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蓬安旧城古建筑群
  蓬安旧城在今蓬安县治所在地的周口镇西面的锦屏镇,与县城隔嘉陵江相望,背枕锦屏山(五马山),整个旧城依山傍水,地势广阔。其古建筑群现主要由文庙、武庙、城隍庙、玉环书院、龙神祠、天主堂六处组成,它们在方圆近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东向西顺江排倒,依山而建。东端为龙神祠,西端为天主学堂,北端为文庙,南端为城隍庙。全部建筑面积为一万二千五百平方米,单体建筑五十余栋(间),其朝向皆为座北朝南偏东,均系清代木结构建筑。相如故城(今蓬安县锦屏镇)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即为相如县治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又同为蓬州治所。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县,至解放后的1957年12月15日止,该镇一直为蓬安县治所。锦屏镇作为州县治所共一千二六十一年。唐至明代城墙均先后毁于战乱,清……[详细]
凉高山牌坊群
  凉高山牌坊群是指凉高山的张氏节孝坊和王氏节孝坊,大山铺镇的颜氏节孝坊和回龙桥碑铭坊,凤凰乡的谢氏节孝坊和何氏节孝坊、大安街的阮家大坟四脚坊7座牌坊。2007年6月以凉高山牌坊群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牌坊群以节孝坊为主,大多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最长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何氏节孝坊。张氏节孝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位于凉高山牌坊坝。坊眼上有“邑绅李春霖继妻新犀新展新柏之母张氏节孝坊”。牌坊为石结构,五滴水四柱三门,牌坊通高12.5米,通宽10.5米,石坊通体雕刻精美,花鸟人物、龙狮松鹤均镂刻得栩栩如生。王氏节孝坊位于凉高山老街一片陈旧的居民房之中,一条约200米长的小巷从石坊下穿过,继“5.12”地震后,2008年10月10日发生在内江威远县与自贡大安区交界处的地震,王氏节孝牌坊再……[详细]
资中甘露寺
  甘露寺位于资中县城西22公里的甘露古镇东郊的广济山中。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该寺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风貌,寺山门石坊上至今保留着明代刑部郎中邑人孙宏轼题名的“资中第一禅林”横额。197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露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临沱江。寺侧的西岩,旧传系唐代高僧无几-处,岩下有泉,可以疗疾,寺以此得名。明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明义曾对其殿堂补修,清乾隆初年和嘉庆六年又两次培修。明代中叶全盛时期,前后五重殿堂,房舍数十间,占地面积8130余平方米。最早的寺山门离古镇很近,可见,当时全寺规模相当的大。清嘉庆年间,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河南郾师人)的《甘露寺碑记》描写全寺面貌为:“苍莽中林木环绕,翳日屯云,蔚翠攒青,……[详细]
南部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光中乡高龄、双桥两村交界处,建筑面积为26036平方米,古建筑风味奇特、气势宏伟,为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光中增色添彩。2003年被批准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该寺庙始于唐朝年间,历经数百年,它已成为光中当地以及周边乡镇的佛事圣地,每年都有无数人来此许愿祈祷!如今已成为当地乃至南部县、南充市的风景名胜。2003年前,报恩寺一直与南部县光中乡第二小学共用土地与房屋,可谓校中有寺,寺中有校,当年在这里读过书的孩子对报恩寺的感情尤为深刻!特别是那颗象征报恩寺的大柏树,被一届一届的二小学生写进了自己的日记和作文,题目大都为《我的学校》和《报恩寺》。由于报恩寺地处偏远以及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不得力,甚至在很久以前出现过当地部分人毁坏文物的可笑行为。因此在2003年前,报恩寺一直未被批准为……[详细]
羊龙庙牌坊
  羊龙庙石牌坊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桥隆乡羊龙庙村牌坊岭。坊下溪水清洌,四周青山环抱。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座西南面东北,青石垒砌,四柱三开间仿木结构建筑,面阔5.28米,通高11米。牌坊条石作基,基石露出地面0.21米,上立边长0.61米的正方石柱4根。中柱高5.97米,边柱高4.76米。中柱正背两面均阻刻楷书楹联,西南面刻:“岭梅傲雪晖丹桂,湘竹凝斑灿玉兰。”东北面刻:“宝婺辉长祥云庇远,坚冰节历湛露恩深”。字高0.17米,宽0.18米。四柱前后及外柱侧,施有抱鼓石明间鼓面浅浮雕单骑图:外柱侧鼓面分别阴刻“福”、“禄”、“寿”、“喜”字,其余鼓面刻几何纹饰。牌坊的三门柱上施有花牙子雀替,雀替正背两面雕花鸟图。明间门楣正背两面为浅浮雕奇兽双凤图;东南次间门楣正背两面为缠枝花卉图;西北……[详细]
蒙顶山古建筑群
