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地角炮台
  地角古炮台现座落在距离大皇宫190米远的地角岭上。1884年侵略占领越南的法国军队在中越边境频频向我国发起挑衅,两广总督张之洞,判断法军有近窥北海钦州的意图,为此加强了中越边境防务。1885年协台奉命进驻北海,在冠头岭至乾体(乾江)一带修筑炮台。包括地角炮台在内的北海的5座炮台在1885年被清政府统一列入“连城要塞”范围抵御外来侵略。2005年“连城要塞”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炮台布局地角炮台原共有3座炮台,位于北海市西面约8公里的地角岭主峰及其正北、西南峦之巅,地势险要,直面北部湾海面。三座炮台成“品”字分布,相距150米~300米不等,成犄角之势。可俯控北海航道,炮台根据地形采用半隐蔽的地壕式,用石块、三合土构筑。主峰炮台平面呈圆形,直径9.8米,内深2米,有地壕与炮台相连。另两座炮台……[详细]
莲藕休闲观光园
  公会镇莲藕休闲观光园位于平桂区公会镇,主要种植品种有鄂莲五号、鄂莲六号、珍珠藕等品种,莲藕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均亩产莲藕4000公斤。核心区位于公会镇石塔和双石村。该示范区将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莲藕产业、农产品加工交易、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一塘荷花,罗裙轻卷,含笑摇曳,微风拂过,幽幽清香扑鼻而至,着实令人心头生出一番欣喜。而雨中赏荷,更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漫步木桥,观田田荷叶,赏聘婷荷花,品沁人荷香,夏天最不可辜负莫过于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而学生们的朗诵更是充满热情与希望。放眼望去已是许许多多新叶,预计7-8月公会镇将迎来一场荷花视觉……[详细]
63、贡陂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陂堰
  贡陂堰位于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委桥渡村南面约20米处万乡河段。始建于南宋。2017年12月8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贡陂堰,为古代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当时万乡人(今龙水镇)刘霆捐资倡修,距今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由堰堤、引水沟、渠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堰堤自山川河段到万乡河段1公里,主体工程堰坝长636米,全堰都用1米以上的条状青石砌成,石堤下用松木纵向排列铺垫固定保护堰脚。同时,在堰堤上开凿大大小小的泄水天平,水量大时,用来排水排沙,水量小时,堵塞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修筑渠道7条,主渠道5公里,灌溉面积2000多亩。贡陂堰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灌溉设施,该堰设计科学,石条阶状,上宽下窄,逐级内收,构筑精巧,被国家文……[详细]
64、岜团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岜团桥
  岜团桥,亦称岜团风雨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岜团寨旁的苗江上,规模略小于程阳桥。该桥建成于清朝宣统2年(1910年),桥呈东西向,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在桥头石台和河中桥墩上架设圆木梁,间隔横木,层层挑出,形成叠梁式桥身。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人畜分道,成为双层木桥,两层高差为1.5米。上层人行道高2.4米,宽3.1米;下层畜行道高1.9米,宽1.4米。该桥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桥的西岸只有一条向南通道;而东岸向东、向北各有一条乡道。工匠们就在东岸桥头置两个出入口,并设桥阁使两个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则顺应道路方向与桥轴构成80度转角,前置桥门牌坊。这座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侗族梓匠所建,各从一头……[详细]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是博白县主要名胜古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水楼位于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城厢大良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四周有五米宽的护河,分四层。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圆拱门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环环相扣,水楼便如虚浮水中,微波荡漾,隐隐浮动。二、三层格局与一楼相似,各设五室,是水楼主体部分;四周有长廊相环通,廊外南北各设11个拱门,东西各有五个。第四层乃装饰性门楼,立于楼顶中端,有台帽徽,设三室。南北还各有吊桥(现改水泥铺设)与第二层相通。水楼南北长27.62米,东西宽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层水池南北长36.5米,东西宽29.64米,水深2.5米。为什么要建大平坡水楼?大良村一八旬老妪黄树英说:“老人讲,有一年下了一场黑雨。黑雨过后,连年瘟疫不断……[详细]
