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解氏宗祠
  位于丁岗镇葛村中段。据地方志载,葛村解氏南宋初年由族人解寿辉带领,随宋高宗赵构(1127-1130年)由山东滋阳县葛村南渡,避乱来江南卜居。此地原名润东蓝野,又名马家岗,为表示不忘故土, 故将其改作“葛村”。根据祠内现存清朝乾隆十六年碑文记载可推算出该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前期,约景泰年间,距今550年以上。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原宗祠主建筑共分五进,包括照壁墙南外侧的管理用房共有房屋49间。全部砖木结构,院落式,坐北朝南,由南向北,逐步抬高。宗祠大门上方挂有“榜眼及第”,为光绪年间解兆鼎取得武榜眼时所得。大门内两侧有“肃静”“回避”“举人”“巡回”等执事碑。前进挂有匾额“松竹室”。大门外东西两旁围墙设有圈门,以一条东西向条石板路相连。祠堂最为讲究的建筑是第三进正厅和第四……[详细]
葛仙观
  葛仙观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句容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历史底蕴,在海内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葛仙观,古名葛仙庵,青云观,为古代道教仙家、医学家葛玄、葛洪故宅,后毁于战火。2004年修复落成的新葛仙观由茅山道院出资数百万易地重建,自2002年9月18日奠基,次年2月16日动工;新观占地面积99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观内建有石牌坊、山门灵官殿、放生池、葛仙桥、一湾亭、钟鼓亭、财神殿、慈航殿、文昌殿、吕祖殿、葛仙大殿、三清宝殿及生活用房等,观内主供圣贤葛仙翁葛玄、“小仙翁”葛洪和道教三清尊神。被道家称作“无上仙乐”的道乐。其中,葛玄是道教灵宝派创始人,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化学知识和中草药物治病记载,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详细]
练湖闸
  “练湖闸”位于丹阳市练湖东南角,系钢筋混凝土五孔泄水闸,民国24年(1935)11月,由江苏省建设厅江南水利工程处设计,陈宏记营造厂承包建设,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竣工投入使用,闸分五孔,每孔宽2.5米,闸墩高3.3米,全闸长17米。闸门为木制,钢筋混凝土底板,启闭方式为手动摇螺杆启闭,闸东有多排坡形缓水墩。“练湖闸”用于连接当时的练湖与京杭大运河。练湖于西晋末形成,主要储蓄宁镇山脉诸水,用以灌溉农田,至唐宋时期,练湖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济漕发挥了巨大作用,“泄练湖水一寸,以济运河水一尺”曾被誉为“东南第一水利”,因大运河镇丹段地势高亢,枯水期难以航行时,练湖可开闸放水,抬高运河水位。至清末民初,练湖对大运河的济漕功能丧失,民国24年(1935)修建“练湖闸”,同时围修湖堤16公里,灌溉田……[详细]
眭氏节孝坊
  眭氏节孝坊位于丹阳市延陵镇柳茹自然村中,牌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表彰柳茹村贡荫三之妻眭氏而建。节孝坊东西向,为四柱三门式,高6.6米,宽7.4米,由青石、花岗岩两种石质组成,三门呈品字。坊柱间、青石坊上雕有花纹图案。节孝坊上层嵌竖“圣旨”牌,中层为“节孝坊”,下层字牌直行刻书“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沿边有对联,左镌刻:“贞明执操”右刻“瑶池冰雪”。下方有两江总督、江苏布政使、江苏学政、镇江知府、丹阳县令等各级地方官员的多处题刻。该牌坊保存完整,形制较大、垒砌稳固、造型古朴优美,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江南清代牌坊中的精品。1999年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堰镇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宝堰镇宝堰行政村宝堰自然村东老通济河上,又名三圈桥。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横跨老通济河,南面为宝堰古街,桥东100米南岸为怡和酒行,现怡和酒行已改建为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桥的北面皆为民居。桥成南北走向,为三孔石桥,整座桥由麻石建成,桥面是青石铺成,该桥全长39米,净跨29.5米,桥宽5.65米。桥面两侧镶刻“太平桥”三个字。该桥已有200多年历史,为丹徒区现存最好的一座清代石拱桥,其结构坚固造型优美,用料考究,对丹徒石桥梁的建造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太平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仍可通行使用,由于日晒雨淋和日常使用,造成桥面有一定破损。……[详细]
镇江交通银行旧址
  交通银行于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创建,总行设北京,1928年迁上海。全国各地设分支机构。支行旧址原为建于清代镇江英租界内的一栋建筑,后毁,民国时由该行在仅存的一楼外壳基础上重建,系为八开间三层西式洋楼,青砖砌筑,外墙水泥抹面,内壁分草灰泥,石灰粉面。面宽20米,进深18米,高18米,平顶,四周筑有80公分的矮墙,外饰图案,简洁大方。外墙的下半部为花岗石,进大门处有大理石柱,面积约625平方米。1915年正式对外营业。1949年4月镇江解放后,交通银行为人民政府接管,经清理后复业。1983年并入建设银行镇江中心支行,现已租给私人企业作为仓库使用。……[详细]
