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蚌埠市旅游

蚌埠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位于蚌埠市燕山乡孙家圩子村,西芦山的南麓。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率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总前委移住蚌埠孙家圩子村。在孙家圩子村,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方案,并由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为我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做好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吹响了渡江战役开始的号角。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1998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04年开始,对旧址进行保护维修,到2008年底初步建成旧址纪念馆并免……[详细]
谷阳城遗址
  谷阳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城南一公里,浍河南岸,京沪铁路西200米,属连城镇前台村。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长约1000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谷阳城建于西汉初,唐显庆元年省谷阳入蕲县,其间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间,改谷阳城为谷阳镇,俗称谷镇,后逐步演变为今名固镇。遗址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约为1000米,面积100万平方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谷阳城遗址比周围高出约3米,城墙残高平均3.5米,上宽20米,基宽30米。城内文化层厚度达3.5米。遗址地表遍布汉代碎砖瓦、碎陶片等,还出土过陶拍、陶豆、石础等器物。遗址内现大部分为耕地,北部有一所谷阳小学和一些居民房。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详细]
怀远禹王宫
  禹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详细]
沫河口关卡
  沫河口关卡,俗称为沫河口盐卡,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北淝河自涡阳、蒙城、淮北蜿蜒而来,至怀远、蚌埠汇入淮河,至此已是其流之末,故初名“末河口”。因其地处河口,久而久之,“末”字逐渐演化为“沫”,沫河口之名由此流传至今。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沿淮唯沫河沟周围数十里地势洼下,每遇淮水泛涨,禾谷减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网鱼为业,仅可养生。关下划船出入所装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土杂粮,别无他货。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 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关卡……[详细]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现有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20间,总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东、宿南5个县,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饶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抗战期间,彭雪枫两次进军淮上,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中共在龙亢设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苏边区党委移驻龙亢,改称豫皖苏边区淮上行政公署。龙亢成为当时淮上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址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刘少奇同志1941年路过此处并留宿。保护范围:主体建筑院墙四周外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详细]
蚌埠禹王宫
  禹王宫座落于涂山,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下旨而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祭祀大禹和禹妻涂山氏之所。古禹王宫曾有五进院落,10个殿堂,40余间殿宇房室。古刹历经数千年风雨,损失严重,解放后经数次修缮和重建,已经成为皖北地区著名的全真派道观。现存建筑有清道院、纯阳道院、长春道院、苍龙阁等殿堂,特别是香火竂,建于明神宗万历42年,完全用青砖砌筑而成,造型简洁、质朴,是禹王宫至今保留最完整、最珍贵的古迹。修葺一新的纯阳道院添建了石造台基,回廊飞檐斗拱,上履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每年农历3月28日的禹王庙会,是涂山重要的祀祭大禹活动,远近闻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香客最多时达20余万人,场面蔚为壮观。……[详细]
常氏三王墓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墓区内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群众捐资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等捐赠文物、历史文献资料,陈列于常遇春纪念馆,将真实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给观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详细]
栖岩寺石屋
  栖岩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长淮镇。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上,故称栖岩寺。后经战火,庙宇等多被毁坏,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栖岩寺,并升其为龙兴寺下院。现庙宇已毁,院内有莲花石座一个,石香炉、石柱础各一个。庙宇基本布局尚存,现有建筑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处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与寺院相通,内顶部刻有莲花图案,东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石刻,西侧壁有嘉靖年间石刻。栖岩寺石屋为一巨石开凿而成,形似僧帽,精巧绝伦,为省内仅有,作为锥子山脉八景之一,该建筑为蚌埠地区成名较早的风景名胜之一。保护范围:保护标志外,东112米,南100米,西125米,北1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司马庄路,南至石屋路,西至高铁东路,北至宝塔路……[详细]
集东遗址
