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南京六合明城墙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六合明城墙遗址长约160米,高约6米,顶部宽4.8米。顶部外侧设有雉堞,内侧有女墙。和历史上的“单边城墙”不同,这段城墙里侧外侧,都用城砖砌筑,保留了不少老城砖。和南京城墙的城砖相比,六合城墙城砖要小不少,比作为国都的南京明城墙要低几个级别。来自《江苏省文物地图》的资料显示,根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六合城墙最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废止毁弃。明崇祯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墙,建成的城墙周长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达1647个,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护城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冲塌,其后的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地方政府相继修葺城墙。……[详细]
382、板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位于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板桥街,时代为清代。板桥镇中有一个板桥河,河上有一个青石板桥,石板桥连接着镇南北。如此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桥,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河上的桥,只是一个在船或筏子上铺木板的浮桥,后来逐步演变成有固定桥桩、桥板的木板桥,故地名因桥而得。据史书记载:板桥底下有巨流“阔三丈、深一丈,下入大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里有关于它的记载:“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俗称人字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京板桥贤士募款,将板桥河上的木桥重砌为青石板桥,桥栏用砖砌成,外侧雕有龙头,并嵌有石刻“板桥”二字。初为单曲拱桥,后为三曲拱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堪称奇迹。桥长23米,宽12米,4米,可承重10吨。桥内两侧嵌有花纹石雕和记事碑,……[详细]
  在高淳县桠溪镇有一座元朝古刹叫永庆庵。天下寺门多朝南,永庆庵的门却朝东面。而据高淳县志记载,永庆庵原名“永庆寺”。据说,改“寺”为“庵”是为了纪念一名与皇帝有关的女子。永庆庵位于桠溪镇永庆村的荆山。沿着蜿蜒的水泥路来到竹林深处,一处正在维修的古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村民杨春华告诉记者,这就是永庆庵。杨春华是古庵周边唯一的住户,对于古庵的传说烂熟于心。杨春华说,永庆庵原名永庆寺。他听上辈人说,永庆寺曾经还叫过金山寺,算起来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能因为这里有个“荆山”,“金山寺”因此而谐音得名。由于寺庙是宫殿式建筑,所以寺门多朝南。而在永庆庵,记者看到大门朝东开着。杨春华说,民间传说“门朝东”意在“向青龙而开”,表示皇帝曾亲临此地。据传,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巡游到此,与当地一女子产生感情。后来女子生下一……[详细]
  江宁旅淳公所旧址位于高淳区东坝镇东风村后街87号,时代为民国。江宁旅淳公所旧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85、石猫坊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猫坊又称百猫坊、御猫坊,位于现今的彩霞街上,这里曾有一座豪华的府邸,门外矗立着两座并列的高大石牌坊尤其引人注目,石牌坊上100只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石猫更是令人啧啧称奇。百猫坊的南边是秦淮河,北边是明代开国功臣俞通海的弟弟俞通源、俞通渊的府邸。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很是担心那些功勋盖世的臣子们谋逆,还请风水师在城内各处查看。风水先生说,秦始皇之所以二世--,就是南巡时没把王气扫灭,而南京的秦淮河上鳞光闪闪。朱元璋一听,怒了,大喊“刘军师”!让他查查哪个大臣住在秦淮河边。心知不妙的刘伯温回禀朱元璋,可为俞家兄弟建座牌坊,不过要在牌坊上雕刻100只猫,守住俞家大门,这叫“百猫叼鱼”。朱元璋连连点头,转怒为喜。建成后的石坊刻满了千姿百态的猫。……[详细]
