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旅游

郑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董天知故居
  董天知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行政村南街自然村,坐东向西,初建于明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原有建筑分为前后2个院落,共有房屋7所(均为硬山式),曾经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2005年7月,荥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故居进行复建,初步恢复了故居的原有面貌。复建后的故居,布设了董天知事迹展览,共有3个展室。2009年6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天知(1911-1940),原名大文、旭生,河南荥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 (即草岚子监狱)。1936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9月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后任……[详细]
42、启圣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圣阁
  启圣阁又名春秋阁,位于巩义市芝田镇益家窝村西北。西临,东距山根20米,南北为伊洛河冲积平原。由柱上楹联可知此建筑最晚建于清嘉庆癸亥五月四日,该区域原为伊洛河重要渡口,原巩县八景之一。启圣阁所在地原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王庙,大殿内供奉河大王黄守才,启圣阁是河大王庙的附属建筑北配殿,也-秋阁,内供奉三国关公。1935年秋,洛水大涨,将大殿、南配殿等冲毁殆尽,只有关公殿(启圣阁)屹立不动。关于启圣阁的创建年代,久来难以考证。2011年巩义市文物部门在大运河申遗对沿岸的考古调查中,新发现了碑刻三块:《创建启圣阁麟经殿福财禄贵寿喜并建增神祠碑》、《江苏山阴县陆扬州府扬河通判张公神道碑》、《墓表》,从这些碑刻的内容记载可证,启圣阁应为当时的扬州通判于嘉庆十一年(1806)所建。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启圣阁……[详细]
月台瓷窑遗址
  月台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西北约二十五公里处,牛店镇西约7公里处的月台村境内。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1500米,总面积150万平方米。遗址分布在月台河两岸和与月台河相连的沟壑两侧。在月台河南岸的高台地,经调查发现有仰韶至汉代的遗迹。2006年底发现了该瓷窑遗址,并于2007年试掘窑址两个,一个为方形窑,窑东部有三个烟囱,中间直,两边斜向中收。窑壁较直,用砖砌成。西部被现代房屋压住,未清理清楚,在其周围发现大量的瓷片,有黑瓷、酱釉、茶叶末等。另一个为一长条形窑,在西部有五个形制相近的土洞,似烟囱,窑底发现有几块陶罐的残片。文化层厚度为0.2~0.5米。从一些断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瓷片堆积层。地上暴露窑址数十处,地下埋藏窑址十余处,其中大多数为马蹄形馒头窑,郭窑村附近发现的五处窑址附近都或多或少地有……[详细]
黄城故城
  黄城故城位于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北有马鞍山,南临陈窑水库,东有王家沟,西有陈沟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黄城故城大体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220多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城墙不少尚残存地面之上。北城墙保存最好,墙基宽10余米,高约10米。东墙残高4米,底宽约6米。西墙基宽6至7米,高约5至10米。南墙高5米许。北墙东段有一宽约7米缺口,似为城门。南墙东段有一城门,门宽8米,两侧墙宽13米。城墙为夯筑,夯层厚6至9厘米,夯窝呈尖底和圜底状,直径3至4厘米。据《杂道书》和《洛史》等史籍载:“尧聘许由坛禅于黄城。黄城,许由隐此。”许由,相传上古阳城槐里人士(今登封告成镇南箕山),曾隐居箕山,也曾隐居黄城。此属龙山文化早期之事,当时已可能有城。现考古调查的黄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详细]
后魏遗址
  后魏遗址是从仰韶文化中期直到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中牟县城西南20公里谢庄镇后魏村西北的台地上。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公顷,文化层厚2~3米,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地面上散布大量烧土块、炭屑、陶片、残石器等。陶器残片中,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还有部分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及少量黑陶,器形有盆、缸、鼎、釜、壶、小口尖底瓶、碗等。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魏经历了由游牧民族而迅速汉化的历史,鲜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琐罗亚斯德教教在中国称……[详细]
二仙洞石刻
