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陕西省
长安区
雁塔区
周至县
鄠邑区
蓝田县
碑林区
莲湖区
高陵区
临潼区
新城区
灞桥区
未央区
阎良区
西安市文物古迹
西安市红色旅游
西安市名人故居
西安市博物馆
4A景区
西安市十大景点
西安市十大免费景点
全部
西安市特产
西安市美食
西安市地名网
西安市名人
[移动版]
41、
秦庄襄王墓
秦庄襄王墓位于东郊韩森寨以西,今动物园东门外,当地称“韩森冢”。冢高22米,原占地60余亩,1993年约30余亩。因冢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一块“秦庄襄王墓”碑石,故过去一直误认为此墓为秦庄襄王墓。但据《史记·秦本记》记载,战国晚期秦国建都咸阳,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庄襄王和皇帝太后(始皇墓)均葬在“芷阳”。又据魏晋时著名学者皇甫谧记述“秦庄襄王葬在芷阳之骊山”。80年代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老牛坡一带发现秦东陵。证实庄襄王确实葬于临潼县境的秦东陵。另据《汉书》等史籍考证,“韩森冢”应是汉宣帝的父亲“始皇孙冢”。“韩森冢”是“皇孙冢”的谐音。该冢属于省级保护单位,未开发。……
[详细]
42、
牛郎织女石刻
牛郎织女石刻约为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长安县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牛郎像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此像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头发的刀痕尚历历在目,身着交襟式衣服,腰间系带,右手曲肘上举作持鞭状,左手紧贴胸作用力握缰状。织女像作跽坐状,高约230厘米。此像眉头微蹙,嘴角下撇,头结髻垂于颈后,颈部有断裂痕,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胸前。这两座火成岩的石雕像刻粗犷浑厚,是我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石雕遗物,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43、
周至老子墓
周至老子墓 老子,姓李,名耳,也称老聃,号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说:“鸟吾知其能飞,于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后见周代衰落,遂西出函关,隐去,不各所终。其实他隐于终南山之楼观台,在这里,他著有《道德经》,他用“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否定神造世界。“道”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万物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无是最基本的。周至楼观台老子祠,祠内有讲经台、炼丹炉。老子墓位于楼观山峰下东北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老子墓”三字石碑。……
[详细]
44、
李晟碑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刻。原立高陵县榆楚乡渭河北岸的公路桥旁,现移存高陵县文化馆。此碑螭首龟座,身高310厘米、下宽146厘米、厚44厘米。碑额篆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碑文楷书34行,行61字,记唐朱泚之乱的的史实颇详。此碑文明代已多漫漶,现字清晰但笔法拘窘,恐为后人重剜。碑为中兴名将李晟立,碑文为宰相裴度撰,书法名家柳公权书,故世称“三绝碑”。碑阴刻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和正德三年(1508年)李晟25世孙李赞( 陕西左参政)、李贡(山西布政使)祭平西王墓文二篇。此碑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45、
唐长安天坛遗址
唐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外廓城明德门外东一公里处,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长延堡村东,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也叫“圜丘”、“圆丘”,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天坛要建成圆形丘状。隋唐天坛,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唐朝建立后,在隋天坛的基础上重建。比北京明天坛要早800多年,堪称“天下第一坛”。隋唐天坛,底部直径54米,共4层,每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有台道十二阶。自上而下,顶层直径20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层直径29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7个神座;二层直径40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层直径54米,设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外鑓(坛外低矮围墙)设众星360座。按唐制规定每年……
[详细]
46、
董仲舒墓
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说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可谓饱读圣贤诗书,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国文化思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地址: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东北侧(近碑林)类型:古迹陵园/墓地游玩时间:建议10分钟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详细]
47、
北丈八寺遗址
北丈八寺遗址位于户县天桥乡丈八寺村北堡一带,与丈南遗址一脉相连,东有涝河流过。上限为周代,下限在汉代,以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据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调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米,文化层厚2.1米。从遗迹看,东为先民居住区,西为墓葬区。在南北3号路面靠村附近发现有大量的灰坑、墓穴。出土有兽骨、鹿角、铜钱及壶、罐,还有红、灰色夹砂陶片和云纹瓦当等。1981年在村南发现合葬20具人骨骼的殉人坑,坑北发现有汉代空心砖。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48、
真守村遗址
真守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真守村南堡东北、西南侧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鄠邑区渭丰街道真守村南的断崖上,北为鄘坞岭,东南有涝河故道流过。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70米,是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主的遗址。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调查,发掘高、宽均2米的灰坑二处。1980年发掘大灰坑二处、房基地面和制陶窑址各一处,遗物有石斧、骨笄、彩陶盆、彩陶壶及鹿角、蚌壳、兽骨等;之后又出土尖底瓶、素面钵、彩陶钵、平底瓶等完整的珍贵文物。真守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真守村南堡东北、西南侧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鄠邑区渭丰街道真守村南的断崖上,北为鄘坞岭,东南有涝河故道流过。南北长约550米、东……
[详细]
49、
宝庆寺华塔
宝庆寺华塔位于南门内书院门街西端路北。寺初建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传说唐文宗时将其所食显观音形象的蛤蜊送此供养,并以五色砖建塔,故此寺唐时又称“花塔寺”。寺址原在当时的安仁坊,可能是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韩建缩建长安城时,迁建今址。今址仅存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所建砖塔一座。此塔为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平面呈六边形,底层边长2.7米、通高23米。塔身以青砖砌成。第一、二层叠涩出檐后又叠涩内收,檐下砖砌斗拱,一层檐下还有龙、凤等吉祥物装饰。第三至七层塔檐由菱角牙子及数排平砖叠涩构成。第二、四层各面均有拱形小龛,二层各龛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白石造像,系镇国大将军、左监卫门大将军、上柱国梁义深等宦官所造,原为唐光宅坊光宅寺遗物,明代修塔时移此。四层各龛置……
[详细]
50、
黄堆村遗址
