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
  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位于宝山区罗泾镇新川沙路以东,川念路以西的小川沙河口江堤边。1937年8月23日凌晨,侵华日军在宝山罗泾(现上海宝山罗泾)小川沙河口登陆后,沿途烧杀淫掠,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杀害平民2244人,烧毁房屋10948间,--妇女数以百计,史称“罗泾血案“。在一个乡的范围内屠杀平明2244人,占当时乡民总数的80%,其手段之残忍,密度之高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1973年8月,罗泾乡在当年日寇登陆处建立“永志不忘“碑,以告戒后人不忘国仇家恨。1985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宝山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立碑,正面刻“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背面记述日军暴行,以祭奠被日寇杀害的乡亲。后这里成为海内外同胞纪念抗日战争和接受1997年,为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60周年,……[详细]
方塔园内陈化成祠
  方塔园内陈化成祠[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园·清代]陈化成,福建同安人,清道光廿年(1840年)江南水师提督,驻松江府。廿二年(1842年)率部抗击进犯吴淞口之英军战死,谥“忠愍”。同年邑人建祠,光绪廿四年(1898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现存门厅和大殿。门厅建筑面积79.35平方米,三开间七架梁,硬山顶,南额枋上有补间斗栱,象鼻昂。大殿建筑面积115平方米,三开间九架梁,前部翻轩,檐枋上置补间斗栱,硬山顶。1912年松江同盟会支部设于此。同年中山先生来松视察,曾宿于祠东擅斋。原位于中山二路西段秀甲园,1999年整体迁至方塔园。列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陈公祠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1999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祠堂按原样迁建于上海方……[详细]
上海总商会旧址
  上海总商会旧址位于北苏州路470号,此处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近代上海已是个江海之通律的城市,中国派外大使大多从上海港出发,为了保佑海上的安全,仿照闽南渔民建妈祖庙或天后宫祭神保佑平安的习俗,光绪十年(1884年)在这里征地8000平方米分别建造天后宫和出使行辕。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商会新址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共谋发财大略,成为民营经济社团中心。1914年起总商会商务先后创设商品陈列馆、国货商场、商业学校,并创刊“商业月报”。1915年迁入原出使行辕旧址建造的上海市商会旧址新址,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 书--写“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详细]
44、黄母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母祠
  黄母祠又名先棉祠,是为纪念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造福乡里的功绩而建。黄道婆,上海乌泥泾镇人,幼为童养媳,不堪公婆-,逃出家门,流落到崖州,与黎族居民生活30多年,学得当地植棉、轧花、弹花、纺纱、织布等技巧,回乡后传授乡里,上海遂于明清时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逝世后,乡亲们出于对黄道婆的敬仰,建造黄母祠,后经过多次毁坏和重建。1981年,祠址被划进植物园内。1991年有关部门将旧祠重新修复,分纪念馆、陈列馆和莲花池游憩小区三部分。按原样修复的黄婆庙为六架梁五开间歇山顶建筑,室内陈列黄道婆生平事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黄道婆纪念堂”横匾端立门楼,祠前立有大照壁,正厅有黄道婆事迹展览,侧厅陈列黄道婆首创的三锭纺车、木棉揽车及众多图片、史料等。同年12月7日正式开放。园内植桑、麻、棉、竹……[详细]
南翔寺双塔
  南翔寺双塔,又名五代双塔,坐落在嘉定县南翔镇香花桥北堍,有“双塔晴霞”的景名,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但据其造型与结构加以鉴别,约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907~960年)。南翔寺双塔原屹立于南翔寺山门两侧。相传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农民耕地挖得一石,常有一对白鹤飞来伫立石上。有僧人见伫立的白鹤向南飞翔,便循此方向化缘募钱,造得一座大庙和双塔。而白鹤则南去不返,遂命名为“南翔寺”。寺于五代扩建,民国年间改设学校,抗战时被毁,唯双塔独存。该塔高11米,7级8面,仿木结构楼阁式宝塔。每层腰檐、平座都是砖制,每级都有佛龛。其它均仿木结构,腰檐下用斗拱。每层4面有壶门,另4面隐出直棂窗,方向各层互易。塔刹高耸,古朴玲珑,有8根铁制浪风索与顶层塔檐8只角相系。塔基筑有八角汉白玉石台,高2丈……[详细]
地下党上海书记刘晓旧居
  地下党上海书记刘晓旧居位于中实新村44号是一幢标准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子,一楼是客厅,二楼由刘晓妻子带着孩子们居住,三楼刘晓单独居住。而三楼亭子间则住着译电员朱志良,他对外的身份是刘晓的侄子。这样,刘晓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中央的来电和指示。刘晓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全面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关勒铭金笔厂的副总经理兼董事。妻子张毅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做掩护,担任地下党领导层间的机要交通员。在邻居们的眼里,刘晓是位老成持重、事业有成、努力工作、挣钱养家的生意人。刘晓(1908.5.13—1988.6.11)湖南辰溪人,出身书香门第。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29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反帝大同盟发行部工作,同月被捕入狱。1930年9月刑满出狱。1……[详细]
上海黄兴故居(黄兴住宅)
  旧上海法租界北区有一条幽静的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紧靠马路的393号有一幢白色4层楼建筑,这里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挚友——黄兴的住宅,人称“黄公馆”。黄公馆1912年开工,1915年建成,为20世纪初仿古典式并带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沿街三开布局,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初建时楼南为花园,园内广植苍松翠柏,浓荫覆盖,绿草如茵,另有葡萄、紫藤架及香妃竹、白沙枇杷树、白玉兰、木香花等名贵花木,西南隅有茅亭一座,环境幽雅。底层筑有对称大理石露天台阶,花岗岩作墙脚基础。立面以清水水泥大砌块衬托出浅色的横直线条,有较多的浮雕和装饰线脚。南墙二、三层间筑有弓形花色水泥阳台,左右用厚实的牛腿既作装饰又作支撑。各式类型窗洞,使建筑环境显得古朴典雅。室内楼……[详细]
