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旅游

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九泥坝戏台
  九泥坝戏台位于肖家镇九泥村,于清乾隆年间修建。九泥村是祁阳宝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九泥坝戏台是九泥村古建筑群中最出色的一颗明珠。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戏台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是湖南地区存世不多的保存完整的重檐亭阁式古戏台。戏台结构合理,内顶穹窿藻井,雕梁画栋,精雕细刻,造型精美,形态逼真,匠心独运,承载着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建筑、工艺美术与宗教文化文价值。该戏台原本为当地宗祠内表演祁剧的场所,目前仍旧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演出场地,它在历史街区内保持了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是文化遗产可持续性、活态性保护的典范。1983年,湖南电视台在此拍摄了祁剧目连戏《孟丽君》、1984年……[详细]
正板村古建筑群
  正板村属绥宁县寨市苗族乡,总面积6.12平方公里。正板村国土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445亩(水田1087亩,旱地358亩),现辖10个村民小组,313户,1123人,其中移民261人,现有人口中80%为杨姓,苗族。2008年被县树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板古民居”,2011年被省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版村古建筑群。正板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余栋,石板古巷道6条,古井3口,消防水塘3口,明代古树5棵等。正板古民居按三横六纵排列,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民居均属木结构房屋,建筑与建筑之间有高大的封火墙阻隔,地面全是青石板巷道相连。正板古民居主体建筑由六座四合院和五座三合院组成,房屋共计300余间,建筑总面积达10580平方米。整个民居均为木……[详细]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三路线”,昌险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致使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入白区攻打大城……[详细]
骆铭孙村古建筑群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骆铭孙村现存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麒麟龙凤珍禽瑞兽图案石刻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牛;柱撑上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流畅。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薄,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骆氏诸代人中,官居要职者甚多。村中有一骆安公排楼,楼上“锦衣总宪”匾额为万历御赐,其显赫声望闻名遐尔。据家谱记载,骆安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总宪)。锦衣卫在明代地位极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骆……[详细]
武冈武穆宫
  武冈武穆宫座落在离武冈城33公里的司马冲镇长抄村汪家坪。“武穆”系岳飞谥号。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shèn)为颂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按封建宗庙建制,立谥号为“武穆”。其后,各地相继修建“武穆宫”或“武穆祠”……武冈武穆宫扩建于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之前为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始建的一座兴隆庵,内藏岳飞、岳云父子和张宪的塑像。扩建后的武穆宫宫宇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5米,仿古代宫殿式砖木结构。宫殿正面有三座门。中间的大门是方形条石拱门,左右两边的侧门是圆形拱门。大门上方写着“武穆宫”三个字,刚劲有力,光辉夺目。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刻的楹联是:“奉诏班师常使英雄襟泪满;现身说法为酬明德庙模(疑为“谟”字误写)新。”大门上方门框条石上刻有双龙抢宝图,其底面刻有……[详细]
346、榜眼第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榜眼第
  榜眼故里大湾村大湾村位于莲塘镇境内,北倚白阜岭,南傍潭流水,东对大字岭,西靠鸾山,自古以来,就有白阜开云、镜潭印月、鸾山暮雨等“八景”之说。据《桂阳大湾夏氏谱序》记载:“夏氏自明代初叶来居桂郡北乡大字山下(即大湾村)”,至今650多年。据《夏氏宗谱》记载,夏氏由江西泰和县鹅颈丘徒居桂北。始祖以布衣农耕,自足自给,故家无巨富,亦少怠惰,至十八世梅心公始发家。夏梅心少时习武,早年从军,随湘军名将陈士杰平定太平军,战死在江西瑞州府,诰封为“中宪大夫”。清光绪八年(1882),四川总督丁宝桢上奏朝廷,调梅心公三子夏时【1】入四川管理盐务,后官至陕西巡抚。夏时去世后,诰授“光禄大夫”,追授建威将军(正一品),获赐御笔“武德骑慰”牌匾。夏时之子夏寿田【2】于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二十四年(1898……[详细]
岩门古堡寨
  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堡寨地域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总户数七十八户,总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纯朴、景色秀丽,一条屋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同群组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岩门古堡寨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详细]
周旭公祠
  周旭公祠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是周氏二十世嗣孙陆军上将周斓发起修建的。它位于祁东县白鹤街道黄龙居委会(原源山村老祠组)。根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原是江右泰和县人,元末周氏始祖仪公举家迁往我县,后分为鹏鹗旭幽四房,其中旭公后裔徙居源山。额上刻“周旭公祠”,庄严肃穆,楹联“牧野陈雄师名芳万代,濂溪阐理学德泽千秋”镌刻两侧。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祠堂正殿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台基以及墙裙为砖石垒叠,接砌青砖至顶,覆以黑瓦,主体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的木构架。梁上的浮雕花木细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技艺已不是今天的木匠所能为。中间斗拱成正四边形,四角采用三角雕花点缀,正方形内部又被三角形切割成大八卦阵,大八卦阵内连一个小八卦阵,小八卦阵中间呈圆形,内嵌雕龙。堂左墙上存“新建周旭公祠堂记”石……[详细]
