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旅游

绵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绵阳圣水寺
  据民国版《绵阳县志》载:“圣水寺:治西十五里。建自前明,雍正时重修,后屡倾圮,里人重修;民国中,僧觉培建前殿、山门。”寺庙位于山前平坝,解放后改建为小学。新建的圣水寺位于市区西北部宝成铁路西侧山岗。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群众自发修建一座主要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庙(即后来的观音殿)。其后果忍和尚自成都昭觉寺到绵阳弘扬佛法,得到人民政府和广大信佛群众的支持,逐步修建殿堂,扩大寺庙规模。截至1996年底,先后修成山门、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玉佛殿、西方三圣殿、大悲殿等宏大殿堂以及一批配套建筑。罗汉堂座落在寺庙左侧,修建于90年代,由果清和尚主持。殿宇规模宏大,共塑罗汉1250尊,突破了佛教罗汉数500-800之常规,殿堂中央塑有一座通高15米的四面千手观音像。殿门外依山崖建造有数十米石阶龙梯直下山……[详细]
五世同堂坊
  在涪城区龙门镇小桥村,有一座五世同堂坊——张仲奇五世同堂坊。这也是我市五世同堂坊中,保存最为完好,雕刻工艺最为精湛的清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今,这座牌坊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文化符号从绵阳城区经绵江公路进入涪城龙门镇小桥村,往红桔林村委会方向前行,穿过道路两边的各种大棚蔬菜,前行500米左右,张仲奇五世同堂坊便出现在记者面前。张仲奇五世同堂坊掩映在几株大树中,牌坊四周昔日的农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带,木栅栏将牌坊围了起来,站在牌坊下远观,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眼前的张仲奇五世同堂坊,虽然经历了近两百年的风雨侵蚀,但牌坊的结构完好,威仪不减,上面的浮雕、镂空雕刻线条依然清晰,仅有局部因风雨侵蚀被风化、破损或长满绿苔。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牌坊所在的位……[详细]
毛主席著作学习室
  三台县柳池镇“毛主席著作学习室”近日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内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三台县文管部门介绍,该学习室目前是绵阳市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文革”文物。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在本县柳池镇清溪村土桥沟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毛主席著作学习室。该处文物坐东向西,为一处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覆面、四合院布局的民居建筑。现存正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7.6米,进深7米。8月16日,记者在“毛主席著作学习室”现场采访时,清溪村原村主任周大鹏介绍说,该处遗迹为解放前当地大地主邓大原的住宅,解放后分给贫农刘开云等几户村民居住。陪同记者采访的柳池镇党委副书记蔡爱琼告诉记者,“关于文革的是非功过,国家早已有定论,但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和见证,把这处学习室完整保存下来,可以说是几经周折。”……[详细]
梓潼上清观
  梓潼县上清观,又名灌沟寺,亦作观沟寺,位于东石乡油坪村1、4组,坐西向东,创始于隋开皇,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现存古迹以清代四合院古建为主体,兼紫荆、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胜。1990年11月,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保。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观旁有蒙泉,引溉田数亩,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又:“蒙泉,县南二十五里,岁旱祈祷立应。”一.上清观山门上清观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戏楼下层向外开山门,额悬“上清观”横匾一道,由梓潼张玮书于丙戌年。面阔九间,设廊,……[详细]
琴泉寺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北泉路左侧的长平山腰。始建于北周(公无557—581年),初名安昌寺,经隋,于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滴声似琴,明朝万历时已称琴泉寺。从唐初起琴泉寺就按星象落座建殿修阁,其布局严谨,宏伟精致,庄重典雅。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所建,主体建筑由座西北朝东南的并排双四合院相连而成,布局特别,处于历代山寺的主要位置。左四合院有前殿、正殿和左右偏殿,右四合院有偏殿和厢房。整个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正殿,又名观音殿。面阔三间14米,进深六间12.1米,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前殿,带山门,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面阔五间18.9米,进深三间5.8米,建筑面积109.62平方米;正殿后是甘露洞,洞内便是“琴泉”山泉池。泉水终年不……[详细]
