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旅游

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0黔桂边委旧址0黔桂边委旧址位于望谟县蔗香乡板陈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6月,“0黔桂边委”由广西乐业迁到望谟县蔗香乡板陈村,领导今贵州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紫云和广西的凌云、乐业、凤山、南丹等地区的地下工作,时间长达8年,先后帮助支持革命的王海平开办创强小学和板陈兵工厂,0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驻此。板陈兵工厂今已不存。旧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现存正房,面阔三间,面积360平方米。……[详细]
142、麒麟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麒麟洞:麒麟洞因洞内有一巨型钟乳状似麒麟,古而称为麒麟洞。早在1530年 ,洞前已建有庙宇“白衣庵”。与对面咫尺之远处的“檀泉”为昔日的一大景胜。1941和1949年,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先后被蒋介石囚禁于此。1996年政府拨出专款建张、杨将军纪念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诸葛洞远看如山洞,近看则成谷。这里古名“瓮蓬洞”,后因诸葛亮南征开凿通航而更名诸葛洞,对面的武侯祠便是见证。此处两岸悬崖峭壁,河中乱石嵯峨,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浪声如雷,很难通舟。有诗云:“江心眠碧石,傲岸锁清流,似碧随波折,如珠带浪浮。”紧连着两扇绝壁对峙而立,高耸入天,似企图将舞阳河水锁于山中,因诸葛洞滩急、湾多,自古很难通航,在此前人还修建了纤道。诸葛洞纤道是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普沿沅江而上,进入舞水到了夜郎国偏桥一带的瓮蓬洞。因江中有一块巨石,舟船过不去,只得弃舟登岸。诸葛亮传令三军建“将房”,修马厩,安营扎寨。决心打通瓮蓬洞航道以通航运,实现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郡丞朱褒和少数民族贵族早有勾结,他得知此事,深恐诸葛亮打通瓮蓬洞后失去天险,难以固守,……[详细]
144、君子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君子亭在贵阳市东门外左侧数百步城墙下,遥对扶风山阳明祠。1982年2月23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贵阳旧有君子亭,废于清朝乾隆年间,清乾隆《贵州通志》称:“旧有君子亭,今废。”现之君子亭所在地俗称莲花坡,清嘉庆李宗昉《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复,并题一联云:“傍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君子亭前有池塘数亩,种有莲花。因为古时候称莲为君子之花,此亭遥对阳明祠,用“君子”旧名,于池中种莲,故曰君子亭。君子亭为长方形,四周以八根石柱支撑。外型古雅大方。罗文彬《香草园日记》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农历四月,缅甸国进贡大象,经过贵阳赴京,象宿于君……[详细]
145、竹王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王城在福泉市杨老驿,距县城23公里。此处河水迂回,竹树畅茂,相传有竹王城坐落在东半里小山上。据实地考察,山上确有古城遗址,时代不明。史籍记载,在上古时候,有一女子浣于遁水(可能即今贵州西南部北盘江),见巨竹三节漂流足间,推之不肯去,中有儿啼声,持归剖视得一男孩。及长,资性聪颖,武艺超群。一日出游,憩大石上,命从者作羹,从者说:“此地无水。”彼遂抽剑击石,水即从石穴涌出。因烷女弃所破竹子野,生长大片竹林,便以竹为姓。后来,势力强大,雄长一方,建立了夜郎国,自称夜郎侯。 ……[详细]
  大方三塔之奎峰塔位于红旗街道路塘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建筑。……[详细]
  大方三塔之联璧塔位于慕俄格古城街道堰塘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建筑。……[详细]
  大方三塔之扶风塔位于红旗街道蔬菜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建筑。……[详细]
  周渔璜墓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新寨坡脚,坐东向西。封土南北长4米,东西宽3.5米,高2米,墓前有碑一通。周起渭病逝后归葬于黔陶乡骑龙村南1公里松坡。土封石围,高2.5米,直径4.50米,坐东向西,墓碑一通,圆首,高2.5米,宽0.75米。额题“佑启后人”4字,碑文楷书阴刻“皇清诰授通仪大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并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一级周公起谓之墓”。该墓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遵义碱厂旧址位于红花岗区舟水桥街道,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省级文保单位。……[详细]
  复兴崖墓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崖墓为中心东面48米至林地边,西面52米至水沟,南面34米至沟底,北面46米至山顶。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起,东38米至旱地,南38米至旱地,西延水沟延伸63米,北面延伸至机耕道。……[详细]
  九龙箐红军战斗遗址位于红丝乡先进村桥头,年代为1934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金银洞墓位于涪洋镇涪洋社区瓦厂坝,年代为宋代,类别为古墓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当地一张姓农民在犁土时,翻动石板而后发现墓室。当时墓室后壁龛上有3个罐,一个储金、一个装银、一个盛水,张好奇饮水而死去。世称此墓为金银洞。墓室长6.5米,宽1.8米.高3.2米,均以整块青石榫接而成,无灰缝。两扇青石门高2米.宽0.7米。墓室左右门的浮雕花纹,有团花图案、单狮戏球、手捧荷花的老人造型等。后壁龛下刻力士像一尊,双臂上托莲花宝座。璧正中为墓主肖像,“文革-”中被凿除。墓顶为八角形藻井,上小下大.顶部刻龟背负荆浮雕。墓中棺木长2.2米,宽1.08米,厚0.25米。该墓自发现至今.墓室保护如初。……[详细]