  二仙洞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太室山三皇口东400米处,坐北面南,三面悬崖峭壁,开凿时代当在明代之前。该处两洞为天然形成,东洞为二仙洞,洞内现存佛像五尊,其中西一尊为明代雕刻,洞东西宽4.8米,高3.8米。西洞为附属洞,宽9.8米,深4米余。二仙洞俗称“嵩阳洞”,确凿创建年代无可考。洞东西宽4.8米,南北深4.8米,内高3.8米,外高2.2米。紧靠洞后壁处有一石台上奉五尊佛像,东为文殊,中间为观音,西为普贤,两边各站立一名童子。西一尊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明代雕石象基座,象座高28厘米,宽20厘米,长54厘米,形态似卧象,面目雕刻栩栩如生,嘴间雕象牙3厘米,清晰可见,石像为灰青石质地,石象右侧腰间从右至左刻有“巩县提东一里西左村施主男善人费其禄室人曹氏造男费大池佛一尊石匠张名”,共35字,楷书,……[详细]
米北遗址
  米北遗址属豫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位于巩义市东南25公里米河镇米北村北城岭台地上。1985年发现,1986年原巩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和郑州市文物工作队联合进行调查。东西宽110米,南北长350米,面积约3.9公顷,距地表1.1米为文化层,最厚处3米以上,包含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和周、汉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层厚约2米,断崖上暴露房基1座、成人墓1座、小儿瓮棺葬1座、害穴,3个。采集有石器、陶器等。该遗址处于豫中地区的腹心地带,各期遗存从早到晚的连续发展与阶段性变化都相当明显。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庄王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原始聚落遗址。位于中原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的岗地上,现存面积约5公顷。1958年和1976年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约6……[详细]
登封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半腰间,背依太室山中峰。老君洞洞高两米,深4米,宽3米,为唐代初年隐逸居士潘师正所开凿,洞形像鸡卵,亦称“鸡卵洞”,因内奉老君像,后称老君洞。唐代以来,在老君洞周围陆续增修了一所道院,分东、西两院,房舍100多间。两院东西长188米,南北宽64 米,面积约为12032平方米。东院为主体院落,从大门至后殿共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无极老君殿、无极老母殿等。无极老君殿座落在东院的最后,清代末年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大式硬山出前檐黄琉璃瓦覆顶。殿内施有两根合抱的对称盘龙木柱。无极老母殿东侧顺山房为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出前檐灰筒瓦覆顶,棂门槛窗,前檐柱亦为方形石柱。老君洞现存的清至民国碑碣20余品,内容多为重修、布施、记事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详细]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主峰东崖下驼窑史家村史江水的老宅院内,建于1945年。旧址坐北向南,位居附近住宅的最高处,现存建筑均为石券窑洞,平面呈曲尺形。北崖下券三间石洞,最东部为厨房兼炊事员住宅;中间窑洞为一区区长吴建三和区干队队长马明辰住室;西端窑洞为县长宋登贤、政委王实虚住室。西崖下券两间石洞,北部窑洞为区干队战士住宅,南部窑洞为警卫员及秘书吴海彦住室。旧址东部崖下现存有一眼水井,当地百姓称为“八路井”。沈旬之同志领导的八路军独立团,在旧址东南一公里处的土门沟南四条土洞驻扎。1944年7月,我军著名将领皮定钧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从太行山区林县出发,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新安县,又南跨陇海铁路,直插中岳嵩山,建立起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民……[详细]
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
  黄河第一铁路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黄河游览区内,由比利时人设计、承建,管理权属郑州铁路局。该桥兴建于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于1906年4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桥长3015米,横跨黄河两岸,102孔(98孔上承衍梁,3孔上承钢板梁),原设计载重为E—35级。1926、1927、1938、1944年,该桥多次遭军阀毁坏。1948年郑州解放后对桥加固,更换为苏式梁。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又先后五次加固桥梁,运输能力比1948年提高36倍。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桥。1958年7月,洪水冲断大桥,后新建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此桥备用。1987年7月,为防止老桥阻水,以利防洪,拆除老桥上部钢梁,保存南端5孔160米,立碑……[详细]
登封许由墓
