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 > 兴化市旅游

兴化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拱极台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明嘉靖初年,为抵御海寇入侵,知县傅佩开辟玉带河,引水入海池,为巩固城防重修此台,并改名拱极台。“拱极台”之名取材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详细]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戴窑镇镇区新兴东街中心巷33号内,东经120°12′41.4″、北纬32°55′54.2″。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间正屋朝南,另有门楼、天井、厢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在此主持召开兴化县工委委员会议,宣布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兴化县工委,成立中共兴化县委。由李华楷任书记,李健任组织部长,张莫棠任宣传部长,孙顾任妇女部长。同年4月底,戴为然任中共兴化县委副书记。中共兴化县委的成立,标志着兴化地区党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兴化县委仍属其领导。同年11月,划属苏中二地委。1944年11月,兴化县委改由苏中一地委领导,直至抗战胜利。兴化县委成立不到一个月,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各区联合办事……[详细]
昭阳墓
  昭阳墓,又名阳山或昭阳山,战国时期古墓葬,位于昭阳镇山子村西北角,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昭阳,名云,字阳,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贵族,官至楚国上柱国、令尹。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统兵伐越,吞越入楚,今兴化一带便并入楚国版图。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军伐魏,取得“楚魏襄陵之战”全胜,占领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一带)等八座城池。楚国国威大振,确立了霸主地位。昭阳准备移师伐齐,《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当时著名谋士陈轸以“画蛇添足”的故事劝喻昭阳,昭阳急流勇退。楚平王为表彰昭阳,赏赐传世国宝和氏璧,同时将今兴化之地封为昭阳采邑。耿家垛遗址表明,今兴化境内当时已逐渐成为楚国重镇。昭阳殁后,葬于今兴化。明代万历《兴化县新志》载为:“昭阳,楚将也,即……[详细]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大街市场巷内,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东楼、西楼、中楼(正厅)、厢房、大门、二门、后门(阙门)等构成。现存东西3幢两层楼房和西厢房,共有房屋18间,其东端设有2间两层楼梯屋,建筑面积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迁居兴化时的最早聚居处。据《鹤立堂解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携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带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将原住宅改建为“松鹤道院”(又名来鹤院),又在东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东三进殿宇式的“晏公庙”(又名老祖庙)。明永乐(1403-1424)年间,解氏于“松鹤道院”东北角建成大门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解家祠堂”。宗祠前一进为坐北朝南2层楼房(上世纪90年代坍塌),后一进为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串楼,分……[详细]
宗臣故居
  宗臣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阳社区西门大街侯家垛46号,东经119°49′33.0″、北纬32°56′06.8″,又名“宗府”。是一座由门楼、大厅、正厅、花厅、照厅、蝴蝶厅等前后三进、附属用房及戏楼、甬道等组成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历史上的“宗府”体量庞大。宗臣故居门楼朝东,系二层楼建筑,南北长约三十米,门楼上原有“世科第”匾额,大门两侧墙上有系马环。进门是深巷,原为长廊,长廊南侧有马厩。经过四道门后折转向北为第五道门,门朝东。第五道门外北侧,有一座二层的戏楼,砖木结构,屋脊两端有狮子头砖雕,楼高4.5米,面阔4.2米,进深6米。楼上为戏台,面积约25平方米,西山墙与西侧的大厅相通,南有格窗,可以装卸。楼下为化妆室,向北有门通内室。每遇喜庆、宴客之时,常邀戏班演戏。由第五道入内为天井,南为照厅,北……[详细]
元老府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元老府巷3号,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现存三进宅院和北院各一处。门楼朝东,为元老府府内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一字石鹿,别号华阳洞天主人,明代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四十四年(1565)入阁为次辅,隆庆二年(1568)升任首辅,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后人为旌表李春芳,制匾“状元宰相”悬挂在四牌楼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春芳入阁,俗称“阁老”或“元老”,故在城内东大街另建元老府(相府)。其时府门朝南,悬“元老府”黑底金字匾额,入门为火巷,巷两侧多为府内宅院。庭院深深,厅堂成群。由于时代变迁,到2008年修缮前,元老府仅有两处庭院尚保留原状。现存元老府内宅院,不仅是明代状元宰相李……[详细]
兴化八字桥遗址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明代万历年间曾改名“登瀛桥”,在桥上构筑“凌霄亭”,悬“宰相里”额,桥西堍立贞节坊。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逐步发展,街市及市民阶层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阁及护拦,并在桥身两侧建过河楼,形成与街市相连的店铺,中和(登瀛)桥仅剩石板桥身。为方便街市行人,桥身逐渐放平。因拱形桥洞中立有神……[详细]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大营镇大营村东北,东经120°13′24.1″、北纬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园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塔身为水泥结构,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锥形。正方形塔座,分为两层,底层宽12米,高0.55米;上层宽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右上方书“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迁建”,左下方书“兴化县长蔡公杰题”。纪念塔背面镌刻着严昌荣团长、朱廉贻县长等92位烈士英名。纪念塔顶端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军)。中央是一杆高1.76米的步枪,刺刀直指蓝天。纪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门牌坊,正门上方书有“浩气长存”,左、右门上方分别书“生的伟大”和“死的光荣”。 坊、塔之间有长36米、宽4米……[详细]
