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罗零基点(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长乐区营前闽江南岸,包括清代罗零基点石刻、当代罗零标石。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在闽江口下游设立验潮站,1866年起,由德国工程师对闽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闽--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观测标记,即罗星塔零点,简称罗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省的陆上高度(海拔)和水下深度皆以其作为起点计算,同时该点也被东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高程系统,1952年底确定了罗零标高为黄海高程-2.179米,并在罗基点上方约20米处埋设标石,称为“国家水准点罗零1”。……[详细]
      欧阳詹墓位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新塘社区,类别为古墓葬。新塘欧阳詹墓位于新塘社区广化寺北侧,墓建于唐代,明清均有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墓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通面阔10米,进深18米,墓平面呈“风”字型,三合土结构,外用砖石包砌。由墓丘、墓围、祭台、三级墓坪组成。龟背形墓丘,前立墓碑,分两行楷书竖写“唐国子四门助教欧阳行周先生墓”。原为三合土构筑,近年其海外后裔重修时以砖石砌筑。欧阳詹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主体四周各外延10米。……[详细]
    303、吉了寨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了寨位于莆田市东埔镇吉城村。位于东埔镇吉城村,原名蓼城,也称吉江城,寨距山面海,条石砌筑,创建于宋熙宁四年(1071),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重建,设巡检司,简写寨名字为“吉了”。今残存寨城墙一段,长约115米,宽3米,高3.3米,寨后为金鸡庙,庙背紧挨山崖,崖上有刻字,难见字内容,山上有旗杆石1对,金鸡庙前左侧立有嘉庆凭据石碑1通。该寨址为涉台文物之一,为研究明代抗倭史具有重要的价值。附属吉江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嘉靖年间毁于倭患,后又几经募资修建,现存建筑为文革后重修,有正殿二层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保持明清风貌。……[详细]
    304、中一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一堂位于秀屿区埭头镇英田村西埔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中一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东北至建筑外墙外延9米,东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西南至建筑外墙外延9米。……[详细]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德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部西350米之塘后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清后期重建,1998年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存部分清原构件。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五间14.7米,通深19.1米,建筑占地面积281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殿外廊两侧柱刻八仙浮雕,较精美,抱鼓石内侧刻有“寿”字,较少见。 1930年冬,中共闽中特委会在广业里(辖今白沙、新县、庄边、大洋等山区乡镇)外坑村成立苏维埃政府,其址设在宫内,为当时闽中地区唯一红色政权。故宣德宫既是古建筑文物又是革命旧址文物。201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九莲岩建筑群位于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始建于清代,近代修。由依山而建的三座主建筑及附属建筑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68平方米。第一殿为近年重建,面阔五间22.5米,进深9米,两侧各一偏殿,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第二殿为近年重修,面阔五间14.7米,进深8.3米,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第三殿(主殿)面阔三间9.9米,进深16.2米,两侧各一僻榭,仿重檐歇山式顶,祀吕祖先师。主殿前为拜亭,左侧有莲花洞,面阔一间,顶部为天然巨石。……[详细]
      叶良运革命活动地(瑶珠堂)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沃里自然村。 瑶珠堂是“三一教”涵江主要祠堂书院之一,始建于明后期,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近代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无前廊,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下厅、天井、上厅及两回廊组成,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堂东侧外墙内嵌“泗洲文佛”一尊。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莆田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藏书丰富共26门类,涉及宗教信仰、儒学、佛学、释学、医学等共183册(本),对研究古代祠堂书院提供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 1944年初,时任福建省委游击1纵队队长叶良运,以江口丰美真本堂和鳌山村沃里瑶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火种。201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详细]
    308、潮音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音亭位于秀屿区东庄镇石前村。明代始建,名“沟尾宫”。 1933年重建,命名“潮音亭”,主祀观音。为单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面阔4.5米,进深11.5米。大殿面阔三间,石构,悬山顶。寺中保存有晚清翰林学士张琴撰写的重修石碑1通,碑高1.06米,宽0.44米。……[详细]
      林贞明墓位于莆田市忠门镇秀田村。林贞明,生于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为三一教主林龙江的四大门生之一。民国重修,坐西朝东,通面阔8.47米,通进深20米,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三合土、块石构筑。墓碑由三块通高1.25米,宽1.4米组成,直下阴刻楷书。墓丘前有祭台,其前有四级墓坪。……[详细]
