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海珠区旅游

海珠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1、太古仓 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古仓
  太古仓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旧称白蚬壳),由英国太古洋行于1904年~1908年间修建,供太古轮船公司使用,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来讲,是比较完善的仓储码头。门牌革新路124号。经活化作酒品展销、餐饮、旅游休闲、设计等用。码头由3座丁字型栈桥式混凝土码头和7幢(8个编号)砖木结构仓库组成。陆域面积54888平方米,码头岸线321米。码头为混凝土高桩梁板式结构。建有砖木结构仓库6座,混合结构仓库2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仓库2座。混凝土地面的堆场面积有11362平方米。生产辅助建筑9座,生活辅助建筑6座,办公楼5座。落成之初,由太古洋行代理的黑烟囱轮船公司经营远东、中南亚以及来往于广州至香港、上海、海防(越南)等航线,船只达30艘,其中26艘三千吨左右的货船游轮只在广州太古仓码头靠泊装卸货物。19……[详细]
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汉时期该处有千秋寺,后废为民居,明代成为郭氏花园。明末清初,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扬佛法之所,又是广州旅游胜地之一。寺内曾有“古寺参云、珠江夜月、飞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花田春晓”八大景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幢寺得以重新修复。如今的海幢寺,气魄雄伟,飞檐宝顶,净域宏敞,有三十多位僧人。大……[详细]
晓港公园
  晓港公园是一座以竹林为主的专业性公园,位于前进路南段。原为河涌、沼泽和小丘。因园内有古迹小港桥,谐音晓港,故名。公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水域4.73万平方米。园内竹堤纵横,竹品种多达120余种。河涌穿园而过,有人工湖和美丽雅致的亭、台、廊、榭。另外,还保存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和海蚀岩遗址。晓港公园位于前进路南段。原为河涌、沼泽和小丘。因园内有古迹小港桥。水域4.73万平方米。园内竹堤纵横,竹品种多达120余种。河涌穿园而过,有人工湖和优美雅致的亭、台、廊、榭。另外,还保存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和海蚀岩遗址。为华南地区之最,故又有“竹子公园”之称。公园中部为岛景区,由堤岸曲线自然分成4个水域,每个水域分别筑有水榭亭台,形成了“葵韵流波”、“层台影绿”、“洄澜浸玉”、“椰风挂影”四大景点。在……[详细]
广州纯阳观
  纯阳观是广州市最大的道教宫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观位于海珠区漱珠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据地质学家考证,漱珠岗是二亿年前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堆积而成。汉代杨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岭南画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这里设帐讲学。纯阳观为清代岭南高道李明彻祖师在道光四年所建。广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宫,南去纯阳观”之说。纯阳观虽位居商业闹市之中,山门内却别有洞天,清寂宁静,纯阳观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韵味积淀的人文氛围,无不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然而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秉持,正是由于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誉为中国的活文化,道教的生命力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五凤村漱珠岗内乘车线路:乘商……[详细]
广州解放纪念像
  广州解放纪念像在海珠广场中央。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作者是尹积昌。该解放纪念像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现广州解放纪念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潘鹤、梁明诚。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方形基座,基座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体是一解放军战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与方座连成一体,犹如一块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钤在广州大地上。像座正面镌刻着解放后首任广州市长叶剑英的题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像座四角分别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印章。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埔古港遗址
  黄埔古港码头所在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黄埔古港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集展示、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其中纪念展示区由黄埔税馆、永靖营(兵营)、买办馆、夷务所和展示街组成。黄埔税馆是整个建筑群中的重点。兵营处设有营房、瞭望台、兵器架等黄埔古港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街黄埔村。从西边公路入村。一座高耸的金碧辉煌的现代牌坊迎面矗立。上刻“凰洲”两个大字。村之南边紧靠珠江支流也有一座刻有“凤浦”二字的彩牌坊。原来传说古时有一对凤凰……[详细]
乙丑七进士牌坊
  乙丑七进士牌坊位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内。原在忠贤坊(现解放中路)。与“熙朝人瑞”牌坊、“总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统称四牌楼。据《广州城坊志》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进士李觉斯、梁士立、罗亦儒、吴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砂岩砌筑,四柱三间五楼,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额刻“乙丑进士”4字,额坊分别为梅雀纹式和菱纹式梅花图案。1947年拓宽马路时迁建。当时岭南大学认为明代进士与近代之文学博士相参,为纪念高学位的石牌坊移建到高等学府适宜,故迁建到学校里;并以迁建落成之日为励学日,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文革”期间被拆除。1999年在中山大学复原。严格来说,位于中轴线以西、十友堂以北的乙丑进士牌坊不能算是康乐园的“原生”。乙……[详细]
卫国尧故居
  卫国尧故居在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沥滘东街七巷6号,为一间建于1915年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房屋,墙脚为花岗岩石,上砌水磨青砖,天井铺白条石。房屋坐西朝东,面积约8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为花园,距房舍数米筑有围墙。屋的正厅正面今悬挂有镜框,镶嵌着烈士的传略,陈设简洁美观。大门口还悬挂着“卫国尧烈士故居”横匾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故居由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不少爱国人士前来参观瞻仰。卫国尧烈士纪念馆设于他生前战斗过的村中小学内(现小学称卫国尧纪念小学)。馆内陈列了卫国尧烈士的事迹和生前遗物,以教育后人缅怀先烈。……[详细]