小源会议旧址
  小源会议旧址位于湖南省新田县莲花乡小源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该村刘氏宗祠,又名“丽正书斋”。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一层半高楼房,房内设有戏台、天井等。东西长11.2米,南北宽7.3米,建筑面积82平方米。会议旧址之西50米处的一栋民居,为当时红六军团的指挥部旧址,时任红六军团中央代表的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就居住于此。2011年小源会议旧址(含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退出湘赣根据地向西转移,为中央红-移开路。20日傍晚,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郴州桂阳进入新田,宿营小源村。当晚,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在小源村宗祠召开了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就渡江时机、行军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详细]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 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县蒋祺游寒亭,于亭西见一谷,命人掘之见一洞,陪同人蒋之奇命名为“暖谷”,并作铭摩刻以记之。明,江华教谕滕元庆之摩刻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故称“寒亭秋色”。自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数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分布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最大的3平方米,最小的0.2平方米。从书法看,集真、草、篆、隶于一体,成为书法艺术展示之长廊。其文体集游记、铭、序、诗、词之大成。从中可以看到盛唐时……[详细]
351、温溪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溪亭
  温溪亭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敖泉镇温溪村。此为湘南地区具有较高建筑艺术的路亭。 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当地村民集资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及20世纪80、90年代曾数度维修。 此亭为木石结构,通高13.4米,为四层重檐楼阁式建筑。一层为长方形,由8根方形石柱支撑,三开间,东西长14.9米,南北宽7米。2-4层为八角形,歇山式顶,飞檐翘角,盖小青瓦,瓴铺琉璃瓦,中间4柱上架田字木梁,中心以一圆形雷公柱为支撑点,直达顶层,横梁上刻藤蔓花纹,雷公柱下刻三层莲花,每层用8根牵梁连8根童柱,使2-4层形成八角形。顶部安置1.3米高的攒尖式琉璃宝瓶。 温溪亭建筑结构新颖,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尤为独特,此为一般建筑中所少见,对于研究湘南地区路亭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该亭矗立村……[详细]
中黄村古建筑群
  依山而建的中黄村曾有“五岭七寨八百家,三个岩门打不开”之说。依山傍水的独特民居、飞檐翘角的大院、防匪保安的四合院落、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都是难得一见的风景。中黄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距吉首市区19.8公里,属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特色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即纯朴的苗族语言,意味着吉祥美丽的地方。中黄村全村使用苗语,被业界认定为最具典型性的纯苗寨,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建筑现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村内有保寨楼及岗哨,设垛口、枪眼,地方建筑特色明显。文化遗产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态祭祀娱神节目,如猴儿鼓、舞狮、法术等;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如打花带、织布、传统手工造纸等。荣誉2009年,中黄村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后,……[详细]
陈鹏年墓
  陈鹏年(1663~1723),湖南湘潭人。历官浙江西安知县、江南山阳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卒于任享年60岁。陈鹏年死后,清廷下诏厚葬。其墓气势肃穆,规模宏大,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自东向西,成对排列着石狮、石虎、石马、石牛、石羊、石翁仲等。立有花岗石牌楼、华表,下有御碑一座,为礼部侍郎方苞所书。还有墓庐两栋。墓上主碑书“陈恪勤公之墓”。诰命一品夫人石氏附墓右。据传,东雾山西麓所建东岑禅院及山顶的石泉精舍,都是陈鹏年少时读书的地方。墓之东西有石龙山、彭何观等景观。石龙山系宋末文人李半村隐居之地。过去有石龙寺,后改名慈航庵。西有洞口水库等景观。南有青翠峰、白沙井、石禾场诸景。清总兵陈必友故居位于此处。棺柩在土室停留三年后,回迁湖南湘潭故乡东雾山。清廷赐库银两千下诏厚葬,其墓气……[详细]
耒阳凌云塔
  凌云塔又名青麓塔,俗称青龙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耒阳知县张应星建。凌云塔为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29米,置于高0.6米的石台基上,台基边长5.76米。塔各级出檐,檐角飞翘,塔顶置铁质葫芦宝瓶,由下至上逐级渐收。第一级塔身以红砂石构筑,底边长4.3米,檐高4.1米,余均以青砖砌筑。第一级四向辟拱券门,南门门额镌“云梯初级”,其余各级辟3门。同时塔身下面部分施鳌鱼、力士、龙、狮、云气、卷叶纹等雕饰。塔内沿塔身施夹壁踏步可登各层,外壁辟6个拱券窗。一、二层塔心室平面为四边形,余为八边形;室顶分别为券顶、平顶和穹窿顶。凌云塔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距今已近300年,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始建年代较早的古塔之一。凌云塔修长挺拔,相对于湘南大多古塔的雄浑敦实,其形制有独特……[详细]
罗盛教故居
