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小辣子树地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张贡村山小辣子树梁子,年代为194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小辣子树地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林文庙位于石林县阿诗玛北路161号县一中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灾,仅存文昌宫。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州陈先溶主持在原址重建文庙。文庙古建筑群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金色琉璃瓦上覆其间,古意盎然。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机枪洞老船口碉堡位于隆阳区潞江镇石头寨村委会石头寨村怒江东岸,年代为194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机枪洞老船口碉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庙兴国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兴国寺由后殿、中殿、山门及东西厢房等构成一处两进院的古建筑群。兴国寺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后殿塑于清光绪十三年的彩塑群上。高庙兴国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矣六街道办事处渔村社区高庙村。兴国寺由后殿、中殿、山门及东西厢房等构成一处两进院的古建筑群。现存大殿内彩塑,少数为明代遗物,多数是光绪重修时民间艺人所作。现存彩塑群安置在高庙大殿中。大殿单檐歇山顶,七架梁,面阔三间11.60米,进深二间9.80米,前檐下格扇装置,裙板浮雕二十四孝图及云龙花草;外檐旋子彩绘,山墙下用石砌,雕古钱花草,顶端用磨砖砌成。明间正中塑粉彩金装送子观音坐像,右屈膝,左垂足,高1.51米,慈祥庄重,右手托一男婴股部,左手握婴之左足。左右两旁塑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陪亨。观音像后壁悬塑佛、道两教内容的图景:……[详细]
      石匠房栈道位于狮子山半山腰。 站在栈道上仰望狮子山,只见其如刀劈斧削,直插云霄;俯视山涧,脚下是悬崖绝壁,万丈深渊。可以想见当年修通此驿道是何其困难。小田坝村中立着的碑刻上记载了古道修筑之法:“隘者劈之,坎者补之,悬岩不可栈者斧凿之,山涧不能船者桥跨之。盖其中,仿佛巨灵之迹者百丈,而蜿蜒长虹之势者十二寻。”因为凿崖修路的石匠们回到蒙姑或娜姑休息要走很长一段路,势必影响工期,于是他们就在沿途修搭工棚,有很多都是石房子,遮以草芥,就成房屋。道成后,刘公感念石匠们的艰辛,因而将此段驿道取名为“石匠房栈道”。据史料记载,石匠房栈道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动工,前后历时四年才修建完成。立身洞中,眼前不禁浮现出几百年前匠人们或立或跪或蹲一锤一錾修路的情景,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叮叮当当的锤錾声。我仿佛还看……[详细]
      云南大学的主体建筑会泽院后,有一座白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云南贡院。它始建于明弘治12年(公元1499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的考场。南明时期,这里曾是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艾能奇的定北府。明末,永历帝流寓云南,曾以贡院作为滇都宫室,在此驻跸一年左右,因此云南贡院也是汉民族封建皇权衰落的历史见证。历史渊源清王朝统治云南后,“云南贡院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场,考舍分列至公堂两云南贡院(15张)边,逐年增建,至清康熙47年(1708年)已增建到4865间。每次乡试,云南及贵州考生达五六千人,据《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统计,云南籍进士共950人。清光绪29年(1903年),贡院举行了最后一次乡试。民国11年(1922年),云南大学建校就以贡院为校址,在此基础……[详细]
      云南第一天文点在云南天文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遗迹就在今天的云南大学文津楼旁,绿草树阴中的云南第一天文点看似不起眼,似乎被人们遗忘。由青石板构建的石台上,正中有一个圆形柱状的石圆台,台基两侧和正面碑记留有云南大学校长何瑶题写的“云南大学天文点”以及天文点的来历等史料内容。云南第一天文点是我国早期大地测量定位标志,也是我国除北京观象台外唯一原测经纬度的确切点位,其始测于清康熙49年至57年(1710—1718年),当时的初测数据为:云南省昆明县北极高25度6分,京师偏西13度38分;1934年由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发起复测,在云大校长何瑶主持下,经计算,此地经度为102度41分58.88秒,北纬25度3分21.19秒,其数据更加精确,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新法测绘最早、最准确的昆明经纬度。1993年……[详细]
      易门永宁寺位于易门县,年代为明。……[详细]
      华宁广化寺位于华宁县,年代为明。……[详细]
      癞子塘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联合村委会上张腊自然村癞子塘下块地,年代为194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癞子塘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崖渡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白岩渡远征军碉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江东村白岩自然村西北1.5公里白岩渡东岸台地上,年代为194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白崖渡碉堡(怒江抗日碉堡群、白岩渡远征军碉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位于昆明市东郊金马山山麓昙华寺寺内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该诗文碑高1.2米,宽0.5米,正书,文15行,行30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郊金马山山麓,寺内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进步思想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质为青心。