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聿塘明远孔公祠
      聿塘明远孔公祠明远孔公祠,位于平山镇八桂村聿塘屯,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由族人孔少芬倡建,请广东封川工匠承造,祠枕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主建筑二进三开间,左右附建廊庑,组成四合院布局,面宽27米,纵深19米,面积513平方米,砖木结构,砖券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面,正脊饰博古架,正门墙有壁画装饰,廊庑砖木结构,硬山顶,镌耳封火墙,整个建筑宏大,结构对称,具有民国初期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孔氏家族史和祠堂文化提供实物资料。时代:民国八年﹙1919年﹚地址:平山镇八桂村聿塘屯以祠堂前面墙边至学校球场边19米,后面墙边至后背山4米;左面墙边延至4米;右面墙边至学校空地5米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同。2012.7.3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详细]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2公里的武篆镇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建筑,是座木石结构的4层六角塔,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至1930年间,该楼曾作为韦拔群组织农民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级拨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使魁星楼显得更加雄伟庄严。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魁星楼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拨款维修,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1978年对游客开放,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详细]
    西林教案发生地
      “西林教案”遗址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1852年起,法国侵略者派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到田林县定安镇一带,以传教为名进行非法活动。马赖等人目无官府,肆意横行。1856年2月,西林县知事张鸣风顺应民心,依法将马赖及其忠实信徒白小满、曹贵(女)等三人在定安教场斩首示众,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法国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侵略者串通一气,向中国发动第二次-战争,并强迫清政府在西林县城定安镇建起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定安镇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宣传洋教的一个据点。鉴于“西林教案”曾经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热潮的前奏的特殊历史意义,1994年,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驮娘江,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境内,地处云、桂两省(区)交界。距富宁县城102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73公里。2019年1……[详细]
    地灵风雨桥
      地灵风雨桥位于龙胜县境西乐江乡地灵村南边小河上,桥两岸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桥下游50米有副风雨桥一座,一条青石板路连接两桥径上游,一座石桥通往村寨。占地面积122.5平方米。龙胜早在北宋前就有侗族迁入居住,侗族《祖先入村》款词述:宋天圣二年(1024年)侗族由黔之黎平和湘之靖州径绥宁迁入龙胜境北、境西。至明代已有大量侗族居住。地灵侗寨是县内第三大侗寨,清代就有700(户)侗寨之称。寨中最早的风雨桥“地灵风雨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龙胜境内现存年代较悠久的侗族风雨桥,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桥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瓦顶造型等工艺为龙胜境内独有,也是仅有的一座硬山顶翘角风雨桥。该桥集交通、娱乐、观察、祭祀等多功能于一身,是寨中仅次于鼓楼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梧州允升塔
      梧州允升塔在梧州市西江南岸锦屏山。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据两广总督阮元诗:“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岗吉上,从此其兴。”而名为“允升塔”。相传允升塔是吕洞宾为救一对鸳鸯鸟而掷下的一杆笔。塔平面六边形,底边长3.9米,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6米,塔身叠涩出檐。底层以及三至七层正面各开券顶门,二层各面相间开长方形、圆形窗,其余各层相间、上下相错开5个方形窗。塔顶六角攒尖。塔内各层设木楼板和木楼梯。门额有阮元题刻的“秀发梧江”、“观文成化”、“光射牛斗”等石匾。1982年维修,改木楼梯为铁楼梯。保护范围:以允升塔四周墙基为基线,向四周外延5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20米范围内。……[详细]
    古城峒遗址
      古城峒遗址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西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保护范围:以古城洞坳口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外延X米至山边边界,向北外延10米至古墙……[详细]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庙式屋檐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檐下碑前有1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4根长4根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成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详细]
