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旅游

贵州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贵阳东山寺
  东山寺遗址位于贵阳市城区东面的东山上,是贵阳城周围各山开辟较早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之一。由于几经遭受毁坏,现昔日旧貌无存,只留遗址。1981年5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又名栖霞岭,旧时俗称老王山。山势雄伟,险峻突兀,一峰矗立,领袖群山,与城西黔灵山遥遥相对,同为贵阳名胜。山上寺院称东山寺。清代赵德昌《棲霞岭》诗,描绘出了一幅巍峨险峻的栖霞山麓风景画。诗云:“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迷。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据考证,东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时有洪忠和尚在山上建三省寺,后改名法昙寺。自明成化二年(1466年)起改称东庵。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建有东山寺。万历三十年(1602年)和崇祯……[详细]
赵公专祠
  赵公专祠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南街,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青岩团务总理赵慰三之专祠。专祠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3平方米,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房及大殿组成。祠东为文昌阁,祠南为青岩书院。2001年进行维修后现已经对外开放。2003年该处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青岩古镇内……[详细]
刘统之先生祠
  刘统之先生祠,位于贵阳市白沙巷52号。始建于民国6年(1917年),原来是贵州省财政厅长张协陆的私人宅院。民国8年(1919年),被贵州督军刘显世收购,改为祠堂,祭祀父亲刘统之。刘统之(1840年—1910年),名刘官礼,字统之,贵州兴义人。咸丰时弃学从戎,参加团练。同治初年因镇压白旗军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兴义府安义镇各军统领,升在籍知府,后加道员衔,留云南用。光绪末,因在家乡率团抗击广西会党起义军,收复兴义,升云南后补道,统领兴义滇黔靖边营。晚年扩建书院,办新式学堂,兴实业,对地方有建树。此宅原占地45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木结构,现存前后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所有厅堂房舍都是穿斗式硬山顶建筑,两山及后檐为砖砌空斗墙,前檐为木装修,屋面盖小青瓦。大门拱形,一二进正房面阔五间,明间都……[详细]
燕楼营盘
  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21公里燕楼乡北隅,地处燕楼坝子正中,青岩至燕楼公路旁七公里处。其西1公里为燕楼场坝,西北500米为燕楼中学,南1公里处为金山洞。燕楼营盘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五年(1866年)建成,历时3年之久,为燕楼附近周氏等姓农民所建,因营盘所在山形似一头公牛,故俗称公牛屯。此山为东西走向,东低西高,东山头海拔1250米,西山头海拔为1350米,整个山坡以南天竹、茅草为主要植被,营盘依山就势建在山顶,由巨石砌成,南面筑有两道城墙,十分坚固。今部分城墙已毁,营盘内房屋及其他建筑全无,仅存146间屋基及其他遗址和建营盘时的3通石碑,记载了营盘修建的时间:一为“天地生成”四字。字经50余厘米,右侧刻有“同治八年”,左下方刻有“公立”二字,字径5厘米;二为“中和营”,字径39厘……[详细]
贵阳仙人洞
  贵阳仙人洞位于贵阳市仙人洞路(原名险峰路)和水口寺路之间的山上(此山又名铜鼓山,有铜鼓遗爱之称,为明代贵阳八景之一),是贵阳著名的道教胜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志书说仙人洞是诸葛亮部将南征时藏铜鼓之地,故名铜鼓洞。因该洞通风较好,空气对流,在洞口可听到嗡嗡声,民间传说是铜鼓声,故误为诸葛亮部将在此藏有铜鼓。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时,曾应邀来贵阳书院讲学,王到过此洞游览,留有“来仙洞”诗。诗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口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入久不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传遍神州。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仙人洞为道教宫观。仙人洞由三洞组成,仙人洞在山腹,仙灯洞在山顶,八仙洞……[详细]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
