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旅游

武进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礼嘉双桥
  礼嘉双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老街,礼嘉双桥为两座平板石梁桥,是两座一横一竖相毗邻的石桥,跨兴隆河,其中东西走向的叫礼嘉桥,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桥。礼嘉双桥是常武地区少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双桥首尾相接的单孔石梁桥,这种桥制桥型在常武地区绝无仅有。礼嘉桥原名李家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礼嘉桥既是桥名,也是镇名。礼嘉桥镇建于何时,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记载,然众说纷纭。不论宋朝的咸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无“礼嘉桥”或“李家桥”。只载有周陈、都浜、秦巷等里名,而这几个里就在礼嘉桥之周围。据礼嘉数十家宗谱详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称“礼嘉桥”为“李家桥”。以“李”勘其由来,最早来此地的李姓为李华一。明代洪武元年(1368),李华一(字乐耕)从兴化迁居礼嘉都浜里(即今礼……[详细]
横林赵氏宗祠
  橫林赵氏宗祠,号永思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赵家塘,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万历八年(1580),因第十世赵士立无后,捐献家产建成大祠堂(即今址),此后数百年间曾多次整修。2013年3月祠堂再修竣工,4月4日举行祠堂竣工庆典。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六檩,硬山式砖木结构,三进屋脊各有特色,第一进为哺鸡脊,第二进为夔脊,第三进为龙脊,屋脊的两头做成龙凤鸟兽图形,保留了明清风格。赵氏宗祠占地面积588平方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祠堂南眺无锡阳山,北望清明山,堂前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浜,真是一处风景佳地。橫林西盖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始迁祖赵孟堙是赵德昭十一世孙,元朝时赵孟堙居浙江临安府,任官扬州司户、高邮州参军,与湖州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同宗同辈。据《毗陵西盖赵氏宗谱》记载……[详细]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政西路北侧,横亘于十字河南北两岸,建于1971年,为一座水泥砖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下层为水闸,上层为排灌站,楼顶中部有水泥质桥拱形匾额,楷书“武进县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十一个繁体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顶塑成红旗招展形状,柱体有楹联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今胜昔”。武进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区围垦耕地面积近两万亩,每年排涝压力较大。自民国时期开始,圩区逐渐开始尝试以机电灌溉农田,但应用较少,大部分还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赖人力、畜力的龙骨水车,这种原始的灌溉方式扬程低、排水量小,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武进县开始大力发展机电灌溉事业,圩区也建设了大量机电排灌站,灌溉效率有所改善。1964 ……[详细]
常州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常州东北约6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和平村委陈家自然村,是武进建堂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统三年(1911)征地24亩,时黄辉烈神甫扩建教堂用房40余间。民国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间,民国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钟楼,并进行大修。随着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东青天主堂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排除外来干扰,教徒宗教活动正常。“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东青天主堂恢复开放。翌年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2.38万元资助修复教堂。同年12月25日举行开堂仪式……[详细]
翠华桥