66、智城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城碑
  智城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209省道附近的白圩镇爱长村智城山。这座碑刻于大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是武周时期智城城址的一部分。智城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共24行,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正式行文为1108字。智城碑是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内容主要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的文治武功。碑文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智城碑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藏存深山、少为人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上林县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在智城碑附近,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多处古城墙遗址和文化遗存,证实了智城碑所描述……[详细]
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贵港中共广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贵港市达开路榕兴街34号(原广西贵县圩心街广东巷张国才家),中国共产党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日在此地二楼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10余人,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到会指导,时任广西特委书记邓拨奇主持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三项重大决议案,改组了广西特委,选出了15名委员,朱锡昂任书记,董铨汉为候补书记。这次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各地党组织在国民党-派的-下经过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得到恢复和逐渐发展的历史转折进程中召开的。是广西自1925年建党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对推动广西工农群众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广西苏维埃运动的宣传、劳农会、赤色工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的掀起,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旧址现有中共广西第……[详细]
蓬莱洲象州故城遗址
  年代:南宋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二沟村南面约500米红水河中心的蓬莱洲蓬莱洲系红水河中的一座孤岛,宋理宗景定年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移治至此。在蓬莱洲南畔东端石壁上有一方象州故治修城碑,碑高2.33米、宽1.79米、字径0.11米,共219字,系摹颜欧体。书法遒劲,刻工精致。碑身饰云龙纹,碑无题额,无撰文人、书丹者及刻工者姓名,亦无刻碑时间。碑文清楚,纹饰清晰,无风化痕迹,保存完好。碑文内容记述了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南宋王朝为抵御蒙古军队对西南防线的进攻,广西经略使朱祀孙遵贾似道之命,率部修筑蓬莱洲象州州城的经过。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县(今象州县)移治蓬莱洲,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象州立安抚司,象州州治又从蓬莱洲移回原州城阳寿,蓬莱洲作……[详细]
龙武庄园
  龙武庄园位于灵山县灵城镇新大村,县城西部10公里处,邕浦二级路和209国道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龙武庄园原名新大塘,由新大塘村人劳廼猷、劳廼祥、劳廼孚、劳廼心等四人合资,于1900年开始建造,历时21年,于1921年竣工,总占地面积6769.68平方米,建筑面积7588.06平方米,是民国时期灵山四大塘之一。庄园坐北向南,整体布局为“回”字形,墙体均以水磨青砖构建,极为坚固;园内由两个四合院串联,共有110间房屋,杭梁、斗拱、檐柱均有工艺精美的雕刻装饰;“角堡重廊内二座”,角楼高达6层,外设枪眼凸鼓。龙武庄园由水磨青砖建成,远看古朴雄浑,近观屋内构建独特、曲折回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体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近年来,为了充……[详细]
程思远故居
