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241、紫来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来楼
  紫来楼位于樟溪镇乌溪村,始建于明末,扩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间,钟氏祖先从福建丁洋搬迁至此,创乡定居。至明末,为保族人安居乐业,以免受兵乱、盗贼之苦,建造了“紫来楼”。后来随着宗族的不断壮大,便在清初扩建外围,名曰“拱赐”,形成二围土楼。紫来楼是二环围土楼,楼二层,高6.8米,土楼大门向东,面积2348平方米,直径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间(内围十八间,外围三十六间,首层为居室,二层为储备粮草之用),二围二大门,楼内中心处辟有广场,场中心有一直径2米的八卦图,水井三口(内围一口,外围二口),楼内外各有祖厅一间,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楼房后墙上方均开一枪眼,外围门二侧各开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该楼外墙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内墙则用田泥,外抹贝灰;其平面为环形,内外环均由多角构成圆形,且内高外低,层次……[详细]
邹坊文祠
  邹坊文祠,俗称八角亭,坐落在平远县 仁居镇 邹坊村村口。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鳌编写之《平远县志》记载,该文物乃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邑人刘企贤等倡建,当时地名三枫树,清代设私塾,春秋两季则在此祭祀天地,祈求太平,风调雨顺。又因处于河口出口处,亦有“镇水”之说。民国期间在此办过小学、设过邹黄乡公所、邹坊乡公所。解放后曾为邹黄公社、邹坊公社、粮食仓库、邹坊大队、邹坊管理区、邹坊村委员会址至今。文祠主体为木质框架结构,共四层二厅十六间,平面六角形,主柱四条,六角形石质柱基,三层重檐,攒顶尖,穿斗式梁构架,顶呈宝葫芦状。是广东较为罕见的四层砖木楼阁式祠堂建筑。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鳌编写之《平远县志》记载,该文物乃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邑人刘企贤等倡建 ,当时地名三……[详细]
雁田抗英指挥部旧址
  雁田抗英旧址位于凤岗镇雁田村,包括邓氏祠堂和抗英炮台旧址。邓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雁田邓族为纪念南宋皇姑赵氏而建。该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面宽15米,进深34米,二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抗英炮台旧址,位于雁田村南边望恢岭上,为土炮台,炮台和战壕环绕整个望恢岭顶。1899年,雁田人民在武进士邓辅良的率领下,以东罗新厅为抗英指挥部,组织义军,购置武器,在雁田南边望恢岭上修工事,筑炮台,阻止英军北侵。现炮台已塌,炮台遗迹和战壕尚存。地处东莞东南部凤岗镇,南距深圳盐田海不到二十多公里,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地、冲积田为主。地处亚热带南部,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潮湿多雨。雁田村四面环山,中部平坦,中间有雁田河、水贝河流经沙岭汇合,灌溉便利,适宜种植水稻,开发鱼塘。山多为小山丘,坡……[详细]
碧落洞摩崖石刻
  唐—民国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桥下管理区燕子岩山。碧落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山水秀丽,从唐代起便有人游览,赏景赋诗,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别以横行及竖行镌刻“碧落洞”三个大字。唐代自称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贞阳县(英德县前称)令侯著游此洞后,写有《到难篇》,并刻于洞壁上,成为最早的题诗。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主刘晟出巡英州时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钟允章写下《盘龙御室记》,勒于石上。以上2题摩崖,大部剥落,字迹难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于元符三年(1100年)授命北归,带着幼子路过英州游碧落洞,题有《碧落洞》诗二首,其中一首刻在洞中石壁上,至今犹存。碧落洞摩崖石刻原有102题,现存99题,其中唐代两题,宋代57题,明代4题,清代8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和字迹不清的20题。碧落洞石刻自唐代……[详细]
南头古城垣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大道3109号,是深圳最古老的城,如今称为“新安古城”,俗称“九街”,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据《新安县志》记载及考证,现存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为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其历史变迁参见“大事记”)。南头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濠沟围绕,城垣范围东西最长为680米,南北最宽为500米。现北城墙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遗址,北墙北城门、西城门被毁,东城门虽存但已改为石块构筑,唯南城门保存完好。南头古城内六纵一横的道路网与自然地势完美结合,辟有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楼街、新街等9条街道,故乡民俗称南头古城为“九街”。2……[详细]
