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社边坡石城:社边坡石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闸口镇佛子村委社边坡村,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赖氏家谱》日记),为赖氏宗族修筑,具有防御性功能的传统客家围屋。该石城为石筑围墙,呈八角形,高7米,占地5000平方米,修筑碉楼8座,高8米。石城内有影壁、门楼、祠堂、住房、水井等,生活设施完备,2017年12月8日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白龙城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社区,白龙城(又名珍珠城)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城“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当时设专官、内监并驻水师镇守。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城为长方形,南北长320.5米,东西宽233米,周长1107米,城基宽6米,原城墙高为6米(已毁),面积约为74676.5平方米,城墙内外均以条石为脚,火砖为墙,墙中心为一层黄土一层珍珠贝壳夯打构筑而成,分东南西三个城门,并设有城门楼监视海上及城外动静。城内设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司巡检署及盐场大使衙门和宁海寺。珍珠城的大部分城墙和城门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时期才被拆毁,剩下的一道南城墙和一座南城门到1958年才被拆除。目前仅存城址、相关碑刻(存放于新建的珍珠亭内)及太监坟。1981年8……[详细]
  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员会旧址,1947至1949年建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江东村12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桂林市城工委旧址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桂林市城工委在中共广西自治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带领桂林人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积极开展护城迎军工作,为桂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列馆内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和革命文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反映了革命前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的战斗历程。……[详细]
  石0-古炮台遗址,位于企沙镇炮台村西海岸的石0-山丘上,是防城港市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防城港三处清代古炮台中最古老的一处。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抵御倭寇骚扰,由当时的总督杨琳奏请设沿海炮台,提督王文雄受命勘察和修建,将炮台建在一座20多米高的独立小山上,因山脚海滩上有块凸出的青黑色大礁石形似大石龟的0-,故取名“石0-炮台”。石0-炮台与江山乡白龙炮台对称,据守暗埠江出海口,故有“龟蛇守水口”之称。炮台遗址附近有石如龟状,其周围是岬角状的岩礁,饱经沧桑,显得古朴而神秘。保护范围:以炮台遗址所在的石0-山体边沿及山体脚下水塘岸边外延3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20米范围内。……[详细]
  灌阳关帝庙,又称武庙、西关协帝祠,位于古灌阳县城郭西门外,即今灌阳镇解放路,毗邻县直一小东南侧。现存庙宇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阔12.1米,进深31米,占地面积496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为自治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保单位)。据关帝庙内现存的碑刻资料可知,该庙最早曾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重修,后又于明天启元年(1621)、崇祯三年(1630)、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等时期经历多次修缮、补葺。清康熙《灌阳县志》地图上的城关西门外也标有这座关帝庙。庙内现存的《关圣帝君庙貌碑题》突出反映了国家祀典之“礼”、民间信奉之“俗”在地方关帝祠庙修建和崇祀活动中的实际关系。……[详细]
  潭蓬运河 位于江山乡潭蓬村西南,故名潭蓬运河,运河所流经之处,均为海石结构组成的丘陵地 带, 流经“仙人坳”,故又名“仙人垅”。运河东起仙人垅口,西至上松,全长2公里多。 运河中段西南壁上,刻有“成通九年(公元868年) 三月七日”字样,其底部刻有一行字体较 大的“新湖南军”字样,另一处刻有“元和三五作”。1981年北京大学、宁夏大学及广西壮 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察组,曾先后到该现场考察,认为此运河是全国两大“仙人垅”之一。据 五代(后晋)人刘昀等撰的《旧唐书,高骈传》、宋人周去非(曾任桂林通判)的《岭外代答》 和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所载,该运河最早辟于公元42年汉将马援南征时,因地处岩层无法 竣工。 到了公元864年, 唐朝高骈任都护管辖至此地, 再次率军募工开凿,凿通后名之为 “天威遥”。1……[详细]
427、唐介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介(996一1069),字子方,宋神宗朝副宰相,三司使拜参知政事。其墓位于兴安县高尚镇江东村委大宜山(现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文公布的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其远世孙唐琼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主持二修并重新刻石立碑。2004年,其后裔茗田村族人组织三修并立碑,以示宗功浩荡,祖德昭彰。……[详细]
  “岑德固及母墓”又名“岑孝子坊”,属于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29、海阳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阳庙(包括明心寺、灵泽庙、海阳山摩崖石刻)明心寺位于桂林灵川海洋乡东北方向的海洋山下。该寺始建于唐代,宋代赐名灵泽庙,明朝更名龙母庙,清称海阳庙,后改称明心寺,以祭祀湘漓二水之源神。……[详细]
