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旅游

沭阳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新沂河大桥
  新沂河横穿沭阳县中部,由颜集入境,流经灌云、灌南两县,东注人海。为改变沂沭洪水漫流局面,于1949年l0月开始导沂整沭工程,至1950年4月竣工。之后沿河各地又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兴建闸群、筑路建桥工程。新沂河大桥是在新沂河上建桥最早,当时在我国最长的一座双曲拱公路桥。新沂河大桥建成之前,只有沂河床上的泥结砂礓简易路面接连淮阴与新沂交通,但历年汛期沂河涨水期间,国道淮沭新公路南北交通受到季节性断阻,车辆绕道行驶,整个新沂河段只能依靠船渡连通两岸。为了更好地发挥公路为国民经济和巩固国防服务的重要作用,确保国道淮沭新公路畅通无阻,国家交通部于1967年批准投资兴建新沂河大桥。新沂河大桥位于沭阳城区西北,紧靠沭阳县城,因凌驾于新沂河上,故定名为新沂河大桥。该桥于1967年5月始建,1969年6月竣工,……[详细]
沭阳闸
  沭阳闸,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城南居委会西南淮沭河上。新中国成立后,导沂整沭工程从1949年10月21日动工,至1951年初步竣工。沭阳闸自1958年8月16日动工兴建,1959年10月竣工。它的构造为双层交叉式。上层为调节淮沂水位服务于灌溉、航行、供水等功能的节制闸,下层为解决淮沭新河以西大片土地排涝问题的并列式的地下涵洞。这种灌、排、航、供相结合的多功能的特殊形式的大型水利建筑,当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上层节制闸共25孔,每孔净宽10米,总长288.15米,最西边一孔为通航孔,可通1000吨船队。闸底板高程5米,底板13块,胸墙底高程12.5米,闸顶高程15米,闸孔净高7.5米。上层闸顶设公路桥,桥面高程15米,净宽6米。工作桥桥面高程24米,宽2.5米。沭宿、沭泗公路即经该闸闸顶……[详细]
沭阳清真寺
  沭阳县,由于历史上在商贸流通方面与国家西部数省联系密切,自古便有一部分回民落户定居。但在封建时代,回民不受重视,沭阳并无弘扬伊斯兰教教义和回民族风俗的公共场所。清末民初,沭城一位张姓绅士,感于回民恪守清真教义的德行,主动献出家中部分房屋,并加以修整,成为清真寺,供伊斯兰教徒和回民礼拜、斋戒之用。该寺位于沭阳县城马巷北首(现沭城马巷43号),占地120平方米。古树掩映,地处幽静。坐西面东,院门北向,砖木结构,灰瓦盖顶,明清式建筑。匾额上 书-“清真寺”三个行书大字,清秀飘逸,观之不俗。三间大殿,四间廊房,整个院落设计古朴典雅,具有东方古老民族庭院式样之美。首任阿訇马振才,后,其子马文山继任。1950年,泗阳籍回民沙雨亭,从青海伊斯兰学校毕业,来沭主持清真寺,弘扬伊斯兰教义。1952年,沙雨亭调……[详细]
吴苓生烈士墓
  吴苓生,字松仙,曾用名吴丽石。沭阳县颜集镇人。生于1899年。1920年在北京汇文大学读书,曾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2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哈尔滨特委书记、中共北满地委书记、中共东北三省特派员、中共满州党委组织部长、山东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济南。1962年,沭阳县委将烈士迁入县烈士陵园,并立碑以作纪念。吴苓生烈士墓为圆形,水泥构造,墓台四方形,四周有短墙围护,墓前树碑石一块,高4米,宽1.3米,正面镌刻着“吴苓生烈士墓”,背面为碑文。……[详细]
逍遥厅
  逍遥厅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虞姬公园(原城北公园)内,是一座民国时期的仿古建筑。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进三开间。抬梁式架构和歇山顶构造古色古香。前后有廊,匾上“逍遥厅”三字为当时县书法高手司志奇所写,为颜体书法,遒劲古朴,可惜毁于“文革”,2001年由薛伯愚重新题写,柳体书法,大雅庄重。逍遥厅自外部测厅长11.5米,宽5.9米,厅前后廊各3.6米,长14.55.米,至檐高6米,厅下地面基石高0.74米,前阶长4.58米,宽1.22米,后阶长4米,宽0.99米,墙壁厚0.46米。逍遥厅是沭阳现存不多的民国建筑之一。……[详细]
  贾庄桥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悦来镇澎湖村东北老宿沭公路,跨柴沂河之上。桥建于公元1952年,桥面宽6.5米,长21米,厚度1.15米.主体为砖结构,所用砖规格为长24、宽12、厚5厘米;单拱形桥,拱高5.46米。该桥是沭阳桥梁的代表建筑,现已废弃不用,但仍不失为一处风景。桥下为柴沂河,南边新建一坐桥,北边为农田,处于苏北平原地带。……[详细]
  郭圩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四组南约300米处,遗址西侧紧邻丁郭路,路宽约5米。当地村民称此处遗址为“大墩”。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略高于四周,一条半弧形小径从遗址中穿过。据当地群众讲述,原墩很高,因耕种、取土、雨水冲刷等原因,现存高约1.3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队在墩顶部建一小土窑,后由于土质不好杂质大仅试烧一次以失败而告终。遗址西半部分还留有当年建窑厂取土时的方坑,面积约80平方米。遗址地表种植旱作物,现场可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锛、夹砂陶片、泥质红陶片、红烧土等。……[详细]
  古栗林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部,主要沿虞姬沟一线呈带状分布,以新河和颜集两镇最为集中。新河镇周圈村的古栗林占地120亩,有百年以上的古栗树566课,古银杏172棵,植于清朝中后期,按易经八卦布局,虽经百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颜集镇花晏村的古栗林约有80多亩,圩口村共有板栗树约千余棵,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条形地块上,晏下村也有占地50-60亩的古栗百余棵,最大树龄的板栗栽种于明末清初时期。有的树径达约1米。板栗属落叶乔木,寿命可达300年以上,果实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当时沭阳盛产板栗,因其个大、肉甜香脆,且外壳鲜红光亮,被命名为“大红袍”,成为地方有名的“贡果”。沭阳县古栗林由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地方特色鲜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人为种植的“古树群”景观……[详细]