  碧云洞又名“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位于盘县城关镇西南一公里许。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书镌时间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编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订普安州十景时,将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胜游”更订为“碧云佳兴”,至此得“碧云洞”之称。分布在碧云洞内外的崖壁上,现已知最早镌刻年代为明嘉靖三年(1524),最晚为1937年的摩崖石刻26方(有部分摩崖石刻由于)。有阴刻、圈刻、阳刻等几种刻法,每字最大者为1.76X0.9米,最小者0.06X0.04米。洞外摩崖多数字迹明显,字体较大,如“水洞”“通天一门”、“独立撑天”、“碧锁云封”、“廊庙江湖人间仙境”等,今人为使其醒目都填以红漆。洞内大多位置巧险,不易察觉,有的字迹较难辨认。摩崖字体正、草、隶、……[详细]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位于扶风寺右侧,与扶风寺原址的琴室毗邻,与阳明祠隔寺相望,是为纪念东汉教育家尹道真先生而建。尹道真祠始建于民国5年(1916年),由享堂、游廊、厢房、戏楼形成为两级一整体的四合院。原享堂中设立尹道真牌位,正中悬挂清乾隆五十八年(1973年)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篆书横匾。入口为月宫式门,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名人康有为所书。四合院内原有古柏两株,在“0”中,该祠曾遭严重破坏,文物全毁,院内两株古柏亦被砍伐。现在已按原样修复。在享堂内两壁,分别陈列着一组堪称贵州近代史上群星荟萃的科学家和文化名人:孙应鏊、丘禾实、谢三秀、杨文骢、周渔璜、陈法、郑珍、莫友芝、丁宝桢、李端荣、黎庶昌、严寅亮、赵以炯、夏同和、朱启钤、姚华、任可澄、黄齐生、周昌寿、谢六逸、乐森、丁道衡、熊毅、……[详细]
滇、黔、桂边区纵队速安支队成立会议旧址(王正春旧居)
  滇、黔、桂边区纵队速安支队成立会议旧址(王正春旧居)位于大湾镇开化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王正春故居”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比女街。1949年6月,在王正春故居宣布赫章、威宁、水城游击队成立。白诚(喻忠诚)任司令员,王正春任队长,陈国斌任副队长,韩家骙任参谋长。队伍主要开展反三征(征粮、征税、征兵)、打击土豪劣绅等一系列斗争。1949年9月,按照上级指示,赫威水游击队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3(罗盘)支队“速安支队”。该遗址是速安支队主要活动地点之一。2011年5月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革命遗址。2019年9月9日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滇、黔、桂边区纵队速安支队成立会议旧址(王正春旧居)为六盘水市……[详细]
杨家岩造纸作坊遗址
  杨家岩造纸作坊遗址位于赤水市,始建于清代末期。遗址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采用传统石灰泡制法,将竹子泡软后碾成浆,再进行多次过滤后制成草纸,用于包盐以及生活使用。作坊面积约42平方米。由一个圆形碾盘和两个方形制浆池组成。其中碾盘直径为4米,碾盘内有三个直径为0.7米的碾子。与碾盘相距2.6米处为两相连的制浆池,通宽为1.2米,其中一个长1.75米、深1米,另一个长2.3米、深0.5米。该作坊遗址为贵州省早期造纸技艺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北以遗址主体为界,南面外延至2.5米、西面外延至4.5米,东面外延至3.3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界起,北面外延2米,南面外延至2.5米,西面外延2.6米至岩壁,东面以保护范围为界。……[详细]
贵阳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贵阳城南油榨街左侧的青年路上,该处山半有一天然岩洞,洞外有佛殿,重楼高耸。洞中有观音坐像,故名观音洞。山因洞而名,又俗称观音山。观音洞,洞内面积约100余平方米,四壁钟乳玲珑,抚之如玉肌,睹之如云涌。观音寺为清朝嘉庆(1796-1820年)建,民国后重修,洞外有佛殿,又有客室三楹。2000年后,在现任主持释应成大师精心呵护下,先后增建了大雄宝殿、白衣观音殿、千手观音大殿(含五百罗汉堂)和财神殿等殿宇。现殿阁高耸,直上云端,佛殿已成为寺庙的核心建筑。1983年9月,观音洞被贵阳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贵阳市南明区青年路148号类型:洞穴古迹寺庙游玩时间: 建议20-50分钟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小七孔古桥
  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用时参考2-3小时交通 荔波县客运站每天早上7:00开始有班车发往小七孔景区,车费9元。 门票 包含在小七孔景区门票内,旺季110元(4月1日-12月31日);淡季90元(1月1日-3月31日);景区电瓶车40元。开放时间 7:30-17:00 景点位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荔波风景区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桥……[详细]
丹霞山护国寺
  丹霞山护国寺丹霞山护国寺距盘县古城南约15公里,坐落在水塘镇附近的群峰之中,海拔1888米。从外形看是一座圆锥状的山峰拔地而起,形似鹤立鸡群,气势雄伟。据传汉时有霞气在上空作鸾鹤形,因此称为“丹霞山”,被徐霞客描述为“峭枝擅秀”、“形如天柱”,有“丹霞景色秀,霞客三日游”记载,成为徐霞客在同一景区逗留时间之最。在山巅建有护国寺,因得光绪皇帝圣谕,赐《藏经》5048卷和銮驾、玉印等皇家珍宝而名盛一时,伴有“镇山之宝”2000年前的贝叶经,徐霞客三上丹霞,与不昧大师秉烛夜谈,品尝地方特色风味。“三月三”庙会,成千上万的游人,扶老携幼来到这里,登观日楼,仅为一睹“头上去天真不远,眼前得地自然宽”的壮丽奇观。景点位置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详细]
织金寿佛寺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碑文记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详细]
