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邓演达故居(邓演达故居纪念馆)
  邓演达纪念园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三栋镇鹿颈村,总用地52.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21.8公顷,核心区用地12.9公顷。邓演达纪念园由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城区委、区政府共同建造。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分两期建设。现一期基本建设完成。第一期的主要项目包括邓演达陈列馆、农工广场、黄埔广场、立志壁、牌坊、故居、两亭(萨波塞亭、愚园坊亭)、双桥(武昌桥、保定桥)等邓演达生前革命经历中的重要场景。整个园区为一心、一轴、三区的布局结构。一心,指邓演达故居、邓演达陈列馆和演达学校为中心的邓演达纪念园核心区。建有陈列馆、励志壁、双桥等,其中邓演达陈列馆用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设有展览厅、会议室、接待室等。一轴,是以邓演达陈列馆和农工广场为中轴的核心轴,并用以串联各个功能区,集……[详细]
东平窑址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至于东平窑为何经历160余年的兴衰发展,最后熄火,专家认为有待考证。惠州东平窑始烧於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四大民间窑场之一。东平窑所在的东平半岛素有“九龙、三象、二古窑”的美誉。二古窑就是指东平窑和窑头山了。北宋年间,东平乡窑头村是北宋瓷窑。据惠州市文物志记载:它由三处推满瓷片的废窑而成品刑的山岗,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8.4至8.8米,范围600×700米。朱屋村北宋瓷窑,位于窑头山西南面,东平乡朱屋村,距市区约3公里,窑址在村口右侧的一座小山丘,山丘高4米,地表杂草丛生,残破瓷片府拾皆是,在山丘断面露出的瓷片堆积厚达3米。从表土挖出的标本看,器形有瓷碗,瓷碟、匣钵;釉色为青釉,青黄釉;花纹装饰采用刻花,划花,并程冰裂……[详细]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砖墙体及正街店铺的曲尺柜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砖铺地,左右店铺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码头(货运码头、客运码头),正街便是一个生意兴隆的商埠。现存的店铺中,有一间名曰“畅记”的店铺,仍保存旧时的木板店门、曲尺柜台和近店门而砌的“铺踏头”。在“畅记”杂货店中,有两张黄蜡石板凳,石块光滑,好像打过蜡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黄蜡石,手感到凉爽。据村里的老人说:黄蜡石可治病,生痔疮的人,只要在黄蜡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气寒冷,要在黄蜡石石面上铺一块……[详细]
东湖旅店
  东湖旅店抗战时期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转站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中转站旧址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上板塘70号东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沦陷,桥西和桥东的旅店几乎被烧光,原有酒店和旅店无法复业。于是,部分有钱人家将幸免的房屋改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楼改成了东湖旅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沿海沦陷,香港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香港。此前为宣传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为日军的搜捕对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组织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营救工作。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中共粤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党组织都投入秘密大营救工……[详细]
惠州泗洲塔
  又称玉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毁,明万历初改建为亭。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为塔。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诱得坡仙颂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玉塔微澜”一景。据传唐代龙朔年间,西域名僧僧伽大师来中国,后在长安圆寂,唐中宗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称为泗洲塔。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明月东升,晚烟薄窄,微风舒波,塔影卧其间,曰“玉塔微澜”。每当夕阳西下,“倒影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不知自起浮……[详细]
百庆楼(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白洋湖百庆楼,是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中洞遗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各县城,向中洞集中。在酝酿组织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期间,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在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张善铭代理书记。同年八九月间,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由黄雍任主席,亦迁入百庆楼办公。10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余部1000多人进入中洞,并在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亦设在百庆楼,由董朗任师长,颜昌颐任党代表,王备任参谋长。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庆楼遭国民党军队焚毁……[详细]
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