  沭城仲氏家族墓地,明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城北体育场东南角,墓地面积约约15000平方米。沭阳仲氏始祖仲由沭阳仲氏系仲氏南宗,元末明初时迁入沭阳。仲氏家族墓地“文革”期间地面遗迹被毁,地面已无明显标志。2008年,沭城仲氏研究会聘请文物专家对该墓地进行勘探,并确认了墓葬的具体位置。该墓地南临公园路,北距青岛路,西临北京北路,东距上海路,交通便利。地表现为体育场跑道所覆盖。……[详细]
  潼阳县政府旧址位于沭阳县潼阳镇,年代为1945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沭阳古城墙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镇城门南新阳大桥北岸,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道光十八年两次增修加固,整体平面呈“半圆形”,全长500米,现尚存百余米,保留在沭城北岸,石堤均用长条型石板推砌,2000年江苏省文化厅拔款130万修缮。据该县县志记述: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可达率民众以砖修筑城墙,周长855丈,高2丈,后经多次加高加固,并修凿了护城河。由于附近地势泥沙堆积抬高,露出地表的城墙部分高度仅剩2米左右,但城池当年颇为壮观的景象仍依稀可辨。为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该县邀请南京古城墙研究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并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散落民间的古城砖以及条石、石柱、石鼓、石碑等旧物,按明城墙旧有风貌进行修复。……[详细]
  臧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潼阳镇阴平居委会臧墩组。臧墩遗址1982年发现,为一处新石器至西周的聚落遗址。原遗址高出地表7~8米,面积25000平方米,文化厚度2~2.5米,采集的遗物有鼎足、陶豆把、鬲足、锥足鼎、三足钵、石锛残片。属青莲岗文化遗存。西周时期的泥质红陶鬲足、瓿、盆豆等残片。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现有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00米,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在墩北发现石椁墓。该遗址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有重要意义。……[详细]
  宝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潼阳镇潼北村八组南150米。该墓群于1982年被发现,原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封土高近10米,底经45米,经人工夯筑。北缘坡发现有石椁、花纹砖、神兽铜镜、五铢钱币、铁剑等。宝墩西分布大小土墩5座,封土残高2米左右,直径7~10米,现宝墩汉墓群高约4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50米,墩南局部以遭破坏。地表采集标本有釉陶罐、板瓦、罐等残片。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候被村民挖掘出铜镜一个,被淮安博物馆收藏。……[详细]
  程开聚旧宅及花园,始建于清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东关大街7号、9号(沭阳县第一招待所)。该文物点有房屋三间,花园一座,房屋为清中期至清末所建,花园为一座四合院建筑,为民国时期所建,院内另有石鼓、古银杏、皂荚树。程开聚,淮北巨富,生卒年不详,乳名小开,字萃堂,江苏沭阳县沭城人,大地主兼商家。程氏发迹起于清乾隆中后期,当时皖南徽州地带闹灾荒,歙县有个竹篾匠程文佑,带领儿子程仲璜流落到沭阳,在沭城东关屎河埃旁搭棚居住。程仲璜经一驴驮贩撮合,与城东章集一个聋耳瘸腿姑娘结了婚,生一子,乳名小开。程小开渐渐长大,其父程仲璜终天做手艺,母亲又耳聋腿瘸,生活穷困不堪,既无能力管教小开,也难以供其读书,致使小开与一些二流子常常混在-起,声名狼藉。由于街邻人看不起他,小开受到刺激,便决心做生意,以求发……[详细]
  小宅项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潼阳镇大宅村,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遗址北部曾建有一座窑厂,受破坏面积约3000平方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采集有云纹瓦片、泥质灰陶罐、条形灰砖、铜熨斗残片等。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亦可见较多的泥质灰陶陶片。遗址周边是农田,西边是岔流新开河。远离村庄,交通不便。该遗址对研究汉代沂沭河流域的考古学研究有一定意义。……[详细]
  红圩墓群位于悦来镇红圩村2组,北临沂河,该墓群高出地表4米,现上种植玉米,由数十个墓组成,2003年被盗过,残留墓砖,结构严谨,规模较大,墓群处于红圩村北,现上为基本农田。遗址北面100米处为新沂河河道。……[详细]
  袁枚手植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紫藤花园小区内,距今近300年历史。苍劲虬曲的主干,胸径52.4厘米,瘤纹嶙峋,表同虬龙,弯弯曲曲的侧生枝,伸条舒叶,漫天飞舞,盘附于一株胸径45.2厘米、古朴肃穆、甘当俯首孺子牛的古槐。古槐高达11.9米,绿荫蒙茸,给若大一个庭院绣装成一幅绿的天幕。暮春三月,紫藤花开,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挂满在“天幕”间。满院淡淡的清香,逗得蝶舞蜂飞,让人为之陶醉。这棵紫藤,就是清代沭阳知县,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诗人袁枚亲手栽植。清诗人王诩诗曰:“花种河阳簿领余,上清曾此待銮舆。齿芬麦倘徵其秀,手植藤疑学草书”。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有异禀,聪明好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分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