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南雄市旅游

南雄市文物古迹介绍

1、珠玑古巷 AAAA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古巷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庭闻其孝义,特赐与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就将敬宗巷改名珠玑巷。珠玑巷全长1500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路面用鹅卵石砌成,宽约3---4米,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南、中、北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南门内约二十米处有一座元代古塔,叫胡妃塔(建于公元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投进自尽于此。关于胡妃,宋史有一段记载: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后胡妃逃出寺庙,四处流浪,在杭州被运粮到这里的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乃派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而胡妃自感连累大家,就投井自尽……[详细]
广东梅关古道(梅岭古道)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30元,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25元。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庾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庾岭。“梅岭”其名相传源于战国末年,越王后人梅绢率越人南迁居此拓荒筑城,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得文人过客传诵,梅岭山中十里梅花终为世人所知,名传至今。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梅岭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详细]
南雄大雄禅寺
  南雄大雄禅寺,位于南雄市珠玑古巷沙水湖畔,原名沙水寺。1994年南雄县政府为了开发珠玑古巷宗祠旅游项目,通过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划地4万余平方米,初建了山门和大雄宝殿。因缺乏建寺经验和其它缘故而于1997年停工。1998年,南雄市政协及-部礼请上本下焕老和尚来寺视察。后于1999年初决定无偿划给老和尚续建,2001年4月吉旦,在爱徒李达民、李萧锦贤夫妇首捐天王殿建设款150万元人民币为缘起,续建寺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由老和尚将该寺重新命名为大雄禅寺,并礼请国家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寺名。为劭隆佛种,续佛慧命,上本下焕老和尚不顾年事已高,悲心宏愿,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得十方檀施信护鼎力慨助,净资渐聚。老和尚对寺院的建设十分的重视,从规划到建设方案都亲自过问,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建筑方案,并扩……[详细]
南亩镇鱼鲜村红军标语、漫画
  南亩镇鱼鲜村红军标语、漫画 (一)保存在南雄县南亩镇鱼鲜村王瑞东住屋楼上。写于1932年夏“水口战役”之后。标语有两条。其一长1.3米、宽0.90米,字大8×6厘米。内容是: 粤军弟兄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工农! 粤军弟兄暴-动起来拖枪来当红军! 欢迎粤军弟兄来当红军! 粤军弟兄要使家里老母有饭吃,只有暴-动起来! 医治白军伤病员! 优先待白军俘虏兵! 其二长1米、宽0.90米,字大8×10厘米。内容是: 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消灭广东敌人 打倒一切帝国主义 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消灭地主武装 红军I45甲A 该楼壁还存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东三省,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反对拉夫”等标语,据当地老人回忆说,红军只去过南亩一次,时间是1932年夏“水口战役”……[详细]
梅岭镇红军标语、歌谣
  梅岭镇红军标语、歌谣(一)保存在南雄梅岭镇梅关街尾头村公厅墙壁上。高1.1米,宽2.3米,字方大10×15厘米,据调查分析,该标语写于1932年夏。内容是:建立苏维埃政府推翻国民党政府组织工农赤卫军消灭豪绅靖卫团亲爱的工友们自动的团结起来加入工农的武装消灭豪绅地主的武装参加到战场上去消灭赣南的白军活捉余汉谋红天星丙、青年一组制另一条是:红军不杀敌方投诚官兵(六)红军四军拥护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二)保存在南雄县梅岭镇中站村陈福林住屋楼壁。标语有二条。一为“红军不杀敌方投城官兵”,黑墨字,全长6米,字大55×60厘米,末尾编号六,署名是“红军四军”。另一条为“拥护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红色油墨字,全长6.6米,字大55×70厘米,末尾署名无法辨认。(三)保存在南雄梅岭镇角湾村。其中第一条《调十……[详细]
莲开净寺
  莲开净寺,位于南雄市南郊一公里处,是粤北较大的尼众丛林之一。莲开净寺,原名莲社庵,由念纯大师创建于明朝,据《直隶南雄州志》载:莲社庵,青莲寺,兴隆庵,渡山寺均在水南村,在这几座寺院中,以莲社庵为最。兴建于清道光年间,曾有住众百余,香火甚旺,时为郡内著名之佛教圣地,亦是岭南之名庵。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寺院衰于民末,抗战时期,僧人离散,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残垣断壁,伴随几株挺拔古树,佛像荡然无存。逐渐成为苗圃场用地。改革开放以来,落实宗教政策,一九九四年由南雄市政府礼请当代禅宗大师本焕老和尚发起重建,并委派其徒印先、徒孙顿勇等人筹建,得到了政府及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全面落成,建筑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建筑造价两千五百多万元.按照虚实相称,多重对称和方便活动有利修持的原则。其建筑风格……[详细]
南雄烈士陵园