  蒙顶山古建筑群(名山区)雅安蒙顶山历史文化悠久,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被赋予了很多耀眼的光环。山中古建筑群庞大,文物古迹甚多,遍布漫山。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56级石阶,沿30°-50°的坡度上升,古云:“云梯可到天”,故名天梯。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众登蒙顶祭天,曾历经此道。天盖寺始建于汉代,宋代重修,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茶神殿,乃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殿内供奉着茶祖吴理真的全身塑像。甘露灵泉院石牌坊即阴阳石牌坊,重修于明代天启壬年(1622年),左门上雕刻的是双狮戏球,右门雕刻的是双凤朝阳,中间雕刻的双龙戏珠,相传皇上才能走这道门,牌坊上方是精美的镂空雕刻,历经三百多年依然风韵犹存。​古蒙泉又名甘露井,距今已有两……[详细]
宏文校工字楼
  宏文校位于宣汉县清溪乡街道北200米。由王维舟之兄弟王佐卿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先以街上古庙为校舍,历年由迂儒为师,强令呆读死记,学生常不满百。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清溪寺,集资新建“工字”形校舍,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工字楼系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小瓦层面,通走廊,单檐歇抬梁梁架,工字上下两横各面阔四间共31米,进深9.8米,通高9米,中间竖面阔三间15.4米,进深6米,通高10.5米。墙砖印烧“宏文校”阳文正楷字,房屋总面积1639平方米。王维舟同志任宏文校校长期间,选聘思想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宋更新、冉雨生等为教师,建立新型的师资队伍,并联系社会青年雷玉书、冉南轩、冉海舫、周伯仕等十多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在校内、外积极传播马列主义革命思……[详细]
内江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三溪乡松柏寨,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川中胜景”,因曾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历史上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庄严清净,寺庙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达百余人,后因战乱、历史原因,寺庙损毁严重。松柏寨·般若寺被誉为川东圣景之一。系清朝咸丰年间甲辰科举人张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属高桥镇般若村管辖,其寨墙周长十里三分比当时的内江县城九里三分还略高一筹。寨内以七山、七堰、八景闻名。寨墙、寨依然遗迹犹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般若寺位于松柏寨东北面,始建于唐肃宗和代宗年间,经过宋咸淳时的扩建,明万历的重修,直到清代才具有七大殿、两偏殿的雄伟规模。现存藏经楼部份已修缮为大雄宝殿,寺庙四周还有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石门寺现存69尊造像,最高一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4米,脚……[详细]
49、石经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经寺
  石经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黄教法王宗喀巴大师由嫡传汉区第一个密宗道场即设于此。石经寺地处龙泉山泉中段东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乡石经村境内。向西翻越龙泉山脊,至龙泉镇十八公里,至成都市区三十七公里;东距旅游胜地龙泉湖四公里,南至三岔湖二十一公里,紧临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横贯本寺山门前。东西南北与龙泉驿区境内的长松避暑山庄、万亩花果山、百工堰、宝狮湖、龙泉湖及简阳县的张家崖湖、三岔湖构成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石经寺始建于东汉末年(220年)前后。初系官宦家庙。蜀汉时期(221―263),蜀将赵子龙承此产,以“灵音”之名存世。唐时建大殿。明正统年间(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师应蜀王之邀驻锡灵音寺并出金增修寺朝宝相,使大宝殿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并增修了罗汉堂、东岳殿、观……[详细]
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以翻越米仓山而得名。《辞源》记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米仓山作为南北屏障,米仓道为南北出入要塞,远古巴人在米仓山中开辟了多条道路,形成了一个道路网络,通称米仓道。米仓古道是中国最早的国道,其历史久远,在夏商时期便有记载,夏禹王会盟涂山,巴蜀往焉;殷高宗妇好伐巴方,曾设巴戌关于险阻;周武王灭殷伐纣王,巴师出征于牧野;秦惠王派司马错灭巴蜀;萧何月下追韩信于寒溪,汉王刘邦伐川北賨民平三秦王;曹操征汉中张鲁南下巴州;刘备驻军大坝牟阳城,张飞战张郃于木门,擒严颜于巴州;唐代皇子李贤、废帝李重福、李重茂等谪贬巴州集州;宋元之际元宪宗蒙哥经此入川攻合州钓鱼城;明朝设巡检司于牟阳城;清……[详细]
朱德纪念地