  四方灵泉是位于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井水清冽,长流不涸。井口顺次砌有环形石板,四周用料石砌成围栏。古井东面筑有高3.88米的石牌坊,牌坊四柱三门,柱端各蹲有一座石狮。正中额枋刻有楷书“四方灵泉”4个大字,在距井口3米处还有一面照墙,墙上镶砌着两块石碑,左碑刻有《山口四方灵泉记》,对古井修建始末作了详尽叙述,右碑刻有修建古井时集资捐钱人的姓名。据碑刻记载,古井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兴国年间,原名“四方泉”。虽然秦时温泉和汉时醴泉皆是当时名泉,但都不如该泉灵验,后人因此为其加上一个“灵”字,井名改称“四方灵泉”。此外,古井北面围栏中间还立有一块石碑,碑上有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浮雕,遗憾的是龙头遭到人为损毁,细数有12个枪眼。当地老人称,1944年山口村曾驻扎有一部分日军,败退时日军拿枪对着龙头一阵狂射……[详细]
  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大庙塘村委会大桐木湾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据清光绪三年纂修的唐氏家谱记载,该村唐氏先祖原系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人,乾隆初年由全州迁至此聚居繁衍至今。大桐木湾村现存的古建筑种类齐全,风格独特。村内尚存大量的清末年代的古民居、门楼、巷道、石板路、古井等。走进村落里,古宅连群成片,古巷曲径通幽,可以感受古韵悠悠的美好。此外,秋季的这里,是一片绚丽美好的银杏世界景致。大桐湾是著名的银杏之乡,林区有银杏树100万株,延续着金色童话般的梦想,是一抹浓厚的深秋海洋物语。古老银杏树在村中随处可见,其中一株号称白果王的树据说有三百多年。……[详细]
  三街镇在1954年以前,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灵川自唐代初期建县,至今已有1350多年。三街古城作为一座封闭式的城池,建有五个城门,这是有别于其他古城的。三街四座城门的命名,据先生考证,为明成化五年(1469年)广西巡按监察御史袁凯督建灵川石城即将完工时,召集众乡绅议定:东门取“东胜”,是为纪念当年县医学训导陆汉率乡民东出奋勇杀贼,夺回被流寇掠走的众多人、畜,大胜后贼人不敢再犯;西门曰“西化”,为纪念明天顺七年(1463年)知县曾铎到任后,每月十五,便召集西边六峒各瑶寨的寨佬于西门外开导,恩威并施,数年间各峒瑶民向化,四境安居乐业;南门取“镇南”,为门对南面之尧山,巍然屹立,为一方巨镇;北门叫“拱北”,取尊君之意。而建于古城东南方向的小南门,一反建城“四向四门”的规制而修建了五个城门,缘由主……[详细]
  圣母宫,为黄氏“祖庙”。毛村人认为自己是“邵武黄峭山家族”后裔,在圣母宫内供奉有峭山公及三位夫人(俗称“三祖婆”)之像。乾隆三十三年春,黄姓族人商议筹备,将建于康熙年间的旧庙萱梵寺拆除,于乾隆三十五年在现址建起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祖庙“圣母宫”,并保留至今,其间曾是民国大圩区万正乡公所驻地和小学校址。到宣统二年的140多年里,圣母宫曾遭受过水灾、蚁患等多种灾害,黄氏先人先后三次对祖庙实施大规模维修。……[详细]
  青龙江口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北面的青龙江口,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1981年,青龙江口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溯河码头遗址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的岭南镇溯河码头,位于市城西北 3公里处,南靠红水河。此处曾是忻城、迁江县交界处。水路上至都安,下达梧州、广州等商埠。这里曾成为合山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 2013年 6月 19日列为合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 12月 8日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洮阳城遗址位于永岁乡大塘梅潭村东100米处湘江西岸的土石山上,旧名改洲。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洮阳县治所于此,属零陵郡。西南处有一条名为洮水的小河依城东流入湘江。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故城被称为洮阳。城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而成,平面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凡转角处都比周围高,似原为角楼处。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至5-10米。城内地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有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器残片。战国时期楚国已在此设城邑关戌,安微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有楚国……[详细]
  廖仕宽墓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安马乡古育村古育屯东南1公里果掩坡上,年代为清。廖仕宽墓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廖仕宽墓边沿线为基线,向四周外延2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50米范围内。……[详细]
  木龙洞石塔,中国佛塔。位于广西桂林木龙洞外的漓江岸边。塔用巨石雕成,高4.3米,塔基为须弥座,刻仰覆莲花纹。塔身四面雕拱形浅龛,东西龛内雕佛,南北龛内雕菩萨。塔顶为十二层相轮,顶部为六角形伞盖和葫芦形宝顶。石塔小巧玲珑,质朴古雅,是唐代遗物。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4.34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1.4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详细]
  桂林虞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叠彩区虞山,年代为唐-清。虞山的碑刻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是精品,在桂林石刻中占有重要地位。韶音洞洞口石刻题记满布岩壁,较著名的有《舜庙碑》(又称“三绝碑”)、《南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张拭的《韶音洞记》、宋代方信孺《古相思曲》等,都是桂林山水石刻中的艺术珍品。桂林虞山石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