吉安里建筑群
  吉安里建筑群位于镇江市润州区小街、染坊巷、同兴里、吉安里交叉处。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两部分,中有巷道,东西有骑楼将建筑连接成一个完整整体。东骑楼处有“吉安里”砖额,砖镶边。据小街97号住户介绍,此建筑群先后有三个房东,房间均用作出租,临小街房屋全部为门面房,其后房屋为住宅;整幢建筑南侧朝染坊巷开三门,吉安里巷道内开六门,东侧临街开九门,其中染坊巷三门为内缩外八字磨砖门,门上均横白石,较为特殊;此外,吉安里东西骑楼下原各有一个大门。解放后所有房屋全部交公。该建筑群体量大,布局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镇江传统民居建筑群落的建筑风格。……[详细]
税务司公馆旧址
  税务司公馆旧址位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原前进印刷厂内。二层西式楼房,长近19米,高近10米。税务司是一种操纵关税的机关。1858,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1865年设镇江关署,清政府按《通商约章》规定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由其遴派洋员孝办收税号,称镇江关税务司,东自南通狼山,西到南京江面轮船眼其稽查,中国产品出口或外国货物入关交纳百分之五十税外,再交百分之二点五的子口税,美、英商人以镇江为立足点,向沿江和内地销售外国货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镇江关由中国自己管理。该旧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通泰桥
  通泰桥又名永泰桥,俗称麻巷门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为花岗岩质地单孔石拱桥。坐落在市区新民东路,南北面的护城河上。桥东西向,桥高8米,桥宽为8.7米,桥基座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为花岗岩石,桥面由花岗岩石台阶形铺成。桥面中心有左右两条条石独轮车道,桥栏用花岗岩石砌成,约50厘米高。桥拱用青石券砌而成,有对联一副,拱顶部条石上刻有“通泰桥”三字。北面刻有“大明万历已未造,民国八年重建”。通泰桥对研究丹阳明清城市布局、明清石拱桥修造工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解放日报社旧址
  解放日报社旧址位于丹阳市云阳镇荆城村,原为王姓祠堂,二进二院,砖混结构,坐北朝南。《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47年3月27日停刊。1949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解放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4月下旬,为解放上海,随同解放上海总前委及中共华东局进驻丹阳,解放日报社进驻王家祠堂,在丹阳成立了领导班子,创刊的筹备工作由舒同、恽逸群同志具体负责。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起草审定的,1949年5月26日移至上海。……[详细]
贡氏宗祠
  贡氏宗祠于柳茹村中,现存祠堂建于清代,原为三进,1972年因扩建小学前后进被拆,只留中进。2005年恢复前后进。三进房屋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进深九檩,面阔24.3米,进深10米。祠堂为纪念村中贡姓祖宗贡祖文而建。贡祖文(1103—1182)南宋人,曾任武德大夫都总将军,秣陵关总镇,与抗金名将岳飞为挚友,岳飞被杀后,贡祖文冒生命危险,将岳飞三子岳霖藏于家中,以年老为由,辞官回柳茹老家隐居。贡氏宗祠对研究丹阳地区清代祠堂建筑分布格局,建筑工艺以及岳飞后裔在丹阳分布居住的历史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丁庄地下交通站
  上世纪30、40年代,丁庄村是苏南地区党的地下交通站所在地,地下交通员江志洪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丁庄村民的支持下,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党组织提供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丁庄村地下交通站位于丁庄村中心,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黑瓦白檐,为一层砖木结构的老式住房,从建造至今一直有人居住且保存完好。房屋内部的土石灶台、桌椅条凳,以及墙上用于拴马的石扣等物品一直留存至今,诉说着当年的革命往事……2019年,当地对交通站点进行了修葺维护并作为乡村红色旅游景点免费对外开放。……[详细]