  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黄洲村黄坑,原为高潭罗氏宗祠。上三间下三间两头横屋的砖瓦结构。祠内8条石柱顶两架梁把上三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位于惠东县高潭镇黄洲村黄坑,原为高潭罗氏宗祠。上三间下三间两头横屋的砖瓦结构。祠内8条石柱顶两架梁把上三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南下进入东江地区后,于10月12日到达中洞,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与此同时,中共东江特委也在中洞进行组织机构调整,设立党政军领导机关。随后,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东江人民和工农武装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先后推翻了国民党海陆丰等县反动政权。为巩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迅速进行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近……[详细]
银岗古窑场遗址
  银岗遗址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南面的七座低矮山岗。年代为周代。1996~1999年发掘2000多平方米。堆积最厚1.3米。发现4座龙窑,前为火膛,后为窑室。其它遗迹有灰坑、水沟、柱洞等。从柱洞走向看,可能属于圆形的房址遗迹,很有可能是制陶的作坊。文化内涵可分两期。第一期年代大致为西周春秋,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罐、鼎、豆、杯、钵、碗、器座、器盖、盒、纺轮、珠、环、垫、印模、动物模型等,纹饰有网格纹、方格纹、夔纹、菱格凸点纹、曲折纹、篦点纹、勾连云雷纹、漩涡纹、席纹、水波纹等,其中有多种组合纹,部分器物可见刻划符号。还有少量施酱色釉。烧造火候高。其它遗物有青铜镞。第二期为战国时期,出土陶器亦以泥质陶为多,但夹砂陶的比例较第一期高。器类有罐、釜、盒、碗、杯、器盖、钵、鼎、盂、瓿、串珠、璧、……[详细]
归善学宫
  明、清惠州归善学宫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惠新中街1号惠阳高级中学校内。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时期,曾先后修建26次。据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当时学宫颇具规模,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教谕室、东西两庑、号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肃癰亭、忠义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阁、文昌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学宫为惠州中学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为惠州市二中所用。现仅存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门与大成殿。戟门面阔五间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顶,高9米。正面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各六朵,为六铺作出三抄重栱计心造,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偷心造。墙壁保存了数量不少的壁画,墀头施梅花纹饰砖雕及鲤鱼纹饰灰塑。大成殿面阔五间18米……[详细]
惠州黄家祠(黄氏书室)
  黄家祠又称黄氏书室,祠堂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环城西路36号,是归善县(今惠阳市、惠东县、惠城区、宝安区部分地方)黄氏的祖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后改为黄氏书室。黄家祠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岗石大门高峻雄伟,高3.6米,阔2.05米。大门匾额“黄氏书室”四字,楷书、阴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行书、阴刻,每字25X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入门两侧有须座门墩石一对,通高63厘米、通阔54厘米。联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详细]
陈百万家族建筑群
  陈百万家族建筑群(含陈百万宅、聘君陈公祠、洛峰陈公祠)位于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这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典型明清岭南建筑风格的古村落,整个古村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古房屋有600多处,整体呈块状排列。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陈百万故居和四座家族祠堂。陈百万是古时候这个村子的首富,原名陈瑞龙,生于清代雍正4年,他是一位商人。经营“粮油糖,日杂,建材,”等生意。经商成功发财致富而远近闻名,人称陈百万。因为他是陈氏家族中最为出色一位,所以就以他为代表而命名这个古村落。陈百万故居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坐南向北,通面阔46米,通进深32米,占地面积达1472多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阴阳瓦。墙下部花岗石砌、上部青砖清水墙。头进大门为凹斗门,入门为下堂,堂中设屏门,两侧为耳房。中间天井地面均用花……[详细]
崇雅书院旧址
  崇雅书院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红星社区崇雅路崇雅中学内。据崇雅书院校史记载: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先生所建。坐西向东,由书院楼、庭院、凉亭等构成。总面阔21米,总进深23米,占地面积483平方米。书院楼一进五开间,高二层。风火山墙,阴阳瓦面,穿斗抬梁结构,前部为廊,后部为厅。前廊立六根檐柱,其中正中间的两根方型麻石柱是原始保留下来的。穿过前廊到大厅,大厅全部用木屏风门装饰,大门门板上刻“书院楼”三字。大厅中间有四根木质大圆柱,大理石柱基,左侧有一木质楼梯是通往二楼的。二楼的结构与一楼相同,两层楼房之间以木板隔断。书院楼外有一个庭院,庭院南边建有一座凉亭,凉亭的其中一根柱上刻“民国十九年冬建”;庭院北边有一座微型的宝塔,与宝塔对称有一梅花形的小水池,水池中间……[详细]
陈炯明墓
  陈炯明墓位于广东省惠州紫薇山上,于文革时被毁,现已修复。陵墓是民国时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约3米,俯视西湖。碑铭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题字。其墓园历经风雨主体仍未损毁。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对历史的尊重,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资2100万元人民币修缮陈炯明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7754平方米,除对陈炯明的墓冢、墓碑亭进行修复外,还恢复了墓前广场以及墓园陈列室、管理房、雕塑台等。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田坑村古建筑群