  朱德纪念地(仪陇县)1.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保护范围:东至之江大道方向250米,南至军功道方向150米,西至大湾堰方向100米,北至北门广场方向1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50米,向南外延150米,向西外延100米,向北外延100米。2.朱德父母故居保护范围:向东100米至朱华房前公路,向南50米至公路堡坎,向西120米至感恩台,向北25米至竹林。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南各外延5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3.朱德生父朱世林墓保护范围:东至感恩池方向40米,南至右侧钟应禄房方向20米,西至后侧房方向20米,北至停车场方向2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200米,向南外延1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4.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保护范围:墓葬向东70米,向南……[详细]
中江镇江寺
  镇江寺又名王爷庙,因塑有镇江王爷薛运龙的神像而得名。它位于中江县城盐市街的凯江边,是中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走马转角楼式样的古庙,1985年被中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前,因道路交通不便,中江的进出口商品多通过凯江船运,水灾和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老百姓都说是水妖在作怪。民国版《中江县志》载:清道光14年(1834年),由沿河的众商人集资修建了这座镇水妖、避鬼邪的神庙。该庙坐东朝西,由镇妖大殿、走马转角楼、厢房及戏台等建筑组成,石拱形双扇大门上方墙上有“镇江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侧各有“河清”、“海晏”二字,意指江河无波浪,百姓安定,天下太平。跨进大门,抬头就是木制戏楼,左右为走马转角楼,有十几间木结构雅间,为酒楼,是达官显贵饮酒看戏的地方,窗花及楼沿吊板全是精雕细刻,楼下的雅……[详细]
五世同堂坊
  在涪城区龙门镇小桥村,有一座五世同堂坊——张仲奇五世同堂坊。这也是我市五世同堂坊中,保存最为完好,雕刻工艺最为精湛的清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今,这座牌坊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文化符号从绵阳城区经绵江公路进入涪城龙门镇小桥村,往红桔林村委会方向前行,穿过道路两边的各种大棚蔬菜,前行500米左右,张仲奇五世同堂坊便出现在记者面前。张仲奇五世同堂坊掩映在几株大树中,牌坊四周昔日的农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带,木栅栏将牌坊围了起来,站在牌坊下远观,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眼前的张仲奇五世同堂坊,虽然经历了近两百年的风雨侵蚀,但牌坊的结构完好,威仪不减,上面的浮雕、镂空雕刻线条依然清晰,仅有局部因风雨侵蚀被风化、破损或长满绿苔。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牌坊所在的位……[详细]
仪陇报恩寺
  位于仪陇县观紫镇杨柳村的报恩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整个建筑布局精妙,风格古朴,檐下斗拱造型精美,做工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在报恩寺,宋朝状元李协恭留下了“中状元、报母恩”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报恩寺占地810平方米,建筑面积666.2平方米。前殿建于清代,通面阔19米,通进深12.3米,穿斗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上覆小青瓦,通高6米,檐高3.5米。登五级石阶,就来到后殿。后殿建于明代,面阔3间19米,进深15.6米,抬梁穿斗结构,单檐悬山顶,上覆小青瓦,檐高3.3米,通高7.25米。记者看到,后殿前檐下,施五铺作斗拱8朵,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其中柱头铺作4朵,补间铺作4朵,造型精美,做工精巧,结构稳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右偏殿面阔4间12米,进深8.17米……[详细]
新正街民居
  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历为州、郡、专署所在地,其县城中心偏西的新正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现俗称“清代一条街”。全街格调一致,整齐美观,古风浓郁,省内罕见。曾受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专家考察团的好评。1985年,当时的四川省建委就将其列为了全省重点保护的古街区。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产业。清末,留学日本的邑人李继尧,受变法维新、实行新政的思潮影响,留学返乡后,便积极劝说富绅廖姓等三家亲戚仿效成都巡警道周孝怀,为推行清廷“新政”,修建劝业场的作法,将全街房屋按统一格局改建成40余家店房,租赁给商家做生意。当时,为有别于正对州衙的正街,故取名新正街,街名也具有推行“新政”变革之意。全……[详细]
绣川书院
