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西宁市旅游

    西宁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赤岭遗址
      赤岭遗址 ,唐,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兔尔干村,古遗址,第六批早在赤岭(今日月山),唐蕃设茶马互市之前唐就与吐谷浑开始了以茶易马的商贸活动。据《青海风物志•联姻通好》中记载:“唐朝初年,在平定了盘踞金城的薛举后,以送回被隋留作人质的伏允长子慕容顺为条件,遣使约吐谷浑夹击盘踞凉州的大凉王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伏允出兵助唐灭李轨,唐送慕容顺回青海地区,双方建立了和好关系”。作为进一步完成大一统事业的唐朝,在削平薛举、李轨的割据后,便在青海东部地区设置鄯州刺史,驻乐都,以今西宁为鄯城县。这种措施,使西陲重地与祖国内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但对吐谷浑说来,感到有点不安,因此不免有一些小冲突。武德八年(624年),唐派广德郡公李安远来青海(这里青海指今青海湖,日月山)与吐谷浑和好,……[详细]
    广惠寺
      广惠寺,原名郭莽寺,藏语叫“赛科合官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华里。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建寺初,只有显宗经院,康熙初又设密宗院,遂成了显、密双备的寺院。当时和塔尔寺、佑宁寺、隆务寺、夏群寺等齐名,并称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敏珠尔呼图克图的驻寺,在甘肃、内蒙等地颇有影响。康熙末年有-700余名,经堂、僧舍600余间。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布……[详细]
    南滩古城
      南滩古城墙是当年青唐城南城墙的一部分,青唐城是唃厮啰政权的都城,建于公元1034年。唐代这里叫鄯城。青唐城周围10公里,有8座城门,规模宏大。城中分为东西二城,西城是王城,建有规模宏大的议事大殿、宫室、寺院、军政机关和贵族宅院等;东城是商业区,店铺林立,各国商旅云集,仅于阗、回纥商人就有数百家之多,每天人流熙熙攘攘、磨肩擦背。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军手中夺取了鄯城,那时候,城池四周山上林木参天,青翠葱茏,所以吐蕃族称为青唐城。青唐城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当时西夏国兴起,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来往于宋朝与西夏城之间的各国商队、使臣常常遭到掠夺,于是绕道改走青唐城,再由青海湖南北部经柴达木盆地西去。青唐城就成了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由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曾受阻,青唐城一度成为中西交通和贸易的枢……[详细]
    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青海省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财神的场所。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山陕会馆应运而生。史料称,青海在明末清初时还奉行“藏不入汉,汉不入藏”的贸易原则。到了乾隆年间,大胆追逐利润的山陕商人,以冒险精神进入青海,并深入藏区贸易,赚了个盆钵皆满。到清朝光绪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于是就有了“山陕客娃半边城”之说。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山陕会馆的建立,客观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崛起,深刻表达了新兴民族商人要求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更重要……[详细]
    小高陵景区
      小高陵位于西宁市湟源县小高陵村,距西宁70公里,风景好,可烧烤,有民宿。“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镰、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歌曲中描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海湟源小高陵地区的人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设家园治理山地的场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湟源的小高陵地区山穷、地穷、人穷,跑水、跑肥、跑泥,缺肥料、缺饲料、缺肥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1953年,党中央发出了“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小高陵的第一个党支部应运而生,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社,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宣战。1955年到2000年,小高陵村先后有6任党支部书记成为攻坚克难治理山地……[详细]
    东科寺