    榕津古街
      榕津古街:古街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街北端为一楼门,上 书-“通津泰履”,楼门内有石凳,两侧有扶梯可上二楼,楼上供奉祝融火神。古街以清末民国初年南方民间两层楼式的木、青砖建筑居多,除小学外仅有两家新建建筑,青砖素瓦,木楼飞檐,显示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古朴风貌。保留有粤东会馆、三神宫、紫竹仙宫、青石砖拱门、廖炳坤、廖振国等商人的旧居等建筑。其他民居也保持原样,有多间二进甚至三进的房屋,为二层青砖灰瓦房,木制格扇门窗。街东端有水井一座,原有两碑,字迹均已模糊,现一碑仍立于路边。原有湖南会馆,已废,现址为榕津小学,仅有两道石门残留。街内榕津桂剧班还保留着“广西第一锣”。除古榕外尚有桂花古树数株。此外,榕津河、沙江河沿村边流过,河两旁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林及村周围的田野,呈现出一幅江南田园风光。……[详细]
    109、遇龙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龙桥
      遇龙桥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单拱石桥,桥上还立有一块抗战胜利碑,非常具有历史意义。遇龙桥距离遇龙河漂流起点之一的金龙桥码头并不远,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迈上石桥,便可感受到这里沧桑的历史,桥上的“抗战胜利碑”是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标志。桥头古树茂盛,桥边黑瓦房子也泛着悠悠古韵。地址: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门票免费开放。交通指南公交在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金宝中巴车(白沙镇方向),在遇龙村口下,票价5元/人。骑行骑自行车,从阳朔沿遇龙河逆流而上,大约2小时左右。包车租车到遇龙桥,大约15分钟,40--50元/车(7座以下)。……[详细]
    灵山人遗址
      灵山人遗址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详细]
    龙州伏波庙
      伏波庙,是专祀伏波将军的祠庙。位于龙州城南利民街东端临江高坡上,处在龙州(旧)八景之“古塞遗祠”。该庙坐东朝西,占地2000平方米,主体工程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呈凸型,前后对称,砖木结构,地台边上砌雕花石板,镂花屋檐,屋脊镶嵌台湾陶艺,前殿石柱刻有对联。当地民众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征战平叛惠利于民而树碑立庙,庙内有将军塑像,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经数次重修,立有碑记。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为“伏波诞”,善男信女等香客聚至,为地方盛世。1986年5月24日公布为龙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至龙凭公路边,西北面至河边,东面距庄蕴宽纪念碑外4米处,从公路至河边划一直线(1986年核定公布所示图),为伏波庙等5个文化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四周从保护线外延3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江西岸遗址
      江西岸遗址是位于广西扶绥县城左江北岸的一处史前遗址,该遗址位于扶绥县新宁镇一带左江拐弯处的北岸,在一个半岛上,与县城隔江相对。 2014年年4月以来,为配合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敢造遗址、江西岸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遗址中,发现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铜器和动物骨骼等文化遗存,其中不乏珍奇之处。 发掘中还发现了大石铲和青铜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物,例如发现了一件残缺的青铜矛。成为了解广西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大石铲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物之一,但除了石铲外少有其他遗物遗迹可供佐证此次敢造遗址发掘出土的材料和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这为破解广西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详细]
    113、刘蕡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蕡墓
      位于柳州市郊西鹅乡山头村龙兴屯田野中。刘蕡于唐开成至会昌年间(836~846年)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民间传说他下乡视农时,在田间坠马而死,葬于此处。唐天复二年(902年),刘蕡被追赠为左谏议大夫。墓碑题为唐谏议大夫贤良刘公墓,地方人士称贤良坟。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广西布政司右参政黄埙曾加修整,并在四周建有墙垣。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右江道王锦主持重修,增设石牌坊。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柳州知府杨道霖等捐资维护。当时清明时节,地方官民多往祭祀,附近学子入学时,也有前往墓地瞻拜的习惯。现墓为砖砌结构,高2米,占地面积9.42平方米,原牌坊部分石料及题刻保存完好。1996年公布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刘蕡墓墓区边沿线为基线,向东、向西、向北各外延20米,向南以刘蕡墓牌……[详细]
    真武阁碑刻
      真武阁碑刻位于容县经略台真武阁旁。明清碑刻,共三块,现镶嵌于真武阁公园内,经略台真武阁西侧的碑亭。碑刻分别记述了经略台及建于其上武当宫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重修武当宫的情形,经略台真武阁的历史沿革及周边景物,以及经略台的作用和维修经过,创建经略台真武阁的愿意,并记述了唐经略使元结的为人和政绩。有关真武阁的史料,除光绪二十三年(1893)编修的《容县志》外,还有记录真武阁维修的碑刻。现有记录真武阁历代维修情况的碑刻四方,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梁佩《嘉靖武当宫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最为重要。前碑是记录嘉靖年间重建武当宫的情况,现嵌在经略台西侧的碑廊处,属广西区重点文物,虽有缺损,但容县博物馆保存有拓片;后碑记述现存的真武阁建成四十多年后进行第一次维修的情况……[详细]