壬戌年(公元1922年),朱德已在滇军13年,经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参加护国战争,血战沙场,扫除帝制,为恢复民权立下赫赫战功,后出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继任警察厅长。此时袁世凯虽已倒台,但望眼寰中,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有志之士郁结于心,苦闷彷徨,为民生殷忧,替时局犯难。此时他漫步亭园,写下此文,既羡映空“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的野老闲情,又放不下国家存亡的大事,忧从中来,辗转反侧,是大鹏振翅之前的敛羽,是蛟龙翻腾……[详细]
      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是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设立的国际无线电台的支台,主要承担国际无线电电报、电话业务,总台设于成都,昆明设支台。由于当时的电讯事业统由交通部管辖,因此全称为“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1938年,由云南电政管理局承建的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投入使用。电台设施包括发信台、收信台、中心控制室和营业室等组成。现团山发信台和红庙收信台旧址保存完好。团山发信台旧址位于五华区黑林铺小团山村,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有四幢砖木结构中西式结合的平房。其中有3间机房,1间住宿房,呈田字状排列,房屋均为硬山式顶的一层楼砖木结构。房屋构件简单、色彩朴素。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与成都国际无线电台一起承担国际无线电通讯业务,使我国与美、英、苏、印、澳等国保持了便捷的空中电波联系,为抗战的胜利作出……[详细]
      坐落在奶尖山下的本主庙,是常年供奉本主的“行宫”。上沧本主庙明代建在村北沙沟甸,清乾隆年间山洪冲毁后上迁600多米到奶尖山脚的一块平台上,坐南朝北,单檐歇山顶,现有大殿三间,左连子孙殿,右挂山神殿,东西为厢房,北砌围墙大门居中, 占地面积468平方米,近似白族“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既有明清建筑的秀雅,又不失白族民居的严整。本主庙南倚乳山麓一脉,占尽风水之气象,庙内的洪信爷本主木雕像雕制于明代,整尊雕像由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高约1.5米,雕刻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当地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本主像是大理州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木质雕像,对研究大理地区的古代雕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石淜水利工程(东闸口)位于姚安县栋川镇蜻蛉社区居民委员会,大石淜水利工程(东闸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石淜水利工程(西闸口)位于姚安县栋川镇清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大石淜水利工程(西闸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道教宫观。在云南昆明城北12公里龙泉山麓。《龙泉山道院记》载:洪武已亥年(1395),西平沐公在此择高地构道院一区,命道士徐日暹主之。不久,长春真人刘渊然到滇,曾居此观弘道。康熙、光绪《云南通志》载:清康熙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按察使许弘勋重修此观;光绪间,总督岑毓英,巡抚杜瑞联又有修建。殿宇有祖师殿(供白玉蟾)、北极殿、雷神殿、三清殿、玉皇阁、斗姥阁等。观内今存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古木,又有道光时铸两千余斤铜鼎一只,并有碑亭一座,中有自明代以来碑刻二十余方,如朝鲜李侍尧线刻唐梅碑、张三丰行状碑、刘渊然符箓碑等。……[详细]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怒江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陈孝升倡建,民国12年(1923年)重建。芒宽双虹桥是铁索桥,桥跨怒江江面,在江中礁石上建墩,将桥分成两孔,遥望如双虹,故名。桥东段跨径67米,西段38米,宽2.8米,总长162.5米。分别由15、12根铁链构成,桥两端建关楼,现存东关楼,穿斗式土木结构。为西南丝道上的重要桥梁。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云南省保山隆阳区芒宽乡……[详细]
      姚州都督府遗址位于姚安县栋川镇清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姚州都督府遗址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应邀义务任教呈贡中学,题写了“谨信弘毅”的校训,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冰心陶醉于默庐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谐音字“默”,创作《默庐试笔》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以对自然和对学子的爱来抚慰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时,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默庐成为“谈笑有鸿儒”的地方。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默庐”雅号流传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