  翠华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江村村南,南北向,横跨横玉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翠华桥建于民国,具体纪年不清,据说是由清末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帮佣翠萍捐资建造,故称“翠华桥”。翠华桥,花岗岩石质桥身,桥长22米,宽2.1米,高4.8米,两侧实砌桥墩各有石阶8级。桥面各由3块长条石共计9块组成,桥基为条石叠砌,桥柱各由3块条石组成排柱,上压承重梁。护栏是民国时期典型的铸铁铁花栅,用生铁铸成,图案古朴典雅、形制独特。此种花栅一般应用于房屋的围墙上,作为桥护栏极为少见。翠华桥桥堍有一块介绍碑,字迹模糊难辨,桥墩两侧均刻有桥联。在桥的石梁上刻有“翠华桥”三个大字。桥的东西两侧有桥联。东联内容:“势如春夏群物向荣,时届秋冬万民咸乐。”西联内容:“吾道南行文光北曲,大江西至紫气东来。”1958年,大炼钢时铁……[详细]
材罩屋旧址
  材罩屋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角,又名四方楼,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两进,内有院落和天井,总占地面积304.08 平方米。大门用青砖砌成半圆券,两侧为马牙槎, 形似罗马式拱形门。第一进为硬山式,砖木架构,三层楼房,一、二层三开间,总长11.26 米,进深13.78 米。阁楼宽3.5 米,进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黄瓜环脊,为瞭望方便,日军在屋顶四面开有老虎窗,东、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图案。第二进为门房,砖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层,面阔三开间,宽10.5 米,进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贴式杉木构架,柱径0.16 米。第一层沿街进门设有金山石门券,内院门券用砖砌成西洋花式。小青瓦屋面,黄瓜环脊,檐口下采用冰盘式檐花。材罩屋房……[详细]
殷墅桥碑亭
  殷墅桥碑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运村农场村桥北自然村殷墅桥北堍东侧。殷墅桥原名万善桥,跨锡溧漕河上,据民国13年(1924)《重建万善桥记》载:完善桥原为木质桥,咸丰(1851~1861)、光绪(1875~1908)年间两次重修,光绪十年(1884)易木为石建成环形石拱桥,较旧桥高三尺,同时为方便行人歇息和安置建桥碑记,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殷墅庵前建亭。殷墅桥于1970年开太滆运河时拆除,另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殷墅桥碑亭属花岗岩石质古亭,石柱、歇山式石亭顶。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石柱间距2.6米,东西柱间距2.8米,脊高3.3米。亭顶铺盖拱形横石板,四角凌翘,檐下雕刻着仿斗拱等纹饰。亭中央有井,《重建万善桥记》石碑砌于亭内墙间。《常州同善录》记载《重建万善桥记》:“语曰:众擎易举,又曰事……[详细]
虎臣桥
  虎臣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西南部虎臣村,南北向跨虎臣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虎臣桥原属戴溪乡虎臣村,1999年11月,戴溪镇和洛阳镇合并成立新的洛阳镇。虎臣桥是洛阳地区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桥梁。虎臣桥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现存桥梁系民国三十五年(1946)所修建。虎臣桥金山石质,桥长22.6米,宽3米,跨度5.7米,梁底高为7.8米。桥南有15个石阶,桥北有18个石阶。条石拱圈,条石桥台,拱圈上方两侧各置一对桥耳,两侧桥额均凿雕“重建虎臣桥”。无桥栏、望柱、桥联柱等桥梁辅助和装饰物。虎臣村薛姓人家保存着《重修虎臣桥碑记》石碑一通,立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孟夏,武进仲正沈显敬书,沈仲正是当地的一位教师。《碑记》记述了众人捐米助建的情况:捐米者有239人,以及寿……[详细]
常州毛家桥
  毛家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毛家村毛家桥40号,横跨禹城河,东西走向,是一座壮丽的单孔石拱桥。据地方志记载毛家桥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为毛宪倡捐资建造。毛宪,字式之,号古庵,武进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擅长诗词,主要作品有《古庵文集》十卷等。毛家桥清代康熙年间首次重建;民国二十年(1931)再次重建。毛家桥全长27.2米,跨度7.6米,桥宽3.7米。民国重建之前,桥比现今高一尺许,坡度稍陡。重建时增设了石栏,并在两侧桥面中线敷设条石,便于独轮车过往。整桥以杂色花岗岩砌置,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毛家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无券眉,券石上有建桥记载和纪年,模糊风化,不能全辨。桥额处刻“毛家桥”三字,下有“旧名刘村”。毛家桥有联柱,无桥联。桥坡平缓,桥体狭长,南……[详细]
王诤故居
