;四层高1.5米,径两米。塔檐为小青瓦,垂檐饰蔓草纹,翘角塑兽像,下悬泥塑各式风铃。一层南向正上方5.3米处空心线刻“焚字亭”下方有空心线刻对联“大块文章咸臻化境,尧天日月共仰光华”。二、三层对联分别为“文章到底难磨灭,笔墨如此近化工”、“气吞霄汉,秀抱芙蓉”。二、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