南荡遗址
  南荡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东南约2.5公里的南荡中,东经119°51′58.2″、北纬32°54′52.4″,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期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开发湖荡沼泽时先后发现大量动物骨骼亚化石和陶片。兴化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对此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1992年10-12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会同扬州和兴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掘9个探方,175平方米。南荡遗址的文化层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遗存主要有榫卯结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遗址和室内铺设的芦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壶、罐、瓮、豆、盆、钵、碗、杯等;石器有刀、锛、镞、凿等生产工具,皆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细。另外还发现了糜鹿、牛、猪等陆生……[详细]
家舒巷西侧古建筑群
  家舒巷西侧古建筑群位于市区东城外家舒巷中,东经119°50′42.6″、北纬32°56′06.3″。原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为区别城南舒家大巷而命名家舒巷。清代以来或售或修而成民居。门楼朝东,上下二层,大门上方有砖雕,进门有方砖贴面的照壁。二门内有天井,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南北二进各三间,均为七檩。10号稍矮,结构也简单些,8号二门左侧有角门,上有“傲亭”石额,房屋梁架有明代风格。巷东侧主要为清代名医赵海仙(履鳌,1830-1904)故居,西侧北部门楼高大,水磨砖砌,雕饰精美,多布有正厅、轩廊、书斋,横跨东西。南去为清代名医魏荫塘(1866-1932)之鹤山堂,东西两院,南北五进。魏、赵两门为清末“兴化医派”的主要代表,数代名医,名播天下。建国初期,居住在鹤山堂古宅中的魏氏第四代传人魏驾……[详细]
刘熙载墓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又字融斋,晚号寤崖子,清代兴化人。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值上 书-房,咸丰皇帝十分看重,御书“性静情逸”相赐。同治三年(1864)任广东学政,两年后(1866)辞归受聘上海龙门书院。刘熙载著述丰厚,尤以《艺概》影响最大。《艺概》分文、诗、赋、词曲、书、经义六部分,对各种艺文体裁的历史演变和历代名家名著的艺术特色,都作了独到而又权威的分析和评价。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以后第三部力作。刘熙载因此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艺评论的集大成者,其中关于艺术美的辩证阐述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因而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赞誉刘熙载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墓位于兴化市永丰镇沙仁村一座高垛……[详细]
兴化东岳庙
  兴化东岳庙位于兴化市区牌楼路41号。主体建筑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其中四圣观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是兴化历史上体量最大的道教丛林。明清两朝及当代多有修缮,因战争而颓废。余产(东岳庙正殿及四圣观、财神祠等殿室)建国后曾归文化部门使用。主体建筑正殿为前后两殿,中间以卷棚勾搭连成,深邃阔大。前殿为三间七檩硬山顶,开阔15米。后殿高18米,重檐歇山,内呈方形藻井式。前后殿之间以五檩卷棚相衔接,相接处为层层叠叠的斗拱,工艺精湛,为国内罕见。从外观看,大殿重檐歇山九脊高瓴,戗角飞翘,檐下饰以斗拱、额枋、雀替。瓦垒角下悬楣子、风铃。脊瓴中央置铜制葫芦形宝瓶,两端有鸱吻。凡脊皆塑有仙人、走兽。气势恢宏,雄伟壮观。2008年基本按历史原样修复。除正殿外,恢复山门、十王、文……[详细]
魏氏民居
  魏氏民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义社区北上河边6号,东经119°50′23.5″、北纬32°56′51.7″,明代建筑。现存门楼和前后三进厅屋(照厅、大厅、花厅),厅屋东侧有一条长约60多米的火巷。房屋梁架用料粗大,制作精致,古朴大方,木雕工艺精湛,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魏氏民居为明晚期魏应春(字茂枝,号育吾,明天启兵部左侍郎魏应嘉从弟)所建。清末民初,其八世孙魏晋卿曾加以修缮。魏晋卿(1844-1926年),字小竹,号亚韩,晚号闇然居士,清廪贡生,例授修职佐郎,候补儒学训导。擅长诗词书法,晚年潜心佛学,为民国时期兴化著名居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魏晋卿任职北普济堂,主管慈善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魏晋卿被推举为兴化临时县议会会长,主持兴化政务。著有《阅藏诗百首》等。魏氏民居是兴化梁……[详细]
高谷故居
  高谷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儒学社区兴化市第一中学旁,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主要由门楼、火巷、三个内宅院构成,低檐小瓦,简朴无华,门前“益恭”牌坊(毁于“文革”)跨街而立。高谷故居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门楼东向,悬“忠结主知”额,入门有照壁,南北间有火巷。火巷西为三进两天井,布有正厅、照厅、厦屋、轿房、书斋、花坛、水井等,均基本以明代早中期规制复建。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斋,明初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景泰元年(1450)入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历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称“五朝元老”。所著《育斋文集》入《明史·艺文志》。高谷故居是明代早中期历……[详细]
