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萧山白龙寺
  航坞山上有一座白龙寺,坐北朝南,三进神殿,为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所建。白龙寺几经沧桑,时毁时建,现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内有“暗龙湫”(又称龙井、隐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寺后有一白龙潭,潭水旱涝不枯不溢。到庙里来顶礼膜拜者,多借签筒、签书,求子求学求婚姻,求财谋事问病延寿消灾之类。香客曰:求此庙之签可预告凶吉祸福,甚是灵验。现白龙寺的“航坞听梵”已被列为与“湘湖云影”齐名的“萧山十景”之一。若想体验一种静穆,那就去航坞山上的白龙寺。僧人唱经的时候,随着众人盘膝而坐,遁空一切听经,寻求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梵语虽无惊世之句,但却有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旷达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能跃入一个宽广……[详细]
万松书院
  杭州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线景区万松岭。万松书院充分挖掘杭州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现明代书院文化和科举制度场景,演绎中国四大明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同窗三年的绝美爱情故事,完整凸现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风貌,打造西湖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梁祝书房大门——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品字型石牌楼——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当时……[详细]
大资福庙
  杭州民间传说,岳飞爱将张宪遇害后,尸体被秦桧切成72块,分别丢在杭州72个不同的地方。当时百姓念着岳家军和张宪的好,自发筹资分别在这72个地方建起了72座庙宇。因为不敢公开纪念张宪,大家把这些庙叫做资福庙,一时形成了“十里八乡拜张宪,求福祉、保平安”的风潮。以前在众安桥、祖庙巷、东山弄等地方,都曾有过资福庙,不过时至今日,杭州留存下来的资福庙只剩下玉皇山南这一座了。2010年,在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大资福庙修缮一新。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资福庙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在原有大资福庙的基础上,配置了东西厢房、两廊及天井。恢复后的大资福庙总建筑面积1000余㎡,其中主殿360㎡,其余近690㎡。修缮部分尽可能保留旧有建筑的原始风貌,辅之以落地门、花格窗,凸显南宋民风南……[详细]
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
  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杭州历史变迁和历史风貌的街区之一,街区历史风貌以近代历史建筑为主要特色。“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例如浙江兴业银行旧址、盐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地方银行旧址、四拐角之万隆火腿店、四拐角之张允升百货店、四拐角之孔凤春、四拐角之宓大昌、叶种德堂、万源绸庄旧址等,有的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的是仿西方古典和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老房子都已得到保护性的修缮维护。中山中路是一条杭州老字号最集中、历史建筑最原汁原味的步行街。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叶种德堂叶种德堂在中山中路最南端,靠近鼓楼处,清末民国初杭州的著名中医馆,现建筑为民国时所建,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胡庆余堂所并,我当年大三时在胡庆余堂财务部实习,就是在这里面,黑漆漆不见阳光的老房子里办公。现在恢复叶种德堂的名号,……[详细]
萧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坞山,始建于宋熙宁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无能大师觅居到此,观看宝地,结草为庵,独来独往苦修三年。当时闽南佛教衰退,僧人无居修持,十方丛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寻觅宝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台圆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来此又建茅庵供奉地藏王菩萨,取名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颇多,当时名播杭、绍、萧等地,挂单僧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历史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台方光寺法本、法忠二位高僧寻觅到此,见茅庵清静而定居修持当年改为地藏寺,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现石碑存记。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显圣,大放慈光,进香者达千人之多,随即大兴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齐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间,使地藏寺盛极一时。同治六年为洪杨所毁,当年复兴。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毁……[详细]
