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天云洞风景区
  天云洞风景区天云洞风景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的大蚶山东南部。天云洞四周岩群砌迭,虬松遍野,四时山茶烂漫,异草丛生,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幽称奇于兴化大地。莆仙的四大祈梦胜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春夏之交,云雾缭绕,岩峰隐约,亭榭依稀,山岚奇幻,人在云幔之中,俨若置身仙境。唐朝诗人罗隐曾来此尽兴游玩,赞曰“满山皆秀”。天云洞共有景点60多处,即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石碟、第一山、淌水岩、致雨龙池等,还有风动石、骆驼石、覆船石、龟蛇石、双鳌石等尉为奇观。……[详细]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闽中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一部分,是中共闽中地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正规武装队伍。闽中支队司令部于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渡口小学成立,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从此,大洋成为闽中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支队司令部成立后,针对所属各县游击队没有正式的建制序列、部队番号也较混乱的情况,决定一边开展斗争,一边进行集训、整编。至6月底,整编基本完成,各县区游击武装统一改编为游击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并任命了各县区武装领导人,至此,闽中支队司令部下辖的部队总兵力约6000人-,编外武装力量约2万人,斗争区域北起闽清、福州,南至同安、厦门近20个市县。通过整编,完善了闽中人民……[详细]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田尾新村208号。抗日战争初期,闽中地区通过和平谈判,把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闽中工委在莆田城关西来寺设立抗日办事处,以便双方联系,负责人方子明。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悍然发动“泉州事变”,谋害了工委和部队负责人刘突军,并将独立大队包围缴械。后经我方据理力争,国民党方面被迫同意把闽中红军游击队交还新四军,开往皖南前线抗日。1939年,国民党又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并陆续颁布所谓“限制异党活动”的一系列-法令。面临这种局面,闽中党组织一边在庄边宁里举办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一边派张伯庭等同志到莆田沿海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闽中抗日办事处迁移到沿海忠……[详细]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沟头村,类别为古建筑。林润故居也称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关下务巷,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当时宅第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大门七个,小门二十一个。大门悬挂“谏臣世第”匾额;其门额枋板上就有楷书“御史大夫第”5个大字。大门联为“九牧家声大,谏臣世泽长”,宅内大厅4进,两旁依次为正房、厢厅、厢房及护厝等,为落檩品架本结构,间有天井,青砖大埕等。每厅形成一个单元,由一个大门出入,整体错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严谨。采光、通风、排水等设备良好。整个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来,经过几个年代的修缮,其主体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大夫官宦第的特色。2002年,因旧城改造需要,故居最核心的建筑被整体易地搬迁至现在莆田一中新校园的东……[详细]
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
  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5组。1927年2月,莆田党组织在珠江开展活动,成立农会,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同年10月,建立了中共渚林(珠江)支部。1929年11月,中共莆田县委委员陈兆芳、吴承斌等在莆田沿海地区建立一支四五十人-的游击队,陈兆芳任队长、吴承斌任副队长。在游击队活动过程中,陈兆芳采取了“分散从事生产、集中打击敌人”的斗争方式,在当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抗捐反霸斗争中起了良好的作用,有效地发动并锻炼了群众。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游击队在当地建立了月塘、濑垞、珠江等10多个革命基点村,从此,珠江村成为莆田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1946年,莆田党组织负责人杨杞松在忠门地区秘密串联发动,重建游击队。同年11月,中共闽中特委派林汝楠回到莆田沿海协助杨杞松恢复和扩大沿海地区的……[详细]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回莆田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哲理钟楼就成为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据点、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住在哲理中学钟楼二层。1926年2月,陈国柱在钟楼宿舍内召集经过培养和考察的进步学生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使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同年6月,陈国柱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员,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详细]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省三小学(现沁后小学)创办于1910年。1929年,莆田地下党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蔡拱北接任校长后,在该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护送往来的革命同志、传送情报等任务,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点。1930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福建省委巡视员兼特委书记邓子恢等同志在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带领下往白沙东度老区转移到王纪修家,再由王纪修派8名红军战士护送到梧塘沁后省三小学交通站。同年12月29日,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仍回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郭寿銮负责。为了保证省委巡视员的安全,王于洁等力劝邓子恢暂离莆田,由地下交通员护送,经江口去福州,转赴……[详细]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小组。1934年至1949年间,闽中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式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由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吴德标任军事总教官,带领战士进行刺杀、格斗、射击等训练;由文化程度较高的翁鸿镗等人……[详细]
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兴安梅峰寺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崇宁二年(1103)赐“梅林佛国”匾,崇宁三年(1104)赐额“崇宁”,政和元年(1111)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极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改光孝。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钟,声闻20公里。明永乐年间(1403-1422)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代屡修,文革-期间遭浩劫后陆续修复或重建、扩建。现寺总面积154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65.8米,通进深234.8米,依次为山门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上层中间为藏经楼),左侧为望海楼、卧云轩、大悲殿、钟楼、尊客堂、斋堂(楼上为库房、左为香积寮)、僧舍、功……[详细]
南山月峰寺
  南山月峰寺位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新塘社区新梅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月峰禅院”,始建于唐代,宋代后荒废,明成化初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拓建,“文革-”期间损毁,1985年重修。整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分布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大雄宝殿左侧为祖师殿,右侧分布为伽蓝殿、大雄宝殿、济公堂等组成。通面阔66米,通进深71米,总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19.45米,进深四柱15.35米,建筑面积298.56平方米,抬梁式土木结构,15檩(前八后七)带前廊,为单体建筑,歇山顶,由埕、前廊、主殿组成,寺内存有大量不同朝代构件,有唐代遗留下来的石柱、清代咸丰癸丑年(1853)立“月峰古刹”匾额等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清代典型的寺庙建……[详细]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明初,御史陈道潜于此定居始,渐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规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6.8米,通进深56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院门、砖埕、照墙、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组成。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穿斗木构架结构。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斋俨题”。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瑞庆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2.庆星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3.德基祠:东至建……[详细]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黄国璋、易德及该村的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内为游击队准备散发的传单、张贴的革命标语。开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兵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存有石牌、马槽、古钟、牌匾等文物。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县人……[详细]