  遵义市务川自治县被称为仡佬之源、丹砂古县,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就位于该县大坪镇,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的祖辈长期使用蒸馏技术和比重原理采砂炼汞,积淀出了独特的丹砂文化。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大坪镇板场、岩峰脚、木悠厂等地最为集中。遗址的重要价值在于大坪汉墓群出土的许多朱砂颗粒都出自当地,其中最早的墓葬为西汉初期。由此可知,早在秦汉时期务川就已大规模采冶朱砂用于陪葬等。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遗迹丰富,主要包括大坪汉墓群,明清瓮溪桥、板场水银场税课局遗址、红夜壶洞,以及现代务川国营汞矿工业遗址等。此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务川自治县境内,曾开展过多次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其中,去年在该县大坪镇境内,还发现了早期遗留的朱砂开采遗址、炼汞遗址,以及明代的汞矿开采管理机构遗……[详细]
  “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设立的贵阳工作站,租用的是现贵阳市民生路92号的两幢2层木结构民居,解放后该处一直作为民居使用,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院内住户23户,临街门面5户。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贵阳活动的据点之一,“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旧址”具有重要的革命史见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革命旧址纪念地。1981年经贵阳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申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政府批准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国际援华团医疗队旧址位于贵阳市图云关北面陆军医院(今368医院)上面交叉口处。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组织医务工作者到中国协助抗日,包括波兰、罗马利亚、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英国、美国和苏联等不同国家的21名医生。他们大多是共产党员,1939年来到中国,队部设在图云关。曾组织人员到各战场救援抗战受伤的将士。其中英籍女医生高田宜(中国名)在广西救援时,因在给将士注射防疫针之前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不幸中毒牺牲。遗骸安葬在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近的森林中。1985年高田宜墓地被辟为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地。同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57、画马岩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画马岩位于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顶趴寨附近的小山上。石壁朝南,有大小两个石口做画地点,大口下,画幅约10平方米,离地约1.5米;小口上,画幅约30平方米,离地约2米;两石口相距500米。两画做画方法相同,均为赭色涂绘,绘制内容为动物,人物,自然景物和几何图象,估计为明代以前所绘制。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此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9号,俗称高家花园。1982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笔街一带,旧时俗称大坝子。高家,是清代以来贵阳几个大家族之一,高家花园是高家主宅。旧时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之说。高家是贵阳一个大封建地主家庭,在乌当北衙、定番(今惠水县)等地拥有大片田地。清朝乾隆年间高家从乌当北衙迁来大坝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廷瑶考中乡试第一名,后任过广州知府,道光、咸丰年间,他的后人又作过三任知府,从高廷瑶起历经几代建成高家花园,贵阳人称为解元府(乡试后中举第一名称解元)。高家花园庭园共五套,四进四院,有天井十余个,套套紧连,院院相通,大小房屋近百间,还建有观音堂、谷仓以及池塘、水榭、楼台,种植多种花……[详细]
  信地鼓楼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信地乡寨友村,是历史上“九洞”地区平楼大款议事和歌舞的场地之一。该楼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该楼共13层,高20米,顶端斗拱楼阁高3米,地基占地约150平方米。楼内以高16米的四根大柱为主要框架,-8根短柱重叠,层层而上,呈八面流水,飞檐翔角。飞檐部分共12层,齐内4大柱顶部。斗拱楼阁一层,呈八角伞状。顶尖为陶瓷宝葫芦冲顶,高1米。该楼四面临水,北为鼓楼坪空地,东南两面5米处是民房。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该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享有“贵州高原之花”美称的花溪,史称“花仡佬”。其名源于自古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古老民族“花仡佬”,他们是仡佬族古代先民的一支。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贵州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仡佬族就是由古僚人发展演变而来。而古僚人则是西汉时期夜郎古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久而久之,民族名称形成了地名,因此流经其地的南明河上游河段也称“花仡佬河”,就连河流上架设的桥梁,也称“花仡佬桥”。由于地处省会贵阳市南郊,且为“八番之路所经”之要津,“花仡佬桥”又名“济番桥”,河也因名“济番河”。到元、明时期,包括“花仡佬”在内,仡佬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为他族土司所统治。明代又在仡佬族世居地上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花仡佬”就设有花仡佬堡,又称桥头堡)。明末以后实行改土归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撤消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