  王诤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桥堍锡澄河畔南岸的杨巷村(又称浜头上村)。故居原为王诤祖父构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由于长期失修,破败迹象显露,在各方筹划下,2007年底,开始对旧屋进行原地翻修,同时在故居西侧新建了“王诤纪念馆”。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南面檐下仍置排门;二进厨房,5楹1间;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四进为二层小楼,7楹1间。翻修后的故居建筑,基本保持原格局,梁架的构筑,封火墙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门为木质排门等都保持原来特色,连王诤孩童时期使用过的灶头,水缸等生活设施都为原物或保持原样。王诤故居西侧紧邻的是新建“王诤纪念馆”,坐落于庭院式的大院内,月洞圆门前是大广场,圆门后是大天井,天井之西北部即是高大宽敞面宽4……[详细]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翟家村委吴下桥村河东 25 号。旧址原为竹林庵庵堂,现存房屋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平房,坐北朝南。房屋分前后两进,都配有东西厢房。头进 7 楹 5 间,正中明间仍保持原有拱形门楣。二进 8 楹 3 间,梁柱穿枋具晚清民初风貌。两进房屋间为天井,天井两端各有平房一间。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 1941 年 1 月,原称江阴县政府,1941年 3 月称澄西县政府,属镇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张志强担任县长,李中任县委书记,恽玉棠任县政府秘书,下设民运科、军事课、司法科、财经科、文教科五个科室。县政府成立后,在麻皮桥李家祠堂召开大会,澄西各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会上正式声明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坚持独立抗日。澄西县政府办公地点设立在焦溪镇吴下桥竹……[详细]
12、大林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林寺
  在常州城东北隅约十公里处的横山黄猫岭之西,清明山南坡,有一座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古刹——大林寺,寺庙经风历雨,犹存至今;布局精妙,深蕴禅机;普结善缘,香客满堂;佛法育人,普渡十方。1982年11月10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南朝梁代王八百在此筑舍修道炼丹,至南朝陈代,始建庙观,初名“登仙馆”,后几易其名,历经兴废,才更名为大林寺。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堂院落成阶形,层层高升。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森严,内外绿树隐映,俨然江南古刹,名传遐迩。惜百年沧桑,寺院日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贯彻落实,静海法师主持大林寺修复工程,弹指数十载,终使千年古寺重展风采。据《武进县志》、清道光……[详细]
丁家塘丁宅
  丁家塘丁宅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2008 年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各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老式灶台保存完好,地面多为青石和方砖,古朴雅静。丁家塘丁宅地处杨桥浜南岸,地理环境优越,门前绿树掩映,屋后溪水长流,鸟语花香,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它是常州保存较好的江南民居之一,体现了常州先民的居住理念和生活轨迹,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是南杨桥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原为武进南部宜兴北部的一个小镇。500 多年前,由于这里的水道北通郡城,南贯宜兴,西至金坛,东抵雪堰,杨桥自然就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人们纷纷造园筑第,开店兴市。到宋末,已形成街市,清代为武南、宜北的重要商埠。渔行木行、酒楼茶肆、饭馆肉庄、药……[详细]
芙蓉奚氏宗祠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进、无锡、江阴三地交界之处的武进区橫山桥镇双庙村委塘湾村,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前钓钩月,后野耕云;高陇荒坡,小桥烟柳”,前面是一泓连绵的清水,后面距京沪高铁不远,占地面积642.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4平方米,广场面积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为硬山造一进三开间,随着人丁兴旺和财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庆九年(1804)分别扩建了前后二进,经过一百三十年的营建,终于形成三进九间的祠堂规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奚氏宗祠碑记》碑,现已成为祠堂的镇祠之宝,它记载了奚氏修建祠堂的艰难历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席……[详细]