  罗盛教故居松山乡桐梓村。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座东朝西,木桔构楼房,重檐,民国20年(1931)建成。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20平方米,1971年竖石碑两块,一块正面镌刻“罗盛教烈士故居”,背面刻烈士生平简介;另一块镌刻朝鲜首相金日成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78年加修围墙,保存完好。罗盛教纪念馆县城资江大桥西端。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4月22日烈士诞辰54周年开馆。有塑像4座、模型1座,照片78幅、图片51幅,实物114件。共展室3间,面积370平方米。自开馆以来,至1989年底,已接待来自北京、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及本省各县市参观团体及个人13.25万人次,并先后接待朝鲜驻华大……[详细]
356、外兴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兴窑
  外兴窑是铜官古镇唯一一座尚在使用的古龙窑,它依山傍水、靠山坡顺势建造。该窑长56米,西侧设两张窑门,东侧设六张窑门,共有窑眼56对,穿着完整的“龙袍”,十分壮观。外兴窑用土砖筑成隧道,分窑炉头、窑床、窑尾3部分。龙窑窑背两侧相隔50厘米左右开一对火洞(俗称鳞眼洞),作为投放燃料和观察火候的窗口。龙窑从装坯、烧毕到开窑取货一般为一星期左右。外兴窑的琉璃制品质量上乘、广受欢迎,还留下了一个传说:原来陶器釉料的配制,由于着色剂的快速沉淀,很难在产品上均匀着色。多少工艺技术人员绞尽脑汁,都难以如愿。一次,铜官陶业的祖师———窑神舜帝,托梦给一位老陶工,告诉他“米汤调配,可均颜色”。这位老陶工依法试之,果然使着色剂的颗粒悬浮,不再沉淀,烧制出的产品釉色均匀鲜艳。龙窑这种古老的陶器制作方式之所以延续到今……[详细]
清溪古民居建筑群
  清溪古民居群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县城10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享誉一方的政治地位。城步杨家氏族名将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将官就达五十多位。据《杨氏族谱》记载,清溪始祖为杨再思第六世孙杨应魁,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时由禀生,任职绥邑莲荷巡检司,后下籍清溪,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聚居村民1500来户,人口2150余人,苗族人口占80%,且多为杨姓,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约占20%。全村现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10余栋,完整的四合院落18座。该村总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清溪的古民居建筑多以单门独户四合院为主,一般为二进或三进,分庭院、前厅、堂屋,左右厢房,面阔三至五间不等。建筑结构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部分建筑以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相……[详细]
抗日战争龙潭战役野战医院旧址--王氏宗祠
  (一)抗战时期,我王氏宗祠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被用作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野战医院,为中华大地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纪念英勇抗敌的我军将士、为了彰显我王氏族人的爱国传统、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特辟宗祠一隅,设此抗日野战医院陈列室。陈列内容由两部份构成,一是钉贴于四壁的文字图片展板,二是展框里陈列的实物。文字图片展板除前言、结束语外,主体部份包括“侵华日军的法西斯罪行和暴行”、“湘西会战”、“龙潭战役”、“野战医院”等内容。(二)这两个板讲的是侵华日军的法西斯罪行和暴行。自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到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芷江递交投降书,日军铁蹄践踏我中华国土达八年之久。八年中,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夺,-虏掠、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我数百万同胞受辱或蒙难。……[详细]
汝城八角楼
  八角楼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汝城县土桥镇,八角楼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形制为古典门楼之精品。 按《汝城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巨寇钟君道等倡乱桂邑,居民骚然,避匿岩谷。广武将军骑都尉李兴,升授骠骑将军,奉调剪除。”明洪武三十年(1397)敕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并让子孙世袭。传至五世李安,有文德、多善政,明弘治二年(1489)钦命为李安立文物世家坊。 八角楼为门楼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阔3开间,楼基进深5.3米,高7.4米。用12根圆木柱支撑,中间为木板墙,门宽1.2米,高1.55米,横额题“文武世家”,额下方有浮雕双龙戏珠,门楼木结构,歇山顶,琉璃瓦,飞檐翘角。主楼有如意斗拱出7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4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梁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详细]
信义大学校舍
  信义大学校舍 时代为现代。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市第一中学院内。此为益阳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1906年挪威信义会创办“信义中学会”。1921年,瑞典信义会决定创办“信义大学”。1923年,校舍竣工,秋天开学,设文理两科,文科设欧洲方言系与社会科学系,理科设数理系、生物系。之后,此处始终为学校所用。 现存教学楼、教舍楼各一幢。教学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大门正厅为花岗岩框架,庑殿顶,盖绿釉筒瓦,通高14米,长方形,占地869.8平方米,门厅两侧有梯可登二楼。一、二楼北边内走廊,南边为教室。 教舍楼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硬山顶,盖绿釉筒瓦,系哥特式建筑,通高12.8米,占地151.8平方米。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曾士峨烈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周扬、老外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