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文物古迹介绍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镇缸甏行,又名真教寺。据寺内礼拜殿中保存的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真教寺碑记》: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蒙古氏创建。清真寺大门向北,外有照壁,额题“清真妙元”。入内有内照壁,书“清真寺”。甬道西侧墙下有一小墓,传为元达鲁花赤墓。进内西侧为邦克楼,面东,平面长方形,砖砌,建筑面积12平方米。其形制仿窑殿,外部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皆摹仿木结构;内部为尖拱穹窿顶,拱下辟门洞为出入道。邦克楼西厢对面为礼拜殿,砖木结构,三开间,宽敞雅静,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明代形制。其内部装饰以阿拉伯文字组成丰富的彩绘图案。大殿向后为重檐十字脊窑殿,为寺内最古的建筑物,纯为砖结构,古朴雄伟。其南、北、东三面辟有拱形门洞,南北两侧拱门外筑有坡屋,建筑面积共48平方米。窑殿顶部……[详细]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堂,坐落于环境清幽的衡山路上,这座建于1925年的仿哥特式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组成。虽然礼拜堂平时不能入内,但礼拜日时可以进去参观,古老的建筑、翠绿的大草坪,若赶得巧还能听到唱诗班天籁般美妙的音乐,可静下心来感受宗教氛围。这座教堂初名为协和礼拜堂,后来来此做礼拜的都是来自不同教派的外籍教众,所以改名为“国际礼拜堂”。礼拜堂为红砖结构,里面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堂内可容纳七百余人。国际礼拜堂的圣诗咏唱班很有名,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国际礼拜堂在海外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南非的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应邀在此讲道,而美国前总统卡特全家也曾来此参加过礼拜及访……[详细]
43、曲水园 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水园
  曲水园位于上海市郊青浦区青浦镇城中东路东端,公园路西端,东临盈江,西依城隍庙(今之青浦区博物馆)。园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原为邑庙(城隍庙)的附属园林,曾名灵园,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江南园林建筑艺术价值。曲水园与上海市内的豫园、南翔古猗园、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齐名,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曲水园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三十亩(1.82公顷),其中水体占15%,以小巧玲珑、典雅古朴著称。全园共有二十四景,园中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园中银杏参天,藤萝缭绕,古木林立,四季花卉长新,园内建筑以青瓦、白墙、青砖构成,树木枝荣叶茂,花繁果硕,素有“春日樱桃争艳,夏天荷花出水,入秋金桂馥郁,冬令腊梅璀璨”之誉,真是“四季名花桂为冠,满园金栗带香归”。……[详细]
上海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还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并经常去内山书店,也多次去过虹口公园,甚至在鲁迅逝世时就有人想过,要把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因此,后来将鲁迅的墓从万国公墓迁到了虹口公园内,1956年10月,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园内一座江南民房风格的鲁迅纪念馆建成,并于1988年,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鲁迅故居……[详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共产-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由于当时国民党的限制,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办事处设立后,周恩来、董必武等曾多次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并举行中外记着招待会,阐述我党对和平民主的一贯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周恩来、董必武等在周公馆进行的革命活动和斗争,为我党扩大和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共产-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于1986年9月起正式对外开放,由思南路73号、71号两幢楼房组成,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其中73号为旧址复原部分,是一幢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71号辟有80平……[详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文物馆)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时孙中山在政治上孑然无助,经济上十分拮据,一天,四位从加拿大回国的华侨到孙中山在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的临时寓所看望孙中山,见住宅已陈旧,认为这正与从事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实在不相称。四位华侨当即决定将合伙开办化妆品工厂的部分资金取出,购买一座像样的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连连摇手,后经再三解释,终于说服了孙中山接受。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详细]
上海毛泽东故居
  上海毛泽东故居在威海路583弄(原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这幢楼的七号,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在1924年2月至年底住过的地方,这里现已建成毛泽东旧居陈列馆,1920年5月5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团”来沪,住在哈同路民厚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时间达两个多月。民厚里29号是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毛泽东和随同来沪的15岁的张文亮住在前楼下房。1999年12月26日起对社会开放。基本信息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当时,毛泽东除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外,主要是在……[详细]
