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榆林悬空寺石窟
  榆林悬空寺石窟位于城南约55公里的镇川镇石崖底村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西南依群山,东濒无定河,地势险峻,风景秀丽。石窟原系西夏梦兀城前哨关隘,当年西夏和北宋均曾在此屯兵设防。后相继在此石窟造像建庙。至今,尚存石窟庙宇11处,有万佛洞、三霄殿、圣母行宫、观音殿、真武祖师殿等。其中,以万佛洞石窟规模为最大,古迹保存亦较完整。窟中凿有四方形撑顶石柱,柱之正面,彩绘创建寺观之僧人、道人画像2幅,其余三壁均彩绘山水风光,构图精美。窟之四壁彩绘神态各异之佛像万尊。窟之正面有泥塑高约3米许之静态佛、真武祖师及圣母等5尊大像。可见这里已是融佛、道于一体的寺庙。悬空寺曾是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栖身之地,现万佛洞内仍存有石碾、石盘等用具,石窟外壁还有多处开凿搭建的洞孔。此外,寺院内尚有姿态神奇但未予查明的稀有树种……[详细]
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唐属丰州地,旧称飞鸦川、弥川。位于神木县城西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据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载: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隶属佳州,清末划归神木。该城原为夯筑土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葺。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均长311米,南北长均长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现除魁星楼,女墙、垛口、瞭望洞被破坏外,其余的均保存完好。另东、南、西墙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现城门的敌楼、瞭望台和南门已破坏。城内原有的中兴楼(1988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详细]
金鸭浮舟城隍庙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位于210国道183公里处,县城北5公里,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即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在陕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堪称一绝。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至此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使城隍庙四周环水,妙趣横生。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数百年来,多少次洪水袭击,城隍庙仍完好无损,这就引出了“金鸭浮舟”的美好传说。相传城隍庙底有一对金鸭栖身地下,水涨浮起,水落卧下,一直护佑着这块河心孤舟安然无恙,还有名家在此做诗云:“金鸭浮舟马蹄声,翠峰紫烟花弄影!”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是修建庙宇者充分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长安河水流到……[详细]
心红铺摩崖石刻
  心红铺摩崖石刻 时代:明、清 地址:宝鸡市凤县三岔镇心红铺村 保护范围:(1)心红铺摩崖题刻:北距心红铺村约500米,南距三岔村约2000米,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20米;(2)南天门摩崖题刻:题刻四周延伸20米;(3)心红铺西北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4)董家坟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5)心红铺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6)心红铺南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7)心红铺墓群:墓群南北长约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1)心红铺摩崖题刻:A区四周延伸30米。(2)南天门摩崖题刻:A区四周延伸30米。(3)心红铺西北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4)董家坟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5)心红铺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详细]
秦直道遗址(旬邑段)
  秦直道循子午岭主脉北行,南起淳化县北梁武帝村,自七里川入石门关,经庙沟、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卜杨家胡同,再经刘家店、黑麻湾出雕灵关,纵贯陕甘两省子午岭,直抵内蒙包头,到达鄂尔多斯草原。在旬邑境内长达80多公里。缘梁修筑的直道取近避远,就易舍险,即便今日,全线也是遗迹清晰可辨,不少地段路基完好,依然可行。直道两旁残留的古碑刻、古墓葬、古建筑、栈桥遗迹比比皆是,马蹄驼印,至今仍历在目。清代刘倬有《子午岭》一诗赞日:南北互长岭,纵横列万山。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地折庄延回,源分漆沮潺。秦皇开凿后,路上几人还。历代百姓也曾沿着直道躲灾避难。每遇战乱、饥荒或避仇躲债,便沿直道迁徙,专寻山谷间地势略坦,土地町耕处,倚崖搭庵且住,或凿石窟穴居。灾荒过后,有返家园名,也有乐此不归者。……[详细]
袁家沟毛泽东旧居
  袁家沟毛泽东旧居位于榆林市清涧县商杰村镇袁家沟村。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先锋东征军来到袁家村,东征红军总部机关随后也到达这里。毛泽东住在白育才家的窑洞里,亲自部署并指挥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天险。在袁家沟,毛泽东挥笔写就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不朽词篇《沁园春·雪》,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评判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英雄豪杰,庄严宣布了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是历史的主人,豪迈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雄心壮志。在袁家沟,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出-、有知识出知识,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时代:1936年地址: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保护范围:旧居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洛南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巡检镇花红村,兴于隋毁于元,重建于明,距今千余年。当时建有正殿、中殿、前殿三楹,和谐得体,肃穆壮观,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曾是兴盛之所。仅次于北京大华严寺,原封地辐射陕西、河南、湖北、山西等众多省份。寺庙留存稀世罕见彩绘壁画,历经五六百年,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时代:明地址:商洛市洛南县巡检镇三元村A区:院落四周外延15米。B区:A区外延50米。……[详细]