      白沙祖宫位于涵江区白沙镇白沙村。白沙祖宫由白沙祖宫和昭惠新宫组成。白沙祖宫创建于宋绍兴十三年(1143),清乾隆年间重建,1988年修。坐南朝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4.9米,通进深17.1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存清乾隆戊寅年(1758)“白沙祖宫”匾。2000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昭惠新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坐西南朝东北,通阔五间15.1米,通进深16.6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左右廊庑和正殿组成。宫内天井右侧墙上存清陈宝桢题字一对,左侧墙存纪年“宣统元年”题字1对。2000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1、吉了港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了港位于莆田市东埔镇吉城村。即今东吴港,据《仙游县志》记载:“宋击蓼(在今忠门吉了)、湄洲之间,为闽市辐辏之所”。古称鸡了港,鸡了城,明正统九年(1444年)扩建成为船舶停泊港,明代海禁开放后,港口经济迅速繁荣起来。据《秒岩管斑录》和《奉郡守先生论筑城书》记载:“人烟万三,居民约千家,皆以渔为业”,“商船巨舟”,头尾相联,自秀屿至前运、东沁一带,帆船连接长达3000米,形成商业集镇。现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长约数十米,全是大石条砌成,和吉了寨城墙属同一时期建筑。码头附属东岳庙,前后两进,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沿海特色石结构风格,庙前有口方井,井口用四块白玉石合成,上刻“万历庚申年立”,俗称“安福井”,离海岸不足八米,井水却清甜爽口,古为码头船民汲水的重要水源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312、善扬宫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扬宫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善扬宫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73),自清雍正至同治年间(1723-1874)多次翻修。坐西南朝东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2米,通进深18.6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1949年大洋地区闽中游击队驻此,并设制衣厂和粮仓。2015年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英龙英惠社 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英惠巷 ,年代为明-清 。始建于唐代,宋大观初重修,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增建。坐东朝西,处于三叉道路中心点。平面呈梯形,由前殿、拜亭、正殿和正殿右偏殿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基本保持明代风格。保存有石经幢、“嘉庆丁卯重修”古井、古匾。为研究莆田城区明、清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西至前殿滴水外延2米。……[详细]
      北大顶墩桥 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顶墩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顺七年(1463)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两墩石梁桥,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长17.3米,宽3.56米。二座舟形墩,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详细]
      冲沁沁安宫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冲沁村上沁安自然村 ,年代为清 。初名沁江宫,清代易名沁安宫。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6.4米,通进深13.1米,建筑面积约83平方米。单进廊院式建筑,由石埕、前殿、拜亭、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主殿补间铺作二朵,斗拱作二斗三下昂,具宋代做法样式。保存有明、清妈祖神像、神龛和清末张琴书写的匾额等。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石埕沿外延2米。……[详细]
      江口南安陂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陂头自然村,年代为宋-清。旧称“南湾上下洋陂”。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平海军节度使、泉漳观察使陈洪进创建,北宋蔡襄、南宋方廷实先后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和清康熙、乾隆及同治年间均复修,解放后扩建。陂石砌滚水坝头,长342米,高1.5米。陂左侧置进水闸一座,有支渠16条,总长10200米,灌溉面积约2.4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东来寺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来寺;同治八年(1869)《重修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岳观。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详细]
      石狮陈氏节孝坊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山兜自然村 ,年代为清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东偏北。仿木楼阁式石构,四柱三间,通面阔6.42米,明间宽2.64米,次间宽1.11米,四方形石柱,边长0.39米。正面刻“天朝褒奖”“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鸣环妻陈氏节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迹,并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萩芦太平陂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崇福村陂头自然村,年代为宋-清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军刘谬创建,宋绍定年间(1128-1133)知军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谭维鼎、知县莫天赋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东南走向。石构,占地面积221平方米,全长85米,略显曲尺形,长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积约6000亩,解放后灌溉面积增至2.3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陂右侧(南侧)为渠道,陂左端岸边石上刻:“下圳应份由此起梧塘漏头等记廿余乡用田亩平均修理勒石为誌”。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详细]
      贤良港古码头遗址位于莆田市山亭镇港里村。贤良港古码头遗址创建于宋代,修建于现代,东起灵慈东宫前,西至港里(流通角),杂石砌就,1991年重修,修后平均增高到5米,全长约42米,宽1—3米,是古代通往湄洲湾和外海的唯一码头。清初截界内迁,码头荒废,沿海复界后,码头成为大陆往返湄洲岛的渡口,1974年因文甲设码头,该码头才停用。该码头所在的村庄港里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详细]
    320、塔仔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仔塔位于荔城区北高镇汀江村后埕口自然村。塔仔塔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是航标性建筑。五层四角楼阁式空心石塔,通高约15米,边长4.6米,葫芦形塔刹(已断)。底层朝南开门,门高1.48米,宽0.78米。每面设佛龛,内有石雕像。1981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