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云南大学理科三馆(含钟楼)
      云南大学化学、生物、物理楼建于1954年代,由云南大学土木系姚瞻教授主持设计。物理楼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48平方米,为三层砖混结构苏式建筑,正面台阶上立有高约30米的六根圆形立柱,柱头雕塑简洁。与后楼连接处,建有双圆柱式跨廊,整幢大楼雄伟庄严。生物楼和化学楼分为东西两楼,两楼之间为物理馆,中间有廊道连接,东楼坐西向东,西楼坐东向西,两楼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10平方米,均为三层砖石结构苏式建筑,东、西楼正面台阶上均立有六根圆形立柱,雄伟壮观。三楼珠联壁合,呈“工”字造型,整个建筑物高大、体量宏伟,端庄典雅。钟楼建于1955年,兼作水塔,共七层,高26米,连塔顶钢架共高30米,“钟楼接晖”为云大校园一景。以上建筑2005年列为昆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详细]
    22、磊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磊楼
      磊楼,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白鱼口村滇池岸边的云南省工人疗养院内。该楼由原民国时期的昆明市市长庾恩锡建于1935年,空谷园内的主体建筑,用方圆大小不等的天然岩石叠砌堆成,磊石成楼,故名磊楼。磊楼为典型的仿法式建筑,整个建筑中间高,两边低,呈品字形,三层石结构。通面宽24米,进深为15米,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磊楼楼体面对滇池,周围有亭﹑榭﹑池﹑泉等相陪衬,错落有致。楼前湖岸微风扶柳、海鸟翻飞。楼后小山古木苍茫,层林叠翠。其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均为昆明市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1951年,庾恩锡将磊楼无偿交给云南省总工会,创办西南第三工人疗养院,是云南省工人疗养院的前身,疗养院曾经接待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03年,磊楼被昆明市西山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详细]
    上游水库纪念碑
      上游水库纪念碑位于嵩阳镇上游水库大坝旁,由寻甸县上游水库指挥部立于1959年10月1日。碑青石质地,由碑碑体、碑帽三部分组成,通高3.25米。柱体方柱形状,边长0.4米,高1.52米。碑正面阴刻“口口县上游水库纪念碑”几个大字,其它三面阴刻碑文,共约2320字。碑文以20世纪50年代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言风格,记述了水库修建时用工、用料、技术创新的详细情况以及水库的技术参数,是研究当时水利建设的珍贵实物资料。碑文中反映了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专家都先后亲到工地,帮助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重大问题,这是在昆明首次发现苏联专家援华的资料,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碑文中用民间小调的形式反映了水库修建前后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况,以碑刻的形式保留民间小调在昆明地区目前是首次。碑现保存完好。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详细]
    居仁巷傅氏宅院
      居仁巷傅氏宅院位于五华区居仁巷,坐北朝南,1927年由火腿商人傅泰之所建,建筑引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个宅院内门窗雕刻精美,彩绘华丽,是一所不可多得的玲珑宅院。该宅院平面为传统的“三坊一照壁”,主体为土木结构。正房三间,进深两间,三层,重檐硬山顶,隔扇门,前檐设廊。檐下花枋、抱头梁、垂柱均有沥粉贴金的精美木雕。耳房三间,设檐廊,压花玻璃木槛窗。平顶露台上建有单檐四角攒尖顶亭阁。照壁瓦顶之上置宝瓶栏杆,内侧置古典欧式风格石券门厅。在昆明地区近现代传统民居中,傅氏宅院是比较独特的一座。在占地仅170平方米面积上,建造者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西式、住房与亭阁融为一体,富有想象力和营造技巧。2006年因旧城改造迁移30米。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详细]
    大板桥龙泉寺
      大板桥龙泉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距昆明城约20千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至二十二年(1379—1389年)间。因寺前龙潭得名。龙泉寺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逐次修葺一新。《大板桥地名碑》指出,大板桥系宝象河上有五孔石板桥得名。《大板桥村志》指出,作为区域行政中心,有板桥驿、板桥里、板桥堡、板桥乡、阿拉公社、板桥公社、大板桥镇、大板桥街道办事处之谓。附:龙泉寺龙潭归属宝象河右岸支流槽河水系。槽河发源于一撮云山北麓大龙潭村,向北转南过野鸭湖(天生坝水库),于小康朗入落水洞,自黄龙潭复出,再纳青龙潭水,向南纳龙泉寺众龙潭之水后称槽河,于明应寺附近汇入宝象河。据河湖普查资料,河长22千米,集水面积96.8平方千米。……[详细]
    阿里塘村灯山碑
      阿里塘村灯山碑位于嵩明县牛栏江镇阿里塘村。阿里塘村灯山碑嵌于阿里塘下村灯山房正厅的墙壁上,青石质地,宽90厘米,高43厘米,横帖式,碑文正书,阴刻,右行,正文18行,满行20字。庠生段冕撰文,庠生尹举臣书丹。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文记述阿里塘下村村民自编自演民间小戏,目的是“祈年求丰保境”。该村虽“地偏人稀”,但在“新正上元”之际,全村男女老幼共同用流行于民间的民歌、会火、演唱等不同形式进行表演,丰富了村中的文化生活。该碑所反映的民间集资修建灯场,平时用作学校,过节作为灯场的情况,由此可研究清代中期昆明民间的教育与文化活动。该碑刻是研究研究云南花灯的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借鉴作用。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阿里塘村灯山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登华街青石板路