吴同文住宅
  今铜仁路北京西路交叉口处,也就是铜仁路333号,有一幢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因其主人叫吴同文,人称吴宅。这座外墙贴绿色面砖、4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建于1937年,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老上海人又习惯称其为“绿房子”。该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大邮船,其优美的“船弦”弧线和直线组成的“船体”立面简洁而又有动感,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他在吴宅设计中将流线型线条表现得十分流畅,有强烈的现代感,可称得上邬达克设计生涯中炉火纯青的作品。这座建筑内容繁多,装修考究,设备先进,在建成时称得上是上海最豪华的住宅之一。住宅四周有围墙,内有较宽敞的花园,小汽车可以在里面行驶,能从两个门出入,且有宽大的车库。建筑内部,除了有大小客厅、餐厅、日光室、主……[详细]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详细]
50、桂林公园 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公园
  占地面积3.55公顷。整座公园造型采用江南古典传统布景,布局精巧别致。园内龙墙花墙回绕,小桥流水、叠山立峰、楼台亭榭、曲径通幽。全园遍植金桂、银桂、丹桂等23个品种,1000余株。每逢中秋,满园飘香。每年的桂花节是它的一大特色。桂林公园位于桂林路128号,全园占地面积3.55公顷,始建于1929年,出资350万银元,1932年竣工。桂林公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布局精巧别致。在嶙峋怪石、湾池小轩、苍松翠柏映衬下,构成完美统一的建筑群。桂林公园全园植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23个品种、1000余株。每逢中秋佳节,桂花盛开,满园飘香,沁人肺腑。桂林公园造园艺术采用江南古典传统布景技法,布局精巧别致,园内龙墙、花墙回绕、小桥流水、叠山立峰、楼台掩映、亭榭参差、曲径通幽、花木葱茂、布局协调,建……[详细]
松江福田净寺
  福田净寺系继承松江泗泾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题“东田禅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张泾“严家庵”等数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场。松江水乡佛国,泗泾佛根久远。早在吴越王室正元年(926),陆宝庵由陆宝山三迁至吴淞之曲的盘龙塘横塘口(今泗泾淀浦河归龙桥西首),得吴越王御赐《妙法金字莲华经》,从而成为泗泾地区最早的礼佛道场。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迁至七宝,此后信士张泽舍宅而为七宝教寺。陆宝庵东迁十里后的十年,高僧应瑞筚路蓝缕,募化择地,以启山林。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成请真宗皇帝赐额,御题颁额“东田禅寺”,同时颁题“七宝教寺”,使东西梵宫并峙,誉起龙廷。至明初洪武年间,又增观音阁,铸铜塔(迎阳塔)藏经。至明万历年间,同时建造普渡、福连、……[详细]
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包括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三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社会各界祭扫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龙华烈士陵园占地285亩,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安葬着1100余名烈士)、遗址区、碑林区等八大功能区。烈士纪念堂内安放着500多名烈士骨灰。园内建有无名烈士(长明火)等十组大型室外雕塑。龙华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展厅5000平方米,布置了《丹心碧血为人民》的主题展,陈列和展出了上海地区自1840年以来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业而献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还设有多功能厅和临时展厅。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为青少年举行1……[详细]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
  上海军工路516号沪江大学旧址(现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大学原名上海浸会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1906年创办。1914年正式定名为沪江大学。这里保留了35幢沪江大学时期主要建筑,是目前上海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学校建筑群。这些建筑多为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风格统一,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2019年10月7日,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孔祥熙住宅
  孔子的第75代孙孔祥熙,民国时私人财产列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首。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孔氏家族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仅在上海就有4处豪宅。在上海永嘉路383号高高的围墙内,有一幢混合式花园洋房被绿树掩映着,主人就是当时主宰半个旧中国经济命脉的孔祥熙。孔氏住宅是一幢比较完整的混合式花园洋房,由当时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于1935年设计。范氏192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创办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1928年任上海建筑师学会会长。住宅2层,面南,砖混结构,由主楼与副楼组合,建筑体量较大。红瓦坡,檐有木支托,带英国式乡村建筑特色。水泥拉毛墙面(黄色),墙隅与烟囱均用清水红砖砌筑。底层立面门廊采用古罗马风格的柱式,这种工艺手法一般不会与半露木构架的“乡村式”相混,主要出于业主和中国……[详细]