  程思远故居程思远先生旧居位于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两岸村,属有宾阳农村民居特色的传统的上下二厅包廊结构,占地约280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程思远先生从幼年至青年阶段在此生活了18年。1994年5月至1995年初,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程思远先生旧居基本上按原样得以修复,并将征集来的部分照片、著作、资料、物陈列于其中,供人参观。程思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风云人物,为全国人民熟悉,更为广西人民熟识,亲历-的兴衰,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展和辉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终襟怀坦荡、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其旧居坐落于一风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为长年供大程九个自然村4000余人饮用水的阳露清泉。该泉与大桥江上的鹰寨泉为同一地下河脉,泉水清澈,几百年来当地……[详细]
荔浦文塔
  荔浦文塔,位于荔浦县城东南滨江石矶上。底部占地88.9平方米,底座直径10.64米。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33.4米,冠葫芦宝顶。塔檐彩绘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璃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层以清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构筑工艺精湛。据史志记载,荔浦塔原称文塔,南宋时这里曾建有魁星楼。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魁星阁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望增建两层,是为七层文塔。同时,在长生岭上另建一七层塔,与文塔隔江相峙,合成文笔一对。长生岭宝塔于1943年建中学时被……[详细]
南宁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坐北朝南,为广东新会县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址长55米,宽20米,原有三殿两廊一阁,现存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平面呈长方形,分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殿面通宽 14 .2米,总进深 55. 2米,各殿通高 9米,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绿色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结构紧密,精雕细刻。后殿格局结构与中殿基本相同,梁架……[详细]
穿岩古道
  穿岩古道,位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江岩村穿岩屯以南约700米至茶树坪屯境内,是石窟寺及石刻,年代隋至清,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条被历史尘封雪藏起来的“南方丝绸之路”,未被现代文明浸染。距离古城约12.8公里。位于穿岩屯,沟通南北村落,总长约1千米,宽1.2-2米,局部宽3-5米,以大青石铺成。古道因穿越大岩洞而得名。古道穿越岩洞部分长约60米,岩洞呈南北走向,西边低,高约3米,东边高约10米,洞口呈扁椭圆形,洞内巨石横亘,宽敞明亮,可容千余人。岩壁溜光,平在如刀削;南面岩壁有清州牧武越熊题刻的“灵岩一窍”和其他石刻多处,北面岩壁刻王天卿题的“洞天一色”,参将陈大器篆刻题诗一首。南岩口东侧曾修灵岩寺,西侧修文昌阁,民国初年已毁。这些摩崖石刻中,最神秘的就是那块被称为百寿“天书”的变体篆字……[详细]
硃砂垌客家围屋
  朱砂客家围屋位于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是一种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式组群客家民居建筑,围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围屋的黄氏客家居民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县搬迁至此的。朱砂客家围屋座东向西,背靠山坡,依势而建,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贼、防火、防旱等作用。整个围屋占地15000多平方米,布局以祠堂为中心两侧对称的纵向四排建筑,围屋的围墙高6米,厚0.7米,呈马蹄状环绕整个村落,墙体上遍布-眼,围墙上设有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炮楼,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走进围屋,从高墙残壁凝固的历史伤痕中可以读懂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近千年的历史轨迹。在一个大围屋里居住着几百甚至上千同宗同祖同姓的血缘后代,繁衍生息,围屋是客家人的象征,是保护族人生命和……[详细]
雷婆岭摩崖石刻
  雷婆岭石刻邕宁区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位于邕宁区镇龙乡那蒙村东面雷婆岭北。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隶属邕宁区文体局。雷婆庙摩崖石刻位于邕宁区镇龙乡东面的海拨209米的雷婆岭上,那蒙西南1公里,周围是山岭,石刻主要在雷婆岭顶北面的大裂隙内。裂隙长约50米,高约7米的两侧岩壁上,附近有铁灵树,榕树,樟树等。据《雷庙碑记》载:每逢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游乐。同时,进行有关道教礼事活动,事后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这种活动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续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数是赞誉风景,亦有歌公颂德等内容。如“胜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明峰”、“道大德宏”、“坪岭围歼塞敌胆,汉林鏖战破妖园”等等。该石刻面积约有350平方米,共计43幅,最早的是清嘉庆已卯年(公元181……[详细]
