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宜兴市旅游

宜兴市文物古迹介绍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8架11.05米,硬山顶,阳山石圆柱,其梁与枋上均有彩绘,但已模糊不清。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详细]
宜兴太平天国王府
  太平天国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兴通真观巷人民路口,原为朱峻明私宅,嘉庆十九年卖归史姓。太平天国期间,史氏举家避居乡间,四年后回城发现其宅完好无损,且装修一新。他们马上雇人抱去了大厅屏门上百姓家不该有的青狮白象浮雕,并将其他壁画用石灰涂抹起来。1955年,宜城教师朱声媛向上级反映史纪寿住宅有太平天国壁画,省文管会当即派人进行多次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认定。1982年,宜兴太平天国王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王府是太平军进驻宜兴时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王府原有四进,东侧有狭弄直通后院,整体坐南朝北,面宽二十三米,进深五十二米,第四进为转盘楼,民国二年失火被烧。第一进大门内有屏门四扇,上绘一轮红日下的鲤鱼跳龙门彩图。再进是石库门院墙,砖刻门楼左右有景陂人物。第二进门前有两件文……[详细]
23、补庐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补庐
  补庐,在宜兴市宜城街道光荣西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补庐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宜兴县中共早期领导人史曜宾的私宅,后成为中共宜兴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动-的指挥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层楼,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六架5.10米。大门上方砖雕门额,阳刻“补庐”两字。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宜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忙于镇压工人运动,无暇顾及农村,中共江苏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党员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海回到宜兴。4月20日,他们与原在宜兴的史曜宾、安乃康、吴日信、汪明苏、汪子柔等7人于“补庐”内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5月初,经省委批准,改小组为中共宜兴特别支部,指定史曜宾为特支书记,李旸谷为组织委员,潘梓年为宣传委员。接着……[详细]
24、四方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碑
  四方碑,在宜兴市芳桥镇徐塘田村,为清代处士徐翙凤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翙凤(1628—1684),字声歧,号竹虚行三乐斋公孙、馌亭老农、眠云道人。通诗文,有才气,然屡试不第。生平义勇正直,乡党宗族莫不畏惮。以诗书自娱,终生布衣。其兄徐喈凤,字鸣歧,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编《宜兴县旧志》。四方碑为青石质,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通高2.86米。碑座为正方形,边长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边长0.60米,高1.67米。碑首为四方葫芦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东,碑身正面刻:“馌亭老农声歧徐子孺人吴氏之墓”。其东西两侧各阴刻草书如梦令一阙,其一为“自笑此生无据,读破青编不遇,甘苦寸心知,羞与……[详细]
宜兴碑刻博物馆(周王庙)
  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位于宜兴市东庙巷东端,门外广场宽三十余米长六十余米,中间有立坊,南端是庙门,北端有周处事迹的浮雕照墙。立坊上“千秋风范”是宜兴籍著名书画家吴冠中所写,庙门上“周孝侯庙”四个大字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墨宝。周王庙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庙是祭祀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祠庙,也是宜兴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祠庙,有宜兴第一庙之称。相传周王庙始建于东晋初年,但有据可考的有官方色彩的正式建庙应该是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周王庙初称周孝侯庙。当时主政我们江南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大殿里有碑文记载是议礼徐锴奉诏而建。南宋绍兴七年(1137)因朝廷赐庙额英烈称英烈庙,南宋庆元元年(1195),朝廷进封周处忠武公又称周公庙。历史上周处三次被朝廷追封为王,第一次是……[详细]
骆驼墩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主要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多年,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遗址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用来排涝,也用作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详细]
东坡海棠
  东坡海棠,在宜兴市闸口镇永定村东端。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应宜兴单锡、蒋之奇等同科进士的邀请,多次来宜兴游历,并将甥女嫁于单锡。闸口天远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苏东坡的才学,随东坡游学,并为东坡在氵鬲湖边淹头村(今南新塘头村)购买田宅。元丰六年(1083)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东坡应邀前往祝贺,并书写“天远堂”匾相赠。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再次来闸口天远堂,将蜀中携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远堂”匾亦遭损。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邵民瞻外甥鲁钊重建天远堂,按残匾重新勾摹,镌成新匾。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自左至右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眉山苏轼书”,下……[详细]