大城所古城
  大城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历史,至今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保存完好,城内现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着纯朴的民风。所城号称粤东第一城,是广东境内四个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古哨大所城古称大城所、大埕所。在饶平县所城镇小金山南侧。明洪武初年,朝廷于全国沿海设卫所防御倭寇,因卫所设于大埕,后简称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条石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护城池,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分东西南北四城门,城门上筑重楼,城垣四角各设敌台。全城面积2600亩,昔时城内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墙宽一丈五尺,用石板铺筑。清康熙三年(1644年)迁拆,七年展复,康熙八年重建。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详细]
阳春崆洞岩禅寺
  阳春崆洞岩禅寺 位于阳春市城西4公里处的崆洞岩洞口。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原正门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观音、韦驮等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阳春县知县姜山重修禅寺,改正门向东,增建山门、禅房、厢房、金刚塔、三宝殿等建筑。后多经修建,古貌犹存。 禅寺内建筑分置在岩洞的三层洞府内。进入山门为第一洞府,包括厢房、金刚塔、大雄宝殿;拾级而上是观音阁、韦驮阁、六祖阁等,为第二洞府;玉皇宝殿、文昌阁建于最高祠府。当代添建的望月亭耸立在西门的最高点。 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砖木结构,单开间,面阔6米、进深5.4米,抬梁式屋架,由4条六棱花岗岩石柱支撑,木质斗栱雕刻卷云纹,左侧有横门。殿内塑座佛3尊,通体鎏金。 玉皇宝殿、文昌殿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左右墙以线砖叠砌,镶嵌釉陶窗,古朴典雅……[详细]
蚊尾洲灯塔
  蚊尾洲灯塔位于佳蓬列岛的一个小岛屿上,始建于1890年,塔高18米,灯高43米,射程15海里。白色、方身、球形顶,结构错落有致,造型独特,宛如一座神秘的古城堡,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百年老灯塔。蚊尾洲岛是珠江口外突向南海前沿的一座孤立小岛,扼守由东南亚一带往香港、澳门及黄埔港等地的航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英国人建蚊尾洲灯塔,不是出于善心,而是居于掠夺中国资源的考虑。据渔民张树德(68岁)讲,早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就发现了离蚊尾洲5海里左右的北尖岛上,有丰富的云母矿,英国人挖了几十年。灯塔建成后,运矿轮船的密度增加3倍以上。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打响,英国人撤离矿井,日本人又在北尖岛挖了七、八年。考虑补给的原因,日本人没有占据灯塔,而是利用其强大的海军优势,在蚊尾洲海域部署军舰护运矿石。与其他灯……[详细]
顿岗竹苞松茂围
  顿岗竹苞松茂围位于顿岗镇周所村。整座围楼青砖、瓦和木构筑。该围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25.8米,进深17米,四层(四角五层)高约13米。围的四周有护围墙,高3.5米。围楼顶层四角稍高有炮角。围墙牢固结实,外层墙厚1米,二层以上围的外墙有一米宽。呈“回”形走廊,围内有木梯可登楼,围内天井只有二、四层出靠栏(走廊),楼板上铺薄青砖。门楣“竹苞松茂”,阴刻咸丰三年(1853年)孟冬年款。该围田野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201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苞松茂围楼地处 光岭北侧田野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0毫米。清化河流经西南面,罗坝河流经东南面。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临S244线,南面1.5公里是周所村,西面……[详细]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详细]
洪氏爱祖祠
