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合江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合江县二里乡凤凰山风景区,距县城40公里,贵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间敕赐十方丛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刹。始建于宋、元之际,兴于明、清。清初,佛教禅宋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宏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逐禅师来法王寺任主持,承传临济法系。后经奂宇、慧源、悟莲、德峰、果山等数代高僧勤勉创业,奏请大藏经、修藏经楼、建万寿亭、办佛学院,法王寺盛教昌隆,声名远播。法王古刹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由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学院、禅堂、观音殿及东西厢房巧妙构成。寺院所有建筑由整石凿成的228根红色石柱托起,整个寺院皆选用红色石料,其工程浩大、造型雄伟、雕刻精堪,为古刹建筑一大……[详细]
泸州城垣
  泸州城垣(江阳区)泸州历史悠久,夏商时期,泸州隶属梁州,西汉时期,正式设置江阳郡。南宋时期,老泸州“神臂城”名扬天下,现今江阳区的泸州城墙,只剩下些断壁残垣。“泸州城垣”的称谓由此得来。“泸州城垣”位于江阳区城区,现存东、北、西三段,多为明代所建。其中东城垣包括凝光门、仁和城垣、会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小北街城垣三段;西城垣仅存枇杷沟城垣。全长1088.1米,均条石砌成。其中东城墙长246米,宽4米,高4.4米。西城墙长325.6米,宽4米,高6.5米。东城门,即凝光门,是仅存的城门。关于凝光门的由来,据当地的老人说,在城楼上观长江,月光洒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江面就像凝结成了一面镜子,由此得“凝光门”一名。拱形门洞跨度3米,高2.8米,进深10.25米。因城市发展变迁,……[详细]
盐店古城
  大邑盐店古城是发现的第七座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发现于大邑县盐店村。这座古城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成都建自2300年前的说法,成都的城市历史被提前到距今4500多年以前。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成都城遗址雏形,堪称成都城市的开天第一篇章。也就是说,在这座古城出现以后又隔了1000多年,远古成都人才相继迁往三星堆和金沙,继而有了目前的成都雏形。此外,这座暂时被命名为“盐店古城”的城市遗址成功发掘,也证明了考古界提出的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发源中心之一的说法。更让成都人自豪的是,这座古城的发现证明了成都平原自古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全推翻了成都在古代是蛮夷之邦的旧说。在此之前,成都附近的新津宝墩龙马乡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下芒城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等……[详细]
南部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位于三清乡桡片村乃马洪義与伍、黄氏的第六子马礼祥修建。马礼祥饱读诗书,精通武艺,明末清初在京城做官,官阶总兵(清朝为正二品官衔)。由于他排行老六,故当时当地人称六老爷(亦称马幺老爷)流传至今。大院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4平方米,建筑历时3年零六个月,距今两百余年。马家大院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4平方米。上房面宽26.4米,进深9米;左右厢房面宽18.7米,进深4米;下房面宽28.1米,进深6.1米。大院具有浓郁的川北居民风味,院内门庭对称,雕梁画檐,楼廊梯道布局雅致,结构巧妙。整体建筑为单檐悬山顶,青瓦屋面,穿斗结构,上房正堂屋及左右侧间为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均为一楼一底,有吊脚廊道。整座大院为木质群体建筑……[详细]
南部广川庙
  广川庙位于石泉乡广川村,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前、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四合院式寺庙建筑,前殿面阔五间22.5米,进深11.3米。后殿面阔五间23.8米,进深12.5米。左右厢房各面阔二间7.8米,进深6.28米。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由大戒师知常(号慧徹)主持修建。广川庙原由牌坊、戏台、前殿和后殿等四部分组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牌坊、戏台和前殿被毁,现只留下后殿,此殿的梁柱特别粗大,建筑气势宏伟庄严。院内左右各有花台一个,左边花台中央有一棵老紫荆树,在边花台内有一棵老桂花树,在后殿的正房地板中央有一块响石,若用脚跺此石,就会发出击鼓般的响声来。庙门前有口井,凡遇雨天井满时,后殿内的响石便会被水浸湿。井与响石的距离在百米以上,难道这地下有通道不成?在后殿的正房中梁上,有七尺长,四寸宽……[详细]