秦二世胡亥墓
  胡亥即秦二世,据载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权臣赵高胁近秦二世自杀,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洲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俗称”胡亥墓”。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封土堆直径二十五米,高五米,直径25米。墓北有石碑一座,高三米,宽九十八公分,厚二十八公分。……[详细]
汉太上皇陵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姚村南2000米。1983年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省保)的标志碑。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省保)标志碑。汉太上皇陵是荆山塬景区中历史文化园区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华原上现存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汉太上皇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湍的坟冢。刘邦迁都长安后,于公元前197年将古都栎阳城改制万年县,辖3万人口,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栎阳城以北十多华里的太上皇刘湍的陵寝。万年县以县制之小,隶属之高,职能之专,用今天的话说,恐怕要算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了。太上皇陵平地起坟,封土呈覆斗型,底边长68米,高约17米,有昭陵皇后墓陪葬。陵前,树有……[详细]
郭北遗址
  郭北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北行政村西北约1公里,郭北砖窑场北侧的台地上。遗址南北约280米,东西约21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遗址南部的断面发现有文化层及灰坑分布,文化层分布不连续,堆积较薄,厚约30~40厘米,呈深灰色,包含有少量红陶或灰陶片及碳粒。南部断面暴露有灰坑等遗迹现象,形制有锅底状、桶状,堆积不甚丰富,包含物有陶片、火烧土块、碳屑、兽骨。遗物主要为陶片,以夹砂灰陶、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有少量发现。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敛口折腹罐、短条附加堆纹罐、退化三足瓮、陶支垫等,均为较典型的老官台文化晚期遗存,还发现有少量仰韶文化晚期的折沿罐、敛口钵等。该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为研究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文化面貌提供了……[详细]
151、奠安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奠安塔
  在安康市区东部6公里处,黄洋河与汉江交汇夹击形成的陡峭巨岩----八公岩顶,巍然屹立着气势轩昂的奠安塔。它建于1917年,塔分七级,高约30米,面西而立,第一层正对市区的一孔石门上方嵌有青石镌刻的“奠安塔”楷书匾额。塔名取“长安永康,奠定宏基”之意。据说建此塔是为了镇安康地气,配金州风物。通过塔内楼梯,游人可逐级攀登。上面六层四方均留有圆形或拱形门洞,可以从中欣赏四方各不相同的美景。在第四层的四面塔壁上还有彩瓷拼镶的“博厚高明,中天一柱,永奠安康,亦孔之固”16个楷书大字。塔顶,有七彩莲座,座上有两个3000斤重的铜球。奠安塔七级飞檐皆用砖石浮雕装饰,图案鲜明,形象各异,最顶层的飞檐翼然外伸,大有展翅凌云之势。远观奠安塔,昂然挺立在高峻山岩之上,神圣威武,俨然如一壮士,忠诚地守卫在安康东大门……[详细]
长孙无忌墓
  长孙无忌墓长孙无忌墓位于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北约半公里处。198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建立了文物保护组织和科学记录档案。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人,祖籍河南洛阳,世代为官,幼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太宗文德皇后即其妹也。无忌与太宗友善,玄武门之变中,先发诛建成、元吉等,天下初平。贞观元年由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十七年画无忌等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犹豫不决,经无忌、房玄令等周旋晋王乃立,加授无忌为太子太师,太宗病危,封无忌、褚遂良二人为辅政大臣。李治继位后,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逐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自缢,籍没其家,天下至今哀之。永寿坊村民皆姓长孙,自称无忌……[详细]
千年禹王宫
  千年禹王宫禹王宫位于石泉县城中部,旁边是禹王宫辅助建筑江西会馆、关帝庙,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间扩建,清道光年间重修。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禹王宫内立有禹王塑像。在遗留下来的碑石上,刻写的万寿宫几个字书体风格流畅,是宋代名家苏黄及门下所刻写。现存禹王宫正殿,建筑美观宏大,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大门前两侧左右坐落着直径3米,高150米的两个大石龟雕刻精美,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左侧门首两尊石狮,右侧石牛、石马。宫顶梁中姜公亭、碑雕有飞禽走兽。龙生9子,蟠 、鸳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在屋顶排列有序。宫内有大足型、小足型雕塑神像;其左右室壁画是大禹治水艰难曲折的足迹,以及其生活习俗方面的珍贵资料。壁画的色彩用红、篮、绿、白、棕、黑等颜料绘制而成。有关专家认为,……[详细]
怀珍坊遗址