敢造遗址
  敢造遗址,位于广西扶绥县城左江北岸的一处史前遗址,2014年年4月以来,为配合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敢造遗址、江西岸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遗址中,发现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铜器和动物骨骼等文化遗存,其中不乏珍奇之处。 在敢造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工具,包括骨制的锥、镞、鱼钩、针,蚌壳制的铲、穿孔蚌刀,更有数量丰富、形制多样的研磨器和石制品。从出土物的类别及堆积情况看,这里应该有一个石器加工点。 这里出土了很多研磨器、石料、石器成品或半成品等,还有大范围的用火遗迹。想来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了小作坊。 发掘中还发现了大石铲和青铜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物,例如发现了一件残缺的青铜矛。成为了解广西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大……[详细]
梧州白鹤观
  白鹤观位于梧州城西鸳鸯江畔白鹤岗之南麓。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14),是道教供神、诵经、修道的场所,是广西保存较好的道教观宇。据干隆年间的广西通史记载,咸通中(860—874),翰林承旨学士郑畋被贬谪为苍梧太守时增修观宇,康熙年间重修,光绪九年(1883)重修,2001年再重修。现白鹤观占地面30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成。白鹤观由牌坊、门楼、廊房、厢房、广场、主殿等组成,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清水墙,板筒瓦面,庄严肃穆,极具南方建筑风格特色。观内设有“三清宝殿”、“白鹤殿”、“三界殿”、“三清宝殿”供奉的是道教三位最高之神——三清尊神;“白鹤殿”供奉的是白鹤真君,“三界殿”供奉的是三界圣爷。白鹤观内珍藏有明朝大石龟,它打造于明成化六年(1470),石龟长3.3米,宽1.8米,……[详细]
登塘西汉炼铁遗址
  登塘西汉炼铁遗址登塘西汉冶铁遗址位于六陈镇,该遗址以登塘村的六穴岭、坡咀屋背山、铁屎尾、顶龙岗、茶岭、简水表顶、祖龙岗等;大妙村的六浊社背岗、铁屎塘、岭咀屯屋背岭等;合水村的猪肚岭、碑头岭、横岗岭等;邦机村的白鸡屯茶山脚岭北坡、社塘屯高学岭等四个冶铁群的山岭上都遗存有冶铁工场遗址,登塘村的大头冲遗存有古矿洞。整个遗址覆盖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调查时发现在遗址上有铁矿石、废弃的残风管及炉壁、铁渣和冶铁用木炭等遗存物。在冶铁工场周围及废渣层还采集到部分水波纹陶片、方格纹陶片、人字纹陶片,以及陶纺轮、砺石等器物。在登塘村坡咀屯屋背山西南坡、顶龙岗东南坡、简水表顶西坡、六穴岭北坡等发现有多个冶铁残炉。对研究岭南地区早期开发冶铁的历史等有重要的意义。1994年7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94]63……[详细]
骝马山摩崖造像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 面部略平,颐颊饱满; 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 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台座两侧置0狮子,作卧伏状。佛左右为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均圆领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叶高鼻梁,深眼窝,络腮,卷胡须,眉脊、颧骨突起,形态严谨持重;阿难秃头、胖脸,形态虔诚温顺。弟子左右为二菩萨。右首菩萨脸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 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尘(腕已残),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头绾高髻,上饰花蔓,当为观世音特征。右首菩萨身材苗条,身躯微扭,头颈略斜,含蓄端庄……[详细]
太平府故城
  太平府故城,位于崇左县太平镇,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内置城门五个,城墙上另设置敌楼十余座,现存朝阳门、安远门、镇边门三个城门和1360米城墙。太平府故城内置城门五个,东为“长春”,南为“镇安”,西为“安远”和“镇边”,北为“拱辰”。另设置敌楼十余座。明永乐6年左江大水泛涨,淹塌城垣400余丈,又征各州民助修,易用石砌。后几经修复,又逐年倒塌。现尚存“长春”(东门)、“镇边”(大西门),“安远”(小西门)及残墙约1360米,是迄今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府治石城。太平府故城的古老街区沿城墙内呈网线状分布,街区内设有书院、城隍庙、太平府、北朝府、玄真观、南津古渡码头等30多处人文景观,太平古城有“丽水四折,环其三面,其形若壶,故名壶城”之说,城区四周环山绕水,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建筑风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