罗泉钟氏宗祠
  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钟氏宗祠”。钟氏宗祠四周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坐西向东,由门厅、正厅、戏台、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至今还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飞檐、脊饰、石刻、木雕等构件,祠堂的风火墙至今清风犹存。走进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韵盎然的山门。山门是牌坊式门罩建筑,4柱3开间,门宽5.7米,高10.2米,上 书-“钟氏宗祠”、下书“俊绣船山”;门枋左边书“宝德”、右边书“锡福”,实为钟氏宗祠最具特色的代表建筑。进山门为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通高7米,戏台高0.37米,面阔7.2米,进深4.2米,面朝正厅,翼角轻盈飞扬,斗拱、雀替、斜……[详细]
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石塔寺。这里,既是红军帮助建立的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红军和区乡苏维埃干部学习与办公场所。1935年11月,西征南下的红四方面--战川西,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在宣传与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根据通南巴苏区《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在邛崃西南路,先后建立石塔、太和2个区苏维埃政府、靖口等9个乡苏维埃政府、横溪等22个村苏维埃。区苏维埃政府,即区的工农兵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9人,区苏执委会再选举产生7人,组成区常务委员会。下设土地、粮食、劳工、经济、保卫、裁判、内务、文化等委员。这些委员一般由区苏执委委员兼任。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各乡苏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对横行乡里者、民愤极大者、与人民为敌之罪大恶极者,执行查封与没收恶霸豪绅财……[详细]
飞仙关桥
  飞仙关桥(芦山县)从雅安出发,进入天全的第一座公路大桥,名曰:飞仙关大桥。它是座斜拉悬索桥,东起芦山县飞仙镇,西至天全县多功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新中国建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以自豪的杰作之一;也是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在康藏公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飞仙关千仞绝壁、奇峰突兀,大桥就矗立在穿峡而过的芦阳河畔。高高耸起的龙门架正中,五颗红星闪闪发光,门楣两边镌刻着豪气长存的对联,“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疆从此繁荣,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关天险何难克服”。横批“飞仙关大桥”。桥的两头各有青石碉堡一座,由解放军战士长年驻守,他们在奇峰突兀的三江口,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捍卫着既是“茶马古道”遗迹,又是川蜀进藏入滇的咽喉要塞。解放前康藏之间没有公路,更谈不上公路桥,川蜀进藏入滇的物……[详细]
魏了翁墓及魏公祠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位于蒲江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高桥乡潘沟村潘家山山坡上。墓前有一条山溪蜿蜒流过,两岸山坡,均为茂密的松林。墓为土冢,长11米、宽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竖的墓碑,现已毁,仅存残破片段。附近公路旁原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县王有仙(宣城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县何咸亭(松江人)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茔神道碑”两通(清碑今运蒲江县文管所保存)。墓前40米处,有石人2尊,两石人相距8米,头已毁,宋代袍服装束,残高1.7米、肩宽0.6米、胸厚0.4米。石兽3尊,头亦毁,残长1.2米、高0.5米、厚0.45米。墓前原为清代光绪年间兴建的魏公祠。墓南50米处过山溪小桥,即为魏公祠龙门,过小桥,进龙门,上11.3米为……[详细]
70、文殊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
  文殊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详细]
