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文物古迹介绍

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是一座碑林建筑群,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北侧,七贤祠的西院,东部与东湖北段相邻,进七贤祠有西门与之相通。1987年开始筹建,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邯郸碑林,藏碑三百余块,碑刻从宋元到现代,对研究邯郸的人文历史极具价值。其中古碑33方,现代碑刻11方,总计藏碑44方,这些碑刻不仅具有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提供了邯郸名胜、名人传略、水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成为一部碑刻组成的邯郸历史。邯郸碑林是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万全右卫城
  万全右卫城位于河北省万全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德胜口始筑右卫城,取名德胜口堡。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万全右卫所于此。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右卫由改称“万全右卫”。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1983年、1990年两次维修。万全右卫城为宣府镇上西路路城所在,参将驻地。处在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万全右卫地境,西、北以明长城为界,南以洋河为界,东至今张家口市以东十几里处山区……[详细]
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二十九军抗日(长城抗战)烈士陵园,位于遵化市西25公里石门镇,紧靠邦宽公路。陵园坐北向南,占地58.5亩,据说当时的陵园砖瓦木料取之于蓟县的傅恒墓。原大门上方横悬“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十个一尺见方的大字巨匾,于1937年被日本鬼子毁掉。内建瓦房10间,专供烈士家属们扫墓时食宿及办公等。内葬将士单人墓280座(后有18座干部尸骨送往南京,又有部分已迁走)。烈士中,有参谋邓志昌,因知塘沽协定而气死的;时任山西司令太寿山儿子太永祥;抗倭名将戚继光后代戚德言;张英的战友、江苏省阜宁县小尹庄的尹良民(时任排长)等。陵园的北侧建有大坟墓,直径约两米,高约2.4米,内葬36麻袋不全的尸体(传说内有一营长残肢),系从冷口、喜峰口、罗文峪等处拾得的。其中大坟墓之碑尚在原地无损,此碑高2.4米,宽0.8米,厚……[详细]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富镇烈士纪念塔座落在距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西距镇政府约250米处。该塔被四面砖墙围护,院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塔体为二层八面木质结构,座北朝南,通高10米。台基为水泥砖结构,边长4.2米,高1.35米,共八面。第一层塔高4米,边长2.8米,南面是正门,东西两侧各设1个偏门。除北面外,其他各开一直径为0.77米的圆窗,塔外由八根木柱支撑斜檐,回廊由木栏杆八面维护。正门两侧对联:捐躯殉国英名记载功劳薄,流血牺牲精神永垂烈士塔。横幅是:流芳千古。东门对联:英名传万代,事业载千古。横额:传颂百世。西门对联:堪称是砥柱,不愧为干城。横额:威震天下。塔内有八字排列的青石纪念碑三通,镌刻着原献交县副大队长黄立荣等的美名与业绩。第二层塔高3.2米,边长2.5米,朝南开一……[详细]
王固商代遗址
  商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为灾,自盘更为王时曾五次迁都,即《记·殷本记》所记“乃五迁,无定处。”历史学家从古音韵学、文献学、地理考古学多角度反复论证: “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即今王固一带。”(平乡县丰州镇西北2公里处)。 平乡县商至春秋末期地域名称为“沙丘”,明初迁民时,保存下来的一些谱碟和墓志铭证实了“沙丘平乡”之说。经历代文化积淀,地下遗址、遗存相当丰富。自1984年起,河北省、邢台市及平乡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该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多处古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经众多著名考古专家鉴定,进一步确认为殷商至战汉时期历史遗物,与《史记》、《汉书》、《括地志》等所记载的“沙丘宫”、商纣王的历史时期相吻合。 从出土的陶鬲、陶纺轮、平底盆、罐等遗物分析研究,与邢台曹演庄……[详细]
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5公里荆轲山上。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0,广招勇士。纳卫国人荆轲(?一公元前227年)为上卿,修馆待之。荆轲好读书击剑,性豪爽,游侠,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遇害身亡。为纪念其“图穷-见”的悲烈壮举,后人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辽代此处建有圣塔院。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现存此塔及明代重修塔碑、清乾隆癸未《重修圣塔院塔碑记》和明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土荆轲里碑》。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古时每逢清明时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原为辽乾统三年(1103年)创建的圣塔院寺内辽塔,不久塔寺俱毁。现仅存……[详细]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位于河间市东北32公里的卧佛堂镇屯庄村内。原名真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29年重建,1939年四月,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随贺龙指挥的120师转移到河间县东北齐会地区战场,地区医院就设在真武庙内,白求恩在此工作了二十八天,不但抢救了128名伤员,而且还为当地群众治病,为纪念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宏扬他那种崇高的精神,党和各级政府及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的保护和管理。1966—1967年贺龙同志曾两次派员来屯庄询问、看望当地乡亲;1975年肖华同志来此视察;1978年省文化厅对手术室进行维修,医疗室重建,建立了战地医院纪念馆;1983年10月,大门东侧树60×90cm水泥制“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制碑;1980—1985年又经历……[详细]
蔚州玉皇阁