集奎功德祠
  集奎功德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集奎古街内,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近年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护较为完整,为一进廊院建筑,由前殿、拜亭、主殿组成。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9.27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186.33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明代僧慧性曾在此募修新桥,存《重修涵江新桥记》碑两通,其一2.42米×0.85米,另一1.70米×0.56米;另有清代八卦图形石刻两块,均为0.88米×0.77米。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并祀民族抗倭英雄戚继光。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外延1米至集奎小街外沿;东北外延1米至陈元富屋边小……[详细]
14、鲤江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鲤江庙
  鲤江庙涵江鲤江庙,亦称城隍庙,创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秋。座落在涵江鉴前路(古地名称凤岭),坐南朝北。鲤江庙南高北低,整体建筑依地形而建:殿堂节节升高,瞻之弥高,更显气势雄伟。1985年由侨胞捐资重修后,妈祖及其部属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涵江鲤江庙的重要神像。现为市、区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鲤江庙整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大门内二进,有门厅、前殿,正殿面阔三间三进。每年的正月十九,鲤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庙内外点灯结彩,帷幕如云,雍容肃穆,中堂摆列斋菜供品,荤素兼备,制成飞禽走兽花样。中厅巧匠采撷百花制成百碟斋品,姹紫嫣红,好像一幅百花怒放图,春意盎然,雅俗共赏。庙内点亮重五斤以上的巨大红烛数百对,红烛描金龙凤,辉煌耀眼,插在古色古香的红铜烛台上,层次排列,雅称“烛山”,通……[详细]
15、石梯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梯寺
  石梯寺位于城厢区东海镇坪洋村,类别为古建筑。坪洋石梯寺位于东海镇坪洋村东南2.5公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始建,后荒废。清末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中殿面阔七间21.7米,进深四柱13.2米,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后殿面阔七间,均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前殿至中殿隔有大坪并有东西厢房,为僧舍和功德堂。寺内存有宋代石槽2口,石臼1只;明代鼓形柱础,明嘉靖钦赐“肇顺辅王”木匾额1方,明代状元柯潜书“凤巢有鸟皆成凤,龙潭何鱼不化龙”石楹联1对;清代石狮1对(长0.6米,宽0.26米,高0.38米),方形石柱1对,清光绪十八年(1892)铜香炉1只。石梯寺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各外延10米,……[详细]
大贤汤氏祠堂
  大贤汤氏祠堂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大贤村旧厝村小组新三公路旁,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嘉庆廿二年(1817),现存为原建筑,近年局部修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下堂、天井、正堂组成。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三间10.26米,通进深17.38米,建筑面积178.32平方米,下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正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前檐柱留有“嘉庆丁丑年仲冬吉旦”铭文,正堂檐柱留有“嘉庆廿二年孟冬”铭文,有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埕前沿外延1米;西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西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东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详细]
17、国欢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欢寺
  国欢寺唐名僧妙应禅师和他的俗家胞弟本寂禅师二兄弟都出家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旧居建庵奉佛,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的属院。后梁开平元年(907),奏请赐额,适闽王王审知以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明末清初,国欢寺住持超元(字道者,为雪峰亘信禅师弟子),于永历四年(1650)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桂派”。今长崎、东京等寺法裔达数千人。回国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他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国欢寺坐落在松林掩映的国欢坡上,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金柱高大,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现有建筑系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黄起龙重建,曾奏请朝廷颁赐藏经。清康熙八年(1669)又重修。其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现被列为涵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哆中李氏大宗祠
  哆中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哆中村火头顶75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代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庭院式建筑,由砖埕、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12.84米,通进深23.77米,建筑面积305.2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三柱4.9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正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92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外延2米至李金明房;西南外延14米至埕外沿;西北外延1米至李秀英房外墙;东南外延3米至村道外沿。……[详细]
石城林氏民居
  石城林氏民居位于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寨外自然村,年代为清末至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末,中华民国时期重修,近年再修,为爱国华侨林和义的旧居。坐西朝东,通面阔20.3米,通进深18.6米,建筑面积377.6平方米。为合院式建筑,由院埕、左右两侧厢房及正厅组成。悬山顶,土石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左右次、稍间分上下房,均有阁房。两侧厢房面阔二间,进深8.16米。柱、梁用材较大,柁墩、雀替简约古朴,存有清、民国时期石构件。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院埕外沿外延6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详细]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前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末年,历代均有修茸。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7.52米,通进深10.68米,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为一进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内埕、正厅组成。屋面双坡面悬山造,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敞口作厅,后设福堂,正厅内保留4根宋代瓜楞石柱,及“父子及第”“状元贻庆”等不同时期石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原风格、原风貌,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其宗族历史及清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王金祥屋墙外沿,西至前王凫山殿屋墙外沿,南至前埕埕沿,北至原新前小学教学楼前埕墙基外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