71、虞公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公陵
  虞公陵位于仁寿县境虞丞乡,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距县城16公里,眉山市32公里.2002年3月,经县政府审定为第一批旅游区,旅游面积10万平方公里.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虞允文,字彬甫,仁寿县藕塘乡人,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161年在采石矶率一万八千将士,击败十余万金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据《仁寿县志》载:“宋虞忠肃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竖石人石马作侍,石羊、石猪作供,立华表两座,四周砌石围墙护之,旧有祠今废,墓高五尺,穿心两丈,墓前抵石墙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顶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尽。”丞相坟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明嘉靖邑令……[详细]
东华门遗址
  东华门遗址年代:汉至明2013年8月,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南侧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例行勘探时发现一处唐代庭院,其后这里的考古发掘就不断带来惊喜。到2014年5月,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发现有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灰坑、灰沟、池塘等遗迹现象。更为重大的则是成都历史中著名的摩诃池首次浮出水面,一座“豪华”的唐代官邸也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上,摩诃池曾经广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描绘,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而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0-”,但它却最终消失在成都的土地。如今的东华门遗址,已发现战国至明清各时期文化遗存,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池塘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钱币等……[详细]
中土观音寺
  中土观音寺位于苍溪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中土镇麻溪浩对岸,与中土场隔河相望,犁苑滩上游。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六年重建,为苍溪境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7441.5平方米。中土观音寺前后呈三层四合院布局,整个布局得体,结构紧密。大小房屋六十余间,其山门、万年台、钟鼓楼、观音殿、大佛殿均在一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为偏殿和厢房。钟鼓楼与两侧佛殿为全寺主体建筑。钟鼓楼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最高层檐下施五铺作计心造斗拱,除柱头转角铺作外,四边各施补间铺作四朵,每朵拱的耍头后部接一横木成昂尾状连接内檐;中层檐下施刘铺作计心造斗拱,铺作法与上相同。但前后面檐下的华头作成象鼻状,并出有45度斜出象鼻状假昂。最下一层,左右各延伸三间,共面阔七间,长29.3米,进深12米,通高19.3米,除柱头铺作外,各间均等分……[详细]
南部文庙
  南部县文庙位于文庙街,据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保宁府》“学校”(卷六十八)(《四库全书》本)、明万历本《四川总志·郡县志》卷十一“保宁府·学校”、清人黄廷桂等监修《四川通志·学校志》(雍正七年版本)及清常明、杨方灿纂修《四川通志·学校志》、清黎学锦、徐双桂等修、史观等纂《道光保宁府志》(清道光元年刻二十三年补刻本)记载,南部县文庙创于隋。明洪武十五年重修,通判熊杰増修铸祭器,明末毁。清朝知县裘龙重修。清·王瑞庆等修、徐畅达等纂修:《道光南部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卷二·舆地·祠庙》明确记载文庙在县城中的位置及布局:“文庙在学街。崇圣祠在文庙后。名宦祠在文庙东。乡贤祠在文庙西。忠义祠在明伦堂东,节孝祠在明伦堂东。”实际这是儒学的布局,即既包括了文庙的建筑,也包括了学校的建筑(……[详细]
威远煤矿小火车·黄泥段窄轨铁路
  威远煤矿小火车·黄泥段窄轨铁路,被誉为“蒸汽时代的工业景观”、“深山里的活化石”。四川省威远县黄荆沟镇出产优质煤炭。1910年,英国人带着煤矿开采技术来到黄荆沟,拉开深山小镇煤矿开采的序幕。1958年,原威远煤矿历时两年,建成全长7.2公里的窄轨铁路。1961年,该矿先后从石家庄动力机械购进10余台小型蒸汽机车,开始了深山开通小火车的历程。威远小火车,每个车皮载重8吨,与之配套的铁轨轨距76厘米,时速仅15公里。据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煤最鼎盛时期,黄荆沟火车站曾有过10列小火车,每列小火车上挂有20多个货车车皮、5节客车厢和4节平板杂货车,每天运行4至6趟,是威远煤矿2万多矿工、家属和小镇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威远煤矿运输的生命线,前后运行达46年。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详细]