  在中国0的领导下,南雄人民长期坚持与-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在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南雄100多个村庄遭受-军队严重摧残,被毁房屋6000多间。南雄人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8年,南雄市人民政府在五里山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列为广东省重点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烈士陵园原坐东向西,高大的牌坊为正门,宽阔的横匾嵌着“革命烈士陵园”6个大字。牌坊后面长着两株榕树,树龄约在35年左右。榕树长得枝叶繁茂,绿叶婆娑,与陵园相映成趣,象征着革命烈士万古长青。1987年12月,0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革命烈士陵园,在南雄解放43周年前夕竣工。重修后的陵园大门,面向323国道,门为仿古建筑,气势宏大,雄伟壮观。距门面余米处,在座赭红色的陈毅同志石……[详细]
上朔村《当红军歌》题壁
  上朔村红军题壁歌谣《当红军歌》,位于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徐氏祠堂门廊的左侧墙壁上。上朔村是个较大的村落,村内房屋、祠堂较多,给红军住宿带来很多方便。上朔村于1925年9月就建立了朔溪乡农民协会,1928年2月18日,南雄县农民暴-动-后,宣布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的洋楼(围楼)。1929年至1934年,红军多次进出上朔村,红军在上朔期间,帮助农民做农活,做家活,教小孩子唱歌、识字,给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发动群众参加红军。红军宣传员在村内屋舍的墙壁上写有许多革命标语,如“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红军买粮食”等。在徐氏祠堂门廊左壁上,书写有一首《当红军歌》,曲、词完整,书写工整。录文如下:C调 当红军歌 3/4拍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详细]
中站古城
  中站城,原称梅鋗城,位于南雄市梅岭中站村。《南雄文物志》载:“该城址坐北朝南,总面积3.2万平方米,梅岭古道贯穿其中。始建于秦末,历代均有修建。”《直隶南雄志》载:“始皇并六国,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从至梅岭家焉,筑城浈水之上,奉王居之。”又云“中站城即古梅鋗城,有台侯故宅。”筑城浈水之上,即筑城于中站。中站城明洪武丙辰(1376年)为递运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十八日修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城内设红梅巡检司署。中站城是南雄境内最早的古城堡。中站古城年久已毁,今存部分城基,用青灰色岩石叠砌筑成。古城内现居住徐姓村民670多人,有明清古道、古民房等。其中一徐氏宗祠大门上方石匾刻阳文记录了建祠时间:“龙飞乾隆三年(1738年)岁次,戊午腊月吉旦。”清道光年间南雄知州戴锡纶……[详细]
雪梅祖祠
  红三、红五军团驻地、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位于南雄市界址镇赵屋村委会洋街村雪梅祖祠。水口战役结束后,1932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奉命在南雄东部的乌迳、界址一带进行休整。在十多天时间里,红军一面组织集结训练,一面广泛发动群众起来分配地主的粮食和财产,帮助农民抢收夏粮。红军在新汤村等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会后红军把在水口战役中缴获的部分物资分给当地群众。红三军团还在老界址墟筹款五万元。红三军团一部驻居在界址洋街村的雪梅祖祠内(董氏祖祠),红军宣传队在祖祠门廊左侧墙壁上抄写了《告敌方士兵歌》。洋街雪梅祖祠是一座古祠,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祠门额匾刻“雪梅祖祠”四字,门后向门额匾刻“仲舒遗裔”四字,强调祖祠由董仲舒的后代所建,是当地著名古祠堂。《告敌方士兵歌》……[详细]
中共广东省委驻地旧址
  瑶坑旧址位于南雄市黎口镇瑶坑村。1938年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于1939年冬由韶关迁到南雄县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即现址),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宣传部长涂振农(后叛变)都先后到过瑶坑开展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在这里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南雄成为当时广东人民抗日的大后方。1940年7月,省委机关迁往始兴红围。旧址由大小共5间房屋组成,均属土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房屋高4米左右。从道路侧进入第一间房就是原来的办公室,面积约50多平方米;其余四间是休息、秘密会客室。近10多年来,当地人民为保护这一革命旧址,原居住在这些房屋的人家相继迁出这几间房子,一直空着让人参观。房屋已损坏严重。2009年1月,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市进行专题调研时指……[详细]
南雄天主教堂
  南雄天主教堂始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意大利人利玛窦取道南雄上京时在市区发展教徒5人。清熙二十年(1681),法国天主教马神父来南雄传教。随后,意大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诸国爱慈幼会派遣传教士,先后到南雄传教。雍正九年(1731),现南雄城始设天主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法国唐神父、柯加禄等先后在龙勾巷、荆岗、黎口桥、杨梅坑、龙陂塘、长浦桥等乡村设立天主教堂6间。在市区设立医务所1间,在荆岗、黎口荞各设立晓明小学1所。南雄天主教属南韶连教区。旧时,传教士走村过巷传教,发展一批教徒后,由教徒串连群众到教堂听讲教义。要求入教者,传教士先送给《圣经》、《要理问答》等书,然后由神父面考,合格者则洗礼,取教名,成为天主教徒。每逢星期天,市区教徒要到教堂过礼拜,农村则不强求。每年耶稣圣诞、复活……[详细]
大岭下会议旧址
  大岭下会议旧址位于南雄市油山镇大兰村委会大岭下村彭屋。旧址房舍为农村传统砖木结构,由祠堂和厢房组成。祠堂位于中心位置,两侧建厢房,为清末民初时期村落房舍状貌,一直由村民居住至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当时部队思想十分混乱,于是决定在4月初,在大岭下村彭屋召开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听取赣粤边特委的工作汇报,分析当时斗争形势。会议针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形势,提出新的斗争方式,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这次会议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今后长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确定了斗争策略,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2017年,旧址房舍得到了全面修复,并作为展场进行了布展。布展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详细]