  许由墓(含庙、石寨),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的东华镇刘庄村,墓、寨位于箕山上,庙位于箕山下,均为山坡及台地。墓冢朝向西北,位于寨北,墓冢呈圆形,直径约19米,周长约60米,墓冢高约6米,冢前有石砌供案,冢下有1.70—2.50米高的山石砌墙。寨分大寨和小寨,山石垒砌而成,小寨北部环绕墓冢。寨门位于南寨墙的西段,寨门为拱券状,平面为凸字形。许由庙位于箕山下西南侧,槐里村南部,庙坐北朝南,创建于何时无考,现存正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登封知县邢州傅梅刻立的“箕山”碑一品,清代刺柏一株。许由乃上古贤士,尧帝曾想让位于他,他坚辞不授,后来尧帝让他做九州长,他便隐居嵩山箕山一代,死后葬于箕山上,被尧帝封为箕山公神,并建祠庙供祀。许由辞官让贤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墓、寨及庙作为纪……[详细]
韩凤楼故居
  韩凤楼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城关行政村南关自然村(东临村中大街),建于1918年。该院坐西向东,所存房屋中,后院正楼最有特点,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和安装木护栏,两墙角嵌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的荥阳地方建筑特征。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军事5年。回国后,参加云南反清起义,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务。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返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并拒任伪职,成为开明士绅。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期的历史上,韩凤楼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传奇色彩。韩氏宅院,可以说是荥阳老城众多古民……[详细]
洪沟遗址
  “洪沟遗址”位于黄河和洛河相交汇的内夹角地带,深埋于高约六七十米的更新世黄土中。东距古洛汭七八公里。 这个旧石器人类遗址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河南省文物局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先后到发掘工地考察、指导,并召开专家现场会,对部分石器 进行了仔细鉴定,也对部分动物化石进行了甄别与分类。后经北京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核工业部等科研部门以“釉系法”测定,洪沟旧石器遗址为距今11-13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洪沟遗址尽管还不能全方位反映十数万年前河洛人生活的状况,却为考古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此时的河洛人栖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是群居在山洞里,还是栖居在大树上?或是已经能在黄土崖挖洞穴? 洪沟旧石器遗址是直立人过渡到智人阶段中早期的文化遗存。当时的人不但懂得使用木器、打制……[详细]
老奶奶庙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代家门村西北约300米,坐落在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东岸二级阶地之上。因遗址西北角有一座老奶奶庙,故名。遗址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60余米,面积1.2万平方米。2011、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残片等,还有30多处用火遗迹,以及由上述遗存构成的古人类居住活动面。结合该流域发现的众多同时期遗址相比较,该遗址应为一处当时人类活动的中心营地。加速器碳14的年代测定数据均为距今45000年前后。老奶奶庙遗址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在老奶奶庙遗址新发现的数量众多的文化遗物,尤其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活动面遗迹的发现,则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详细]
王垌遗址
  王垌遗址位于新村镇王垌村北300米略偏东。王垌遗址面积5.5万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垌村修建水渠对遗址进行局部破坏。2003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调查,调查中发现有二里头文化遗存,采集到有罐、盆、器盖、豆、缸等陶器残片。根据东部断崖文化层判断,厚约1~2米,文化堆积丰富,上部为耕土层,二层为扰土层,下有二里头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现场采集陶片,可辨器型有罐、盆、鬲、大口尊等,还采集有仰韶文化石铲残片。根据钻探调查,初步判断东部文化层有堆积较厚,西部较薄,现场采集陶片可辨器形的有:仰韶时期的彩陶罐、罐、杯、高领罐、小口尖底瓶,泥质夹砂灰陶,彩陶罐为红衣黑彩,还采集有石铲残片。二里头时期的鬲、缸、罐等,泥质灰陶,纹饰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王垌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详细]
荥阳关帝庙遗址
