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威海市旅游

    威海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圣水岩石刻造像
      圣水岩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西北1000米的尼姑顶东坡。这里山水幽深,林木茂美,岩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流水常年不断,水质清纯,因名圣水岩。据现存于该处的“玉虚观碑”记载,金大定年间(1161~1189),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在这里搭建茅屋-道行,承安二年(1197),牒敕赐额曰“玉虚观”易庵为观,陆续修了一些道院建筑。崇庆二年(1213),牒敕赐额曰“玉真观”(即万寿宫)。贞祐二年(1214),立玉虚观碑。旧时玉虚观殿阁一片,前有石坊,门有石狮。有老祖殿、三官殿、三清殿、玉皇阁、万寿宫、三义殿、灵官殿,大门过道两侧还有巨大的把门将军塑像,大小碑碣不知其数。1942年开始,圣水岩玉虚观遭到破坏,此后历经多年风雨,至今玉虚观已成荒芜废墟。现存遗迹有:玉虚观碑,立于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详细]
    南黄庄墓群遗址
      南黄庄墓群(也称南斜山墓群)遗址位于乳山市南黄镇南黄庄村与南斜山村之间,两村相距500米。墓葬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南黄庄村东、西、北三面的坡地上。1977年春,南斜山村村民在挖平塘溢洪道时出土一批“灰包罐”,是年6月,乳山县图书馆工作人员最先在南斜山村东北发现墓地,因而被称为南斜山墓地。由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器物比较特殊,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据调查,墓葬多发现于南斜山村东和村东北的水库东侧,并在水库的东北角发现残存墓葬两座。一座仅存约40厘米,未见器物;一座残存大部,墓室内放置陶罐2件,一件复原;另一件因器物火候较差,破碎严重,无法复原。再次调查时,据南斜山村村民反映,他们在修路时发现许多用石头砌成的小方坑,里面有“灰包罐”。在他们指点下,随即清理了路边一处已暴露的小方坑。该坑底部铺较大的石块……[详细]
    马石山抗日战斗遗址
      马石山抗日战斗遗址位于乳山市诸往镇上石硼村北的马石山上,是1987年9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调查的。现存马石山上环山毛石砌筑围墙,是当时战斗主要依托,全长2000余米。主峰阳坡有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墓等。1942年11月,侵华日寇用两万余兵力,以“铁壁合围,梳篦战术”,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胶东区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慈,根据“胶东军区战事--指挥部”的命令,在马石山南麓同当地群众一起坚持反扫荡。11月23日,敌人把棉亘数十里的马石山团团围住,为解救被围困在马石山上的数千名群众和部分地方干部,他们率部先后数次上下马石山,护送一千多人脱险,直至24日拂晓已失去了突围时机。为吸引敌人主力,使更多被围的群众有机会冲出重围,王殿元和唐慈……[详细]
    天福山革命遗址
      天福山革命遗址位于文登市文登营镇(原天福山镇)天福山上,北距沟于家村1.5公里。193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的领导下,在天福山举行抗日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随后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于牟平县城南的“雷神庙”,打响了胶东人民抗日第一枪。1959年,文登县文化馆派员在天福山革命遗址的中共胶东特委临时会议旧址屋内办起了宣传天福山起义的连环画小型展览,到1973年,建成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天福山起义纪念塔。 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塔基长5、宽5米,塔体底部长2、宽2米,塔体总高12.24米,全用当地新产的青花石和白理石砌成。塔正面题“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塔裙题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天福山起义纪略”。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原建面积600平方米,位于纪念塔西,陈列有关……[详细]
    安家军寨遗址
      明代戚继光抗倭时设置的军寨,分大、小二寨。均黄土夯土寨墙。大寨建于山岗上,方形,边长230米,地表有砖块、瓦片暴露,内设狼烟台一个,底部直径约20米,残高约12米;寨墙残高1—6米,四面各置一城门。大寨南90米设置一小寨,长64米、宽55米、墙厚约11米,残高0.5—1米,城门南向,基本完好。据考查,此寨设大、小两寨。大寨建在山岗上,呈方形,边长约230米,残高1—6米不等,寨墙用土夯成。寨内四面各置一寨门,门宽约5米左右。据调查,各寨门原为砖砌圆拱形门,后期被全部拆走用作建房,现已无存。在军寨内的东南部设有烽火台(烟墩),底部直径约20米,残高约7米。烟墩向北约26米有一东西向土墙,残高约1米左右,用土夯成。墙体的东端有一门,与东寨墙的东门相接。从残存痕迹看,此处是驻军军营区,后期遭到破坏……[详细]
    小管村遗址