    右辅山古炮台群
      右辅山古炮台群右辅山又称为金鸡山,位于友谊关西侧,海拔511米,西南两面为悬崖峭壁,山势险峻。其山顶有3个山头,呈鼎立之势,为守关之兵家要地,历代均设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揽中越边界方圆数里迷人的风景。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苏元春为了加强中越边境防务,选此山营造了三座炮台,名为镇北、镇中、镇南台。炮台倚山势而建,均以青石砌就,严丝合缝。各炮台除配置有一门可旋转180o的德制十二生大炮外,还分别筑有地下营垒,用以屯积粮草弹药和士兵居住。1907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金鸡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起义,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反清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的起义。1981年,右辅山古炮台群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八仙摩崖石刻
      大八仙摩崖石刻位于北山镇怀道村大八仙屯大八仙山上,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宜州土豪黄祖记与思恩土知府岑瑛勾结,欲割永定与述昆州等地给岑瑛,宜州知县朱斌备为巴结岑瑛,同意割让两地给岑瑛,但以地方农民领袖韦万秀为首的反割地、反官府压迫,举行了农民起义,这就是广西著名的“庆远起义”。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斗争历时了五十多年之久,明王朝先后调兵遣将进行多次镇压,无果而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明王朝不得不采取妥协办法,收回割地,安抚农民起义军,分设三个土司辖区,这也是宜州土司制度之始。大八仙是明军进剿农民起义军的驻扎地,其山之崖壁上多处留有当时带兵将领们的记事石刻及诗歌题字。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大八仙摩崖石刻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岩口向东外延20米,向西外延……[详细]
    柳州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是柳州市保存较好的古迹,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楼高17米,基座为方块料石,城是青砖砌制。城门上有两层谯楼,楼阁内的圆柱斗拱古朴大方;衔架屏板均有美丽的花饰雕刻。东门城楼常年对游客开放。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如带,群山倒立,令人心旷神怡。门票/开放时间10元地址:柳州市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类型:古迹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仅限外观)门票信息:门市价:5.0元……[详细]
    楚南会馆
      楚南会馆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城中心古龙街10号,座东朝西,东、北靠县旅游局,西、南邻大街,是县城内唯一的清代古建筑,也是唯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91.32平方米。楚南会馆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是当时居住在龙胜境内的湖南籍人士筹资所建,原是四合院,西边是戏台,南北是厢房,东边是神庙,神庙内原有菩萨五尊,解放前已下落不明,大门有石条阴刻对联一付“宫室虽卑,应识惟馨明德;衡湘在望,相逢好话家山”楚南会馆庙会日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民国县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改作临时监狱,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也作临时监狱。1953年建立县文化馆后,用作图书室;1980年成立县文物管理所,作为文物展览场地使用,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登嵩故居
      杨登嵩故居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程村乡头坪村草头坪屯公路边,始建于民国八年,为民国期间三江民团副司令杨登嵩的故居。坐南朝北,平面呈方形,面阔及进深均为三间,长为11.85米,深10.5米,高14.1米。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混合结构,青砖墙,硬山顶,小青瓦面,外墙设有枪眼。室外立面均为西式建筑风格进行点缀装饰,屋顶则以传统的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营造技术来承托屋面。室内设木楼楞铺木板构成楼层,并于楼板上铺青砖。各楼层间均设有木楼梯相联系,木楼板上铺青砖。该建筑是三江境内唯一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2月29日公布为三江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杨登嵩故居为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该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为表彰岑溪水汶镇南禄村百岁寿星刘运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砖结构,牌坊高11米,宽10米,厚1.1米,牌坊顶翘角飞檐,坊身有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灰塑,造型雄伟独特。牌坊上还镶嵌梧州知府、岑溪知县等官宦的题词。五世,一世相当于20-30年,五世就是前后最少跨越150--200年,已接近一个朝代。五世同昌,其实就是五福临门,每一个世代的人代表着一种福气。三世同堂普遍,四世同堂比较少,五世同堂相当少,这种情形大多数的最老的寿星是超过90岁。景区地址:岑溪市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乘车线路:在梧州乘至岑溪的大巴,再转至景区的小巴即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