雅浦陆氏古墓群
  雅浦陆氏古墓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西木杓山,由陆氏始祖墓和陆完学家族墓两处墓群组成。陆氏始祖墓共有十座墓葬,弧形分布,外有直径27米的坟栏圈,保留有云纹牌坊柱头等建筑构件,新立了“周氏佳城”牌坊。陆完学家族墓共有五座墓葬,中为陆完学之父陆南阳的墓葬,墓碑残断,下部刻有“善化县知县累……兵部尚书聚冈陆公墓……孝男完学重立”。左右分列陆南阳的两位夫人墓,墓碑分别刻有“光禄大夫聚冈陆公元配累……诰赠一品夫人王氏墓……崇祯岁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学重立”、“光禄大夫聚冈陆公继配累……诰赠一品夫人陈氏墓……崇祯岁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学重立”,其中陈氏为陆完学生母。墓群最西侧为陆守学之墓,墓碑新立,刻有“八世祖考庠生守学府君……妣岳氏孺人之墓……十八世至二十四世孙己丑清明”。墓地所在的雅浦……[详细]
孟城北街民宅
  孟河本名河庄,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疏浚运河而改名,河庄镇也就称之孟河城,简称孟城。孟城老街民宅位于新北区孟河镇孟城北街30、31号,现存二进,硬山造砖木结构,坐东朝西,房屋形制中西合璧,屋内梁架有描金木雕,非常精美,保存完好,为常武地区目前仅见。孟城北街民宅又叫白家民宅,由白宝善修建于1936 年,该屋为青砖、灰瓦、木结构。屋内地面全部铺设“罗地砖”,房内外有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非常精美。原为标准的平房,民国初年白家经商积累了一些钱财后,为经营的需要进行了彻底的翻修。据说用去了白银一万五千五百两,把这座民宅建成了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白宝善民宅建成后,曾经营服务性行业,生意兴隆。新中国成立后,先被孟河镇商会征用,作商会办公会所,后改为由个体医生--成立的孟河联合诊所使用,这里成为“孟……[详细]
常州北洋桥
  北洋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纪墅洋桥村,现南河花苑社区旁,南北向,跨吴王浜,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是武进地区单孔石拱桥代表之一。吴王浜流向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武进高新区南区,北与武南河相连、南与永安河交汇。北洋桥现仍具有通行功能,连接居民区与菜园之间,石阶高度差较小,便于人们行走,桥北面二百米处建有钢筋混凝土平桥,供机动车辆通过。北洋桥始建于清代,拱劵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全长17米,宽2.7米,桥孔直径5.2米。桥堍石阶南侧17级,北侧20级。桥额两侧分别刻有 “北洋桥”三个圆框正楷大字。北洋桥桥基及桥孔系青石砌筑,桥面及桥堍石阶用金山石砌成,保存较好。青石具有很多优点,使之成为众多桥梁建筑等使用的材料。青石到摄氏零下20度时,会发生冻结,孔隙内水份膨胀比原有体积大1/10,但是江南的温……[详细]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续修宗谱,同时进行祠堂修复,并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详细]
顺庄诸氏宗祠
  顺庄诸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林镇顺庄村委诸家塘村,气势宏大,风景绝佳。东面是一泓占地约10亩的水池,名最乐园池,水边杨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横林乡和崔桥乡的界河,与池水相通;祠堂南临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葱葱的花园,园内有花木数十种。诸氏宗祠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堂广场约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亩,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两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赈灾救难、祠堂维修等公益开支亦在其中,特别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习武就训,增强体质以自卫防身。2008年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复具有江南特色的二进三开间四合院组合式祠堂。诸氏宗祠坐北朝南,有气势宏大的四柱三楼式牌坊门楼,大门口有石雕貔貅一……[详细]
淹城骆驼墩
  淹城内部及周边有大量土墩分布。据 1986 年统计,淹城城内及城外一公里范围内,共分布有干家墩、头墩、屠家墩、骆驼墩、龙墩等 86 座土墩,近几十年来土墩已大量消失,目前不足 10 座。位于武进区烈士陵园内的骆驼墩,东距淹城护城河 450 米,是保存情况最为完好的一个。骆驼墩呈馒头状,底部截面约呈长方形,东西长 28 米,南北宽 44 米,墩高5.5米。周边干家墩、头墩、屠家墩、龙墩等四座土墩曾进行考古发掘,均为一墩多墓或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等器物,证明这些土墩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与淹城遗址同期存在,是淹城的组成部分。2013 年 4 月 15 日,淹城骆驼墩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