陈桂春住宅
  陈桂春住宅位于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7年,由当地绅商陈桂春建造的这座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当地人还称它为“绞圈房子”。陈桂春住宅又称“颍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地域内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上海近代优秀民居建筑。住宅由天井、花园、主楼、客厅、厢房、备弄等部分组成。房屋为四进三院的中国传统民宅布局,两侧各有一条备弄,直通后天井。住宅正门朝南,进门是天井。正门楼上下均为五开间,两面为卧房,两侧为厢房。天井两旁置偏房,上层为过道,形成走马楼。天井上搭玻璃天棚。整幢围墙内原均设备弄,平时经备弄出入各进。备弄旁倚着围墙,筑有平房二十余间,乃仆人所住以及堆放零星工具杂物之用。正屋后有庭院、花圃、水井、厕所等。围墙内每棣房屋均是一字形五开间排列,其中楼上房间……[详细]
49、颐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园
  颐园位于城秀南桥西有一座始建于明末,原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宅园。清代原系赵梅住宅的一部份,名“因而园”。道光年间,转卖罗姓,易名“罗氏园”。光绪年间,罗家又把园售给浙江归安县(今吴兴县)知县许威,取名“颐园”。1937年归高君藩所有,当地人称“高家花园”。“颐园”今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颐园”是上海现存最小的迷你园林,但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一应俱全。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颐园处处残垣断壁、园内杂木丛生、假山岌岌可危,水池变成了垃圾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出资并组织了修复工作。梁思成先生的高徒、上海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梁友松亲自到颐园布置绿化。据说雨景是“颐园”的一绝,“颐园听雨”是松江二十四景之一;即是平时,听不到雨声,但手扶曲桥把手,仰望小山上透着历史神秘的百年……[详细]
多伦路250号住宅
  多伦路250号住宅位于四川北路转角处的多伦路250号,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西班牙、伊斯兰式花园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做弧面处理,主入口设于转角正中处。底层门窗柱伊斯兰式,修长圆柱。门窗均凹进,拱券,木制朱红色门窗框。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装饰,上部拱券内缘作锯齿状。正门上方出挑小阳台,石牛腿支撑。灰白色大理石贴面,上部有马赛克贴面画装饰。东侧墙壁下部为圆拱形窗和修长的立柱连续组合;上部为连续的直窗和假窗虚实并举,凹凸有致。屋顶设有两座敞亭。大厅彩色瓷砖铺地,从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楼梯扶手皆雕文刻镂。厅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无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据1937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详细]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部旧址位于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这里是原安徽都督柏文尉的寓所。1920年初,陈独秀自京抵沪,在此寓居,《新青年》部也随迁于此。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5月,毛泽东来上海,曾到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们经常在这里开会,讨论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等问题。他们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年底,陈独秀前……[详细]
民生码头
  民生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建于光绪34年,是当时亚洲大型码头之一,旧称英商蓝烟囱码头。2014年4月4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陪伴好几辈儿上海人的民生码头,有着曾是亚洲最大粮仓的“8万吨筒仓”,如今是工业风满满的艺术馆秀场,很有个性!民生码头曾是亚洲最大的粮仓,1991年开始建造,1995年完工并投产使用,8万吨筒仓所带来的是粮食存储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但是没想到的是,在仅仅在10年后便停止生产。此后8万吨筒仓不再作为仓储建筑。2017年的时候,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作为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馆,它也被改建为全新的公共空间,与此次艺术季的主题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完美契合,并且免费对外开放。原筒仓室外安装的6部全透明自动扶梯,可从1楼……[详细]
53、醉白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松江镇人民南路。清顺治年间,邑绅顾大申在明代一座旧园遗址上改建而成。据《醉白池记》载:宋代“韩魏公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于私第之池上,水部君(指顾大申)又仿韩而以堂名其池”。原醉白池规模较小,1958年在园西扩地60余亩,扩建后,醉白池正门朝西,门内有湖,沿湖筑草亭、长廊,过池上石桥,水杉林尽处为中门——原醉白池大门。门内庭北是雪海堂;雪海堂后院,对称植有百年丹桂两株。顺廊屋可步入园林精华部分——内园。园以黄石堆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中心,四周绕以楼阁亭榭和长廊,以及高低错落、迤逦相连的花墙。以横跨于池北的“池上草堂”为中心景物,正中挂着一块“醉白池”字匾,堂屋东面是一座四面厅,建筑具有明代风格。水池四周还有不少精雕细刻的亭榭。东南面有大湖亭,东北面有小湖亭,西南面有六角亭,四面厅东有一座船……[详细]
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