  玉皇阁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玉皇阁建造至今已数百年,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现存仍为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造型独特,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对称平衡,亭台楼阁,工艺精细,高楼气势宏大,小阁玲珑剔透,主体突出,陪衬有致,互为竞相媲美,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首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风铃清脆悦耳,所有楼阁尽为雕梁画栋,刀笔冼练,功底深厚。迈进大殿使人肃然起敬,登临高阁可凭栏远眺,上扶白云,下履轻风,大有-之感,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平罗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玉皇阁高峻而雄伟,整个楼阁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间禅房组成。后院正面……[详细]
侯家窑遗址
  侯家窑遗址位于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西南1000米处,197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卫奇等发现,1976年正式发掘。发现人类化石16件,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过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类打猎用的“飞索石”,举世罕见。其地质年代距今10万年。侯家窑遗址和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共同构成许家窑—侯家窑古人类遗址。在侯家窑遗址发现人类化石16件,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过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类打猎用的“飞索石”,举世罕见。其地质年代距今10万年。侯家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不论分布规模,还是埋藏内涵,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北京猿人相媲美,是……[详细]
间磁村定窑遗址
  涧磁村定窑遗址座落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涧磁村定窑遗址是宋代的著名窑址。宋代的曲阳属定州所管辖,故称“定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首次发现了定窑遗址,1960年~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窑址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的历史史实。定窑以其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器形以碗盘居多,瓷胎细腻,釉色润泽,白中略显青黄或灰黄,口沿因为覆烧而不挂釉。当时已熟练掌握了用覆烧装窑的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器物内壁多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的技法装饰花纹,图案繁复而严谨,层次分明,各种花卉和动物是主要的图案题材。北宋时期,这里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窑场之一,为宫廷和官府烧制出大量精美的瓷器,窑址还出土有很多刻有“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等字款的瓷片。为……[详细]
南和造像碑
  北齐碑又名“透灵碑”。是一座浮雕造像碑,传说站在碑前,能听到南和县大堂上审官司的声音,所以,才有这个“通灵”的美名。现在碑已一断为二,上下铁榫连接,座北朝南,中间缝隙处尚有光线穿过。碑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造像雕工细致,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碑侧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样。碑在以南北向简易的能够遮挡雨水的砖结构碑楼内。碑楼为开式,即仅碑的东西两侧面有紧贴砌筑的两面墙,南北碑面方向敞开,有脊形顶。碑的下部明显还有部分埋在地下土中。碑宽1.45米,厚0.39米,高度据记载为4.30米。碑不知什么朝代什么年月断为上下两截。现对接处仍有较大缝隙,中部有联接铁榫孔洞。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阳有圭形佛龛12个,雕有大小佛像32尊。造像雕工细致,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较大佛龛均……[详细]
292、转军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军洞
  转军洞转军洞(ZhuanjunCave)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河北邺城遗址附近,考古专家最近发掘出1700多年前曹魏至十六国时期邺城的南城门和北城门,同时还发现了民间传说中的曹操“转军洞”。据介绍,这次发掘的邺城遗址城门,位于临漳县城西南30公里处,距现存著名的曹魏时期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仅1公里。这一城门遗址南北长50多米,宽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顶式。在城门洞的两侧,均匀地分布着眼距90厘米、行距70厘米建筑时的架板眼。在城门处,有两侧对称的门转轴安放的门轴石,门底下由北向南有一呈封闭状的排水垄沟。城门有地上通过地下而走的秘密通道,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曹操的兵数不清”这一历史典故中的“转军洞”。传说,“转军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详细]
293、福林寺
福林寺
  原名清利寺,唐太和元年建,经历代重修,规模宏伟,是辛集的旅游胜地。辛集市是著名的皮革皮毛集散地,每年全世界客商云集商业城。福林寺在商业城东3公里,有公路直达,形成了集购物、旅游、食宿、娱乐一体的旅游商业景区。1995年重修后的福林寺占地64亩,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是一座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仿古艺术精品,中轴线建九大景点和建筑群体。其中,浮雕琉璃影壁长45米,构思奇特,徒刑新颖;大悲泉常年圣水喷涌,水声潺潺;天王殿内端坐慈眉善目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还有威严的四大天王和韦驮0神像;北行是三座东西并排的金水桥,桥下是放生池,放生池两侧是由12通碑组成的功德碑林,捐百元以上者碑上留名。过桥是戒坛,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福林寺的主要景点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内有巨尊……[详细]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园内。此墓是明代吏部尚书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为东西两墓区,东区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户部尚书石玠等家族墓,西区为吏部尚书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现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见,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石公墓表,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为石玉撰写的褒文。还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据县志记载,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俗称石阁老),与父、兄同朝人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为官清廉,刚正直言,罢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都城人叹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详细]