      登华街是一斜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华山西路,西至黄公东街,全长223米,宽4~6米,沿此路可登上五华山,故名。现存登华街青石路长69米,宽5.2米,总面积360平方米左右。路面由60厘米×25厘米和30厘米×12厘米两种规格的俗称“小路石”的青石铺筑而成。清代,昆明城内所有街道路面皆以石砌,甚为坚固。民国初期,当局曾对年久失修凸凹不平的路面进行过维修,但仍以细条石铺就,因此,青石路面成为老昆明城道路特-一。随着时代的前进,昆明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昆明城内的道路全部改造为水泥或沥青路面,仅有登华街保留着一段清代铺就的青石路面。因其记忆着老昆明街道的旧貌,对于研究昆明的城市建设史具有不可多得的实物价值。2014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位于黑林铺三华山妙高寺龙王庙旁,立于明天顺四年(1460),坐西朝东,沙石质地。碑体高1.6米、宽0.76米、厚0.19米,拱券碑头高0.55米、宽0.93米,共刻523个字。记载了天顺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7~1459),滇中干旱,云南官吏多次到妙高寺拜神求雨,终获降雨之事。久旱逢甘霖,人称“喜雨”。人们在欢庆之时,捐资建了继喜亭,并立碑为记。《继喜亭记碑》由当时承先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严贞撰文,中宪大夫提刑案察使副使杜明书丹,奉政大夫提刑案察使司佥事铜梁曹辅篆额。书刻俱佳,保存完好。近代科学普及,如今人们不再“拜神求雨”,但该碑记载了一段历史,其书法和镌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富春街何氏宅院
      何氏宅院位于大富春街,建于1919年,坐北向南,占地450平方米。三坊一照壁式样,两层三间六耳,单檐硬山顶,有回廊相通。大门设于东南,其枋额、垂花柱、隔扇门及隔扇门窗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宅院为原滇军将领何世雄修建的私人住宅,1945年被旅缅侨商舒子烈收购,后几易其主。何世雄,字子侯,云南云龙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护国战争中任护国第二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第一营营长。1919年任近卫军十四团团长,1924年任近卫军第三旅旅长,在广西全军覆没。1927年重任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余不详。何氏宅院是昆明老城内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之一,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塘子清真寺
      塘子清真寺位于寻甸县仁德镇塘子村委会塘子村。塘子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中叶,清乾隆年间重建,有经馆书院、叫拜楼、朝真殿、厢房、厨房等50余间。1920年遭匪患被焚毁,后经乡老募捐筹款,并卖出寺产水田20亩重建,1927年建成。1937年大寺前门4间落成,中间为石拱大门,寺前叫拜楼5间,基地3层,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朝真殿外檐雕刻玲珑剔透,花鸟逼真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4年,由县民宗局牵头,整合资金560万余元对清真寺进行原样维修。塘子清真寺于2003年8月被昆明市伊斯兰教协会评为五好清真寺;2005年至2006年评被昆明市宗教局、市伊斯兰教协会为模范清真寺;2009年12月分别被市宗教事务局评为模范清真寺及模范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被昆明……[详细]
    仁和祥宅院
      仁和祥宅院位于五华区金碧公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由两个“四合五天井”建筑对联组合构成,整个建筑雕刻简洁明快、做工细致,是昆明地区现存传统民居代表性之一。院内两个大天井各坊均为面阔三间的二层“走马转角楼”房。其中,北院南楼为顶部设露台的西式建筑。其檐枋垫板、窗棂隔扇、垂柱抱头梁及围栏等装饰木雕较为精美。东侧三道大门均为通天砖石柱拱形门,门楣装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额“仁和祥”。该宅院建构规整,造型独特,中西结合,为昆明地区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圆通山石牌坊
      圆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间,分别立于圆通山制高点大方亭东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为青石质地,四柱三门,平顶,方柱,长方形额枋,须弥座夹杆石。通高6.5米,宽约9米,中间间距2.47米,边间间距1.68米,中间两柱须弥座上为圆雕狮象,边柱则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简洁,雕饰圆润精细。石牌坊分别旌表云南近代有“忠”、“义”、“节”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龙志桢、一位是弥勒人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牌坊由其亲属出资建构,现枋柱有错乱现象,原因待考。圆通山石牌坊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
      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位于嵩明县嵩阳镇龙街村。龙街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立于龙街村西南果马河与普沙河交汇处河岸,方柱状,青石质地,高194厘米,宽50厘米。碑身四面镌有文字。正面镌毛泽东语录,字体皆为隶书。其下镌刻纪事碑文,正书,阴刻,右行,文31行,满行38字。碑文以“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言,记述果马河和普沙河给沿岸人民带来的洪涝灾害及治理两河的原因和经过。记载了嵩明县在文革-时期治理果马河普沙河水患,改造农田的情况。这是昆明地区现存碑刻中,唯一一块记录了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时间的碑刻。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