杭州绸业会馆旧址
  杭州绸业会馆旧址位于直大方伯92号,属于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其前身为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位于忠清里通圣庙侧的观成堂,是杭州最早的丝绸行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因场地狭小,不敷使用,自宣统年间起,杭州绸业商人集资在现址建造新馆,至1914年落成。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随着杭州丝绸业的发展,一种为满足行业聚议和解决纠纷需要的组织——行会,及其建筑——行业会馆,也应运而生。杭州最早的丝绸行会,出现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并于忠清巷建立了行会议事之所——观成堂。光绪三十年(1904),因场地局促,无法满足丝绸从业者--、议事的需要,宋锡九等人提出“复创迁地改筑”方案,并获得众同业者赞成。此后,绸业巨贾王达甫、蒋延桂、徐吉生、丁立中等集资在保信巷(今直大方伯)内重建……[详细]
杭州石佛院造像
  石佛院造像又称仁王寺造像,位于杭州石佛山,现有五代钱越王时期所造石像五躯,造像最大者为位于石壁中间的阿弥陀佛站立像,其两旁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站立像。在三尊立像的两侧,又分别有释迦牟尼以及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坐像。石像毁坏严重,惟有智者大师造像保存相对完整,结跏趺座持禅定印。建炎初年,在金人的追击下,高宗皇帝一行狼狈南逃。原东京开宝寺僧慧照大师法晔领徒从高宗南渡。至杭州后,奏疏行阙,请即钱塘七宝山改建仁王院,主大内祈禳事如故。在南宋潜说友撰修的《咸淳临安志》中,便有七宝山开宝仁王寺中古石佛像的记载,石佛像开凿于仁王寺创建之前,也即五代吴越国时期当为确信。石佛院从钱越王时期营窟造像开始,到了绍兴年间仁王寺的创建,寺院规模而至鼎盛,彼时观音台殿宏丽,与三门鼎立相望,蔚为壮观。南宋一代,仁……[详细]
新四军随军被服厂旧址
  新四军随军被服厂旧址山沟沟景区下余村茅塘自然村。为一徽式建筑,现为民居。曾作为新四军随军被服厂。该民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盛家,外为高墙头,小青瓦,内有两层皆为木制结构,镂空木窗、梁木雕有凤凰扑牡丹的图案,上层为小0。墙门外朝东砖墙上有抗日标语。1945年,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军主力南下,并成立苏浙军区,下辖三个纵队。当-顽固派调集部队三次向第一、三纵队进攻,新四军-还击,取得了三次浙西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当第二次反击战胜利后,新四军一纵队在余杭区西部山区整训,于太平乡茅塘村设立随军被服厂,厂址在当时的盛水福和盛阿毛家。当时有04台缝纫机,60余人夜以继日地紧张生产,制成一批军装、军帽、绑带、皮带,还有棉衣、棉裤,送给全队使用。抗日标语墙山沟沟景区下余村茅塘自然村。在盛云义、盛阿生家墙门外朝东砖……[详细]
八卦田遗址
  位于玉皇山南麓,是南宋皇帝祭祀农耕的地方.所谓八卦田,是因为田分八块,中间为一圆形高埠,状如八卦,故有此名.这里四周平畴连片,当地农民在各卦上栽种了不同颜色的农作物.由于季节变换呈现的景色各不相同,登高俯瞰,别有一番情趣,明代文人高濂曾在《四时幽赏录》中写到:春时菜花丛开,白天真高岭遥望,黄金作埒,碧玉为畴,江波摇动,恍自杳然,更多象外意念.八卦天旁,还有五代吴越国王妃吴汉月的古墓葬.上玉皇山的游步道,北面自林海亭经慈云岭、紫来洞直达山顶,石阶约1300多级;南坡可从陶瓷品市场经八卦田、白云庵和天龙寺的古道上山;西头从动物园对面的九曜山隧道入口处,先上到丁婆岭得意亭,然后经老虎洞、宝月亭登顶;东面可由凤凰山、将台山到慈云岭后,再沿石径上山顶。山中道路养护得非常干净整洁,行走称便。八卦田中有土……[详细]
海潮寺旧址
  大明万历年间,杭州高僧莲池大师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遣弟子在古城草桥门外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庙,寺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经书房及众多的香客房舍,铸有大钟。因濒临钱塘江口,朝听潮、夜闻汐而起名为海潮寺。清嘉庆年间,海潮寺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拥有有殿宇僧房客舍三百余间,与灵隐寺、净寺、昭庆寺被并称为杭州“四大丛林”。一九四四年,秋季,海潮寺遭雷击失火,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诸多建筑被焚,仅遗天王殿及部分经堂僧舍。大跃进年代,这里建起了杭州橡胶厂,并发展成为今日的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2012年初,杭州市规划局计划在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复建海潮寺,分为海潮寺南院和北院,与台山摩崖石刻、形成“0-一线”景观带状格局。扬眉有《海潮寺》云:海潮澎湃钱水凉,烟雨江峦幽韵长;莲池悬铁说佛法,禅净双修持戒强……[详细]