宜兴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详细]
宜兴恩荣坊
  恩荣坊,位于宜兴市西渚镇牌楼村东端,为清乾隆皇帝特恩谕史贻直而建。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贻直(1682-1763),字敬弦,号铁崖,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主考云南,督学广东,雍正元年(1723)升内阁大学士,历任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元年(1736)任湖广总督,后历任户、工、刑、吏、礼五部尚书,乾隆九年(1794)任直隶总督,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十一(1746)年加太子太保,卒赠太保,谥文靖。恩荣坊正面朝南,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除四柱为青石外,其他均为花岗石雕砌,总高10米,宽9.80米。上层朝南刻“紫云里”,北刻“恩荣”。1979年5月中旬受雷击,楼层……[详细]
30、永年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年桥
  永年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10°),青石、花岗石混砌,其中桥身为青石,桥面、台阶、拱券为花岗石。桥通长13.85米,桥面长1.65米,中宽2.8米。桥孔净跨4.20米,矢高2.70米。西坡长5.6米,堍宽2.87米,西侧下枕石长3.30米。东坡长5.70米,堍宽2.90米,东侧下枕石长3.43米;平堍长1.96米,平堍上宽3米,趟石宽0.47米。桥面有旋涡纹龙门石,两边各有石阶15级。永丰桥,位于宜兴市高塍镇梅家渎村朱家渎自然村东端,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丰桥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单孔石梁桥,东西向,青石、花岗石混砌,其中桥身为青石,桥面、踏步、桥桩立柱为花岗石。桥通长14.35米,桥面长6.45米,中宽2.8……[详细]
宜兴窑址
  宜兴窑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汤渡村附近的均山,属于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群。遗址分布范围约0.5平方公里。1959年南京艺术学院首次发现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75年宜兴陶瓷公司又发现吴至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82年又有新的发现。在均山窑址中发现有残留的窑墩,直径约20米,高4米。有的残窑用砖筑成,窑壁上架有石条。出土的窑具有窑垫、垫饼、窑托以及筒形、钵形、齿形和钉形窑具等,窑托中有的带“……年廿二只制”等铭文。出土日用器皿的碎片,有盆、洗、钵、盘口壶、双系罐等。装饰花纹有弦纹、网纹、羽毛状纹、连珠纹、铺首等。釉色浅绿微黄,或称蟹青色,胎色黄白,根据釉色分析,是采用还原焰气氛烧成。这种青瓷胎质细腻、坚致,吸水率为3~6%,气孔率为7~8%,烧成温度1160~1260℃。有人推测宜兴西晋周氏墓地出……[详细]
宜兴化城寺
  化城寺,在宜兴市和桥镇东横街东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隆庆年间,暹罗国(今泰国)王子金地藏渡海择地九华山,曾在此结一茅草房留宿,故又称“茅庵”。清乾隆末年,觉明和尚募资建藏经楼,广增寮舍,改名为化城寺。咸丰十年(1860)遭兵焚,同治十三年(1874)复建大殿及东西配殿,光绪二年(1876)重建山门。化城寺现存建筑共三进,占地4000多平方米,第一进为天王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9.30米,进深八架11.20米。殿内正面塑弥勒像,背面塑韦驮菩萨,两侧为四大金刚,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塑。第二进地藏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十一架14.80米,内塑佛像13尊。第三进原为两层藏经楼,面阔七间,进深20米。现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改建为大雄宝殿。殿……[详细]
吴仕楠木厅
  吴仕楠木厅,原址在宜兴市宜城镇白果巷,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吴仕楠木厅建于明正德年间,为邑人吴仕的私宅。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四川布政司参政等职。著有《颐山诗稿》十卷。楠木厅面北座南,北临西庙巷,南接白果巷,共有建筑三进。其中第一进于抗日战争中被焚。第二进为朱萼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其东侧建有“太朴楼”,厅上悬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眄柯阁”匾额(现匾收藏于宜兴市文管会)。第三进面阔四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其柱、梁、枋、椽等均系楠木结构。1994年因市政建设之需,楠木厅被移至氿滨公园内保护。移建后的楠木厅仅保存了原建筑的第三进。建筑面南座北,面阔五间24.50米,其东侧设一条穿弄,……[详细]
西溪遗址
  西溪遗址,位于宜兴市徐舍镇溪东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该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溪遗址中心区域为一高出四周农田二米的长条状高地,东西长300余米,南北100余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遗址的南、北、西三侧有河流呈半环状环绕,为西溪遗址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为进一步了解西溪遗址的内涵,并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会分别于2002和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和第一阶段主动性正式发掘。通过发掘,证实了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且表现了多个……[详细]