朗池回龙塔
  回龙塔位于营山县朗池镇梅家梁上,系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营山县县令杨上容主建。塔呈六棱锥形高33.2米,底坐过长3.8米。顶层边长2米。共九层,逐级上收,檐牙高啄,巍然矗立.每层六门,有敝有闲。底屋门柱上刻石为联“底柱枷阑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启绥山”上款书:“道光甲申孟春”,门额上阴刻“回龙塔”三字。三层、五层、六层、九层分别镌刻“威震江河”’、‘小鹰塔”、“光耀紫极”、“文运出震”横批于石额上.塔刹为圆锥葫芦状三级构成,均系青灰陶铸,“每级葫芦之间施莲花座衔接.底层葫芦四方的二龙抢宝于其上。”一、二层塔身原有彩绘,现已模糊不清。二层门首原铜铸二龙戏珠图案,昔清末民初遭雷击毁。塔内有石级88步,盘旋而上。直通塔顶。凭临远眺,绥山巍峨,朗水为带,天高地阔,尽收眼底。回龙塔建造科学,结构精美,……[详细]
杨家土司祠堂
  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木柱石雕:古建的精美工艺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四合院的管理员高方芳正在院坝里打扫卫生,她仔细地清除着院墙角落里的杂草。老场村1组79岁的杨明森走……[详细]
红村石油会战旧址
  民国初年,威远新场一带的“地火”现象引起地质专家的极大兴趣,开始在曹家坝、新场、卡房店一带勘探。1940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队到曹家坝火井坡钻探,这是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在威远县境内为找“地火”开钻的第一口井(威1井)。在二叠系阳新统地层中发现微量天然气和卤水。建国后,国家加快了找油找气的步伐。1956年,在威1井南偏东18.56米处钻威基井。后不断勘察深钻,发现有气藏和油气结构。196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质队到威远复钻威基井,出现漏气、井喷,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获得工业气流,也是国内首次在最古老的地质结构层发现气藏。后又在二叠系阳新统发现新的气藏。这显示出威远和四川盆地有良好的天然气开发前景,引起了国家石油部的高度重视,遂派四川石油管理局陈李中带领相关人员到威远筹备“石油会战”。同……[详细]
彭州法藏寺
  彭州法藏寺深藏于海拔750米的丹景山镇的凤凰山中,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据法藏寺残碑记载:定慧禅师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发现凤凰山凤鸣村上空金光闪闪,这样的瑞祥持续了几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禅定中达摩祖师现身嘱咐定慧去凤凰山弘扬佛法,出定后祖师燃香礼拜感恩达摩祖师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开始号召四众弟子往凤凰山兴建弥陀庵,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山下凤仪桥旁边建达摩亭。明永乐四年,弥陀庵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含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法藏寺高僧法印禅师云游四方修学。修学归来后,他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为己任,在原基础上,又大兴土木,建殿堂七重。著名法藏三绝;摇亭碑、青蛙神石和神奇的古银杏树。明代智中一天禅师晚年来到彭州,到弥佗庵颐养天年,并任住持。其间,他修建了造……[详细]
苍溪临江寺
  临江寺位于县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因紧靠临江渡故名。唐广德元年(763)杜少陵送客至此渡并题《送客至苍溪放船归阆》一首。苍人为纪念诗圣此行为之建亭,并在亭东刻“放船台”三字。南宋诗人陆游北上南郑游此亭,题留“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代在该亭左侧石崖上凿洞奉佛,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四川督学吴智的《舟泊苍溪题》七律诗中有“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句。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知县余大鹤修筑城垣在此取石,兼顾建寺。道光二十八年(1818)知县泽宽完成慈云阁和两侧石殿。同治十年(1871)知县蔡懋康再次扩建,在慈云阁两侧各增一洞,巧架石廊,泥塑、石雕神像数十尊,配置木结构亭、台、轩、树,绕以石栏、围墙,最成规模。入山门向右循石级扶栏而上,有八仙洞。寺正中底层为石凿韦驮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