海会寺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丹阳市丹凤南路市委党校内。该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僧正善募建,原名海会庵,万历四十二年敕赐今额,并颁大藏经卷,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殿焚毁,僧宝相募建,太平天国时又毁,住持僧上升,宽鸿募建,现海会寺仅存藏经楼一座。一进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上下2层。面阔30米,进深8.2米。前廊有卷棚轩结构,柱梁粗大,门口有两株约400年银杏树,现为党校图书室及办公用,建筑分布面积为246平方米。藏经楼保存完整,外形优美,对研究丹阳明清大型宗教建筑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丹阳九十九间半
  该建筑位于陆家村中,为当地陆姓先祖,建于清代中期,原建规模为三进正房,正房北、东、西约有三排长附房包围,三排附房平均十二间一排,南西为-墙及大门,故俗称“九十九间半”。现存三进正房及东、北两面附房。砖木结构,规模很大,现存占地面积约1650平方米。第一进只剩残部,第二进为明厅,抬梁式梁柱结构,用料粗大,有卷棚廊轩,第三进上下两层跑马楼。该民居是丹阳地区为数不多的清代中晚期大型民居建筑,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技巧,以及丹阳长江圩区清代的开垦历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老西门桥
  老西门桥又名宝成桥,俗名西门大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由知县韩万象建造,原为拖板桥,清康熙二十一年宝成桥圮,知县吴之彦重修,清代雍正、光绪年间及民国时重修多次。该桥横跨在西门护城河上,桥东西向。桥长约36.6米,宽约6.3米,高约12米。桥基由青石块砌成,桥栏及桥板民国期间用混凝土浇铸重修过。栏高约1.5米,桥面为近代用混凝土铺面,现仍为市民交通要道。老西门桥不但是丹阳老西门大街明代人民生活、居住的直接见证,更对丹阳明、清桥梁建造的形制、工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束锡琦民宅
  束锡琦民宅位于丹阳市埤城镇门楼村下门楼自然村。该建筑建于清代咸丰2年。座向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12.5米,分布面积为505平方米。房屋为4进。第一进三平小间,进深6檩,方形水磨砖铺地,第二进三开间,进深七檩,东西山墙,保存较好。方形水磨砖铺地,天井地面为长方形青石块铺地。第三进进深七檩,上下2层,中间明间大门为方格子门窗。第四进进深七檩,上下2层,天井左右各一小门。该民宅对研究丹阳地区清代中晚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布局、技艺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公园内,又名中泠泉、南泠泉。泉水四周筑池,正方形,边长约10米,岸上四周有石栏,池南壁石上嵌有一块宽2.15米,高0.63米的白石,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字。泉水原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登陆。此泉唐代时已天下闻名,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以后唐名士刘伯分全国水为七等,把中泠泉列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光绪19年,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书写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即现存在池南石壁上的五个字。……[详细]
巫恒通故居
  巫恒通故居位于句容市白兔镇行香前柘溪村,清光绪二十几年。巫恒通(1903-1941),曾任新四军第三团团长,苏南行署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1941年9月在句容县与日军战斗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八天牺牲。现存他的故居三间瓦房。三间砖瓦房系砖木结构瓦房,屋架、墙没有整修过,内墙近年粉刷过,屋顶近年从新翻盖过。前有近年建造的厨房及院子。正屋系原有旧居。目前是巫恒通的侄孙居住,七八十年代整修过,正屋内较乱而且堆放部分柴草,不易防火。……[详细]
镇江伯先公园
  镇江伯先公园坐落在树木葱郁、景色秀美的云台山。1926年镇江人民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由知名人士冷御秋倡议筹建,辟云台山为伯先公园,园艺专家陈养材精心设计,历时5年,至1931年6月落成开放。园中有手握望远镜,腰挎指挥刀的赵伯先铜像;有小型动物园,展出熊、鹿、狐、猴以及孔雀、鸳鸯等珍禽异兽;有“绍宗藏书楼”,珍藏古籍图书近八万册;有“五卅”演讲厅,建于1925年8月,是镇江各界人士纪念“五卅惨案”,进行反帝爱国活动的-场所。……[详细]
20、望褚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褚桥
  望褚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下琴行政村绕云岸自然村西。横跨在南北流向的越渎河上。桥为石板板,花岗岩石质地,桥东西向,桥两边基座上由青石块叠砌成。桥柱为二组三块长条花岗岩石竖立成。桥面由三组三块长条形大理石平铺成。桥两边有“望褚桥”三字。桥两边基座倾倒塌陷。桥长12.4米,宽1.8米。据光绪年丹阳县志介绍,“望褚桥”桥名为里人怀念唐代中书令,大书法家褚遂良所起。该桥对研究丹阳地区古代石梁桥修造、形制、工艺等有较高的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