  集东遗址位于固镇县杨庙乡庙新村集东组北侧,西距八丈沟约200米,北距澥河约500米,是固镇县境内澥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遗址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势呈漫坡状,中间高四周低,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2009年6月,固镇县在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遗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盘、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遗物,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少量饰有弦纹和细绳纹。集东遗址是固镇县境内除南城孜遗址外,澥河流域另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冰白教授曾进行调查,确认遗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是固镇县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淮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探索淮北地区文明进程有重要价值。2012年,被省政府核定……[详细]
韩庄遗址
  韩庄遗址位于五河县东刘集镇张集村韩庄自然村东北0.5公里处,固镇、泗县、灵璧、五河四县交界处,沱河的南岸边高地,乡民俗称“大台子”“红林寺”。1985年五河县文物普查发现,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核。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地表暴露遗物较为丰富,红烧土分布面积较大。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在1~2米,最厚处在3米以上。发现有石斧、石锛等石器,夹砂红陶、灰陶和白陶等陶器。陶器有扁鼎足、鸭嘴形鼎足、圆锥形鼎足和鬲足等多种类型,纹饰多为篮纹--纹。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与垓下遗址大汶口文化有所关联,对研究当地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颇有价值。依据现场大量的碎陶片、陶鬲残足、石器等实物推断,韩庄遗址为五河县境内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制打磨工具的发现表明该遗址距今10000~50……[详细]
南城孜遗址
  南城孜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马楼村西南部,南侧紧邻澥河,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现为农田,由多个谷堆组成,东部较高处暴露有红烧土遗迹。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固镇县文物调查发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仅遗址中部地势起伏不平,较高处与周围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红陶为主,也有黑、灰陶,多为素面,纹饰主要为篮纹,部分鼎足内侧有刻划纹。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初步钻探,遗址内文化层厚2.5米左右,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200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勘察、钻探,确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深4米、宽10~20米的围壕,壕沟填土内有较多陶片,遗址西北部有大面积夯土层,每层夯土4厘米左右,遗址东部钻探出……[详细]
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
  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位于固镇县城关镇、京沪铁路固镇段南侧,1912年1月1日投入运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10年,津浦铁路固镇施工委员会成立,固镇施工队伍在英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修建津浦铁路固镇站,于1911年建成。1912年1月1日,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固镇站也投入全面运营。当时,固镇站是津浦铁路蚌埠至宿县段之间最大的站点。1972年,固镇县火车站建成,津浦铁路固镇老火车站停用,后一度成为信号调度使用。之后,老火车站成为铁路职工的住房,并逐渐被废弃,作为历史岁月中被遗留的碎片,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9年,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蚌埠钓鱼台遗址
  钓鱼台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境内,由四个形状相仿、间隔相近、大小高低不等的台型高墩组成。因台墩周围地势低洼,站在台上可钓鱼,故有“钓鱼台”之称。台墩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残高5米左右,古称大陈迹、二陈迹、三陈迹、四陈迹。台址经数千年雨水冲刷,其状渐显平坦。根据显露于外的文化层和遗物、化石可知,这里曾是古人生产、栖息之地。1982年,钓鱼台遗址被确定为蚌埠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初步钻探。2014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钓鱼台遗址展开考古发掘。经鉴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古人群聚生活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体堆积较为单薄,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等,出土遗物可辨器类有鼎、碗、豆、瓮等。西周时期遗址的主体堆积,遗迹有灰坑、灰沟、灶、烧土墙等,出土遗物可辨器类有陶鬲……[详细]
  蚌埠双墩钟离国墓地包括双墩一号春秋墓和双墩二号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两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侧的为双墩一号春秋墓,南侧的为双墩二号春秋墓。双墩一号春秋墓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竖穴墓。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个部分组成。该墓葬在墓坑填土中发现极其复杂的“放射线形状”、 “土丘与土偶”、 “土偶墙”等遗迹现象。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其它有少量的几何硬纹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等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铜器有编钮钟、鼎、罍、簠、豆、盉、匜、盘、甗、勺、盒、刀、锛、镰、车軎、马衔、戟、戈、矛、剑、镞等380多件。在9件青铜钮钟的钲部和两件青铜簠的内壁以及一件青铜戟的戈上均发现有相同的“童丽君柏” 铭文,铭文中的“童丽”即钟离,国名。“君”为身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