      小管村遗址位于乳山市区西南13公里的乳山寨镇小管村村东约1000米的“柳树塂”处,下海湾河绕遗址东侧南流入海,一条村级路横穿遗址南部。遗址现存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原是高丘,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将高丘夷为平地,使遗址中部被挖去近1米深的土,其余部分保存尚好,文化层堆积一般厚约1—2米。该遗址是1978年3月文物调查时发现的,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进行过复查,曾采集过部分标本。197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此做过调查,同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遗址北部进行过试掘。1983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县图书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约92平方米,出土……[详细]
    潘家庄遗址
      潘家庄遗址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潘家庄村南500米处的一座山岗西坡上,东南约500米处有一条小河,一条南北向小路从遗址西部穿过。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约11万平方米,是1977年8月文物调查时发现的。1979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乳山县图书馆又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2009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进行复查,采集了部分标本。从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主要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存,并有少量的岳石文化遗物。目前,遗址整体保存完好。据调查,该遗址因历年平整土地在遗址西部曾挖去1米左右的土,暴露出文化堆积层,文化层厚约0.2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遗物很少;东部文化层稍厚,一般在0.3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较多陶片、贝壳等遗物,并在……[详细]
    宽仁院旧址
      详细地址:威海市环翠区海滨北路南段的西侧,由两组英式木骨石砌建筑组成。 景点介绍:原为英商修建的别墅,后为天主教修道院和慈善机构所在地,宽仁院建筑精美,历史悠久,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约约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6平方米,由主、副两座楼房组成,共有房屋123间。主建筑二层,平面呈“丫”字形,四阿顶,东侧和南侧有天窗、回廊。附属建筑四阿式大屋顶,有天窗、回廊和八角形的花厅。最初是英商和记洋行的私人别墅。1934年,10几名卢森堡黑衣修女来到威海,时逢英商和记洋行露石台别墅作为抵债资产转移到天主教会名下,教会将此建筑拨付给修女会,修女们将别墅扩充改建,在别墅以南修建了修道院和孤儿院,就是这“宽仁院”。 作为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山东省人民政府1992年……[详细]
    槎山千真洞石刻
      槎山千真洞石刻位于荣成市人和镇响湾村铁槎山主峰清凉顶北部半山腰天然石壁,人工凿成。洞口向南,平面呈椭圆形,中设塔心柱,高2、阔4、进深6米。洞口上方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刻“千真洞”三字,内雕佛像1006尊(原为千佛洞)。据槎山云光洞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和光绪年成稿、民国付梓的《文登县志》所录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碑记》,千真洞造像年代不晚于1341年。 洞前有庙堂残迹,1992年复建部分建筑。 槎山上另有云光洞,位于荣成市人和镇槎山龙井顶南麓,金大定年间,道教全真教北七真中的王玉阳曾隐此-。增福延寿宫始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自元至明屡经修葺。清光绪年重修三清、真武、关帝、药王诸殿,亦皆毁于战火,1992年重建。现遗有元至元六年、……[详细]
    胶东育儿所旧址
      胶东育儿所旧址位于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田家村、腾甲庄村中,年代为1942-195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胶东育儿所旧址主要由东凤凰崖育儿所旧址、田家育儿所旧址和腾甲庄育儿所遗址三部分组成。1942年4至5月,因形势逐渐恶化,该所由荣成县沟曹家村转移到乳山境内东凤凰崖村。7月该所改为胶东育儿所,9月又迁至田家村。1948年,胶东全境解放,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1948年春,胶东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儿童集中居住,胶东育儿所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该遗址南北长约125米、东西长约72.5米。旧址建筑仅存墙基,建筑已经不存。……[详细]
    观上冯家冯德英旧居
      观上冯家冯德英旧居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中,年代为清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德英旧居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系著名作家冯德英老先生青年时代生活的老屋,也是著名红色经典系列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花”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也是抗战时期,胶东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地点,张连珠同志在担任第三任胶东特委书记前,就在观上冯家村的圣水乡小学,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1942年,胶东第三兵工厂一部分在山南的高家台村开展生产,一部分在观上冯家村开展生产。2018年6月将冯德英旧居后的房屋打造了四个展馆分别是昆嵛山下展馆、苦菜花馆、迎春花馆、山菊花馆,总占地面积约605.3平方米作为一处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沙里店遗址