      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长坡村村北。长坡村古驿道位于官渡区长坡村,原为古道,清乾隆年间改为驿道,是昆明经由大板桥镇到杨林镇继而通往内地的“通京大道”的其中一段。现存驿道长约200米,宽约2米,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路面由青石铺筑而成,路旁有《重修长坡到杨林站大路小引功德碑》,记载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理道路的情况。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邮驿全部撤消,驿道相断废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是古代交通驿传的历史见证。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钟灵山塔林
      钟灵山塔林。位于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东北钟灵山,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塔林分布面积为1560平方米。现存有39座塔林,有三重堂的钟灵禅寺遗址一处,清康熙三十七年、四十四年(1705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石碑各1通。从塔铭上能见到的各墓塔建造时间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几个朝代,塔林为清代建筑。塔林均为“堵波式”墓塔,是钟灵禅寺历代僧尼的圆寂之地。墓塔全用石料建造,形式统一、规整,均由墓室、基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墓室用石料砌成长方形,穴顶砌成拱形,除单列墓穴以外,成排墓塔的墓室均连在一起;在塔基前留有墓口,墓口与地面相平,从墓口有台阶进入墓室;墓室封顶砌平以后,在每个墓室上独立建塔,塔与塔之间距离1.8米。塔基平面呈方形,须弥座式,座高2米,座上均刻有纹饰……[详细]
    小屯村观音寺碑
      小屯村观音寺碑位于嵩明县杨林镇小屯村。观音寺碑记碑立于杨林镇罗良村委会小屯村观音寺内,又称“地震碑”。青石质地,高111厘米,宽54厘米。题额,横书,阴刻“记垂后世”四字。正文7行,满行38字。撰文、书丹、镌刻者不详,小屯上下两村同立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该碑记载清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二十三日大地震,将寺震塌,嵩明等十州县共倒瓦草房87621.5间,死亡6707人。震后大雨时行,洪水遍流,可怜上无栖身之所,下无糊口之资的惨状。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小屯村观音寺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位于盘龙区龙泉办事处宝云社区龙头村宝台山宝云小学旁。冯友兰故居位于昆明市龙泉街道办事处宝云村。因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科员也曾在此工作,这里还被称作“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在故居宽敞的院子里,弥陀寺、东岳宫、东厢房、西厢房等古建筑,都被盘龙区文物管理所用“龙-”、“龙五号”、“龙六号”、“龙七号”等红字做了标记。冯友兰曾居住过的是“龙七号”。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8、倪蜕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蜕墓
      倪蜕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马街道办事处马街中村宝珠山麓,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墙脚下,座西朝东,墓为圆形,下部由青砖砌圆,上部封土。前立墓碑一块,楷书“倪蜕翁先生墓堂”。倪蜕,原名羽,字振九,浙江松江人,晚年名蜕,自号蜕翁,其居官清廉,为清初云南著名文人,著有《滇小记》、《云南事略》、《蜕翁文集》等作品。墓穴多次被盗,损坏严重,2005年三月由区文物管理所对墓进行了维修。1986年11月,被西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观音山观音寺
      昆明观音寺,位于滇池西岸,山势突兀险峻,被誉为昆明的小南海。这座寺庙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观音寺原为土主庙,供奉‌大黑天神。后来,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观音殿,石嘴山也因此改名为观音山。寺内的大殿建筑物墙体全用不规则的石块镶砌而成,其“小南海”牌坊为重檐,均为少见的设计。观音寺南面建有“小南海”和“普陀山”牌坊,佛寺山门前有一副石刻对联:“浩月光中,昆水静澄南海景;慈云影里,华峰叠拥普陀山。”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寺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详细]
    彝文安姓籍贯留源碑
      彝文安姓籍贯留源碑位于寻甸县联合乡三届村。在茶花树、青松、刺柏掩映的山林中,一块“彝文安姓籍贯留源碑”矗立在灌木丛间,灌木丛散发出浆果的香甜气息。2011年,该碑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载了该系彝族的起源与流向——当地彝族原为“百濮”之首族,有安姓、张姓、杨姓、李姓等9姓支系,祖先原住滇池东北的官渡、怕南(黑龙潭)、木果得(跑马山),分为47族,后徙居倘甸、东川、禄劝等地。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彝文安姓籍贯留源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