  怀珍坊遗址位于蓝田县鲸鱼河北岸的怀珍坊村,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遗址。1973年发现鼎、戈、钺、刀、斧、锯等商代铜器;1978年、198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蓝田县文化馆发掘282平方米,其文化层厚0.4~1.4米。发掘大量铜渣,多夹杂着燃烧过的木炭碎块及草泥红烧土块,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冶铜作坊。发掘包含物丰富的灰坑七个;无葬具、随葬品极少的长方形竖穴墓五座,墓葬为仰身或俯身直肢葬,说明死者身份较低。出土的铜器有戈、镞、刀、钻、锥、饼、环等,石器有铲、刀、镰、凿、钻帽、镞等,骨、蚌器有镞、锥、笄等,陶器有鬲、鼎、盆、罐、瓮、碗、豆、簋、大口尊、网缀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的灰、黑陶次之;制法多为轮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圆圈纹、同心圆纹、涡纹、方块纹、麻点纹、饕餮纹、夔龙纹较少;火候除炊器外,一……[详细]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位于蓝田县汤峪镇汤峪河上游两岸,在近20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栈道、栈桥遗址13处。斗井沟口栈道遗址现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栈道、栈桥均已不存,仅存栈孔,个别栈孔中残存有石条,栈孔数量从5个到83个不等,栈道长度从4米到70米不等。栈孔距现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间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栈孔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孔直径14~18厘米,深度15~20厘米;方孔边长14~16厘米,深度15~22厘米。在发现的栈道中,以汤峪河东岸崖壁的汤一村大槽口栈道遗址规模最大,残存栈孔80余个,长度70米,西部为单排栈孔,东部为上下两排,排间距1.5米。在个别栈道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清时期行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汤峪河上游地区……[详细]
谢子长故居及墓地
  谢子长故居及墓地时代:民国地点: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A区:故居前及其院落两侧延伸10米,墓冢周边外延9米。B区:A区周边各外延20米。谢子长陵园,位于陕西子长县城东北祁家湾。始建于1942年,1947年国民党军占据瓦窑堡后被毁。1952年重修,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定名为子长烈士纪念馆。坐北向南,占地1.2万平方米。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谢子长,名德元,字子长,子长(旧称安定)县李家岔镇枣树坪人,为西北红军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最早创始人之一。生于1897年1月,1922年在山西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县民团,任团总。翌年赴京津,于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归陕北后,开展-和农运工作,群众称其为“谢青天”。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详细]
青化砭战役遗址
  青化砭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境内。遗址在青化砭以北200米的老爷庙山至以南惠家砭山之间的川道,蟠龙河及205省道平行穿过。南北7500米,东西2000米。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向延安发动进攻。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寻机消灭敌人,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离延安。3月25日,胡宗南一部进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设下的伏击圈,仅一个多小时全歼敌军2900余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党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捷,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斗志。时代:1947年地点: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老爷庙咀至以南惠家砭村、惠家山之间的川道保护范围:以石绵羊沟为中心,东至珍珠峁,西至黑圪瘩山,南至烈士陵园(小蒜沟),中间川道及两侧山梁。建设控制地带:A区以北延至青化砭,……[详细]
户县钟楼
  户县钟楼位于县城四街中心。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仿西安钟楼格式。原名文昌阁。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称大观楼。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众习惯称中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修东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亮椽揭瓦并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楼座;1981年彩绘外部。大观楼基座一层,楼阁二层。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总高24.55米,基座高6.40米。四周洞口题字东“迎旭”、南“览胜”、西“瞻紫”、北“拱极”。现存清乾隆李文汉《重修大观楼记》石碑一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365),知县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言其“城楼列峙,中心无主,必致地脉散也,人文不振,议建文昌阁于城之中,以镇之。”供奉文昌,故始名文昌阁。因……[详细]
户县文庙
  户县文庙位于户县东街近钟楼处路北。现为户县图书馆、文管会等机关驻地。创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初年,以后屡有修茸或扩建。户县文庙现坐北面南,进深168.5米、前宽36米、后宽38.5米。旧有建筑照壁、牌楼、棂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两庑、训导宅等均已拆除改建,现大门内图书馆系用西街武庙及原县署大堂的材料改建。现存古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献殿(戟门)五间六楹,进深9.04米、面宽17.17米,悬山顶,五脊六兽,斗拱用麻叶头;大成殿七间八楹,进深12.33米、面宽22.06米,歇山顶,九脊十兽,平伸科出一挑三踩,角科斗拱出角昂、龙昂;明伦堂五间六楹,进深13.2米、面宽19.76米,悬山顶(1984年东山墙重修后外观已呈硬山式),五脊六兽,平伸科出两挑双下昂;崇圣祠楼上的尊经阁三间四……[详细]
蒲城博物馆(蒲城文庙)
  蒲城博物馆(蒲城文庙)文庙也称孔庙,位于县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文庙共占地约廿五亩,围墙216丈。文庙南北长,东西宽,前后共有四个院子。文庙最南边是一艺术价值很高的“六龙壁”,为文庙照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左右两边为石牌坊,牌坊下边为象征性的大门两扇。再往北为泮池,泮池中吸一单孔桥,上刻蒲城八景,桥北为戟门。戟门后边为第二院落,大成殿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北为第三院落,北面为明伦堂,系明三暗五结构。东西各有斋房五间,东为掌酒司,西为典库司。第四院建筑为高台“尊经阁”,又起名“敬一阁”。解放前后被毁。景色特点蒲城文庙现为县文化馆所有,东边为“展览室”,西边为“文物陈列室”,收藏陈列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书画、匾额等文物两千多件。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