南安寺塔
  相传创建于汉代,疑为北魏所建。塔位于寺院中央,供人参拜,北魏至辽代该寺香火旺盛。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建蔚州城时,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为燕云名刹,历史悠久,所以,蔚县历来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传说。南安寺塔的建造年代,据《蔚州志》记载: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挥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时,因塔院规模宏大,新建之南城墙、护城河正从寺院中穿过,遂废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砖塔在我国起始于北魏时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层横额下垂一周如意头的做法最早出现于辽代,据此分析,南安寺塔应为辽代建筑。南安寺塔由即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石条叠砌,塔座为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基部砖叠涩七层。八角每面出兽头,东西南北四面浮雕兽头,并雕有篆字福禄,顶仿木结构出檐,顶上施仰莲;塔身内有隅有塔柱,塔横……[详细]
蔚县弥勒寺
  弥勒寺位于蔚县涌泉庄乡弥勒院村内,属清、民国建筑。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该寺院订建筑分布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各殿的距离较长,院落宽大。山门、前殿(弥勒殿)建于清乾隆年间,正殿(大雄宝殿)为民国十五年后建。弥勒殿座落在平台上,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为五架梁,砖木结构,前出廊。殿顶起背,兽吼走边,殿西有空缺房4间为禅房,殿东跨院有正房四间,为禅房,有东下房五间为伙房,院内有水井一眼,供僧众游客饮用。殿前出廊里左右各有点(扁钟)一面,上铸寺年月,布施弟子,经纪人等。殿内中塑大肚弥勒佛,笑逐颜开、袒胸露腹、双手扶膝、神态和善。弥勒佛背后有一-,台上坐南面北有站立的送子观音。后殿(大雄宝殿),座落在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二间。该殿为单檐歇山布瓦顶,殿……[详细]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又名孔庙)的主要建筑。《顺德府志》记载:顺德府文庙“建自唐,寻废”。顺德府文庙大成殿原名为“文宣王殿”,唐开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自此全国孔庙的主殿皆被称为“文宣王殿”。“大成”取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孟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集先圣先贤之成”,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现在各地文庙大成殿门额上方横匾的刻字为清雍正皇帝御题“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大成殿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造在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前有很宽的月台,青石地面,东西长30.8米,高1.2米,宽9米,中间设踏道。台基四周安装了栏板望柱,月台上建有精美的雕花栏板,月台下正对大殿……[详细]
补要村遗址
  补要村遗址位于临城县东部临城镇补要村与村东南镇楼公路南北两侧的农田中。公路切割遗址形成了3-5米的断崖。遗址位于路南的部分东至补要村内土路,西界以村中生产桥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90米。位于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8000平方米。路北遗址南北直线距离超过200米,东西约250米,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28000平方米。其中遗址堆积较丰富的部分位于路北东南侧,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内。经初步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6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米至3.2米。经过发掘与整理,发现各个时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沟19条,窑址5座,地面青铜冶铸基址1处。经初步整理,已复原各个时期陶瓷器200多件,石、骨、木、角、蚌器及青铜小件逾千件。补要村还有下述几大发现:首先是甲骨……[详细]
郭底村墓群
  郭底宋墓群:郭底宋墓群,亦称郭底古遗址,位于郭底村周边。昔郭底村南有一东西向340米、南北向60米高于地表1.5米的高地,土层夹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镞、陶片、五铢钱币等。西北与之相连处,有一40平方米的土墩,内含灰烬土和夯基五花土及秦汉陶片等,当地称之“上杭烟墩”。附近,1972年发现一坑宋代人、马尸骨及砍杀的斧头、磨刀石等。1985年,在“上杭烟墩”遗址南发现东西向700米的汉墓群(已被水渠分为两处)。另在村东发现汉代成人瓦棺墓葬一座(瓦棺县文化馆收存)。郭底曾传为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屯兵处,其于史不符、,据历史文献佐证,此东西向高地为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村西南地方、当地称为“破楼堂前地”,1950年,发现砖砌地道、内有武将全尸遗骨一具,胸前有一铜制护心镜(存于村内刘家药铺,已破坏)。19……[详细]
秦皇岛法云寺
  法云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明、清、民国,曾受十方共赞,佛事昌隆,数百年间法云寺晨钟暮鼓,鸣响于渤海之滨,香烟慈雾环绕于长城南麓,其历史悠久,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是远近闻名的一座古刹。因久经历史风雨,饱受苍桑,旧址己不复存在。为了“恢复法云寺古刹,宏扬佛教文化”,在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下,法云寺将得以重新修建。其新址选在秦皇島市海港区新店子村北0.5公里处,此为山岭阳坡高地,並处我国东伸的“龙脉”上,使法云寺更加充满神奇。他与风光旖旎的旅游盛地北戴河海滨咫尺相望。立身法云寺新址放眼南望,碧海云天、鸟舞金沙,山光帆影尽收眼底;北对联峰山,后倚连绵的燕山山脉,寺周翠林相绕,山风习习,更有新建的世界独一无二的九层水晶宝塔,实乃不可多得的佛教圣地。在圣清法师精心设计和组织下,一期工程大雄宝殿、天王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