  田坑村古建筑群 (俗称“田坑古城”)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惠东境内一座比较大型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为四合院式民宅。 2008年,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田坑古城包括20多座建筑及众多房屋,建筑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围龙屋、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都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据介绍,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购入部分土地,开始建造房屋。1736年(乾隆初年),陈氏第八代裔孙斋公在“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第二次购入田坑大部分土地,并……[详细]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详细]
子轩范公祠
  子轩范公祠,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高地村民小组。 子轩范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前晒坪和半月形水塘,后有风水林。建筑由三路组成,中路与东西两路之间以青云巷相隔,通面阔55.15米、通进深33.78米,建筑占地面积1863.3平方米。中路现为祭祀空间,三进(门堂-中堂-寝堂)五开间两天井四侧廊布局;东西两路为居住空间,族人称“厢房”,形制相同,每路均由东西两列横屋、中间下厅——中厅——上厅及之间天井组成。子轩范公祠中路仍保留传统祭祖功能,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三,高地村民在此举行较为隆重的“上灯”活动,至正月十六结灯。两侧厢房除少数为村民居住外,大多闲置。范氏先祖于清中期由纯客区域的龙川丰稔镇十二排村迁此繁衍生息,现族人仍语-家方言,但子轩范公祠……[详细]
邓承修故居(壶园)
  邓承修故居(壶园)位于惠州市淡水镇上拨子围。名壶园,是邓承修故居之一,总面积约420平方米,四周设有围墙。仿北京四合院作法。开东门,镶“壶园”石匾。进为大院,两边有抄手廊联通南北建筑,北面是两层楼房,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正门对过(即北抄手廊)中间有一亭,造型古朴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艺术构件:有多种几何图案及花草纹的挂落、横披;刻有花草图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狮子。封檐板纹饰丰富精细,有蝙蝠、八宝、梅兰菊竹。山墙博风灰塑花草绶带,垂背头上灰塑了鳌鱼、龙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邓承修,惠阳县(今惠州市)人。举人出身,官至鸿胪寺正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邓承修被任命为中越勘界大臣。勘定中越边界。2015年12月10日,邓承修故居(壶园)被广东省人……[详细]
惠东白马窑址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田心村民小组,地处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盆珠水库南侧,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窑址的瓷窑结构多在“馒头窑”之列。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在白马山一带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和各类瓷片及少量的窑壁。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规模宏大,产量较高,远销东南亚各国。据他们介绍,在过去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像瓷器这么重的物件要运往外地,也要选择走水路,而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山下的白马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水位落差较大,白马河则直接汇入西枝江,为白马窑产品的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此,当地人推测,当时白马窑生产的瓷器可能从西枝江水道运抵东江,再从东江运到广州,然后通过沿海港口通往……[详细]
港口大星山炮台
  港口大星山炮台位于惠东县港口镇大星山,稔平半岛最南端,海拔约150米,东、南、西三面临海。筑在山顶,故又以炮台名山。又因炮台形似猪兜,故称猪兜城。炮台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临勘捐银建造。炮台用四方长条麻石砌成,周围全长295米,平均高3.5米,有一东北向石门,门高1.96米、宽1.63米,门右侧有一石碑。据碑文记载,炮台内设连环炮2座,营房22间,火药局1间,1250公斤炮2尊,500斤炮2位,300斤炮1位,250斤炮3位,安兵60名,把总1员驻守。炮台内设施已散失,60年代曾在炮台内搬出炮二门,现一置县博物馆,一置平海镇文化站。1984年惠东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详细]
20、会新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新楼
  会新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建于民国。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禾坪前有泮池。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大门为中轴祠堂门,门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阳刻“会新楼”三字,邹鲁题。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一进门厅,门厅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门,屏门背面书“奕世其昌”字样;二进中厅为敞厅,屏风挡板上的堂联为“堂构新成願毓□□多衍庆;真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墙上有壁画,左右置房;二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两边设横巷及厢房。中轴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整座围屋外墙均有西式的灰塑,该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