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区旅游

    荔城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南少林寺(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类别为古遗址。整个地势呈东北-西南倾斜,自东北往西南形成多级阶梯式台地。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1990年12月-1992年元月分两期,由省考古队主持发掘,发掘面积1954平方米。考古发掘有文化层七层,堆积厚度240厘米。这些堆积主要是历代建筑物更替和修建过程中的废弃物所充填而成的。主要有石构墙基、台基、柱础等,分属于不同时期的60多个遗迹单位。各地层堆积包含物中,最大量的当属砖、瓦等建筑物,建筑饰件以及生活用具的陶瓷器残片,此外也发现一些铜钱、铜坨、石刻文字和墨书文字等,还发现一些石槽、残碑、练功石等。1998年在遗址上新建南少林寺。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南少林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南少林寺(林泉院)为莆田市市级文……[详细]
    42、五府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府桥位于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村南至自然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五官店桥”。宋元祐年间建,清雍正元年(1723)和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四孔石梁桥,南北走向,三座舟形墩。桥与溢流平堤、踏道连成整体总长57.6米。溢流平堤长27.4米,高、宽各2米。踏道7级共长6.8米。桥长23.4米,宽2.05米,墩之间跨径3.45~5.35米。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详细]
      树屏书屋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新桥巷29号,年代为20世纪30年代,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建筑,是王干候死于海关任上时用安家费所建。现存建筑保持上世纪30年代所建的砖木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4.4米,通进深13米,建筑面积187.2平方米。为西洋式单进建筑,由院门、围墙、上下二层主屋组成,保存较好。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 保护范围:四周至建筑围墙外延1米。……[详细]
      伯棠医院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长寿居委会庙前,年代为20世纪30年代,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建筑,现为民居。坐北朝南,通面阔12.9米,通进深11.3米,建筑面积145平方米。单体西洋式建筑,上下二层,现存建筑保持民国时代建筑构件与建筑风格,保存较好。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 伯棠医院创建者柯青(1898-1992),字伯棠,莆田人,曾东渡日本学医。毕业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东医大教授、上海协和医院院长、国民政府海陆军总院内科负责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处长,授上校军衔,1929年回莆田设立伯棠医院。保护范围:四周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 ……[详细]
    45、光裕坊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裕坊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金桥巷,年代为明,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为明代中期陈钟、陈伯献所立。陈伯献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广西提学副使,以陈奏刘瑾罪罢官,善绘画,精文学。该坊是城内仅存的木牌坊,坐北朝南,单间,方柱,面阔4米,进深3.8米,高5.4米,歇山顶,正脊两端为鳌鱼形吻。为研究莆田明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四周以木坊建筑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详细]
      后黄碉楼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民国,由黄福志建,以防地方土匪抢劫。坐南朝北,通面阔4.5米,通进深4米,总面积18平方米。四方形四层,第四层为半楼,可做观察台。一至三层设枪眼。钢筋水泥结构。为研究民国时期碉楼建造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南至主楼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莆田县国民政府机关及门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荔城区政府机关大院,年代为1949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49年。坐北朝南,通面阔26.8米,通进深13.6米,总建筑面积364.48平方米。为和风式建筑,歇山顶,土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上下两层,基础石砌,主体角砖。前廊大门石雕雕刻较精美。该建筑处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现作为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使用。为研究莆田民国建筑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主厅前廊滴水外延30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北高国学馆(小宗)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山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中期,为当地粗老爷所建,为三座厝结构,内有天井,有精美古石雕和木雕,已利用为寿山国学馆和五侯书画院、农家书屋等。为研究清代莆田民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北高永禄书院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山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宋代关圣庙基础上建设遗留下来,古时以书院为主,明末兵部尚书王家彦曾经在此就读。现为近一千平方的古建筑群,以关公文化为主。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东甲镇海堤纪念馆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东甲村西船96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名曰“功臣祠”,清代更名为“报功祠”。坐东北朝西南,面阔15.3米,通进深11.8米,建筑面积180.54米。由馆门、大厅组成。纪念历代水利先贤及有功人士。1996年,莆田县人民政府将其更名为“莆田镇海堤纪念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主殿前廊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斗南头前厝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斗南村斗南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坐东朝西,通面阔8.9米,通进深21米,建筑面积187平方米。由偏门、主屋组成,主屋由上、中、下厅、天井组成,悬山顶,土木结构。存有清代天井、门枕石、柱础等,现存建筑保持清代民居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白际灵宫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宅村王西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9.3米,通进深15.2米,建筑面积141.36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门殿、天井、两庑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南至主殿前廊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详细]
      瑶台中一堂位于荔城区黄石镇瑶台村中境自然村。明万历十八年(1590)“三一教”教主林龙江的门徒林亹、林梦熊创建,清代重修。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坐西向东,通面阔24米,通进深22.8米,建筑面积547平方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由大门、围墙、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五间,悬山顶抬梁木构架。堂中存明代知县何南金书“超一函三”匾,明代八卦炉1个、井1口。……[详细]
      龙山汀渚桥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大桥头自然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三孔石梁桥,跨于后卓溪龙崇河支流。东西走向。长24.25米,宽2.4米。二座舟形墩,跨度4.65米,梁石厚0.35米,最长7.1米,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详细]
    55、郑露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露墓位于荔城区新度镇宝胜村,类别为古墓葬。与夫人蔡氏合葬于壶山宝胜。穴号仙人脱履。近代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墓占地面积50多平方米,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面阔4米,进深7米,上有一对龟背形坟顶,周围无护墙。墓前立墓碑1通,圆首,高约1.70米,宽0.67米,上刻“唐太府卿南湖郑先生墓”。郑露,生于公元512年,卒于590年。字恩叟。南朝陈时与其弟郑庄、郑淑自永泰移家至城西南的凤凰山,创建湖山书堂。人称郑露三兄弟为“南湖三先生”。隋时郑露卒,唐追封为太府卿。郑露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墓地排水沟,西至墓地排水沟,南至墓地排水沟,北至墓埕8米。……[详细]
      冲沁沁安宫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冲沁村上沁安自然村 ,年代为清 。初名沁江宫,清代易名沁安宫。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6.4米,通进深13.1米,建筑面积约83平方米。单进廊院式建筑,由石埕、前殿、拜亭、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主殿补间铺作二朵,斗拱作二斗三下昂,具宋代做法样式。保存有明、清妈祖神像、神龛和清末张琴书写的匾额等。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石埕沿外延2米。……[详细]
      北大顶墩桥 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顶墩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顺七年(1463)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两墩石梁桥,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长17.3米,宽3.56米。二座舟形墩,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详细]
      英龙英惠社 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英惠巷 ,年代为明-清 。始建于唐代,宋大观初重修,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增建。坐东朝西,处于三叉道路中心点。平面呈梯形,由前殿、拜亭、正殿和正殿右偏殿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基本保持明代风格。保存有石经幢、“嘉庆丁卯重修”古井、古匾。为研究莆田城区明、清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西至前殿滴水外延2米。……[详细]
    59、塔仔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仔塔位于荔城区北高镇汀江村后埕口自然村。塔仔塔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是航标性建筑。五层四角楼阁式空心石塔,通高约15米,边长4.6米,葫芦形塔刹(已断)。底层朝南开门,门高1.48米,宽0.78米。每面设佛龛,内有石雕像。1981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0、通明殿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明殿位于荔城区北高镇福岭村东田自然村。通明殿创于明,历代屡修,现存建筑物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5米,通进深28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为三进廊院式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拜亭、玉皇殿、大雄宝殿。玉皇殿为悬山顶抬梁石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存清至民国年间的碑碣等文物。1997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