      东科寺亦称“东科尔寺”、“洞阔寺”,都是藏语的译音名称,原名全称“东科尔具善0洲”,座落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东科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名“东科尔佛教讲修洲”。寺南沿河松柏成荫,白杨挺拔,风景秀丽。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东科-多居嘉措创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其遗址在今县城东百米处,当地称作“旧寺台”。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现址。东科尔寺初建时受到顾始汗的鼎力相助,顾始汗将湟源日月山和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划为东科寺属地。1665年(清康熙四年),四世东科尔多杰嘉措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文殊禅师”,驻锡京师。自此,历辈东科成为驻京“呼图克图”。清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正殿大经堂5间,耳殿2间,柏木地板……[详细]
    西宁城隍庙
      西宁城隍庙,自明洪武十九年始建,历经明、清、民国几代,曾经几度修缮,遂成昔日的规模,透过迷信香烟纸烛的燎绕,可直观到古城西宁文化艺术真品的辉煌。西宁城隍庙座北朝南,从“大照碑”到牌坊山门开始,向北步入庙门。从中轴线分东西对称,向北进深有五院。主要建筑有:三楹大牌坊(山门)、大戏楼、砖砌半墙栏“香厅”(照胆台)、“鉴心殿”、“后寝宫”。东西对称的有“钟、鼓楼”,东西“廊坊”(十八阴司、十八层地狱),东西县厅城隍、地方先贤。主殿为雄伟静穆的“鉴心殿”,殿内正中供奉府城隍“威灵公”——邓训,及掌簿、鬼判、侍从塑像。人们都这么说,“威灵公”邓训是管辖治理西宁府暨青海河湟的“府”城隍、省城隍,阴司最高行政长官。这些古色古香、古朴典雅、雄宏壮丽的明清古建筑群“山门”、“钟鼓楼”、“戏楼”、“香厅”(照胆……[详细]
    西宁馨庐公馆
      西宁馨庐公馆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13号。系前国民政府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官邸。1943年—1947年间一直在这里居住、办公。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大量汉白玉装饰墙面的民居。现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群外有高大土墙围绕,座南向北,面临湟水河,由六组互联接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9950平方米,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6183平方米。大门门楼上用玉石镶嵌由-元老林森题写的“馨庐”。取《陋室铭》中“惟吾德馨”一句中之“馨”字,“南阳诸葛庐”一句中之“庐”字而得名。整个建筑正房居中,由前院、中院、南院、西院及后花园等五个院落组成。前院正中建有“玉石厅”,内外墙均以汉白玉砌就。故西宁人也将之称为“玉石公馆”。公馆前院前部有东西两厅,后部东西两边建有厢房,北有配房,南有廊……[详细]
    朱家寨遗址
      朱家寨遗址,位于西宁市大堡子乡朱家寨村内。朱家寨坐落在云固川出口西南部,云固川水经村东流入湟水。建国前,这里只有朱北村称朱家寨,现分为朱北、朱南两个行政村。朱家寨遗址是瑞典人安特生在1924年时发现的,他在这里还发掘了马家窑文化与卡约文化墓葬20余座。以后青海省文物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经进行过多次复查。从遗址的遗物、遗迹分布情况观察,朱家寨遗址可分为朱北村南、朱北村北、朱南村南三部分。朱南村南起村东水渠至青海省油泵油嘴厂生活区大路约长200余米,自村北水渠以南及村内宽约70余米,地面上散布有杂骨、陶片,文化堆积厚约50厘米。断崖处、水渠边暴露有残墓葬及人骨,为卡约文化时期。朱北村南是整个遗址的中心,50年代前部分地区尚是耕地,现已基本上为村庄占据,面积约250×250米,文化堆积厚1……[详细]
    下石城遗址
      下石城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银疙瘩村西,志土河西岸。志土河是条全长不足4公里的由南向北流入湟水的小河,泉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遗址南靠志土河转嘴,北有条小沙沟,西是山坡农田,东紧贴志土河岸,面积约300×200米。遗址上原有用河卵石垒砌的方形石墙,面积略小于遗址。60年代时围墙尚整齐,70年代后逐渐因平整土地被拆去,当地农民将此围墙称下石城,现地面已不见痕迹,只在遗址的东北角覆盖土下尚保留有约3米长的墙基和一些河卵石。由于遗址大部被平整,中部文化层已裸露,西部尚存一部分未动,从未动部分的断面观察,被移动的土层达100-130厘米。从志土河岸边观察,原覆盖土厚约80-90厘米,文化层被移动尚不太大,遗址深层部位保存尚好。遗址地面散布较多的陶片、杂骨、碎块、河卵石及烧土块。断崖处暴露有灰层……[详细]
    西宁文庙
      西宁文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文庙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后经三次修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大部分建筑已被拆改。2004年10月改建后,在原址修建了店铺、广场等设施。文庙的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门楣上面分别写有“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这是寓意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在赞颂孔子。穿过这两扇牌坊门,迎面就可以看到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 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1741年(清乾隆六年),它的承重仅靠没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杆,在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详细]
    西宁宏觉寺