涂氏牌坊
  涂氏牌坊(又名玉龙花牌坊,玉龙节孝牌坊)位于盐亭县玉龙镇新家沟村,距县城东21公里、距玉龙镇1000米,矗立于梓江东岸,山青水绿,气候宜人,位置尤佳。涂氏牌坊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它是邑候陈绍惠禀呈朝廷以旌表节妇赵涂氏而建,由赵涂氏次子(太学)赵金成承建。涂氏牌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2.64平方米,仿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式顶,四柱三开间,通高8.8米,宽12.8米,厚0.62米,四根砖柱的前后均置有高大的红砂岩抱鼓石,共8个,高2.44米,厚0.36米,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牌坊周身用数百块陶雕、砖雕件贴面或镶嵌于一体,每个抱鼓石顶部用陶雕下山狮,与四根方形柱连接。三道门为拱形顶,每根横梁都全镶雕有如意花草,24孝等戏剧浮雕,两耳各有10场陶制浮雕。……[详细]
贞孝节烈总坊
  贞孝节烈总坊(梓潼县)贞孝节烈总坊,即贞节牌坊,位于长卿镇南桥村。清光绪二十八年建造,牌坊坐北向南,为一正楼二边楼、飞檐翼角四柱落脚的石刻,青白砂石垒砌而成。通高9.6米,阔8.1米。坊用4根立柱,9条整石横梁,近百块华板,数十块檐石穿逗、镶嵌而成。其前后、左右均与中心线对称。正门高5.6米,侧门柱高4米,柱底边长0.6米。正楼由侧门柱和横梁承托,边楼由正门柱和大横梁承托。坊为庑殿顶,东脊已残损。正楼华板之上南北两面正中镶嵌“皇恩旌表”坚匾,其下刻“贞孝节烈总坊”横匾。匾下华板镌刻143位贞孝节烈女士姓名。正门高3.6米,宽3.5米。侧门高2.5米,宽1.5米。正门柱刻楹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金管书银管禄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两侧门额上各嵌一方形匾额。南面两边分别刻“竹节……[详细]
萧杨氏节孝坊
  萧杨氏节孝坊,一般称为肖杨氏节孝坊,位于绵阳市涪城区塘汛镇下场口,绵三路边,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坊主萧杨氏,绵南杨有祯之女,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年十七岁嫁于本里业儒萧作维字正礼为妻,成为萧行芳孙妇,国学萧永福公长媳。十九岁时,夫亡故,无子,矢志守节。嘉庆十年,抚嫡堂兄千总萧作贵次子廪生家学(家政)为子承祧。杨氏孝养翁姑,持家教子,为一方节孝典范。嘉庆十五年,翁故,孝事病母,后母逝,独自抚养弱弟幼子。道光十年,五十一岁,守节三十二年,亲族、乡里公举,报请旌表,拟建坊,杨氏止。咸丰四年,七十五岁,寿进古稀,精神犹健,子、孙、曾孙振振一堂,建“萧杨氏节孝坊”。萧杨氏节孝坊,青砂岩石质,东西向,是四柱三门三层屋宇式牌楼,高10.2米,宽7.05米,由坊顶、坊身、坊柱、坊基构成。坊顶山形,坊身……[详细]
阴平遗址
  阴平遗址位于小溪坝镇。为南宋遗址,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绵广高速公路时被发现,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阴平遗址文化层厚度均在2米左右,个别地方达到3米。现场发现了瓦片、红烧土、石构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积物;出土了珍贵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盏、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浙江龙泉的豆青瓷、陕西铜川耀州窑的瓷器、四川广元窑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铜器、残缺的铁器及动物骨片。阴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国邓艾伐蜀时期。当时,阴平古道山峦叠嶂,沟谷纵横,交通宿营极为不便。发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马角坝密林深处的潼江在阴平坝形成一个大拐湾,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块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的山间平坝,为军队宿营扎寨、补充给养提供了便利。《梓潼县志》、《江油县志》记载:“西晋……[详细]
盐亭张氏民居