386、千顷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顷堂位于高淳区古柏镇戴东村,时代为清。千顷堂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87、北门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桥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和北门桥路交叉路口南侧,长21.5米,宽17.3米,石拱结构,为明代重修。北门桥在五代称玄武桥,后以地处南唐国都江宁府城北门而改今名,俗称北门桥。宋代曾名清化桥(桥南原为清化市所在)、武胜桥(宋时附近曾设亲兵教场)。桥券内刻“草堂桥”,又称草堂桥,其名无考。杨吴天祐六年(909年),权臣徐温派其养子徐知诰来管辖金陵。三年后,徐知诰以功升任州刺使。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徐知诰开始修造州城,并建大都督府。南吴武义二年(920年),徐温派遣陈彦谦主持修建过金陵府城,但规模不是很大。杨吴太和四年(932年)八月,已经取得杨吴军政大权的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拓宽了原有城墙,并增筑了羊马墙。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就是后来的“杨吴城濠”。当时,在城北门玄武……[详细]
388、襟湖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襟湖桥位于县城西南官溪河上。初为甘棠渡,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建木桥,隆庆六年1572年改建为七孔石拱桥。初名“永济”,后改“襟湖”。该桥南北向,全长77.7米、净跨56.5米、宽7.3米、标高14.1米。桥身两侧装置高0.94米的石栏,分节设置21对莲花望柱,柱高1.4米。中间两对望柱顶端装饰石狮,雕刻细腻,形态逼真。桥面两端用长方形石板铺设13级台阶,整齐壮观。桥的中孔宽9.7米、次孔宽8米。中、次孔采用纵联法叠砌,三、四孔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造。1993年,因桥标高不能适应水运业发展和汛期泄洪的需要,将中间3孔合并1孔,改建成五孔人行桥,高达19.1米。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89、内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新街口南,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路、中山路、建邺路、白下路于此交汇,因系南唐国都的宫城(大内)所直之桥,故称内桥。《上元县志》:内桥在御街(中华路)北,(南唐)宫前桥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赵构)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不忘西京,故以名之(西京大内前桥)。内桥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历史上的杨吴时代。杨吴时期,在今洪武路地区建了一个“金陵府衙”,范围是淮海路以南、内桥以北、王府园以东、太平南路以西。南京是杨吴的西都,杨吴由杨行密所建,他把扬州定为东都,而把南京定为西都。虽然杨吴不久后就为南唐所取代,但是这个政权却给南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财富——金陵城和杨吴城濠。南唐时期,“金陵府衙”被改为“南唐宫城”,内桥以下的河流变成了护城河,宫城也叫“大内”,因此宫……[详细]
390、大中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中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通济门内,龙蟠路、大光路、建康路、白下路交汇西侧,古称白下桥,是南京古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桥墩为历史原物。大中桥几经拓宽,现为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早在六朝时期,现在的大中桥一带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之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门前青溪横跨大桥,得名“白下桥”,这便是最初的大桥。抗清名臣黄道周在白下桥畔殉难,南京人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称大中桥,桥名沿用至今。大中桥已有近千年历史,早在六朝时期,现在的大中桥一带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之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门前青溪横跨大桥,得名“白下桥”,这便是最初的大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详细]