杭州阮公祠
  杭州阮公祠位于吴山元宝心60号,祀清浙江巡抚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任浙江学政、巡抚多年。其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颇有政绩。编有《十三经注疏》、《两浙金石志》等。该祠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占地320平方米。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通面宽20米,进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2007年阮公祠重修。今重修后的阮公祠,长长的石阶直达门前,颇具气势。整个建筑由两侧厢房、大殿及跨院偏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敞亮通透。大殿布置成中堂形式,中立巨幅阮元线刻像,前置几案等。两侧壁间以四幅仿古绢画描写阮元在浙杭的主要事迹。并悬有阮元书法作品。另以展柜的形式,陈列阮元……[详细]
岳官巷吴宅
  岳官巷吴宅位于岳官巷4号,明代。杭州岳官巷东起新华路,西至六克巷。明万历年间,学官殳云桥、殳龙山居于此,故名学官巷,后讹称为岳官巷。清咸丰年间,云贵总督吴振域将殳云桥、殳龙山之宅归为已有,加以扩建,称吴宅。清康熙年间,学官翁嵩年也曾在吴宅居住,其先后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和粤东提学等职,提携后进。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广东督学时,一次考试因考场设于雷州,琼州(即海南岛)考生须渡海赶考。翁嵩年闻之说道:“我岂能以一己性命换取千万人性命?”遂将考场改设于琼州,让考生在当地应试,自己则不顾渡海风险,乘舟亲赴琼州海峡督查考务,一时传为佳话。吴宅内有五进院落,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是杭城仅存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吴宅于“文革”时期毁坏殆尽,一度曾有四十七户居民杂居其中。1986年,杭州市政府将其定为重点文物……[详细]
天龙寺造像
  天龙寺,位于玉皇山南麓,八卦田的上方。天龙寺造像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寺始建于北宋干德三年(965),南宋建炎三年(1129)时焚于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郊坛初建时,作为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明、清历代屡有毁建,但建寺之初的东、中、西三龛佛像共11尊一直保存较为完好。附近的善男信女还是常常来这里烧香拜佛,还自发地为这些佛像油漆。天龙寺内的东、中、西三龛佛像,分别是水月观音、弥勒佛和阿弥陀佛,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史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天龙寺造像与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烟霞洞造像、并称为国保--西湖南山造像.五代时期,中原兵火弥漫,社会动荡,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失去发展的条件,逐渐衰落。而南……[详细]
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采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龚自珍,名巩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纪念馆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出生于马坡(婆)巷。龚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学务博览,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革图强,“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详细]
15、衣锦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衣锦桥
  衣锦桥,又名半山桥,位于杭州市半山南麓石桥路和临丁路交叉口,南北横跨上塘河。据清《衣锦桥重建记》碑文记载,“衣锦桥建于唐僖宗二年,毁于宋南渡之末,复建于元世祖时”。至明天启三年(1623年),衣锦桥因年久失修,几近坍毁,在当地乡绅资助下才得以修葺。现存的衣锦桥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衣锦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桥通长29.5米,宽4.48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顶饰有一组龙纹石雕,拱腹镌有捐资建桥题记。金刚墙由条石错缝叠砌,南北侧明柱镌刻楹联,分别为“物埠堤南北东西开捷律;迷津顿晦明风雨得安驱”“上应天环我衣固锦太守;闻来鹳语盛时还是溯唐”。桥面平台雕葵花式图案,两端桥坡设台阶,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板及望柱围护。衣锦桥桥洞北侧还存有古纤道1段,长20余米,由青石板组成,平时……[详细]
16、釜托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釜托寺