  张氏民居位于盐亭县巨龙镇五和村2社,距巨龙镇1公里。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坐东向西。左靠青龙嘴,右接白虎嘴,北与张花山相望,东与圆宝山相邻,形成了古建筑与山水的和谐统一。建筑面积3038.8平方米,划定保护面积9482.8平方米。张氏宅原名桅杆湾府宅,又名张勉行府宅,为六道正门径直贯通三层天井坝的多重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由甬壁、石桅杆、头朝门、第一天井坝前院、二朝门、第二天井坝、前厅、后堂、左右厢房、配房与廊庑构成,全长85.6米,宽35.5米。前厅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后堂为穿斗式梁架,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前厅面阔20米,进深10米,通高9.9米。后堂面阔23米,进深10米,通高10.3米。保存了清代木结构建筑原貌。张氏居有确切的纪年,较为……[详细]
阔达回龙寺
  平武县阔达藏族乡筏子头村有一座回龙寺,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回龙寺是龙州至松潘、甘肃等地的一处重要驿站,且又是戏楼,是川西北保存最为完好的集戏楼与驿站为一体的清代古建筑。回龙寺坐北朝南,靠山面河,涪江从正前方流过。据考证,回龙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清代早期建筑。回龙寺由乐楼(戏楼)、正殿、左右配殿组成四合院。戏楼的左右还有部分木构建筑相连,与戏楼一样为二层。戏楼兼作大门,进庙从戏台底穿过。戏楼台口在内院倒坐,戏台有雕花撑弓,中间额枋有戏装人物雕饰,台口前沿有雕花华板,戏台上部梁枋有地方传统彩画,边壁上有壁画,颇为精细,可惜的是大多壁画都已残损。据了解,在清代,该处为水码头和驿站、关防之地,颇有人气,故形成小场镇,因此设庙,建戏台以应对节日庙会。据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详细]
盐亭笔塔
  笔塔因塔形似一枝巨大的毛笔,故名笔塔。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七级六角楼阁式砖塔,单筒式结构,攒尖式塔项。塔身建在三层红砂岩石的基座上,基座呈六边形,全塔通高31米。塔身外用青砖和精工烧制的土陶烧制构件砌成,七级逐层上收,各层开设假窗,空心至顶。塔底层每角设置高大的红砂岩石抱鼓大石支撑塔体。塔身各层塔檐下额枋上嵌有戏联、人物、鸟兽、花卉、山水陶制浮雕,第二至七层的柱上有云龙浮雕,第二、三层有五爪龙在云海中翻转牵动,气势磅礴,嵌有“龙盘虎踞”四字;五、六、七层各有铁铃挂在每一角;第二层正面塔身嵌有匾额,横匾为“云蒸霞蔚”阴刻四字,轮柱阴刻楷体陶雕楹联“火候文章光北斗,门前科第擢东关”。塔顶覆盖着灰筒板瓦,塔刹为葫芦式宝瓶。笔塔寓意招唤文风,冀望家乡振……[详细]
王右木故居
  王右木(1887-1924年)江油市武都镇人。17岁东渡日本求学,与李大钊等人组织神州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成都高师任教,组织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创办《新四川旬刊》、《人声报》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支部,中共四川支部,任党的书记。1924年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返川途中在贵州牺牲。王右木故居位于江油市武都镇。故居原来是一座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坐南朝北,一进三幢。前面临街是一重檐楼房,下面前装六合门,四周装木板,内放柜台作店铺,上面架楼板,安推窗作茶园,中间是一个敞式的客厅,后面是单檐的堂屋、居室、厨房等,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现存的堂屋、客厅、居室等为穿斗式悬山建筑,木质梁柱承重,建筑面积为500余平方米。客厅2005年重建作为展厅使用。王右木故居……[详细]
建平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场镇内,西距梓州古城22公里,紧邻原101国道(唐巴公路)三台至中江县的大路上,占地4120平方米,古建筑工程布局因地制宜,构思巧妙,由坐东北朝西南三重四合院相连而成,包括天王殿、玉皇殿、观音殿,且在同一中轴线上,明清戏楼兼为山门,偏离于中轴,充分融合于周边环境,完美无缺的川西平原古典民居建筑,与非常传统的道佛寺庙文化融为一体,总体建筑布局独特,结构严谨。该建筑始建于明朝中叶,重建于清乾隆王朝和民国初年,单体建筑均有确切纪年。该工程遵循“道法自然、水润天府”的理念,单体建筑的逐层抬升、巧妙布局,得到了充分展示。工程布局协调、美观,是四川省寺庙建筑中的独特精品,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率领义军曾在此盘踞。1938年秋,从成都秘密转移到三台的屈义生等7名党员,在此最早建……[详细]
中坝红军胜利纪念碑
  红军胜利纪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坝镇,保护面积707平方米,建筑面积51.26平方米。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纪念碑坐北向南,分为碑台、碑座,碑身三部分。碑台石砌,呈亚字形,高1.63米,宽7.16米。正面铺十级台阶,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为八棱八方形,每方内框平面,南、北两面有3处题记。碑身砖砌,高17米,顶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饰园柱,四面为长方形平面,上为红底金箔字阴刻碑文,楷书字体。南面:“百战百胜的工农红四方面军光荣胜利纪念碑!”;北面:“为争取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战!”;东面:“铲除封建势力,消灭-贼蒋介石,坚决赤化全川!”;西面:“彻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坚决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红军胜利纪念碑原是“中国革命军第十九军一路司令董宋珩德政碑。”……[详细]