  顾起元家族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红旗社区曾庄村顾家山。顾起元(1565-1628),字太初,一作璘初,自号遁园居士,谥号文庄。明应天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任明代万历年间史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明代大学问家,著有《客座赘语》十卷、《懒真草堂集》诗二十卷、《金陵古金石考目》一卷、《金陵古今图考说略》等,明崇祯元年(1628)病卒,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江宁区横溪街道红旗社区曾庄村顾家山。顾起元家族墓地现有墓圹东西长19,南北长16米,墓圹内种有蔬菜和茶叶,顾家山下东南角有一水塘。顾起元墓目前没有找到,其家族墓地现存其后代子孙墓5座,年代分别为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其中有康熙二十九年墓碑一通,碑大半埋入土下,文字内容待考。顾起元家族墓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家村失考墓位于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时代为唐代。李家村失考墓其实就是大名鼎鼎、发生中国“人鬼0-”传奇的双女坟。双女坟其实是汉代墓,传说两位美若天仙的姐妹,因不满长辈包办婚姻,投水自尽,死后同葬于荒郊,故称双女坟。之所以到了唐代,盛名达到顶峰,是因为鸡林(今韩国)人崔致远,在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作为溧水县尉,慕名到固城镇境内的花山和金山游山玩水。当晚崔致远居住的招贤馆,离双女坟不远;听了两姐妹的故事后,他非常敬佩,于是前去凭吊,并在墓门上题了诗。此举也感动了坟中二姐妹的灵魂,一天夜里,姐妹俩现身与崔致远相会,大家一道饮酒吟诗,同床共枕,极尽男女之欢,直至天亮方散。崔致远写下了“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详细]
  程桥东周墓葬群位于六合区程桥镇长青村,时代为东周。六合程桥东周墓,是程桥长青村、陈岗组高岗上一处东周时代古墓葬群。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分别于1964年7月和1972年1月及1988年元月对该墓葬群中的1、2、3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出土了大量艺术、科学、历史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和铁器:(一)1964年7月由南京博物馆在程桥中学内清理,定为1号墓,出土世界最早的生铁、九件一套的直钮编钟和鼎、尊缶、剑、戈、戟、镞等青铜器及车马器和工具等。尚有部分陶器。(二)1972年7月由南京博物院在长青村、陈岗组坡地上清理,定为2号墓,出土器物50件,其中青铜器件,有鼎3、匝1、七件一套编钟和五件一套编?D;兵器十三件。有:剑3、戈4、矛2、镞2、镦2、距1;车马器9件,生产工具8件;铁条一件,陶器3件……[详细]
  王以旂墓位于江宁区东善桥祖堂山南,时代为明。王以旂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王家坟自然村北,南唐二陵西侧。王以旂(1486-1553),江宁人,字士铭,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世宗时官至兵部尚书,代曾铣总制三边,屡破边寇,在任六年间,修筑延绥城堡四千五百余所,又筑兰州边垣,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固原。谥号襄敏,朝廷赐葬江宁祖堂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王以旂墓前尚有石刻文臣一对、武士一对、石狮一对、碑一对(见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现仅存两武士一文臣像,东侧武士身高2.66米,宽1米,厚0.58米;西侧武士高3.1米,宽0.93米,厚0.48米;东侧文臣,高2.4米,宽0.9米,厚0.46米。距石刻北面约100米有高于地表约3米的土丘,疑为其墓所在。……[详细]
395、宋晟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晟墓位于雨花台区雨花西路113号,时代为明。宋晟墓位于雨花台区雨花西路。西宁侯宋晟(1342-1407年),安徽定远人,少随父宋朝用、兄宋国兴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承父兄之烈,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司指挥使,右军都督府佥事。明成祖永乐三年以征西功封西宁侯,食禄一千一百石,世袭。终有明一朝,西宁侯共传11代,先后14人袭爵。宋氏家族自宋晟始至明亡,位列侯爵,联姻帝室,带砺之盟,与国终始,是明代著名世家之一。永乐五年(1407年),宋晟病故,追封“郓国公”并赐葬南京雷家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西麓的宋氏家族墓地。宋晟墓与其父宋朝用墓坐东向西,神道碑亦面向西,两通墓碑形制相同。右侧墓碑为西宁侯《宋晟神道碑》,通高510CM,碑高289CM、宽114CM、厚31CM。碑额圆首,雕饰……[详细]