  釜托寺又名宝隆寺、宝严院,位于百丈镇半山村东北3公里釜托山坳。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宝严院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古城界,旧名宝隆,梁乾化二年(912)僧觉海创,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名。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改名釜托寺。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复名宝隆寺”。至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持僧根生、庆善募化重修、扩建,颇具规模。现今仅存大雄宝殿一幢,硬山顶,两边马头墙,面宽三间二弄,通面宽14.24米,前后廊,通进深16.45米。内四界用脊柱(高12.5米),前后做四步以代大梁,带前后双步廊。用材考究,殿宇高敞。梁、枋、撑拱等,雕刻精致,气势宏伟。寺前十数株树围四五米大的参天柳杉和路侧一株高耸入云的金钱古松,树龄均在四五百岁。漫山翠竹,松杉夹道,涧水……[详细]
于谦故居
  于谦故居位于杭州南宋御街-清河坊景区,河坊街祠堂巷北端尽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距离西湖仅一公里。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谦案昭雪,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现故居已照原貌修缮一新,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尚留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故居免费向公众开放。故居一进有井一口,一面靠墙,三面由石栏杆围住。当年于谦在这里汲水,井圈内壁绳痕还在。井边有一间十余平方米的起居室,于谦在这里起居,在井边洗漱后开始一天的晨读。主建筑“忠肃堂”,原是故居的厅堂,陈设简单,一眼望得到底,一如于谦清白的一生。“忠肃堂”门廊的一副对联:“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忠肃堂后面是个小园,一池方塘,两个小亭,静穆得仿佛能听到池中的天光云影。一碑、一井、一室、一堂、……[详细]
杭州东岳庙
  建于北宋的东岳庙历史上几经沧桑,但它始终是杭州人节俗文化的汇集点。现存东岳庙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分“山门”、“中庭”、“主殿”、“后殿”与“厢房”5个片区。对外开放后,游客在山门口将首先看到一块宽约5米的屏匾,匾上“善恶昭彰”4个大字为清代布政司方某所书。山门内左右两壁前,重铸了4尊太尉铁像。这4尊铁像分别称“灵应”、“福佑”、“忠正”、“顺佑”侯,杭州人俗称“铁哥”,铁像始铸北宋末年,元末重铸。正殿为东岳庙主大殿,殿正上方“东岳之殿”为南宋理宗字迹。进入主殿,便见东岳大帝木雕彩色坐像,东岳大帝左右两侧,增设了炳灵公、火神和碧霞元君。为丰富文化内涵,有关部门还在东岳庙的中庭两侧,建了一组文化艺术长廊,今后展出的作品,主要描绘吴山一带的各色庙戏及民俗装扮。保护范围:东、南、北至文物本体外扩……[详细]
19、过溪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溪亭
  过溪亭亦称二老亭,正是这座过溪亭记录了九百年前苏东坡和辩才和尚之间一段友情佳话,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道。为什么一个亭子会有两个名字,这里说的二老又是指谁呢?其实指的就是北宋时期的高僧辩才和大文豪苏轼。苏轼非常喜欢结交僧友,在众多的高僧当中,他尤其钦佩辩才。辩才是上天竺法喜寺第3代方丈,俗姓徐,名元净,他十八岁时来到杭州上天竺,学习天台教义,因善说法义而闻名吴越。宋神宗特地恩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时就曾去上天竺拜访辩才,辩才也非常欣赏苏轼的为人和文采,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当苏轼因为朝廷党争遭受排挤,辩才因与苏轼交往,受到牵连,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辩才依然平心应对,泰然处之,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苏轼。后来因时局改变,辩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担任住持。元丰二年(1079),辩才已年届……[详细]
盖叫天故居
  盖叫天故居位于杭州金沙港26号,又名燕南寄庐,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置地构筑。故居由门厅、正厅、后厅、左右厢房、佛堂等建筑组成,保持着青瓦白墙的典型江南民居建筑风格。故居内陈列着盖老生前遗物达200余件,展示了盖老的从艺经历及艺术成就。2003年,盖叫天故居按原貌修复,陈列盖叫天生前遗物和图文资料。故居外观白墙青瓦,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内部由门厅、正厅(百忍堂)、后厅(艺人之家)、左右厢房(盖叫天纪念馆)、佛堂等建筑组成,是一独特、完整的私家宅园。盖叫天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于此,平日不仅在院内勤于练功、唱戏,而且还在此接待过梅兰芳、周信芳等著名同行艺人。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来此拜访。故居不仅见证了盖叫天本人的生活经历,而且见证了近代戏剧发展的一些片断以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