  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是上海市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外滩建筑群已经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二楼现为怀旧时光酒吧。信号台的历史,是与国际航海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商船航运和军舰航行都离不开气象。1853年8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海洋会议上,气象作为航海事业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讨论。1854年,英国商业部成立了气象处,于1861年首次利用信号电码发送暴风雨警报。……[详细]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位于安义路63号,这是一幢沿街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会客室兼吃饭间,楼上是卧室,毛泽东就住在楼上。他与同住的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一说是张文亮)轮流做饭,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生活十分俭朴。毛泽东从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其间,一直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在安义路住所发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等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参加半淞园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会务问题。5月8日,毛泽东等12名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路480号半淞园内召开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对新民学会后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欢送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5月9日,毛泽东到洋泾浜法国码头,送别了萧子……[详细]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位于江苏路389弄21号(原永乐村21号),1946年底,国共和谈破裂,全面内战开始。次年,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刘晓为书记,管辖上海、长江流域、西南各省以及平津地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必要时还领导香港分局。1947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局组织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并逐步发展至全国60多个城市,形成反对国民党-派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正面战场。由王辛南以私人的名义租下江苏路永乐村21号整幢楼房,作为中共上海党的秘密机关,并由张执一、方行两家老幼迁入居住,作为掩护。民国36年1月后,此处先后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直到上海解放。除了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成员的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在此进行外,上海局文化工商--委员会书记张执一、中共上海市委书……[详细]
唐一岑墓
  唐一岑,广西府临桂县举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来崇明县任知事。其时,倭寇屡扰崇明县城,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崇明百姓深受其害,对其恨之入骨。唐一岑到任后,闻之此事,迅速修筑工事,训练沙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防范倭寇骚扰的措施,并发动组织全县军民,亲自带阵,齐心协力抗击倭寇的屡屡进犯。后因奸人与倭寇内外勾结,破了县城,唐一岑怒不可遏,带领军民和倭寇展开巷战,斩杀数寇后,只身负伤,终因流血过多以身殉职。为了表彰唐一岑英勇抗寇以身殉职的功绩,明世宗嘉靖帝敕赠唐一岑为光禄寺丞,谥“愍忠”,并筑墓建祠。最初,墓和祠均建于平洋沙旧县城西南角,1731年迁至蟠龙镇东约500米处,后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1957年,江苏省文化局将唐一岑墓列为二等古墓葬、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崇明县政府重新拨款对唐一……[详细]
嘉道理爵士公馆
  嘉道理爵士公馆,俗称为大理石宫。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现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所在地。始建于1924年,占地达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00平方米。曾是英籍犹太富商,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及半岛酒店创始人埃利·西拉斯·嘉道理爵士的私人住宅。因为整幢房屋通体使用大理石作为建材,因而被称作为“大理石宫”。嘉道理家族埃利·嘉道理(EllyKadoorie)爵士,为英籍犹太富商,曾跟随上海地产大亨哈同、汇丰银行。于19世纪末开始在沪港两地兴办实业,深入各个领域,并且还举办各类慈善事业,如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等等。因此,1925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授予其二级爵士称号。20世纪三十年代,其子劳伦斯·嘉道理和霍瑞斯·嘉道理开始协助其开拓事业,嘉道理家族壮大,成为沪上与沙逊、哈同其……[详细]
上海古城墙大境阁
  •登上仅存的明代城墙和城楼,感受都市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气息。景点介绍上海市区内现存的古迹屈指可数,位于黄浦区人民路大境路口的古城墙大镜阁便是其中一处,这是一段30多米长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是明代嘉靖年间留存至今仅存的古城墙。虽然这个景点小到仅用几十分钟就能看个遍,但当你走上古城墙,或许能感受到这古朴的建筑散发着的岁月气息。这段城墙成“凸”字型,原是箭台,而建立在箭台上的大境阁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层楼阁。另外,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也都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至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可以依次游览城楼、关帝殿、熙春台。熙春台建于清代,如今里面陈列着《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有图片、实物、模型置景等展品,展现了上海老城厢七百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详细]
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
  太仓路127号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原白尔路389号),是一幢三楼三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原为博文女校所在地。民国10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参加大会的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包惠僧、刘仁静、周佛海等9人,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宿在博文女校。他们在这里讨论交流工作,起草文件,完成了“一大”会议的准备工作。博文女校创办于民国6年(1917年),校长黄绍兰,董事长黄宗汉(黄兴的夫人)。创办时,校址在贝勒路(今太仓路北面)弄堂内。民国9年迁至白尔路389号。当时学生有100人左右,实行全日制教学。学校约于民国21年左右停办。以后该旧址为一般居民住宅,楼下曾开设商店。1951年,博文女校旧址由中共上海市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