14、迎祥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祥寺
  迎祥寺位于贵阳青岩镇南街,是明末清初贵州的重要寺院之一,寺名为迎接吉祥之意。迎祥寺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智安法师修建,前后历时七载,于天启七年(1627年)竣工。寺院建有阁式山门、大殿、后殿及两侧配殿。1990年,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捐助下,由通修法师主持,再次照明代建筑样式进行维修,并从贵阳黔灵山弘福寺迎入释迦牟尼、阿南尊者、十八罗汉等佛像21尊,供奉于大雄宝殿。1997年9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青岩古镇内类型: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水城观音阁
  观音寺俗称观音阁,坐落于老城城北小山上,是在前文昌阁的基础上扩建衍化而来。文昌阁建成年代不可考,但清乾隆中期即有此阁。乾隆五十年(1785)始建观音寺,嘉庆十八年(1813)落成,历时28年。观音寺为三进寺院古建筑群,一进院是山门,魁星楼,与山门对应是五面石铺成的四合院,四合院东西侧为钟鼓楼;二进院是文昌阁,与魁星楼对应。进四合院,东西两侧为斋堂和僧疗室;三进院面对韦驮序、观音阁,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为藏经楼,西殿为知客厅。2009年9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水城观音阁为六盘水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万丈坑红军烈士墓在龙家镇光辉村一溶洞旁,距县城82公里。建于1956年8月,墓座西北,向东南.细錾青石精砌。长4.7米,宽3.2米,高2.1米。前墓壁前顶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红,星徽下方.框立一长方形青石墓碑,镌刻红军烈士之墓6个描红大字;墓前有石台阶2级.周围有水泥栏忏。此外,墓的左、右、前方,有纪念石碑5块,记载着红军战士牺牲经过和人数等。1982年12月10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在该墓竖文物保护标志。……[详细]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牌坊建于清同治8年(1869年)该牌坊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子孙,教育成长传为佳话。节和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一喜,嘉奖婆媳两世,被赞为为黔疆扶正气。在横梁上方雕有精致的二龙抢宝,匾额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图,图上方雕有五龙图、中间有圣旨二字。中间门联:八十载心血频枯,绕膝含饴为我遗孤坚白璧;一再传冰霜共饱,和丸画狄于人大节著青城。景点位置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详细]
青山清真寺
  青山清真寺青山清真寺位于普安县青山镇上街村,清代建筑,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普安县志》所载,该寺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冬,当时普安州回民起义,克普安、踞青山,始建青山清真寺。寺一正两厢,正房坐西北向东南,有大门、经堂、保管室、沐浴室、厨房、照壁、月拱门、住室等,周筑围墙。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建筑面积611.97平方米。经堂面阔五间,通面阔20.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抬梁式硬山青瓦顶。历代屡有维修,目前在正院前又扩修前院,正院后扩修宝顶式建筑。……[详细]
张学良将军幽禁处旧址
  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位于开阳县城西8公里处双流镇。为充分发挥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开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该旧址“行辕”和刘家祠堂辟为张学良生平事迹陈列室,现已征集到张学良将军生平事迹照片250余张,张学良幽禁期间使用过的物品在“行辕”内陈列展出。这里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在中国大陆被幽禁时间最长的地方(1942年至1944年),其主体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左右,分幽禁地行辕、宪兵住房、厨房等。1942年2月至1944年12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从贵阳麒麟洞转押至开阳县县城西8公里的双流镇刘育村。刘育村原名刘衙,系五代时刘氏世袭衙署所在地。1941年9月国民党军统局戴笠选中此处幽禁张学良将军,任命该局贵阳站站长李毓桢为开阳县县长,笼络当地土豪贵州省参议员开阳联防主……[详细]
西山凤池寺
  西山凤池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州省息烽县西山乡西山村风池组。始建于明崇贞年间,1628-1644经语嵩、瞿昙两次改建,雍正十年(1732)年僧洪亮重修,咸同战乱,庙宇悉毁,现存建筑为为僧法华于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重建。东面距屋基45.2米(包括银杏树),南、西、北方向各距屋基30米,均是国有林场。(北面包括南方红豆杉树)。有下殿、两厢、正殿,原在今正殿之前还有一殿,后已毁。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