李详故居
  李详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南路范公祠巷2号,东经119°50′28.2″、北纬32°56′07.6″。李详(1859-1931),字审言,晚号齳叟。清末民初兴化人,国学大师,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曾任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与胡适、鲁迅等同时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撰述员。一生著作丰厚,著有《愧生丛录》、《选学拾沉》、《学制斋文集》等18种,建国后出版《李审言文集》。李详故居,俗称李家大院,明建清修,大门朝东,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坐北朝南,计十九间,硬山顶,前进中间三间为正屋,西侧两间为书房。占地面积5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后又开门朝南,即牌楼南路范公祠2号。2005年因旧城改造,在原址整合重修。正南门上嵌有李详生前文友胡启东先生之子胡乔木先生亲书“李审言故居”石额。入门后为两进两天……[详细]
兴化城隍神庙
  城隍庙全称兴化城隍神庙,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牌楼西路68号,东经119°49′57.9″、北纬32°56′09.7″,坐北朝南。明朝洪武二年(1369),神庙初建时较为简陋,大殿进深浅窄。洪武二十四年(1387)增建正门如官廨,添设戏楼,两侧添建庑楼(二十四司)。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陈时霖扩修并增建大殿前楹。文学家宗臣为之撰《城隍庙新建前楹记》。增建后的大殿由前后两殿连成,较为深邃阔大。至建国初,庙宇颓废。后为兴化粮食局招待所。1987年在此恢复宝严古寺(佛教)。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正殿前殿后殿,由勾连搭连接,硬山顶,面阔三间6.4米,进深10.2米,高7.2米。兴化市城隍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寺庙,布局合理,用料考究,对于研究兴化清代寺庙提供了实物依……[详细]
中原才子坊
  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学广场西南侧,石质,四柱三门,砖木重檐,东西向,下为旧儒学街。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为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经魁宗周(官至四川马湖知府)、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宗臣父子而立,名“父子科第”。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宗臣逝世,于“父子科第”坊的背面加镌“中原才子”,又制匾悬于四牌楼上。后因年久失修,重檐、坊额尽失,仅四根石柱仍存。2009年按历史原样复建,并按原儒学街原高度将地坪下沉。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明代兴化人。著名文学家,“嘉靖七子”(又称“后七子”)之一,被誉为“中原才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其《宗子相集》15卷入《四库全书》,其中《报刘一丈书》入《古文观止》,建国后曾作高中语文教材。中……[详细]
陈五房进士第
  陈五房进士第又名陈氏五进士第,位于市区儒学社区儒学街儒学广场西侧陈五房巷,东经119°50′12.9″、北纬32°56′07.0″。陈五房进士第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曾经修葺,因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先后有陈常道(明嘉靖四川松潘兵备副使)、陈爰诹(明万历礼部主事)、陈履中(明崇祯吏部主事)、陈以恂(清顺治平遥知县)和陈广德(清道光户部主事)等五人荣登进士榜而得名。陈五房进士第有明显的轴线,讲究规制,五进相通,门楼、景门、格扇、敞檐、卷棚,青砖黛瓦,砖刻木雕精美,雀替龙纹清晰,布局既有层次又次第推进,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予以整合修缮,现有厅屋、书房、堂屋、门楼、轿房、厢房等25间,大小院落6个,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50平方米。2007年……[详细]
吴甡故居
  吴甡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儒学社区儒学街儒学广场北侧,东经119°50′07.4″、北纬32°56′05.8″。明代建筑,又名“吴家大门楼”。原为前后八进、东西两院。今存其中三进两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布有正厅、穿堂、厦屋、书斋等。厅内梁柱雕刻精美生动,石础牢固,保存完好。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对吴甡故居进行了修缮。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明代兴化人。万历进士,崇祯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明亡后,隐居故里,著有《柴庵诗文集》、《柴庵疏稿》、《安危注》等多种。清初,故居由其子、清康熙年间直隶巡道吴元莱居住。 “武林画派”创始人蓝瑛曾在此避居,并向禹之鼎(1647-1716)传授技艺。200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兴化护国寺
  护国寺全称“敕封护国寺”,位于戴南镇护国街,东经120°07′36.6″、北纬32°43′07.8″。唐代始建,宋代改建,明清重修。清嘉庆《东台县志》载:“护国寺,在戴家泽,建于宋。”护国寺前身为唐代所建的道观“七星庙”,宋代改为佛寺。扩建天王殿时,为保护东侧一棵唐代参天古皂荚树(今不存),将该殿西移2米左右,形成此殿与大雄宝殿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布局。目前寺内仍保存两株百年银杏,为兴化市级古树名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戴南镇人民政府两次拨款重修护国寺。修缮后的护国寺气势恢宏,中轴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三进,后面庭院,建有回廊,大殿东侧为佛事堂、斋堂、僧寮。护国寺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为清早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护国寺为第一批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