      亦称“宏觉寺”、“洪觉寺”。位于今西宁市南大街东侧的宏觉寺街东南头。《西宁府新志》载,“在城南门内,旧名 ‘妙华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 )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 ‘弘觉’”。该寺在明代前期颇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锁南曾受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贡。由于明王朝的支持,该寺曾在西宁地区冠盖一方。明末,塔尔寺和佑宁寺等相继建成,弘觉寺遂被取代,开始衰落。清时成为甘肃拉卜楞寺属寺。该寺一进三院,人山门即护法殿,前院两侧分列钟鼓楼,中院主殿塑有三大菩萨像,另有僧舍18间,全寺建筑占地约4亩。解放前夕,该寺成为省内蒙藏王公、千百户和上层僧人来宁时的常住地,寺内仍有少量僧人,但已不举行宗教活动。解放后,建筑被毁,寺址占为它用,现仅留“宏觉寺街”之名。……[详细]
    石树湾遗址
      石树湾遗址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西北部。吉家村处于云固川中段的东河西岸,村庄西北地势略高呈舌状,尾端崖边曲向北转,当地将这个转角地带称石树湾(石音旦),实际上该地与村庄连成一片。遗址面积约200×120米,文化堆积厚100-160厘米,东南边缘取土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调查时村庄尚在扩建,庄院及取土处到处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碎石、杂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红胶泥掺细砂的居住面,西部边缘处还见有人骨及残墓葬。所见陶片有加砂陶的长颈双耳罐、双耳罐、双耳壶、瓮、鬲等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锥等。遗址除取土部位遭到破坏外,其余保存尚好,属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遗址。此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宁南禅寺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本布台遗址
      本布台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王家庄村。王家庄西原有一藏传佛教所设的本布,现习惯上仍将这里称本布台。遗址面积约100×100米,文化堆积厚约70-100厘米。遗址南部有条大路,西、北、东三面皆为村庄院落,中部尚为耕地,地表散布有陶片,部分地表灰层裸露,南部大路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白灰居住面房屋遗迹。从陶片看都是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素面及饰有篮纹的双耳罐、腹耳罐、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的罐、瓮碎片。遗址因平整土地和建设村庄对上层略有破坏,保存基本尚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塔干遗址
      塔干遗址 位于湟中县拦隆口乡铁家营村东,西纳川河西岸。遗址面积约500×300米,文化堆积厚40-12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断崖处暴露多处灰层、灰坑,灰层、灰坑内夹有较多的碎石、杂骨、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遗物。陶片都是卡约文化卡约类型的长颈双耳罐、四耳罐、无耳罐、壶、瓮、鬲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及细石器等。遗址北部在平整土地时略有破坏,部分文化层裸露,其余保存较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宁大佛寺
      位于西宁西大街。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后来,信教群众对该寺大加扩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庭。它在我国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群众中颇负盛名,受到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详细]
    西宁金塔寺
      金塔寺位于西宁市南大街东侧宏觉寺街35号院内,约建于明代。清代为塔尔寺的属塔。1958年时,该寺尚存古佛殿1座,僧舍9间,约占地1亩,寺内已无常住僧人。现古殿尚存,其余皆拆除。1985年该寺重归塔尔寺,由占用单位和塔尔寺出资维修,塔尔寺派人管理。历史上一直为塔尔寺驻西宁办事处。金塔寺坐南朝北四合院,占地面积666平方米。南房系佛殿,殿堂内供奉三世佛祖、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及大威德金刚等佛像,主供释迦牟尼佛。阴历四月十六日上午大家一起在西宁金塔寺供奉千盏灯。​祈愿这些灯火遣除有顶至无间地狱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而现见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详细]
    19、积善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积善塔位于湟中区海子沟乡阿滩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青海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平乐(甲)遗址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清平乡平乐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类别为古遗址。为青海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