南溟黎公祠
  南溟黎公祠位于海珠区官洲街道仑头社区仑头村仑头公园内。始建年代不晚于乾隆四十七年,光绪十七年重建。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左右3路。门前有宽大的院落,院北侧为方柱石栏杆。中路前后4进,均为面阔3间,碌筒瓦面,蓝琉璃瓦剪边。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明洪武年间黎氏先人自北方迁居于此。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数百年来陆续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脚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虽仍以黎姓为主,但零散的杂姓多达二千余人。仑头人把“南溟黎氏宗祠”简称为“南溟祖”。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州古海岸遗址
  广州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如今海岸已南移了100多公里。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在海珠区石榴岗路,还曾发现有古沙堤,沙堤埋有海生贝类动物牡蛎的壳(蚝壳),这是古海岸存在的又一物证。这些海蚀崖、洞、平台、古沙堤以及大量的蚝壳,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广州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具有颇高的科学、教育、旅游价值。1937年5月,中山大学地理学教授吴尚时首次在七星岗发现了这一片完整的海蚀台地、悬崖和岩洞,认定是距今年约五、六千年的第四纪所形成的地貌,证明了这里原是古海岸。现代地质学家又进一步研究认为,海珠岛在远古年代原是珠江出海口“漏斗湾”……[详细]
沥滘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花岗岩砌成的宽阔平台,四周围有花岗岩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对联、横匾,工艺颇为精致。……[详细]
潘氏家庙
  潘氏家庙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庆北2号、龙溪南首约17、19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龙溪首约东侧相邻建筑外墙线,北至相邻2层建筑外墙线,西至市第三十三中学主教学楼外墙线,南至龙庆北街现状路南边线,西南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规划路东边线,北至同福西路现状路南边线,南、西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详细]
13、杨孚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孚井
  杨孚井位于中国广州市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井口直径0.44米、腹径5米、底宽1米、深5米,井底有4个泉眼,水量较大,水质良好,曾是该村的主要饮用水源。该井为原生红砂岩层中天然凹穴,后来地势升高,人们用青砖、花岗岩砌井上端壁。相传该井为东汉议郎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复烈士墓
  陈复烈士墓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刘王殿岗(紧靠广州美术学院西北侧)。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复(1907-1932),又名志复,番禺县明经乡人,其父陈树人是国民党元老,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陈复幼年随父母迁居广州,在海珠区南武小学读书,其后就读于上海复旦中学。在沪求学期间,他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并且一陈复烈士墓亭面读书,一面参加革命实践,换上黄包车工人的衣服和工人一起拉车,从中深入接触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被孙中山先生选送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归国后,先是在我党主办的香港《工人日报》社担任副社长,1930年又奉调至天津中共顺直省委,同聂荣臻同志一道工作,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虽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详细]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路敬和里20、22、24号,时代为清末民初。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位于海珠区江海街道广州大道南933号。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7、汇津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津桥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详细]
18、云桂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
  云桂桥又名小港桥,筑于明代,是何维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还家,寄寓于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筑建此桥。桥为石砌,两旁设护栏,现存前进路晓港公园内。古诗“淡荡春风送晚潮,呼来画舫趁兰桡。二分明月三分水,十里清溪五里桥”。所咏的就是这座云桂桥。该桥是广州市现存最古、保存最完好的石桥,用花岗岩石板砌成,造型精巧,实用美观。桥长34.86米,宽3.4米,两端共38级石阶。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桥分三孔,两个桥墩立于海珠涌中。该桥于1993年8月9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厚德围公馆 位于广州市新滘镇广州园艺农工商联合公司内。是李福林的公馆,名厚德围。占地面积有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 公馆集果园、住宅及碉楼于一体,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四面环水,如一小岛。主要建筑有主楼、耕仔楼、水榭和门楼等。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入口处原设有可起合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首层正门施花岗岩石框,有钢铁制造的“趟拢”。内为厅堂。左右设梯,采用拱券形窗,楼顶四角分别建有挑出外墙一米的瞭望台,四周及台底有瞭望孔。其他的附属建筑如水榭等保存完整。 李福林另一处住宅,在现海珠区宝岗大道区政府内。西式四层楼房,巴洛克建筑风格。保存完整,但现外墙全部贴了灰色的瓷条砖。 李福林(1878—1953年),绿林出身的国民党军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率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后一直盘据广州河南……[详细]
  仑头村黎氏墓群位于海珠区官洲街道仑头社区后底岗(密松岗),年代为明至清。2008年12月,被公布为,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始祖墓”,共有23座。主墓为当地黎氏始祖夫妇及二世祖合墓,主墓两旁次墓为始祖夫人彰氏及三世祖夫妇之墓。主墓后排为四世祖南溟黎太公夫妇合墓。其他均为家族成员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