  成都地区的古乡村书院,在全国素有盛名,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的绣川书院。今天的绣川书院旧址,也是四川省唯一保留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绣川书院所在的成都城厢镇,历史上地属金堂县,也是旧金堂县衙门(政府)所在地。作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今天的城厢镇,还保存着汉代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威严的县衙署、古朴的文庙和武庙、恢弘明教寺觉皇殿、静谧的绣川书院……绣川书院坐落在城厢镇的大东街,它始建于北宋,原在该镇西街,清康熙59年(1720),金堂县令陈舜明将其从西街闹市迁建于现址,依据附近有绣川河之故,更名为“绣川书院”。绣川书院于1751年、1761年、1805年分别由金堂县令张南英、饶学曦、谢帷杰三次维修和增建。日前,我在书院看到,大门处刻着一副楹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详细]
舒家湾天主教堂
  舒家湾天主教堂位于金堂县淮口镇舒家湾村13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27年(1901年)被义和团烧毁,光绪28年,法国人司铎用索赔白银万两重建,解放后曾改为小学。1977年恢复原貌。教堂八座西北向东南120度,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是川西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现存有石牌坊、礼拜堂、左右厢房及左右后厅,形成一个两厢相连的四合院。教堂周围原有石筑围墙及7道寨门,墙高3米,现尚断续存在。正面原有门楼、钟楼,均已废毁。石牌坊是三层三开间的中西合璧式石质建筑,门柱刻半圆形花边,柱斗刻蝶形图案,左右上侧刻葵花图案,门柱两侧有素面半圆柱。外边又有方形小柱。再两边为两侧门,门上刻有3联半圆凸弧,两侧门左右又为2组交错的小方柱和素面半圆柱。总计3个门,6根半圆柱,6根小方柱,排列整齐……[详细]
毛主席著作学习室
  三台县柳池镇“毛主席著作学习室”近日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内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三台县文管部门介绍,该学习室目前是绵阳市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文革”文物。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在本县柳池镇清溪村土桥沟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毛主席著作学习室。该处文物坐东向西,为一处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覆面、四合院布局的民居建筑。现存正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7.6米,进深7米。8月16日,记者在“毛主席著作学习室”现场采访时,清溪村原村主任周大鹏介绍说,该处遗迹为解放前当地大地主邓大原的住宅,解放后分给贫农刘开云等几户村民居住。陪同记者采访的柳池镇党委副书记蔡爱琼告诉记者,“关于文革的是非功过,国家早已有定论,但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和见证,把这处学习室完整保存下来,可以说是几经周折。”……[详细]
梓潼上清观
  梓潼县上清观,又名灌沟寺,亦作观沟寺,位于东石乡油坪村1、4组,坐西向东,创始于隋开皇,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现存古迹以清代四合院古建为主体,兼紫荆、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胜。1990年11月,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保。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观旁有蒙泉,引溉田数亩,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又:“蒙泉,县南二十五里,岁旱祈祷立应。”一.上清观山门上清观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戏楼下层向外开山门,额悬“上清观”横匾一道,由梓潼张玮书于丙戌年。面阔九间,设廊,……[详细]
文庙及老霄顶
  乐山文庙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旧城区中心的老霄顶下。据介绍,文庙最初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的地点是在乐山城南与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文庙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13公顷,建筑面积3136.97平方米。建筑布局基本完整,依山就势,渐渐升高。文庙现存的古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重建。有泮池、棂星门、贤关、圣域、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尊经阁、崇文阁、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群体建筑中的典型建筑为大成殿,系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盖琉璃筒瓦,鳌角飞翘,庄严古雅。左右庑殿系单檐歇山式,穿斗木结构。1986年至1989年乐山市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庙古建筑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文庙现为乐山二中管理使用。“高标在一切之上”,高标山作为自古以来嘉州最高处并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