回龙寺塔
  回龙寺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罗田村委会下罗田村。回龙寺塔,有称上罗田塔宋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新湖村罗田。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判(一说建于明代,当为误判)。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六角七层,现仅剩四层,残高十一点八米,一说残高十六米。回龙寺塔,坐落在湖口镇下罗田村回龙寺旁(寺早毁)。塔建于宋代。塔为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七层,1958年被毁上部三层,现仅存四层。塔残高16米。回龙寺塔位于珠玑镇上罗田村,建于宋代。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向南,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7层,第五、六、七层已毁,现仅存四层,残高11.8米。塔基围19.5米,直径5.64米。塔身均置砖砌斗拱、柱、阑额和普柏枋。底层与第四层南北面开真门,其余均为假门,排列在同一直线……[详细]
15、三影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影塔
  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永康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过,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筑物。该塔为楼阁式砖塔结构,平面六角形,共9层,高50.2米(加上塔顶)。三影塔是目前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每层均伸出飞檐和栏杆,飞檐的梁头上都悬挂着一只铜钟,全塔共有48只铜钟。而檐脊的末端则各蹲伏着一匹酱红色的陶制貔貅,寄以祛灾托福之意。据说,该塔能在延祥寺光滑如镜的寺壁上反射出三个塔影,一影朝上,两影倒悬,故改名为“三影塔”。可惜延祥寺已毁,游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奇景了。门票5元景点位置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永康路……[详细]
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
  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位于南雄市乌迳镇孔江村委会枫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顶盖灰瓦,青砖和土砖混砌,面宽四间19.6米,进深8.1米,占地面积159平方米,二层。20世纪30年代初,在粤赣边活动的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转战南雄乌迳孔江村一带,在枫坑村王先耀住屋楼上设立团部,红军在枫坑村驻扎了一个星期,期间,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红军宣传队在王先耀住屋内外墙壁上写下大量革命标语,现在仍保存有20余条。旧址房舍由王先耀一家居住至今,房舍现状如旧,状况良好。现存旧址房舍墙壁上保存的红军标语均以黑墨水书写,主要内容有号召贫农起来组织贫农团,打倒地主豪绅和鼓动-士兵来当红军以及反对-进攻苏区等等,标语通俗易懂,鼓动性强。1997年7月,旧址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修复。房舍……[详细]
庾将军祠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乎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详细]
梅岭南粤雄关与古道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详细]
19、小竹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竹塔
  小竹腰塔,称小竹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江头镇小竹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刹已毁,残高十八米,一说残高九点一米。原塔内设置有木梯,今毁。塔向东,塔平面六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塔损坏较严重,现仅存三层,残高约9米。塔用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4厘米的青砖筑成。塔基围10.8米,直径3.2米。塔第一层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开一圭形假门。二、三层每面均开一圭形假门。塔心室置藻井。塔身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依角柱、斗拱,各层用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小竹塔建在山坑水溪的一侧坡地上,距塔数十米有一座单拱古石桥,古道经石桥内通深山村寨,外通江头镇。这里竹林、古树、古塔、小溪、古桥、田野、村落相衬,风景秀丽。小竹塔于1997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第八批广……[详细]
20、葛坪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坪塔
  国坪塔又称葛坪塔,风景塔。据称,曾有位贪婪的仙人用扁担挑二塔,其中一塔落在大夏,“文革”时被炸毁。静蹲于南雄市西北隅近30千米的澜河镇葛坪塔下村西南端。建于宋代的塔,坐东南向西北,南依翠竹韵溢的帽子峰余脉龙华山(宝塔背)北麓,北俯视垄垄梯田构造的袖珍山间橄形盆地,有澜河水自西南向东北流淌。平面5层6角楼阁式砖塔,残高13米,形如腐朽铜管;砖规格主要为0.32×0.14×0.05米;首层长2.1米,壁厚1.3米,直径3.6米,围12.6米,有塔心室,2-4层实心;各面设壶形门或假门,倚角柱和阑额置斗拱,斗拱上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出檐及假平座。5年前塔南倾,后来奇迹般自直,人以为神。曾有人夜挖塔宝,无功而返。塔外形狼狈不堪,如一根日趋腐烂的竹笋,悲惨可怜。塔构造精细,形体俊秀,直指苍穹。2017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