黄堆村遗址位于户县草堂镇北堡,东南距宋村二公里,沧浪河流经西侧。包含了仰韶文化和东周、秦、汉、新莽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据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调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50米,文化层厚2.5米。出土有石质的斧、刀、镰、凿、锛、笄等,以石斧为最多;陶质的豆、鼎、鬲、仓、釜及扁身陶壶、彩陶壶、彩陶坛;铜质的弩机、镜、鼎、簪壶、秦半两、汉五铢、新莽铲币等;出土的还有玉璧。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1、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建筑群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建筑群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大校园内,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建筑师为郑贤荣、华冠球等。主楼群包括中心楼、东一楼、东二楼、西二楼及老图书馆等,呈中轴对称的围合式布局,建筑以三、四层为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3306平方米。主楼群采用青砖墙体,机制红瓦坡屋顶,平面形状有“凹”字形、“E”字形、曲尺形、长方形等几种。建筑群为前苏联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风格、中苏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义。……
[详细]
52、
周穆王陵
周穆王陵位于长安县祝村乡恭张村南约500米处。现存一古墓封土,南面有清道光年间所立青石碑一通,上 书“周穆王陵”①旧县志上亦云其在县西南25里恭张村。封土呈覆斗状,东西长18米、南北最长35米、高8米。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1米。墓室顶部曾被村民挖开,为高出地面约2米的砖砌穹窿顶。顶下为方形前厅,其南为墓道,北为后室,东、西各有侧室。墓砖长0.35米、宽0.15米、厚0.06米。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护单位。……
[详细]
53、
西段遗址
西段遗址位于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地处渭河南的二级阶地上,东为零河,西为戏河。遗址面积达6万平方米,是关中东部发现的一处较大规模的西周遗址。1975年发现一座西周前期的竖穴土坑墓;1976年发现著名的利簋铜器窖藏。利簋铜器窖藏共出土铜器60件和铜管状络饰91件,其中利簋的铭文涉及武王征商的重要史料,为西周铜器断代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较重要的还有王盂、晕车父壶、陈侯簋等,约为西周晚期物品。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4、
太史桥
太史桥位于户县县城西郊甘亭镇西街村涝河上。桥为花岗石条砌筑,东西走向,十孔拱桥,长75米,桥面宽7.5米。桥建于明嘉靖初年,由邑人王九思倡导主持修建。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雩县(今陕西户县)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曾任吏部郎中。每当夏秋之季,涝河河水泛滥成灾,王九思倡议筹划资金,费时两年建成此桥。后人为纪念他,遂将桥称为太史桥,并在桥的西端修庙、立碑以资纪念。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5、
鼎湖延寿宫遗址
鼎湖延寿宫遗址位于今蓝田县焦岱镇,汉上林苑最东部。也称鼎湖宫,是汉武帝时修建的离宫,为汉上林苑内十二宫之一。198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探和发掘。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址断续可见。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积,以云纹瓦当最多,文字瓦当有“鼎”、“鼎湖延寿宫”、“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此外,发现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6、
西北一印旧址
西北一印旧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是国家“一五”期间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印染厂,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印染厂。全厂占地24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830平方米,职工2900人。厂房为1956年筹建、1960年投产,为毗邻的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产品漂染、印花。西北一印在中国现代印染行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1960年至80年代末生产近30年,其高峰期为60年代及80年代,产品遍及前苏联、古巴、越南、东欧等3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西北一印是中国纺织印染企业近代发展的一个缩影,是陕西近现代轻纺工业中的骄傲,具有极高的工业文化遗产价值。该厂旧址是研究中国50年代经济中心西移,经济飞速发展的实物资料,是中国纺织印染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详细]
57、
愍王朱樉墓
愍王朱樉墓·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保护范围:主墓:封土东西54米,南北48米。神道东西30米,南北225米。西侧陪葬墓:封土东西36米,南北33米。东侧陪葬墓:M1封土东西30米,南北30米;M2封土东西40米,南北36米;M3封土东西30米,南北30米;M4封土东西27米,南北27米。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均外延60米。……
[详细]
58、
滹沱村遗址
滹沱村遗址位于户县秦渡镇滹沱村东和南留村之间的高地上,与镇西北的长安县文王灵台遗址相对峙,东有沣河流过。属西周遗址。据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调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600米,文化层厚2.8米;出土有石斧、石鬲足、陶罐、陶网坠及有孔蚌镰等,以陶器残片为多,铜器亦有发现。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9、
崔家堡遗址
崔家堡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甘亭镇西关崔家堡村西南,包括崔家堡、姬家堡,向南延伸到涝河湾一带。遗址地处涝河东岸二级台地上,东西1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度约0.8-1.5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北部被村庄覆盖,南部为耕地,中心区地表为耕地,地势平坦,西侧南侧部分地段有断崖,是一处西周聚落遗址。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60、
高培支旧居
西安市兴隆巷42号是高培支的故居,高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先后被批准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培支(1881~1960),著名剧作家、教育家,于1912年创立西安易俗社,曾4次担任易俗社社长,并于解放后率先将易俗社上交国家。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旧居,建于清代,因该宅院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历经百年沧桑后“高家大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民居院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2001年2月被市政府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45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至北依次有门房、厢房、过厅、砖雕门楼、厢房、上房,是关中两进三开间的标准民居。其中砖雕门楼有一个正门、两个左右耳门,中门额镌刻“平为福”三字,耳门洞上刻为“竹苍”、“松茂……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
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西安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西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西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西安市A级景区名录
·
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西安市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