新四军一纵纪念地
  新四军一纵纪念地,在宜兴市太华镇襄阳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撤销,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一纵纪念地建筑原为民国时期太华地区富户汤林庆的私宅,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至三十四年(1945)十月,襄阳村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后改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的流动驻地。司令部设在汤芝盘家。其秘书处、参谋处、供给部、被服厂、修枪所等均设在这座楼房附近的民居中。1944年,中共苏浙区委扩大会议两次在此召开,苏浙公学亦在此上课。主体建筑面东座西,背靠震乾山(俗称阳山界),有楼房两进,面阔共九间,通面阔31.30米,进深19.85米。每三间以高墙隔成独立的院落。现中间三间已被拆改,南侧两进建筑也已破败。在其北侧有边楼6间,面……[详细]
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故居位于宜兴市屺亭街道屺亭桥塘河西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河道拓宽,徐悲鸿故居被拆除。现在的故居是1994年屺亭桥镇政府通过民间集资按原样复建的。故居座西向东,面向运河。大门的右侧挂有“宜兴徐悲鸿故居”竖匾。整座故居面阔三间二进,江南普通民居风格的二层矮楼。主房门上方挂悲鸿夫人廖静文书写的“悲鸿故居”匾额。两侧墙上分别挂着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无锡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两块铜牌。正厅上方挂着一块周恩来题写的匾额“悲鸿故居”,字迹苍劲凝重,饱含深情。下面摆放着徐悲鸿的半身雕像,墙壁上挂的是徐悲鸿生平事迹介绍。左侧一间屋前半间墙壁上挂的是廖静文和她的儿孙们历次参加纪念徐悲鸿活动的照片。后半间屋是灶间,一座两眼砖灶,保留了过去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二进只有一间矮楼,其余是院子。小楼的前半间……[详细]
张渚城隍庙戏楼
  城隍庙戏楼,在宜兴市张渚镇下场街。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戏楼为张渚城隍庙的一部分。张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在新街河口,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兵火,后移建今址。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有门楼、戏楼、大殿等组成。通面阔17.50米,进深44.25米。戏楼面北座南,单间,歇山顶,面阔7.50米,进深5.60米,台口高2.60米。檐下正面饰斗拱6攒,侧面设斗拱4攒,其檐枋上浮雕戏文故事,现均已毁于“文革”。台下墙面以方砖驳面,制作十分精良。其南侧紧靠戏楼有二层门楼五间,面阔17.50米,进深六檩9米。其中保存清光绪七年《重建城隍庙碑记》和清道光二十九年告示碑各一块。戏楼北侧为城隍庙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13.50米,进深十二檩1……[详细]
38、李复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复墓
  李复墓,在宜兴市新建镇臧林村西河头桥自然村。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复(1906—1940)宜兴新建臧林村人。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在常州从事教育工作,曾创办尚美女子美术学校。1937年在宜兴首举抗日义旗。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太滆工委委员、太湖行动委员会财政科长、新四军独立二团副团长等职。1940年11月10日在武进吊桥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李复墓地略呈方形,南北长26米,东西宽23.50米。在墓地北侧筑圆形土墩,墓背植柏树数株。墓前立花岗石墓碑,正中阳文魏体楷书:民族英雄李复之墓。上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冬月,下款:罗忠毅敬立。碑高1.68米,宽0.57。碑前有花岗石供桌及供椅等。墓地前端东西角上各立方形花岗石柱一根,高1.60米……[详细]
宜兴邵氏宗祠
  邵氏宗祠,位于宜兴市和桥镇闸口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氏宗祠,建于清代,现存建筑共三进,通面阔9间23.60米,进深41.20米。第一、三两进改建较多,仅第二进保存较好。一、二进之间天井进深8.3米。第二进面阔7间18.70米,进深8架9.40米,有雕花梁。二、三进之间天井进深7.80米。邵氏宗祠,曾为中共太滆地委驻地(1940-1943)。1940年3月,中共太滆工委在闸口成立,9月,太滆工委改为太滆中心县委,1941年11月,太滆中心县委改建为太滆特委。1942年5月,太滆特委改建为太滆地委。太湖行动委员会(1940年3月),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1941年8月)、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1940年9月)、新四军独立二团(1940年10月)、新四……[详细]
40、施塘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塘桥
  施塘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张泽街东南约500米。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塘桥建于清代,俗称北施荡桥,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30°)。桥通长24.80米,桥面长2.05米,中宽3.58米。净跨6.90米,矢高3.90米,桥底面到水面高度4.40米。西坡长12.30米,堍宽4.60米。东坡长11.40米,堍宽4.60米,平堍长3.30米。东西各有石阶17级,坡度14°。枕石共四块,长4.25米,宽0.30米,厚0.23米,间距3.80米。桥铭石长2.08米,宽0.58米,厚0.35米。券石厚0.25米,花券厚0.15米。第二块枕石(桥联石上方)宽0.40米。龙门石直径0.72米,旋涡纹。桥联石长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