  洪氏爱祖祠位于揭西县棉湖镇方围居委大巷下,始建于1922年,为棉湖镇以开侨汇批局称著的洪万兴号直系父辈所建,故俗称洪万兴祠,2022年7月被列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洪氏爱祖祠坐西向东,面阔5间28.599米,二进及后楼深30.211米,建筑面积879.77平方米,硬山顶土木结构。门楼凹形壁刻曾习经抄的诗四首,两侧墙以西洋花式瓷砖大小图案对称装饰。该祠规模不大,但满祠精品,琳瑯满目,整个祠的石雕、木雕保存完好,还有漆画、壁画等。该祠是一个建筑工艺美术的宝库,也是一个建筑设计奇巧独特的祠堂。洪氏爱祖祠特别以金漆木雕和漆金桷画为主要特色,堪称民国祠堂潮州木雕的代表作。其金漆木雕多为深雕及通雕,工艺极精,还在木雕表面,全部加贴金箔,近百年过去,依然金光闪闪,使入祠者眼前为之一亮。其金漆木雕充分……[详细]
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旧址
  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旧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城街道办事处北区社区居委会道前街。原为彭家祠,清末民初建筑,坐西南向东北,面阔32.3米,进深33.7米,面积1088平方米,广三路,纵三进。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平瓦,两登带巷,边路正立面有两个高大镬耳山墙,中路前两进有四个镬耳封火山墙,第三进,两层,两侧有镬耳封火山墙。前门三级台阶、麻石梁柱、平袱4步架梁、外凹肚门。登带巷有三个搭洒,门厅三开间二进深,四石柱,11架梁,中厅三开间三进深,梁架被天花板屏蔽。前有6檩卷棚顶檐廊,东厢有议事厅,三开间三进深,前为四柱卷棚顶檐廊,中平袱7架梁延接后墙,其余为厢房,登带巷有三个长天井。第三进开横门,前有天井长廊,后楼共有7柱骑楼券拱式迥廊,有护栏,东西厢为楼梯房。该建筑以后楼最具特色,为清末民初最具规模的……[详细]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位于东莞塘厦镇牛眠埔。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含永培书室遗址、福音堂、鼎和堂、张彩廷纪念碑、张声和夫妇墓。咸丰二年(1852年4月),洪仁从香港乔装成“算命先生”潜回内地,匿居东莞牛眠埔村友人张彩庭家,永培书屋担任塾师达一年之久.后复乔装离村,再度赴港.(事后,张彩廷也因掩护干王脱险有功,任户部尚书,称六千岁,授于黄缎一幅.)福音堂,建于1919年,从属洪仁避难遗迹.解放前主要用于基督教宗教活动.1953年曾改为崇真小学.永安台,是福音堂的附属碉楼.正面写有永安臺三个大字.鼎和堂,建于1912年,从属洪仁避难遗迹.为张声和牧师在塘厦传教时的居所.(张声和为张彩廷之子.)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大地曾轰轰烈烈地遍地开花.在广东很多地方都留下革命的历史遗迹.东莞这一处洪仁避难遗迹,古建……[详细]
古元故居
  古元故居位于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的村口。据记载,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间的古瑜保,是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现已免费对外开放。古元的父亲古万建年轻时生有一女古庆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工程,古万建便跟随同乡漂洋过海到巴拿马谋生,在一间华侨经营的商店做杂工。几年后,他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工钱在当地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又娶了一位黄姓婢女续弦。1912年,古万建因思乡心切,把商店留给两个子女经营,自己偕黄氏返家乡定居。在那洲村口盖起了两间瓦房,购买了几亩田地,又过起耕种生活。后来包括古元在内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古万建精通农艺,是个种瓜能手,他种出的南瓜最大的有几十斤重,被乡人称为“瓜王”。他将收获的南瓜放置在房间的两厢,堆得满满的。古万建做事很细心……[详细]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普宁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位于普宁市流沙新河东路1号流沙教堂。 1927年9月30日,南昌起义部队撤离潮汕,来到普宁流沙镇,指挥部设在流沙教堂。10月2日,革命委员会以及指挥部成员,联合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张太雷、彭湃、刘伯承、恽代英、林伯渠、谭平山、吴玉章、徐特立、周逸群、郭沫若、廖乾五、张国焘、李立三、郭亮、贺昌及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等。会议主要由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传达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以及研究起义部队的最后决策。 10月3日,贺龙、叶挺以及聂荣臻也从汤坑来到流沙。当天中午,周恩来再次召开会议,总结起义部队进军广东后的经验教训,作出遵照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将南昌起义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改为苏维埃;唾弃……[详细]