  在太平门外王家湾伊刘村。1949年,羽陵卫与刘家井合并,取名羽刘村,后“羽”误为“伊”,称为伊刘村。杜茶村(1611~1687),名浚,字于室,湖北黄岗人。明诸生,崇祯时中乡试副榜。清初隐居金陵,善诗文,著有《奕雅堂集》。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故于扬州,四十一年(1702),江宁知府陈鹏年将其遗骸迁葬南京太平门外今墓址。杜茶村墓现为水泥做的墓丘,南向,原立碑多半毁于咸丰、同治年间,后又建有“楚北诗人杜茶村之墓”碑、王铭震等人“谒杜茶村先生墓”诗碑、石刻“孤岭梅花同阁部,千年千表伴中山”及乾隆十一年(1746)十二月立“杜茶村先生之墓”碑,诸碑亦多毁于“文革”期间。现存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江宁知府蒋启勋等立的“楚北诗人杜茶村之墓”碑,碑文计121字,简要记载了杜茶村的生平及陈鹏年为其……[详细]
397、温峤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峤墓位于鼓楼区大庙村、幕府山靶场,时代为东晋。南京下关幕府山一带埋葬了不少帝王将相,但大多已不见遗迹,难以考证,而温峤衣冠冢现存有墓碑一块,为清代光绪二十八年立,碑高165厘米,宽52厘米,厚18厘米,碑向230度,碑正面有“晋骠骑将军温忠武公之墓”隶书刻铭,背面有碑文410字。现墓冢高约2.5米,直径5—7米,碑向230度。温峤衣冠冢及碑的存在,为研究晋代重要人物温峤提供了材料。此墓原以为是温峤本人墓葬,近年考古部门在郭家山发现了温峤大墓,现遂定此墓为“温峤衣冠冢”。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命名为“温峤墓”,2001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北郊郭家山西侧发现了温峤大墓,并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因建设需要该墓没有保留。温峤墓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点将台,古称中敌台,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浦口明城墙遗址浦子山上,古东门镇与古南门镇之间,是南京江北民间皆知的地名。相传在楚汉战争时大将韩信曾在此地点将布阵,智退西楚霸王项羽;南宋时期韩世忠、梁红玉也曾在此率领义军全歼渡江北逃的金兵。据《江浦埤乘》载:“中敌台在浦口城上,城踞浦子山,台筑其岭,巍峨壮丽,俯仰江天,万汇在目,为浦口第一名胜。”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朱元璋令指挥丁德在有“扼抗南北、钳制江淮”之称的长江北岸浦子口筑城。城为圆形,周长十六里多,设城门5座,东为沧波,西为万峰,北为旸谷,南为清江,另有南便门曰望京,城内有应天卫和军储仓。浦口城位于今江浦区浦口东门镇和南门镇一带。弘治六年(1503年)江潮涌入望京门,南城坍入江中。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历时一年完成,补建南面临江城……[详细]
  北京西路3号民国建筑位于鼓楼区北京西路3号,年代为民国。北京西路3号民国建筑是--约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将原来设在中亚村(今白下路)的总领事馆搬迁至此办公。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伪财产被国民政府没收用作外交部宿舍。原有西式楼房3幢,西式平房四幢,占地面积8494.58平方米。南京解放后,这里为南京市消防大队所在地,楼房、平房先后拆除,现仅剩3号院内1幢点式楼,占地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平方米。该楼坐北朝南,高四层,大楼正面设有八字形砖砌楼梯,直通三楼,在八字楼梯下方设有一门,各层布局大致相同,办公室分布在楼梯四周,北立面建有外走廊,每层设四根砖砌方柱,屋顶为砖木结构人字屋架,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粉刷,门窗外侧加水泥装饰护套,外廊柱面、门头塑花及栏杆的细部……[详细]
400、郭璞墩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公园环洲内,是郭璞的衣冠冢,又称郭仙墩。公元322年,东晋大将军王敦谋反,郭璞直言不讳道“无成”王敦恼羞成怒,将其杀害。明嘉靖皇帝钦仰他一身正气,下旨在此墩上设圣谕亭,供人凭吊。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级文保单位。郭璞墩是东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郭璞的衣冠冢,位于玄武湖环洲西北部,位于假山瀑布与芳桥之间。郭璞墩为一隆起的小山,为其衣冠冢,故称。墩上原有碑亭一,谓之“郭亭”。山上曾有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山脚下有拱形角铁门,门上 书-“浩气长存”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