      沙里店遗址位于文登市文登营镇沙里店村北300米处的台地上,南北长50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遗址的南、北两面有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水沟,从水沟断崖观察,地表下耕土层0.2米;以下为文化层,厚1~3米,里面含陶片和石器,上层为黑灰陶,中层红、黑陶混杂,下层为夹砂红陶,陶片多为鼎、罐、盆、杯、壶、豆、鬹的残片。以黑灰陶片为多,质坚而光亮,器壁较薄,最薄者仅毫米,似蛋壳陶。陶片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划纹、波浪纹、绳纹。石器有镞、矛、凿、斧等。 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沙里店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荣成河口遗址
      详细地址:位于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南200米的台地上。景点介绍:河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中较早的贝丘遗址。位于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南200米的台地上,西临海湾,东边有河口河自南向北流过,地势西高东低,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东省和烟台地区文物部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机构多次调查和试掘。遗址采集石羊一件,滑石质,圆雕,阴纹勾划,线条粗犷简括,造型朴拙。一身双首,前后一致,出土时一端面部残损,长23.5厘米,最宽处9厘米,厚约4厘米。……[详细]
    海星学校旧址
      海星学校旧址位于环翠区文化东路5号鲸园小学院内,为法国教会在威海所建天主教堂附设的海星学校教学用楼,建筑共两座。西面一幢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164平方米,面阔八间,进深8.2米,高8米,四阿式顶,为海星学校办公楼,保存完好。东幢1932年建,1934年竣工。占地448平方米,面阔32米,进深14米,高12米,平面呈长方形,三层,石结构,有地下室,楼上平台建有女儿楼,西墙北部及北墙东部有台阶。内部中间为走廊,南北两面各设教室。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胶东特委成立旧址
      胶东特委成立旧址:位于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中,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直接领导各县的领导机构。2017年3月份开始,冯家镇政府多方面争取资金对胶东特委旧址及其周边的17间房屋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使旧址形成了一个集旧址及展馆为一体的闭合式院落,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2017年11月被乳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在威海城区文化东路与海滨北路交汇处,有一座呈三角形的花园。早时三角花园的东门,是由两很大型的鲸鱼颚骨对成的,南北两门的水泥方柱上端各横一块鲸鱼骨,故又名鲸园。1966年,因拓宽马路,将鱼骨门拆除,花园面积也缩小五分之三,成为街心公园,面积仅为2600平方米。周围环绕着青翠的冬青,树木花草、石桌石凳分布园内。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就座落在这花园中。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30年被中国政府收回。为纪念威海的收回,1931年便修建了这座汉白玉纪念塔。塔为三棱形,用45块莱州大理石拼砌而成。塔基用花岗岩垒成三层石阶,周围有12根石柱用铁链环连。塔高32英尺(9.75米),以志威海被英国强租32年。塔正面朝东,上部镌刻“收回威海卫纪念塔”8个魏碑体镏金字,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所题。下部三面分别……[详细]
    刘公岛英海军粮库职员住宅
      刘公岛英海军粮库职员住宅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年代为1898至1940年。2013年10月10日,刘公岛英海军粮库职员住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公岛共济分会东住宅
      刘公岛共济分会东住宅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年代为1898至1940年。2013年10月10日,刘公岛共济分会东住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英商私人住宅旧址(小红楼)
      英商私人住宅旧址(小红楼)位于威海市东山路。年代为清。2006年12月7日,英商私人住宅旧址(小红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福山中学建筑群
      天福山中学建筑群位于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年代为1952年。2015年6月23日,天福山中学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