55、沉香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上海市沉香阁路29号。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是座上海最大的,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在黄浦区(原南市区)沉香阁路,占地2378亩(159公顷),旧名慈云禅寺,上海唯一供奉沉香观音的寺院.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有沉香观音像浮至淮口,时潘允端督漕淮上,奉归建阁。”故名沉香阁,为潘允端的家庵。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屡经修葺扩建,有山门石坊、弥勒殿、大雄宝殿、沉香佛殿及鹤轩、前殿禅堂等建筑。观音像为名贵水沉香本雕成,为佛寺所独有,雕像屈一足,一手已膝上,作凝思状,神态自然逼真。……[详细]
提篮桥监狱关押、审判和处决日本战犯处
  提篮桥监狱关押、审判和处决日本战犯处提篮桥监狱,位于上海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是由10余幢楼房组成的建筑群,占地约4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启用于1903年5月,后经陆续扩建、改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规模,并使用至今。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提篮桥监狱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2013年,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被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占据了宝贵的土地。在迎来首名囚犯的110年后,监狱将被关闭。原址将保护开发,予以保留。提篮桥监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关押过许多著名人物。民初革命党人章太炎、邹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汪精卫妻子陈璧君,侵华日军战犯冈部直三郎大将、安藤利吉大将,“文革”上海写作组……[详细]
董家渡天主堂
  说起上海的教堂,一般人首先能想到的不外是著名的徐家汇天主堂。作为中国一座典型的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它那直冲霄汉的哥特式双尖顶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作为上海目前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更由于地处主要商业中心地块,徐家汇天主堂吸引了无数惊羡赞叹的目光。然而,回溯以往,悄悄探寻天主教在上海尤其是开埠以后传播史实的根底,我们才知道,目前尚存较老的天主教堂,应该是现已湮没在南市大片灰色平屋群里的董家渡天主堂──在今天董家渡路和万裕街的交汇处,这所砖木结构的老教堂由于左近厂房的逼仄而显得有些内敛、谦逊。位处晚清老城厢边际的董家渡天主堂兴建于公元1847年,用了六年时间始建成开堂。它的外观造型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西班牙味──大概因为设计师本身是一位西班牙籍教士,且又受到作为宫廷艺术……[详细]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旧址
  宝山路584号(原宝山路东宝兴路口)是东方图书馆所在地,1927年3月至4月,东方图书馆中的商务同人俱乐部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总指挥部。1977年12月7日,该址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级纪念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上海市市北高级职业中学。1987年3月21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校内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旧址”纪念碑。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会上决定准备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此次会议指出,第三次武装起义要吸取前两次武装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要加强共产党对工人武装起义的统一领导和全面指导。为此,会议决定要组织建立“特别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该委员会中央层面的领导人有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详细]
蒋经国住宅
  对蒋经国来说,上海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少年时代,他在这里曾受到他的“上海姆妈”陈洁如的照料,在南市万竹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浦东中学,并在那里踏上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的征途……光阴荏苒,1948年7月,当蒋经国重返上海时已身居上海市经济管制督导副专员要职,是炙手可热的钦差大臣。他携妻-,子女孝文、孝章,一同住进了当时市国民政府安排的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逸村2号的一幢花园住宅内。淮海中路1610弄1~8号,是上海颇有名气的花园里弄住宅——逸村。这组3层西班牙式住宅共8幢,是由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商潘志衡开办的远东企业公司投资的,1942年建成。建筑占地4893.36平方米,建筑面积4267平方米,由上海兴业信托社乔雨兴承包建造。这座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外墙是鲜艳明亮的淡奶黄色,缓坡屋面,盖红色筒……[详细]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青年》部旧址位于延中绿地淡水路66弄4号(原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是一幢坐北朝南二层石库门住宅。穿过繁华的淮海中路,沿着淡水路一路往前,茵茵碧草,成荫绿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印入眼帘。在这郁郁葱葱的绿地中,一排透着老上海古朴气息的石库门房子尤为引人注目,这便是《中国青年》部旧址——一个诞生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刊物的摇篮;一个与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阵地;一面引导中国青年们走向革命的光辉旗帜。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后,为了进一步发动广大青年积极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三大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问题。在团“二大”的感召下,1923年10月,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详细]