清真先贤古墓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解放北路兰圃西侧。元代以来,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被称为“回回”,因而这里亦叫回回坟。明清中国学者称伊斯兰教义为“至清至真”,因而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清真教”,其墓地理所当然地称之为清真先贤古墓了。清真先贤古墓是以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为首的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相传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他归真后,教徒为其营葬于此。墓建于贞观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相传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在广州逝世后,为教徒营葬于此,是广州著名的一座伊斯兰教古迹。慕园门额-“清真先贤古墓”。园内为庭院式建筑,广植花木。西面有堂3间,前面为敞口厅,北面为礼拜殿。墓室筑成拱顶,形如悬钟,内成洞形,人在其内诵经或讲话,有回声相……[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赤坑镇交赞村,原是当地谢姓居民祖祠“肖梅谢公祠”。三进三开间,深29.67米,宽11.36米,面积37平方米,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瓦脊上彩塑装饰吉祥图案。左右两侧外为走廊与附属侧房,门口为广场。民国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进驻交赞村,在该祠设立司令部。主要领导人梁嘉、钱兴、陈禹(陈奇略)、冯石生等在此办公。部队还在此举办干部培训班。民国36年7月,为适应全国新形势的需要,统一整个西江地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粤桂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南方临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习惯称西江区工委),梁嘉为书记,钱兴为副书记。区工委成立后,在交赞村召开了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传达、讨论了分局的指示和决定,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梁嘉为……[详细]
司谏进士坊
  司谏进士坊,又称进士石牌坊,位于江门市江海区荷塘镇南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为表彰正德辛巳科进士余经所立。据《广东通志》记载,余经为当地南村人,字朝纲,号石龙,明代正德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刑部给事中、福建漳浦县丞、瓯宁县令等官职,为官清廉,正直无私,弹劾奸臣,深受世人称颂。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科第坊,仿木结构,全石砌筑,悬山顶,檐楼间加饰6赞斗拱,通高8米,面宽10米。正楼竖匾上镌刻“恩荣”二字,额枋镌刻有 “司谏”、“大行”等楷书大字及“正德辛正巳科进士余经第”及“嘉靖六年丁亥岁仲春吉日立”等楷书小字,饰以麒麟图案。牌坊等级和规格较高,目前为我市唯一明代石碑坊,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1995年,进士司谏坊被新会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新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详细]
信宜文明门
  信宜文明门位于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文明门又称为红楼,原是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楼四座,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正门,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后形成习俗,凡官宦履职调任,民间婚嫁喜庆都经此门出入。文明门最初为庙宇式建筑。民国36年(1947年)改建,建筑仿宫殿楼台式,分两层,底层为瓮城,中开拱门,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城门上还曾设置土炮,于每天正午鸣响报时。现在所见的文明门,建筑体宽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装修式样属“遮殿顶”的楼台结构,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的柱础,抬梁式的屋架,屋檐下有莲花托拱头,飞檐翘角衬以红墙绿瓦。雄伟壮观。现存,文明门是信宜古城惟……[详细]
西阳林风眠故居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00年出生在广东梅县,6岁学画,中学毕业赴法留学。1928年创立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前身),1991年逝世。林风眠故居,名曰敦裕居,位于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前拥池塘,后枕山梁。依地势筑高台基。悬山式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平面布局为双轴线,其中主轴线为南北轴,前大门设于轴线北端,轴线南端右侧辟一小门作庭院后门。东西轴线西端设厅堂,厅堂后墙左右对称辟一小斗门与外侧横屋相通。大门门楣署:敦裕居。是林风眠之父二十世祖伯恩公亲书,黑字行书体,字迹乃依稀可辩。门联曰:“敦崇礼义,裕荫裔孙”。敦裕居,为平房夯筑土木石结构,灰瓦面,尤其台基、天井地板的建筑材料采用大量的鹅卵石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