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321、裕昆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裕昆堂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明,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祀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庶士陈实兄弟。坐西南向东北,正堂占地面积9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保存完好。该建筑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裕昆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前廊外延2米。……[详细]
  文笔峰摩崖石刻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文笔峰,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石刻4方,有“復我山河”“登瀛桥”“欲罢不能”等题刻。其中石竹寺后侧山体岩壁刻遒劲有力的“復我山河”四个大字最为突出,字幅高约1.5米,宽约4米,上款“民国卅年(1941)夏”,落款“黄珍吾”。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黄珍吾(1901-1969),字静山,海南文昌人,国民党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少将副总队长,福建省保安处中将处长兼保安副司令,福建剿匪司令官。1945年3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底任青年军副军长。1948年任国民大会筹委会警卫处副处长,首都警察厅厅长兼防空副司令。1949年赴台湾,历任宪兵司令,台……[详细]
  龙山汀渚桥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大桥头自然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三孔石梁桥,跨于后卓溪龙崇河支流。东西走向。长24.25米,宽2.4米。二座舟形墩,跨度4.65米,梁石厚0.35米,最长7.1米,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详细]
  瑶台中一堂位于荔城区黄石镇瑶台村中境自然村。明万历十八年(1590)“三一教”教主林龙江的门徒林亹、林梦熊创建,清代重修。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坐西向东,通面阔24米,通进深22.8米,建筑面积547平方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由大门、围墙、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五间,悬山顶抬梁木构架。堂中存明代知县何南金书“超一函三”匾,明代八卦炉1个、井1口。……[详细]
  荔城区黄石镇定庄村定庄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四川提督吴英奉旨入籍莆田时所建。堡原平面呈长方形,长122米、宽31米,面积3782平方米,周长306米。今残存小寨,俗称“虎橱”,现遗存有康熙赠给吴英的御书“作万人敌”石匾、无字九龙碑刻、吴英从台湾运回的“七星石”、抱鼓石、“百廿间百福墙”、古井、古石马槽等文物古迹。该遗址是重要的涉台文物。……[详细]
326、吴公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公庙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畅林村上林自然村。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北朝南,通面阔32.5米,通进深48.7米,建筑面积为1581平方米。由大门、大埕、前殿、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两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存有宋代石柱,明代石碑。保存较好。吴兴,唐神龙年间,捐家资建延寿陂,并为捍陂献身。被南宋刘克庄称“其事与李冰,周处,相望于史册”人民建庙纪念。……[详细]
327、滁州宫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滁洋村。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1米,通进深17.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各出檐1.25米。祀妈祖。解放战争时期是地下党组织联络点之一。……[详细]
328、通明殿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明殿位于荔城区北高镇福岭村东田自然村。通明殿创于明,历代屡修,现存建筑物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5米,通进深28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为三进廊院式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拜亭、玉皇殿、大雄宝殿。玉皇殿为悬山顶抬梁石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存清至民国年间的碑碣等文物。1997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29、水仙宫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仙宫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后温村后温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明代,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建。坐东北朝西南,为单体建筑。面阔11.2米,进深17.1米。由前殿和大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石木结构,悬山顶。主祀妈祖。留存有清代妈祖神像和聊板等。水仙宫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北、东北、东南至建筑外墙各外延1米,西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2米。……[详细]
  兴化县城隍庙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始建于元皇庆元年(1312),明洪武年四年(1371)重建,清代及今年均有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17.7米,通进深20.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前殿、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光绪乙未年(1895)龙陛石,长0.95米,宽0.66米,上刻“光绪岁舍乙未年花月吉旦立”。……[详细]
  赤溪龙山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赤溪村赤溪自然村。赤溪龙山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近代重修。该宫坐南朝北,面阔五间13.6米,进深8.9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单体建筑,由正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垂莲、抱鼓石、柱础、柁墩、雀替浮雕仙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详细]
  南下霞美庙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南下村霞美境。南下霞美庙据庙中碑刻载:庙始建于明初,主殿利用元代古建筑旧址旧构建造。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10.3米,通进深44,.95米,占地面积463平方米,由山门、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三门建于清代中期,1998年修,保持清代风格,保存部分清构件,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歇山顶。前殿1998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悬山顶。主殿1982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保存六根元代瓜楞形石柱。庙祀妈祖。该庙已列入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详细]
333、善德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德堂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善德堂又名善德崇孔堂,是涵江“三一教”主要堂祠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近代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0.67米,通进深34.35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拜亭、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构架。……[详细]
334、仙宫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宫堂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后郭村。仙宫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民国重修。坐南朝北偏东20°,通面阔七间24.6米,通进深28.6米,建筑占地面积696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拜亭、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构架,悬山顶。天井、拜亭两侧为卷棚式廊。主祀保生大帝,新加坡樟宜律五条石等地有其分灵。存光绪二十三年楹联刻石。……[详细]
  新县文峰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文峰宫又称“天后宫”,为湄洲妈祖祖庙之分灵宫。始建于宋嘉定十九年(1226),历有重修,1996年又修。坐东南朝西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5.8米,通进深20.7米。土木结构,歇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前殿廊石刻楹联:“湄岛钟灵推第一,文峰独占有谁双”。2015年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山妈祖行宫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上。宋代妈祖神像由阔口玉湖顺济庙迁此建东山妈祖行宫,现存建筑群依次为禹门、戏台、建山堂、梳妆楼、父母祠、行宫主殿组成。行宫主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建筑面积907.77平方米,存有宋代樟木雕刻妈祖神像(公元1187年)两尊。其宋代妈祖曾于1993年由国家文物局组团赴台湾展览,轰动妈祖-信众。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赠匾鼓励。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详细]
  狮山瑞迹寺白佛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狮山村九曲山,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白佛始凿于唐大中六年(852),又名雷劈观音,为岩石上浮雕.高1.36米,宽0.60米,南偏东15度。其前建有长方形石亭,面宽2.93米,进深1.5米,高2.3米。石门额上阴刻“雷劈观音古迹,天启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属于瑞迹寺。1983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高永禄书院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山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宋代关圣庙基础上建设遗留下来,古时以书院为主,明末兵部尚书王家彦曾经在此就读。现为近一千平方的古建筑群,以关公文化为主。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339、辋川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西侧狮子山下,横跨于菱溪与林辋溪入海交汇处,频临辋川港海运码头,沿海大通道贯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惠安知县张桓创建此桥。昔时辋川桥是辋川通往惠北、肖厝、枫亭、仙游一带的交通要道,直至1933年才被新建的跨海公路桥所取代,成为人行道。桥为石构梁桥,东西走向。实测长121.4、宽3.9—4.9,高7米,7墩8孔。墩系用大方块石叠砌而成,中墩高达15米。桥面石板长10.0、宽1.0、厚0.5米,两侧护有石栏。……[详细]
  青龙桥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北的麒麟山下。青龙桥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307),惠籍僧人、著名造桥慈善家释道询建造。它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辋川桥建成以前惠安县城与辋川直至惠北的交通要道。随着潮汐的变迁和辋川桥的建成,青龙桥的作用逐渐降低而疏于维修,桥已残缺不全。现桥残长35.8、宽3.9、高2.5米,尚存4孔5墩,墩为半船形,每孔净跨10.3米。桥面各节原架5条石板,有的已断缺。其中石板最长者12.8、宽1.4、厚0.68米,重达32900公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