三台东塔及北塔
  三台县城东山公园有一座东塔,与它相对的亭子梁上有一座北塔。关于这两座塔子,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仙女来到人间,她们是两姊妹,都很美丽,也很善良。姊妹俩四处游玩,饱尝了人间的欢乐与幸福。有一天,她们走着走着,便打起,-来,两姊妹都发誓自己永世不嫁人,要把一生用来为人们做好事。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决心各自修一座塔子。时间从天黑时开工鸡叫时完工。两姊妹就这样说定了。天黑了妹妹往北边走,姐姐往东边走。各自去准备动工修建。姐姐走得口干舌燥,来到东山寺庙喝水,观音娘娘看见了她那疲倦的样子,便问她为什么累成这样,姐姐告诉了观音娘娘,得到了她的指点,叫她到山上草坪去修。姐姐照观音娘娘指出的位置干起来了。妹妹也得到了琴泉寺菩萨的点拨,在亭子梁上选定了位置也干起来了。两姊妹干呀……[详细]
玉女泉及子云亭道教造像
  玉女泉位于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山麓,造像凿于高2.5米,宽8米,距水0.8米高的青灰砂崖壁上。坐北向南。原有道教造像50余龛,1953年取石毁掉一半,现存25龛。龛均为圆拱形,每龛造像3、5尊不等,共计50余尊,分别为天尊、老君、仙人、女真、力士等。其中有高发髻,后有头光,身着圆领衫,手执羽扇,倚于茶几上者;有结跏趺坐者;有着通肩道衣站立者;有狮座,莲台对称出卷云纹承托者。此外还有唐咸亨元年(670)、乾元二年(759)等题记。为四川凿造较早、规模较大且雕刻精美的一处道教造像,是研究唐代宗教、雕刻艺术的珍贵的实物资料。与玉女泉相距约100米的便是传说中的扬雄的读书台,台畔建有纪念扬雄的“子云亭”。“子云亭”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西山公园西山公园”而久负盛名。早年湮……[详细]
卧龙山诸葛寨
  县城之西15公里的卧龙山诸葛寨,《舆地纪胜》记载:“葛山,在梓潼县西二十五里,旧经云,昔诸葛北征、尝营此山,因名。内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又有石龛,云,贞观年造。”《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侯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粮草失职,被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麓,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附马都尉诸葛乔墓”。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元觉和尚在卧龙山中部依山造佛一千余躯……[详细]
宋哲元墓
  宋哲元墓位于绵阳市东2.5公里的宫乐山宝盖峰下。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宋哲元(1885一1940),著名抗日将领,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1940年5月病逝于绵阳城。墓地曾受毁坏,1978年重建、整修,1979年对外开放。由园林和墓莹两大区域组成,园内筑有高4米余的石质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冯玉祥亲题碑文“故上将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镌国民0对宋哲元的加褒抚恤令和追认上将之令。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状顶,亭柱内外刻多副挽联,其中,朱德、彭德怀所赠者全文是:“一战一和当年发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励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原国民党要员的题词、挽联亦被修整恢复。园林后的土坡上为墓冢区,墓前是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祭坛,陈置石桌凳和石香炉等,坛后即坟茔,冢……[详细]
石桥铺双牌坊
  石桥铺双牌坊(涪城区)李琦百岁坊、吴绍典孝义坊位于高新区石桥铺,两座牌坊相距500米左右,人称“石桥铺双牌坊”.两座牌坊均采用巨石通柱,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典雅精致,集深浅浮雕、线刻、圆雕和镂空等工艺于一体,是绵阳境内目前遗存的清代石雕代表性建筑。1986年,两座牌坊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琦百岁坊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当时石桥铺及周边各地天灾频发,石桥铺的乡人李琦每逢天灾,便开仓周济乡民,其仁义至善的美德备受四周乡亲敬佩和爱戴。在李琦104岁那年,他的儿子李天爱考取进士。时年,李琦家五世同堂,乡民和李天爱遂报请朝廷恩准,奉旨为李琦修建百岁坊。吴绍典孝义坊修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绍典字慎五,晚年号涪上农人,30岁时丧妻后不再娶,乡人称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