  关帝庙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南300米。遗址的时代为商代,面积约69000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普查时发现。2006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2006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房子为半地穴式,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灰坑、窖穴壁较规则,斜直壁外张,口小底大,呈覆斗形。遗迹有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少量青铜器,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石器代表为石镰、石刀等,皆为磨制。骨器代表为骨簪,圆锥形,个别首端刻鸟首形,磨制。蚌器代表为蚌镰,刃部成锯齿状。关帝庙遗址是一处大型商代聚落遗址,为……[详细]
花园口黄河掘堤处
  花园口掘堤处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邙花园口街21号,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内。包括掘堤处纪念碑、花园口纪事广场、雕塑墙三处遗迹。1938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军为抵御日本侵略军西犯,以水代兵,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日本侵略军企图从郑州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遭到阻挠。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实施花园口堵口合龙。此次掘堤,造成黄河改道长达8年零9个月之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豫、皖、苏三省三十四县受灾,死亡人口达89万。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当年掘堤时,口宽约30米,后经洪水不断冲刷,最宽时达1460米,决口口门界碑就标出了口门最宽时东西两侧的位置。掘堤纪念碑高14米,标出了当年扒开大堤的确切位置。花园口纪事广场雕塑墙包括八个画面,分别是日寇侵华、决堤扒口、洪水泛滥、灾民流离、生态灾害、堵口会谈、……[详细]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位于荥阳市豫龙镇瓦屋孙村东南,是一座砖结构墓。墓主人是明太祖的八世孙朱朝埨和夫人张太妃。1953年被雨水冲出,河南省博物院组织进行发掘。墓室距地表7米,坐北朝南,青砖砌成,墓门正面建有仿木结构门楼,门高2.18米,宽1.30米,有石门两扇,可自由开启。墓室长6.30米,宽3米,高3米,平面呈长方型,顶为圆券。墓室北壁有一盗洞。靠近墓室后壁处有停棺的石棺床,供桌棺床周边均刻有连续缠枝纹花卉图案。墓室后壁中央绘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壁画构图和谐,色彩鲜明,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极高水准。墓室壁画丰富,墓顶为天空景象。北壁绘有宝殿佛龛。东壁绘有坐佛,着帝王衣冠,疑为墓主。西壁内容与东……[详细]
方顶村传统民居
  方顶村传统民居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方顶村。现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多处建筑,多为依山而建的后窑前院式四合院和三合院,其中方氏宗祠、关帝庙、火神庙和石寨墙等建筑群本体保存较好,真实反映了方顶村的建筑形式。这些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等装饰元素也较为丰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方氏宗祠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其中的砖雕、木雕、石雕雕刻精美,内容多为耕读传家、忠孝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建筑中的“五脊六兽”保存较为完整。石寨墙从明代到清代不断地修葺和加固,保留了中原地区不同时期的石彻工艺和历史信息。关帝庙和火神庙为硬山式建筑,其作为公共建筑承载了较多的民俗文化信息,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该建筑群是目前郑州境内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体现了中原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真实地反映了中原地区明清以来的……[详细]
颖阳遗址
  颍阳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区南约300米台地上,北临镇区豫03公路,南邻干河寨,东临颍阳至刘寨公路、倚泊河,西邻郝沟。颖阳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4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二十年来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采集到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陶器残片和石制生产工具。1991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分别在遗址的东部及北部各布方一个(T3843、T0736),在南部布方两个(T0412、T0512);发掘面积101.5平方米,出土文物200多件,陶片近400袋,发现灰坑15个,房基4座,墓葬11座,瓮棺12座。通过对颖阳遗址采集及发掘的遗迹遗物进行分析研究可知,该遗址以仰韶文化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